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養老公寓裡有位前衛奶奶,信念是「像年輕人一樣隨性...

2021-01-10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蔣升 照片與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生活不止晝夜廚房,還有山川湖海。

四年前,68歲的那越兒賣了杭州市區的房子,和丈夫攜手住進了位於良渚的養老公寓,過上了老倆口嚮往許久的幸福生活。

自退休後,他倆已走了近50個國家和地區,照片在牆上掛得滿滿當當,還未打卡的全球旅遊版圖只剩下北極、南極與南非。.

她當然也從沒想過,自己在古稀之年時,竟能成為小年輕口中的「網紅」:因喜歡練瑜伽,升級做了社區學院的運動老師,還開了抖音課,教別人強身健體。

在打開話匣子前,那越兒十分注重儀式感,先熟練地泡上兩杯馬來西亞白咖,再端上一盆新鮮上市的哈密瓜:若是沒有客人來,這就是她的晚飯,有時也會加上蘋果、香蕉自製養生奶昔。

作為第一批遠赴寧夏的杭州知青,那越兒自1965年來到寧夏永寧縣後,把青春歲月都留在了那片土地。待到葉落歸根,年過半百,她又開始和老伴的各種身體疾病打起了「持久戰」,雖然有時候較為辛苦,但她卻不太願意讓女兒們插手,理由很簡單:人老了,越不能被傳統觀念所束縛,要自立些。

17歲,瞞著父母

成了第一批遠赴寧夏的杭州知青

那越兒生於1948年,小時候家境不錯:父親是北京人,是名軍醫;母親是諸暨人,偶爾客串藥劑師。直到一次回北京,母親偶然間得知原來長相清秀的父親竟比自己足足大了13歲,鬧著要回杭州。

父親與母親

上世紀五十年代,血吸蟲病泛濫,傳播速度並亞於如今的新冠病毒,精通西醫的父親因此被調到蕭山,母親正好遂了心願,那越兒在杭州長大。

那越兒是杭州市第一批以應屆畢業生身份遠赴寧夏的知青,同樣也是第一批遠赴寧夏的杭州知青。

那時她剛參加完中考,志願只填了兩個:是去杭州衛生技校學拍CT、做麻醉師一類的專業醫生,還是去杭州衛生學院當護士,無論哪一種,都算是女承父業。

晚年的父親

但性格要強的她最終卻選擇了瞞著父母,當了知青。

1965年9月7日,那越兒與630多名杭州知識青年從城站火車站出發,一起赴寧夏永寧縣插隊落戶,開創了中國知青跨東西大區插隊下鄉的先河。

出發那天,在蕭山的父親心有預感,卻分身乏術,只能聽著電話那頭妻子為17歲的任性女兒泣不成聲。

那越兒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被分到寧夏永寧縣勝利公社楊顯大隊。

裝稻包、背簍土……這些沒有下地經驗的城裡孩子,咬著牙把幾十斤比人高的東西抗在肩上,做事光靠一股傻力氣。

在馬蘭花香裡唱歌,黃河上泛舟,倚在白楊樹下說心事,土坯瓦房中結婚。雖說是土房土炕滿天沙,冰菜冰飯吃不飽,卻是那代人最難忘的青春樂章。

單調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快樂,最大的笑料源於言語不通:

一次,水桶掉井裡,知青們便到莊子裡一戶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借鉤子撈桶,真誠地說:「四爺,把您的鉤子借我們用一下。」

他們不知道,「鉤子」(音)在寧夏話裡是屁股的意思,永寧話用「須子」(音)表示。四爺勃然大怒,訓斥這些年輕娃娃狂妄,後經解釋,原是誤會一場,四爺把「須子」放在門後,供知青們隨時取用。

