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蔣升 照片與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生活不止晝夜廚房,還有山川湖海。
四年前,68歲的那越兒賣了杭州市區的房子,和丈夫攜手住進了位於良渚的養老公寓,過上了老倆口嚮往許久的幸福生活。
自退休後,他倆已走了近50個國家和地區,照片在牆上掛得滿滿當當,還未打卡的全球旅遊版圖只剩下北極、南極與南非。.
她當然也從沒想過,自己在古稀之年時,竟能成為小年輕口中的「網紅」:因喜歡練瑜伽,升級做了社區學院的運動老師,還開了抖音課,教別人強身健體。
在打開話匣子前,那越兒十分注重儀式感,先熟練地泡上兩杯馬來西亞白咖,再端上一盆新鮮上市的哈密瓜:若是沒有客人來,這就是她的晚飯,有時也會加上蘋果、香蕉自製養生奶昔。
作為第一批遠赴寧夏的杭州知青,那越兒自1965年來到寧夏永寧縣後,把青春歲月都留在了那片土地。待到葉落歸根,年過半百,她又開始和老伴的各種身體疾病打起了「持久戰」,雖然有時候較為辛苦,但她卻不太願意讓女兒們插手,理由很簡單:人老了,越不能被傳統觀念所束縛,要自立些。
17歲,瞞著父母
成了第一批遠赴寧夏的杭州知青
那越兒生於1948年,小時候家境不錯:父親是北京人,是名軍醫;母親是諸暨人,偶爾客串藥劑師。直到一次回北京,母親偶然間得知原來長相清秀的父親竟比自己足足大了13歲,鬧著要回杭州。
父親與母親
上世紀五十年代,血吸蟲病泛濫,傳播速度並亞於如今的新冠病毒,精通西醫的父親因此被調到蕭山,母親正好遂了心願,那越兒在杭州長大。
那越兒是杭州市第一批以應屆畢業生身份遠赴寧夏的知青,同樣也是第一批遠赴寧夏的杭州知青。
那時她剛參加完中考,志願只填了兩個:是去杭州衛生技校學拍CT、做麻醉師一類的專業醫生,還是去杭州衛生學院當護士,無論哪一種,都算是女承父業。
晚年的父親
但性格要強的她最終卻選擇了瞞著父母,當了知青。
1965年9月7日,那越兒與630多名杭州知識青年從城站火車站出發,一起赴寧夏永寧縣插隊落戶,開創了中國知青跨東西大區插隊下鄉的先河。
出發那天,在蕭山的父親心有預感,卻分身乏術,只能聽著電話那頭妻子為17歲的任性女兒泣不成聲。
那越兒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被分到寧夏永寧縣勝利公社楊顯大隊。
裝稻包、背簍土……這些沒有下地經驗的城裡孩子,咬著牙把幾十斤比人高的東西抗在肩上,做事光靠一股傻力氣。
在馬蘭花香裡唱歌,黃河上泛舟,倚在白楊樹下說心事,土坯瓦房中結婚。雖說是土房土炕滿天沙,冰菜冰飯吃不飽,卻是那代人最難忘的青春樂章。
單調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快樂,最大的笑料源於言語不通:
一次,水桶掉井裡,知青們便到莊子裡一戶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借鉤子撈桶,真誠地說:「四爺,把您的鉤子借我們用一下。」
他們不知道,「鉤子」(音)在寧夏話裡是屁股的意思,永寧話用「須子」(音)表示。四爺勃然大怒,訓斥這些年輕娃娃狂妄,後經解釋,原是誤會一場,四爺把「須子」放在門後,供知青們隨時取用。
58歲,慢下來
野心滿滿和先生周遊列國
那越兒和丈夫是同齡人,二人是初中同學,又同一年下鄉當知青。之後她在村裡當民辦老師,學生家裡有雞蛋、紅薯都會給她帶一份,「嘴上總不虧著」;老公卻還在鄉下務農,看天吃飯,若遇上雨季,顆粒無收;不過為人憨厚踏實,上下班自行車接送,廚房家務一手包。
那越兒在寧夏整整呆了14年,生了兩個女兒,當過紡織工,也在五金模具工廠幹過幾年,老公則在石炭井當礦工,後來的一身毛病也是來自於此。
兜兜轉轉回杭後,那越兒轉行做銷售,沒過幾年,老公被調回來當老師,後又做了雜誌編輯,生活步入正軌。
風風雨雨大半輩子,等到年過半百,二人打算慢下來享受生活,從2006年起旅遊看世界。
起初是哪裡籤證好辦就去哪,澳大利亞,普吉島,紐西蘭,杜拜,法國,義大利……
