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挺好看的,要說這部電視劇一開始吸引小編,還真不是劇情和明星演員,而是這張海報,你看這張海報裡的這幢房子,三層高,九戶人家,家家都有一個陽臺,這九個人是鄰居,又像是朋友,十分親近,但是每家又有獨立空間,並不形成幹擾,這種狀態是不是很令人嚮往?!
但實際上,你有沒有發現,《安家》裡的人物沒有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他們大多住在高層住宅裡的單元房內,每個人都歸屬在很小的「家庭單元」內,要麼是一家三口,要麼是夫婦倆,甚至是獨身,不管是那個多年不育的趙小姐,海清飾演的博士醫生,還是辛苦打拼幾十年的包子鋪夫婦……甚至包括徐姑姑、房似錦都面臨著一個隱含的問題,如何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養老?
時光倒退到幾十年前,也許如何養老就不是社會問題,那時「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一個小家出了問題,七大姑八大姨都會來噓寒問暖,但是家庭規模的縮小是時代的趨勢,年輕人和父母單過不僅是潮流,更代表著科學的生活方式,可是問題隨即又來了,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統計,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到2025年,中國每2.5個適齡勞動力需要供養1位老人,到2050年則是1.6個贍養一位老人。與此同時,1977年以後出生的人群,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邁入老年,所以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養老方式一:「子女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
如何養老,不僅在中國是個大問題,在其他國家也是問題,不妨先來看一下國外的經驗。美國的《大西洋周刊》近期有封面文章,指出「碎片化」的家庭在美國早已呈現:一方面美國的離婚率已經攀升到了45%,很多家庭沒有孩子,養寵物的家庭比養孩子的家庭還多,子女普遍住的離父母很遠,兄弟姐妹之間也不怎麼走動,每個核心家庭,都慢慢變成了一座孤島。
面對這樣的局面,美國人正在嘗試換一個新的思路重新組織家庭,其中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核心家庭出現重組的跡象,調查研究,2014年,18歲到34歲的美國男性,有35%會選擇和父母同住,一家名為LENNAR的建築公司為了迎合這種現象開發出了新的房型:「同一屋簷下的兩個家」,父母的居住空間和成年子女的居住空間分別有獨立入口、獨立廚房和用餐區,但是兩代家庭會共享洗衣房以及其他公共區域等。這樣既保護了隱私,也方便彼此照顧。
這個消息令人眼前一亮,不僅給「養老地產」的開發商們提供了一種借鑑,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把父母養老的問題交還給子女,但不是兩代人混住在一套單元房內,而是採取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既彼此獨立互不幹擾又能互相照顧。
養老方式二:住進養老院,有年輕人交流陪伴
但是如果沒有子女,父母老了怎麼辦?就像《安家》中的江奶奶,她一心賣房就是為了給老伴看病,宋老師去世之後,江奶奶也沒有辦法獨自撐下去,孤獨就是老年人最大的敵人。杭州有養老院就推出了一項服務,名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參與服務的年輕人,每天下班回到養老院,要抽出2小時去陪伴老人聊天,健身,下棋、練書法,換取的是每月繳納300元,就能入駐位於城區內設施齊全的單人公寓。這個辦法可謂兩全其美:一方面緩解了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老人有了陪伴。
這種做法其實不是中國的原創,在荷蘭,有著名的Humanitas Home(人道主義之家)。年輕人只要願意花時間陪伴老人,就可以在 Humanitas 獲得一個房間,住進養老院的年輕人,很多都身懷絕技,有些人會音樂,有些人會做菜,有些人會攝影,有了他們的加入,Humanitas 成為溫暖的家。對於老人來說,學生代表著與外界的聯繫,當學生從課堂,音樂會或派對回家時,他們會與老年鄰居分享這些經歷,老年人排遣了寂寞、收聽了見聞,獲取了關愛。
養老方式三:與好朋友一起居住,享受「四合院」般的溫情
除了養老院,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養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好比《安家》的這張劇照一樣,大家仿佛街坊鄰居,一家做了好吃的,可以端到鄰居家共享,是不是感覺美美的。
事實上,《大西洋月刊》的那篇文章就指出,在美國,除了父母和子女同住的趨勢外,另一個趨勢就是美國人開始嘗試跨越血緣關係組建更大的家庭。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談得來的朋友一起住,文章中提到了美國奧克蘭市一個合住社區,這個社區一共有23名住戶,最大的83歲,最小的1歲。每戶公寓的面積不大,但有一個共享的庭院和一個大大的廚房。每周四和周日,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吃晚飯,社區衛生也是一起打掃,大人們相互幫忙照看孩子,年輕的父母碰到事情了,年紀大的會幫著出出主意,如果有誰失業或者生病了,所有人都會聚在一起為他分憂,就像一個真正的「大家庭」一樣。這個感覺,是不是有點像中國的「四合院」?
養老方式四:返鄉養老,享受「悠然現南山」的恬淡生活
第四種方式就是返鄉養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可以預見,未來20年,鄉村的面貌一定會發生更大的變化,時下,不是流行返鄉創業嗎?再過20年,為什麼不可以流行返鄉養老呢?如果自家有宅基地,醫療、生活條件允許,返鄉養老很可能會成為流行的趨勢。
小編身邊就有朋友,他們一共10個人,大多是「發小」,年齡基本在40歲到50歲之間,在陝西南部的一個鄉村裡,找到了幾棟閒置的農民房,交付租金後,經過簡單的收拾,就成了他們幾個人的「後花園」。用他們的話說,來到這裡,煩躁的心能安靜下來,等將來老了,與其拖累子女,不如大家就在這山清水秀的鄉村裡互相幫襯,悠閒養老。
小編梳理的這四種養老方式,有的需要藉助社會力量,有的需要相對雄厚的資金實力,也許你會說,自己還正年輕,現在考慮養老太早了,但是別忘了,你的身邊一定有老人,想想此刻,他們可能正需要你的陪伴和聆聽,抽點時間回回他們的微信,或者打打電話講講最近的見聞。然後再抽點時間,想像下自己老了後的樣子。
老,其實一點也不遙遠,它既確定無疑但似乎又縹緲無形,要想擁有一個既幸福健康又有尊嚴的晚年,年輕時就得未雨綢繆。願你能從此文獲取啟發,為自己的「養老規劃」按下啟動鍵。
本期內容部分圖片取自網絡
樸裡設計
聯繫微信:puli-zhanghui
聯繫郵箱:2855810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