58歲,慢下來

野心滿滿和先生周遊列國

那越兒和丈夫是同齡人,二人是初中同學,又同一年下鄉當知青。之後她在村裡當民辦老師,學生家裡有雞蛋、紅薯都會給她帶一份,「嘴上總不虧著」;老公卻還在鄉下務農,看天吃飯,若遇上雨季,顆粒無收;不過為人憨厚踏實,上下班自行車接送,廚房家務一手包。

那越兒在寧夏整整呆了14年,生了兩個女兒,當過紡織工,也在五金模具工廠幹過幾年,老公則在石炭井當礦工,後來的一身毛病也是來自於此。

兜兜轉轉回杭後,那越兒轉行做銷售,沒過幾年,老公被調回來當老師,後又做了雜誌編輯,生活步入正軌。

風風雨雨大半輩子,等到年過半百,二人打算慢下來享受生活,從2006年起旅遊看世界。

起初是哪裡籤證好辦就去哪,澳大利亞,普吉島,紐西蘭,杜拜,法國,義大利……

後來「野心」更大了,去印度齋浦爾天文臺觀賞星空,坐在中俄交界的莫日格勒河河邊眺望白雲藍天,在愛爾蘭克萊爾郡感受全歐洲最高的莫赫懸崖,那越兒特意做了一本國內外旅遊記錄,去過的地方四五頁紙都記不下。

68歲,構思晚年

賣了杭州市區房子入住養老公寓

但老公的身體卻越來越差:先天哮喘,長期熬夜的伏案工作,一隻眼睛黃斑病變;做過胃鏡、腸鏡;腰上長了骨刺,發作時只能躺在床上…….五年前,他又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醫院確診為帕金森病,時而手腳不聽使喚。

「犯起病來,一個人根本沒辦法,下樓都是問題。」二人只能提前構思晚年生活,想法一拍即合:決定賣了杭州市區的房子,找個環境清幽的養老公寓,安度餘生。

「不能賣了房子,那是『窩』啊。」身邊的朋友都不支持她這樣做,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但那越兒心意已決:生活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循規蹈矩。

2016年,68歲的那越兒與先生搬入杭州良渚隨園嘉樹老年公寓。

72歲,隨性生活

網紅瑜伽奶奶還開了抖音課

今年是那越兒待在良渚隨園嘉樹老年公寓的第四個年頭,她已然是小區裡的「運動網紅」,找她拍照、錄視頻的很多,只要說起「瑜伽奶奶」,大家都會為你指路。

那越兒是2011年去馬來西亞小女兒家探親時與瑜伽結緣的,當時教練還是位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說粵語的馬來西亞人,這種「雞同鴨講」的教學方式反倒讓她來了興趣,回杭後便一口氣報了五年的培訓班。她最喜歡冬天上課,因為年輕人早上幾乎起不來,這樣瑜伽大課就變成了「一對一」私教。

「六十多歲身體還這麼柔軟,我也想跟著學!」搬入老年公寓,那越兒的瑜伽功底讓身邊的老姐妹們十分稀奇,慕名來找的越來越多,她索性在公寓裡開了瑜伽公益班,目前學員有三、四十人,周一、周五準時帶著大家練。為了「名正言順」地給老年公寓的姐妹們上課,兩年前她還和一幫小年輕一起通過200小時綜合特訓,每天訓練近十小時,考出了國際瑜伽教練資格證。

今年因為疫情,那越兒最近才剛恢復社區課程。但她宅在家裡的日子也沒閒著,社區工作人員專門為她開了抖音網課,只需對著鏡頭做動作就好。

年輕時經歷知青歲月,老了要照顧丈夫,那越兒的生活習慣卻並不傳統:平時只喝咖啡,不喝水;很少吃米飯,幾年前愛吃星巴克的麵包和麥當勞的漢堡,現在中飯更細緻了:煎一塊牛排,剛好填飽肚子。

雖說早已升級做了外婆,可那越兒說自己是「雲」帶娃,大外孫目前二十出頭在加拿大讀書,空了會來老年公寓陪陪他;小外孫則在馬來西亞,一年到頭見得次數不多。「外孫就交給女兒們照顧,也不必太操心。」

