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髮型起源和含義(漢代篇)

2020-12-23 灼華蔓蔓

已經看了不少劇追了不少星,作為一個小小的編輯,文章水平也要有所提升。這樣才能為大家呈現更好的學習交流信息。所以,最近我開始轉戰書籍,在有知識底蘊的前提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些古人的髮型髮飾和禮儀用度,希望姐妹們多多支持哦()

這一期開始做古代的髮型合集。其實現在的話有很多造型都是大家自己研究出來的。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如果出去採風拍照都可以去自己創造髮型。這裡呢,就給大家展示一下古時候各個朝代的不一樣的髮型。我們可以回顧並且看一看當時古代流行什麼樣的髮型,他們是什麼樣的審美。

那麼我們從說文解字看起。髮髻的髻。這個字從吉,寓意吉祥如意。在古代的時候小孩子是是有不同的髮髻的,而且有不一樣的含義,有一個女孩的成人禮叫"及笄",和男孩子的冠禮十分相似,還有類似"總角之宴,言笑焉焉""黃髮垂髫"等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髮型種類:依據《雲髻鳳釵,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髮型大致可以分為高髻、垂髻、偏髻、平髻、環髻、丫髻、反綰髻、叢髻、象形髻等幾大類。本期主要說說漢代的髮髻名稱和樣式~

最早的髮型現在也很流行,就是披髮,但是頭髮是整潔的不是雜亂的。原始時期的陶罐上一些圖案上能夠發現當時已經有辮子,高髻,捲髮髮型了。

漢代的髮髻名稱和形狀十分豐富,而且大部分的髮髻得到了考證。秦漢時期,對於神仙崇拜不斷發展。人們的髮髻也有反應神仙思想的,比如「太華髻」,就是芙蓉花的形狀,芙蓉就是荷花。

漢代的髮髻不一定是全部都放在頭上。也有一半紮起來一半披髮的,散發一般散垂至腰間。比如髮型「三角髻」

「飛仙髻」也叫飛天髻,同樣是一種高髮髻,把頭髮放到頭頂分成幾股並成不同彎曲的環,後面披髮,是王母娘娘侍女的造型。

形制類似下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兩個後面都沒有披髮

同樣是侍女造型的還有「三圓髻」,中間一個圓的,兩邊是兩個小圓髮髻。

後來很多人都愛梳圓環的髮髻,最多有九到十二個圓環。在文物中多見的是「雙環髻」原來應該叫「鬟」(環)古今字,但是當時的環是朝上高聳的,很多舞女的陶人都是這個造型。

雙環髻女立俑

「同心髻」是把頭髮結成心形的髮髻,一般結髮就是指愛情的,唐代也有在額前作同心結的髮髻,和這個一樣。

「縷鹿髻」是有好幾層輪,一層套一層,上邊的小下大,多個圓環套疊而成。

常見的還有「垂雲髻」,把頭髮分成兩半向後梳,紮成一束,再接假髮做裝飾,披散的頭髮一般垂到腰際。這個現在漢代的劇也是這樣的造型,比如那個《美人心計》劇中都出現過這個髮型。頭頂上的那個就是假髮,後面的頭髮很長,這部劇裡很多用發扣扣起來了,實際上漢代可能直接挽著頭髮不做裝飾。

「墮馬髻」是斜的,在當時樣式新奇,很多人效仿,顯得人楚楚可憐,髮型凌亂,內心悽楚。基本上沒有裝飾品,非常日常。

最常用的是「椎髻」跟垂髻類似,非常日常,一般不加什麼修飾。雙椎髻也常在陶俑出現。

"圓髻"是高的盤在頭頂的髮髻,有時候還會從中抽出一縷髮絲,表現輕靈的美。

電影神話劇照

「旋螺髻」就是擰成旋螺一樣把髮髻盤起來。

古時候也會有捲髮,因為自古有動物圖騰的崇拜,人們喜歡把頭髮像蛇一樣捲曲的形狀披肩。聽起來很新潮,我也很驚訝,當時看那個仙俠傳雪見的兩個大辮子捲髮還覺得太新潮了,現在看來古人早就有了。

