鬱可唯的《飛鳥與魚》唱的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最近接受訪談,也談了鳥與魚相愛。
從純物理和生物的角度,鳥在天上飛,魚在水中遊,要說相愛的話,大概是飛鳥愛吃魚吧,就像這樣
當然要是魚能飛上天,也是可以相親相愛的!
歷史上確實有這種飛魚,
現在世界還真存在這種魚,叫飛魚(flying fish)。
飛魚翅膀其實是胸鰭,特別發達,胸鰭特別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能像鳥那樣飛起來。整個身體像織布的「梭子」,符合流線型原理。它能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然後突然躍出水面,高達十幾米,空中停留的長達40多秒,飛行航程有400多米。
飛魚在水下加速,遊向水面時,鰭緊貼著流線型身體。一衝破水面就把大鰭張開,而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於是騰空出水。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
其實,飛魚的「飛行」只是一種滑翔而已,並非像鳥那樣振翅飛行。
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飛魚實際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撥海水起飛的,而不是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是靠振動胸鰭來飛行。
飛魚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調整角度快速遊動,快接近海面時,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後用強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曲折水痕,使其產生一股強大的衝力,促使魚體像箭一樣突然破水而出。
出水面後,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迎著海風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飛行。當風力適當的時候,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需要重新起飛,它就會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躍出水面,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顯而易見,飛魚的「翅膀」其實並沒有扇動,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作短暫的「飛行」。
有人曾做過試驗,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放回海裡,由於它沒有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不能扇動「翅膀」,所以被剪斷尾鰭的飛魚就再也不能騰空而起了。
飛魚飛躍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隻甲板,船員常在黎明時發現掉落在甲板上的飛魚。飛魚生活在海水的上層區域,是各種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的飛行主要是為了逃離捕食者。
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擊或受到輪船引擎聲音刺激(誤認為受到捕食)的時候,才施展飛行的本領。
飛魚廣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水域,共有8 屬50種。為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多生活於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