按原本旅遊計劃,那越兒去年打算去南極走一圈,結果丈夫臨時動手術,錯過了最佳旅遊時間,年初又因為疫情,老倆口已經有一年多沒出去看風景了。

不過丈夫身體最近恢復得不錯,可以自己出行,在老年公寓裡和別人下棋、打撞球,玩一整天。那越兒則一周七天都很忙:不是教別人練瑜伽,就是出去學旗袍走秀和唱歌,周末留給親朋好友相聚,只有周三是她的固定休息日。

「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她的養老秘訣,就是像年輕人一樣隨性地活著。

【寫在最後】

人生,就是不斷地努力生長,盡力綻放。50歲以後,還有長長的時光等著你去好好演繹。

50+,將與你一起潛心探尋如何一直保有滿滿的生命能量,用心打造長久的美好生活質量;

50+,將與你一起認真規劃最佳的初老、中老、終老生活方案,理性個性地拓展幸福邊界;

50+,更將與你一起觸摸體驗最新養老新理念,從智慧養老到到一體化、整合式養老體系;

……

你羨慕像那越兒這樣獨立、有樂趣的晚年生活嗎?有勇氣改變觀念,邁出通往幸福未來的第一步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從養老到「享老」 探訪高品質養老社區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
    在位於北京昌平區的金手杖養老公寓,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餘位老人生活在這裡,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重陽節期間,記者走進金手杖,實地探訪由宏福集團投資建設的高品質養老社區——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深入了解千餘位老人的「享老」生活。
  •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 深耕布局京城高品質養老公寓
    老人們在金手杖養老公寓延續年輕時的夢想,活出自己的精彩,正是金手杖始終不變的願景所在。「金手杖養老公寓總經理張會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為了給老人提供更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金手杖養老公寓根據會員興趣愛好共開設了多門精品課程,平均每天都不不同內容的興趣課程,組建多隻具有影響力的老年俱樂部。在每年的多個節假日都會舉行各種主題文藝活動,日常還有美食節、生日會、化妝舞會、趣味運動會等。
  • 由《安家》遙想未來的四種養老方式
    ,三層高,九戶人家,家家都有一個陽臺,這九個人是鄰居,又像是朋友,十分親近,但是每家又有獨立空間,並不形成幹擾,這種狀態是不是很令人嚮往?!就像《安家》中的江奶奶,她一心賣房就是為了給老伴看病,宋老師去世之後,江奶奶也沒有辦法獨自撐下去,孤獨就是老年人最大的敵人。杭州有養老院就推出了一項服務,名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參與服務的年輕人,每天下班回到養老院,要抽出2小時去陪伴老人聊天,健身,下棋、練書法,換取的是每月繳納300元,就能入駐位於城區內設施齊全的單人公寓。
  • 80歲奶奶和年輕姑娘搭夥養老!不怕沒錢,只怕老無所依!
    養老,一直備受關注。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因此,在養老上面往往有很多的困難。近日。杭州開始試水的「老青互助」養老新模式。年輕人與老年人一一結對,老年人為年輕人提供與其共同的居住場所,年輕人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與簡單的生活協助。這樣的模式,真的行得通嗎?我們來看看!
  • 「注孤生」的年輕人該如何養老?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注孤生」的年輕人該如何養老。這一幕發生在日本紀錄片《老年公寓清潔隊》中。紀錄片開頭是這樣的一組數字:在日本,每年有3萬人孤獨地死去。預計15年後,每年孤獨死的案例將增加到10萬例。鏡頭對準與死亡、孤獨最近的職業——老年公寓清潔隊。他們的工作是將死者生前的雜物移除,噴好消毒噴霧,讓這間公寓入住另一位。 而這種因一人獨自生活,無人照看,孤獨死在家中,因屍臭才被發現,在日本稱為 「孤獨死」。