後來「野心」更大了,去印度齋浦爾天文臺觀賞星空,坐在中俄交界的莫日格勒河河邊眺望白雲藍天,在愛爾蘭克萊爾郡感受全歐洲最高的莫赫懸崖,那越兒特意做了一本國內外旅遊記錄,去過的地方四五頁紙都記不下。
68歲,構思晚年
賣了杭州市區房子入住養老公寓
但老公的身體卻越來越差:先天哮喘,長期熬夜的伏案工作,一隻眼睛黃斑病變;做過胃鏡、腸鏡;腰上長了骨刺,發作時只能躺在床上…….五年前,他又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醫院確診為帕金森病,時而手腳不聽使喚。
「犯起病來,一個人根本沒辦法,下樓都是問題。」二人只能提前構思晚年生活,想法一拍即合:決定賣了杭州市區的房子,找個環境清幽的養老公寓,安度餘生。
「不能賣了房子,那是『窩』啊。」身邊的朋友都不支持她這樣做,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但那越兒心意已決:生活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循規蹈矩。
2016年,68歲的那越兒與先生搬入杭州良渚隨園嘉樹老年公寓。
72歲,隨性生活
網紅瑜伽奶奶還開了抖音課
今年是那越兒待在良渚隨園嘉樹老年公寓的第四個年頭,她已然是小區裡的「運動網紅」,找她拍照、錄視頻的很多,只要說起「瑜伽奶奶」,大家都會為你指路。
那越兒是2011年去馬來西亞小女兒家探親時與瑜伽結緣的,當時教練還是位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說粵語的馬來西亞人,這種「雞同鴨講」的教學方式反倒讓她來了興趣,回杭後便一口氣報了五年的培訓班。她最喜歡冬天上課,因為年輕人早上幾乎起不來,這樣瑜伽大課就變成了「一對一」私教。
「六十多歲身體還這麼柔軟,我也想跟著學!」搬入老年公寓,那越兒的瑜伽功底讓身邊的老姐妹們十分稀奇,慕名來找的越來越多,她索性在公寓裡開了瑜伽公益班,目前學員有三、四十人,周一、周五準時帶著大家練。為了「名正言順」地給老年公寓的姐妹們上課,兩年前她還和一幫小年輕一起通過200小時綜合特訓,每天訓練近十小時,考出了國際瑜伽教練資格證。
今年因為疫情,那越兒最近才剛恢復社區課程。但她宅在家裡的日子也沒閒著,社區工作人員專門為她開了抖音網課,只需對著鏡頭做動作就好。
年輕時經歷知青歲月,老了要照顧丈夫,那越兒的生活習慣卻並不傳統:平時只喝咖啡,不喝水;很少吃米飯,幾年前愛吃星巴克的麵包和麥當勞的漢堡,現在中飯更細緻了:煎一塊牛排,剛好填飽肚子。
雖說早已升級做了外婆,可那越兒說自己是「雲」帶娃,大外孫目前二十出頭在加拿大讀書,空了會來老年公寓陪陪他;小外孫則在馬來西亞,一年到頭見得次數不多。「外孫就交給女兒們照顧,也不必太操心。」
按原本旅遊計劃,那越兒去年打算去南極走一圈,結果丈夫臨時動手術,錯過了最佳旅遊時間,年初又因為疫情,老倆口已經有一年多沒出去看風景了。
不過丈夫身體最近恢復得不錯,可以自己出行,在老年公寓裡和別人下棋、打撞球,玩一整天。那越兒則一周七天都很忙:不是教別人練瑜伽,就是出去學旗袍走秀和唱歌,周末留給親朋好友相聚,只有周三是她的固定休息日。
「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她的養老秘訣,就是像年輕人一樣隨性地活著。
【寫在最後】
人生,就是不斷地努力生長,盡力綻放。50歲以後,還有長長的時光等著你去好好演繹。
50+,將與你一起潛心探尋如何一直保有滿滿的生命能量,用心打造長久的美好生活質量;
50+,將與你一起認真規劃最佳的初老、中老、終老生活方案,理性個性地拓展幸福邊界;
50+,更將與你一起觸摸體驗最新養老新理念,從智慧養老到到一體化、整合式養老體系;
……
你羨慕像那越兒這樣獨立、有樂趣的晚年生活嗎?有勇氣改變觀念,邁出通往幸福未來的第一步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