古代女子十分珍愛頭髮,也喜歡創造髮型,假髮不僅可以做裝飾而且很常用,比如老年人如果頭髮少就會加假髮做造型。當然,還是以真發又黑又亮又多為美。

參考文獻:《雲鬢鳳釵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髮飾》馬大勇編著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古代髮飾名稱及起源(秦漢篇)
    簪子和釵的區別就是釵是一體兩支的,簪子一般都是長棍狀的。而且釵本身就有多種形制比如以下:鳳釵秦始皇的宮女就戴鳳釵了,它由商代飾鳥雀的發笄發展而來,配高髮髻。玉燕釵就是玉制的燕子形狀的髮釵華勝漢代以後的華勝基本是金玉製作的,比較珍貴,戴法是髮髻上橫插一根杖,左右各插一枚勝。「華」通「花」,意思就是花朵形狀的裝飾品。
  • 七夕節的節日起源與演變:最早起源於漢代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可以說最早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婦女乞巧。  七夕節的起源  自然崇拜  「七夕」可以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 送女孩項鍊的起源與含義(珍藏版)
    《送女孩項鍊的起源與含義》(珍藏版)
  • 中國古代髮型發展史及樣圖
    漢代宮廷大多流行梳平髻,通常將頂發向左右分梳二環、二角,髮髻的高度趨於平緩。當時僅限於少數貴族女子選用髮式,稱為「仙髻」,在當時被奉為高貴華麗的髮式。頭飾獨具特色,以紗網和青緞子代替了頭髮裹在架子上,裝飾上大花、珠花、流蘇。後頸部位佩戴燕尾髻,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雍容華貴。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然而,在古代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卻不如此。別說男女講究「授受不親」不可能碰觸,就是同性見面禮,也不過是拱手、作揖、鞠躬、跪拜等禮節,沒有身體接觸一說,這和文化傳統、歷史淵源有關。
  • 聞說江南高一尺(古代女子的髮型)
    而女子成年時,舉行成人禮要挽髻,古代女子的髮型,其實也就是髮髻富麗多姿的發展史了。據記載,秦始皇信奉仙道之術,崇尚仙女髮型,於是他就下令宮中后妃、美女濃裝豔飾,使髮型變化多而新奇,為了取悅皇帝,大家相互模仿與創新,髮型的變化與裝飾也就不斷地推陳出新。
  • 遊記:成都博物館填補了漢代的文獻資料
    主體建築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地上主要為行政區,地下為學術報告廳(多功能廳);北樓主要為展示區,首層為大廳、放映廳、一號臨展廳,地下一層為二、三號臨展廳,地上二層至三層為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四層為近世篇和民俗篇,五層為中國皮影木偶展,總展陳面積14000平方米,展線長度1500米。
  • 秦漢時期的造鏡藝術與漢代銅鏡的分類和布局
    另外,漢代銅鏡還打破了戰國銅鏡滿地和不留白的布局方式,採用環繞、重列、中心對稱等多種構圖方式進行創作,形成了漢代銅鏡特有的古樸和精美。漢代長銘銅鏡帶銘文銅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在漢代才發展到極盛。戰國時期的帶銘銅鏡一般字數較短,一般僅為一字或幾字,且字多有重複。最為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的三山紋鏡和四山紋鏡。
  • 古代女子髮型演變,你最鍾愛哪一款
    從古代開始,無論男女都把自己的頭髮看的無比重要。他們認為膚發授之於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還重要,一頭烏黑濃密的青絲不僅僅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是對女子審美的標準之一。在古代,女子的髮型和冠帶、釵環能增加女子的儀容,又能體現女子的身份和氣質,不同的髮型,簪不同的釵冠氣質和儀容也是不同的,也是作為女子未出閣和嫁為人婦的一種象徵。
  • 漢服小哥哥必備知識點:古代男子梳什麼髮型?
    常常看到漢服走秀裡小姐姐們精緻的妝容,衣飾和髮髻,恍若古代門庭走出的大家閨秀。很多有心的小姐姐為還原古代的衣飾,還研究傳統文化和古籍,雕刻、 古畫中的裝扮,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可是見到很多的小哥哥們,雖然帥氣瀟灑,但髮型大多格格不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古代男子大多梳怎樣的髮型。
  • 古代導引術的起源與發展
    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對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早期的導引還包括了氣功和按摩,隋唐以後,氣功、按摩逐漸從導引中分離出來。由於我國導引術多以傳統中醫學的治病與養生原理為指導,而養生理論又與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思想融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了中華導引術內涵深厚、方法多樣的養生特色。