  • 7位單身老太,組了個養老姐妹團!
    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養老方式!這麼多人住在同一個小院裡。如果有人病了,其他人可以打120或通知他們的孩子。老人們可以避免在療養院被虐待或在家裡有保姆等事情發生。>近日7位單身奶奶突然火了讓網友們紛紛羨慕道:我老了也希望像她們一樣生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年輕過,沒老過,強風吹拂的養老攻略撲面而來
    如果能一鍵按鈴就好了,如果給他裝個攝影頭就好了,如果他就在睡在我們隔壁就好了……從未意識到,七十歲的他有那麼老了。因為在杭州,他的土話別人聽大不懂,他漸漸就不要出門了,他還是執拗地要回家,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去。「鄉音無改鬢毛衰」,曾經權傾朝野、名滿天下的賀知章,告老回蕭山老家時,依然對鄉音敏感。養老的第一要素還是要這個熟悉的故鄉。
  • 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家裡如何養老?看到這些我就放心了!
    根據江蘇省民政廳對全省老年服務需求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佔老年人口的50%以上,其中80%以上願意在家裡養老。那麼,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家裡如何養老?居家養老都有哪些新模式,老人們對此評價如何?
  • 法國60歲奶奶穿衣有一套,活的像20歲小姑娘
    秋季裙裝搭配在秋冬季節她的穿搭風格也非常值得年輕人來參考學習,比如必不可少的長裙,微微涼的季節也能穿出少女感,像這款不規則的菱格紋理拼接的裙子就很有藝術感,個性十足,長至腳踝的裙擺給這位奶奶營造出一種成熟端莊的氣質,不過這不一樣的鞋子還是挺跳戲的呢。
  • 家門口的溫暖小窩,樓頂可以玩園藝,杭州有個美美的居家養老服務...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吳雨婷 陳易清陽光滿溢,杭州翠苑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近日迎來首批入住者。「像是我們老年人家門口一個暖心的小窩。」房間裡電視機、空調齊全,靠北邊的小床鋪著溫馨的草綠色格子床單。最大的亮點是灰色小鹿圖案絨毯下,安裝有智能床墊,這是利用傳感器技術,採集老人在床上的心率及呼吸,在床和離床狀態,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可以及時對老人進行救援。服務中心的頂樓更是別有洞天!種植了許多綠植和花卉,儼然一個「空中花園」。
  • 穿奶奶開衫直掉肩,一身松垮演繹隨性時尚
    在寒冷的季節裡,厚實沉重的冬裝把我們的身體裹得嚴嚴實實,讓我們隨身攜帶著一種緊繃與嚴肅的氣息,站在鏡子面前都覺得好像是老了十幾歲。那麼如何才能打造出隨性又時尚的穿搭造型呢?百變女王楊冪一定知道答案,一件奶奶衫被她都穿出了隨性時尚的精髓,真是活脫脫的行走穿搭教科書。
  • 又出了一種養老新模式:朋友圈互助養老!變老的路上不孤單!值得
    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麼好的養老模式,我們國家有嗎?答案是:當然有啦~曾有報導稱,哈爾濱工業大學有位退休教授租下某老年公寓兩層樓進行「朋友圈」養老。這是居住在老年公寓裡的江鴻飛老人同他三位老同事每天早上例行的問候語。據了解,80歲的江老是今年7月入住該老年公寓的省直機關退休老幹部,入住後覺得養老院吃住都不錯,就是缺個人話家常。於是江老給三位關係好的老同事打去電話,邀請好朋友們一起入住。沒過幾天,三位老同事陸續搬來,住在同一棟樓裡。就這樣,老四位每日品茶看報、散步聊天,享受他們愉快的晚年生活。
  • 養老只要有錢就夠了?你可能想得太簡單了
    經過這件事後,黃阿姨和老伴決定換一種養老方式,經過考察後,入住了廣州的一家養老社區。入住的第一個月,黃阿姨不小心拉響了衛生間的報警器,兩分二十七秒,管家和醫護人員全都來了。這一次的小插曲,堅定了老兩口長期住下去的決心。去年播出的綜藝節目《我們的師父》裡,大張偉、於曉光等四位年輕藝人去拜訪的第一位師父,老演員牛犇,也住在一個老年公寓裡。牛犇說,他家裡的房子很大,卻沒有老年公寓裡住著舒服。
  • 30平小公寓:吊頂有創意,入戶門很亮眼,泡澡讓生活輕鬆又隨性!
    30平小公寓:吊頂有創意,入戶門很亮眼,泡澡讓生活輕鬆又隨性!在高房價的當下,購買30平米的單身小公寓並不稀奇,而關鍵是如何規劃設計,讓小公寓舒適實用又充滿個性!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朋友新入戶不久的相同面積的單身小公寓,目前自住,雖然空間很迷你,但格局方正。設計師採納並綜合了朋友的意見,將這個小家規劃的亮點多多,時尚又實用,生活輕鬆又隨性!開頭不再贅述,馬上帶大家一起欣賞一下這個精美而個性十足的小公寓吧!
  • 優雅養老,多種選擇
    金閶街道彩香一村南區社區居委會根據轄區老年人的需求特點,為及時引導老年人樹立正確的養老觀,選擇適合個人的養老方式,於7月18日,專門組織了45名老年居民前往高新區,實地參觀「蘇州市怡養老年公寓」,活動得到了參觀者的廣泛好評。7月18日,又是一個攝氏38度的高溫日,雖然外面驕陽似火,酷熱難耐,但是卻擋不住彩香一村南區居民參觀老年公寓的興致。
  • 荒山樂隊專訪 • 一個隨性的搖滾樂隊,幾個隨性玩搖滾的年輕人
    荒山樂隊專訪 • 一個隨性的搖滾樂隊,幾個隨性玩搖滾的年輕人 2020-10-15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位50歲單身姐姐同居引爭議:和閨蜜一起養老,到底有多酷?
    10年前,日本有7位單身奶奶集資買下了一座「豪宅」,同居養老。 其中有三位姐姐從沒結過婚,有兩個結過婚又離婚了。 兩位離婚的姐姐各自有一個女兒,但她們從沒想過和女兒一起生活。 跟著孩子一起生活,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是種負擔。況且女兒已經工作,壓力很大,也沒有太多的時間陪自己,所以不如幾個姐妹一起,共同生活,相互照應。
  •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笑語歡聲獻禮國慶中秋佳節
    雙節相逢,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形勢下,在歡聲笑語中與爺爺奶奶共慶國慶中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形勢下,金手杖的形體室開了、音樂室開了、活動室開了、放映室開了…………長者們的身影又重返到我們的視線裡,他們歌聲朗朗,翩翩起舞,步伐款款,長者們臉上笑容洋溢。
  • 螺螄殼裡如何做好民生大道場?杭州和睦新村有秘訣
    讓樓桂霞女兒感到意外的是,爸爸媽媽拒絕搬遷到新房,而是選擇繼續「蝸居」在原來小區58平方米的老房子裡。樓桂霞的理由很實在:「這裡有老夥伴,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又樣樣實在,搬到高樓大廈裡反而不習慣。」樓桂霞所在的小區,就是6月12日李克強總理來過的和睦新村。
  •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攜手唱吧APP,跨界合作為老人打造專屬音樂會
    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民政局1月26日下發通知,要求全市養老機構實施封閉式管理。為了避免人員聚集,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按照規定暫時關閉了活動場所,往日人來人往,歌聲此起彼伏的排練廳、練功房一下子顯得有些冷清。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金手杖的老人們暫時告別了豐富多彩的集體藝術活動,往日裡忙於排練演出的合唱團、藝術團的活力老人們一時間無處可「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