  • 不同朝代女人的髮髻,髮型精美好看的古代美女手繪圖片
    不同朝代女人的髮髻髮型,包含有魏晉、清朝、民國、明朝、西漢、盛唐、元朝、先秦、大宋等精美好看的古代美女手繪圖片,讓你一睹古代麗人的風採。早年清宮貴婦的髮型,以小兩把頭為主。這個髮型類似於我們通常在電視或是古裝仕女圖中看到的丫環頭:將頭髮從中間平分,每邊在耳朵上方盤一個松松的低髻,需要佩戴首飾時,就在兩髻之間插上金、銀或翡翠製成的扁方,家常燕居時,摘下扁方,便是一個舒適而不沉重的髮型。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
  • 「壽桃頭」、「衝天炮」:聊聊古代少數民族的兒童髮型發展
    但是傳統文化中也有許多非常優秀的部分,其中我最感興趣的便是關於髮型的發展。在古代,古人會根據年齡來進行不同的髮型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髮型來判斷它的年齡範圍。例如,垂髫,總角等等,在古代都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因此頭髮是不可以被剪掉的。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羅敷女的倭墮髻,是漢代女性常見髮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頭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製作的簪子。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 古代中國的足球明星和瘋狂球迷們
    2004年國際足聯宣布:中國古代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在中國古代,蹴鞠這種最早形式的足球,作為一項國家級頂級賽事,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愛,人們對蹴鞠的激情,也絕不亞於如今人們對足球的瘋狂。球星、球迷、球社、辦球賽、請外援,還有踢球專業論文……如果古代也有朋友圈,估計中國的蹴鞠會被刷上一個世紀。漢蹴鞠舞畫像石拓片。
  • 刺客信條起源季票多少錢 刺客信條起源季票售價
    刺客信條起源季票包含了起源本體和後續的所有dlc,如果各位玩家想要體驗起源的全部內容,可以購買季票進行體驗。
  • 漢代的一首古歌《日出入》,訴盡人生於世的辛酸和無奈
    ——漢代:佚名《日出入》人生於天地之間,大到日月山河,小至細微生物,以及不可見的空氣,一切都息息相關。然而,世間所有的一切又不都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人生只如過客,眼中所經歷的,不過是暫時寓目而已。人作為一種生物,自詡為萬物之靈,有生之年,不斷地為滿足自己的生存和享樂的欲望而不懈地去獲取所賴的資源。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得失之中,悲傷或歡喜,悲悲喜喜便來到了人生盡頭,恍然發現,最終什麼都不曾留下,往昔或歷歷在目,然而一切仿佛都未曾真的發生。忙忙一場,終歸成空。有時想想,人間真不值得留戀。
  • 北部灣地區漢代玻璃器和海上絲綢之路
    本文認為這些漢代玻璃器事實上是本地產品,生產於今天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的北部灣地區。 本文開篇先介紹這些玻璃器的概況,並分析它們源於當地的證據 ;進而考慮近來的考古發掘所提供的實物證據表明古代在北部灣、東南亞以及印度之間存在著大規模貿易關係,而這早在《漢書》中就已有記錄。
  • 漢服形制文化知識(男裝篇)
    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特徵: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短褐——上衣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漢代:隨著服飾逐漸統一,圓領袍主要作為內衣穿著。圓領亦稱團領,實為無領型領式。魏晉南北朝後,圓領袍開始積極吸收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但是同時又不丟失漢族本來的特色。
  • 歷史考點: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展到頂峰。   基礎知識   1.古代的農業生產模式:   精耕細作,包括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開始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2.小農經濟   (1)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精耕細作,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歷程: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   (3)弱點:分散性、封閉性、落後性、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