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不離家,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願望。讓居家老年人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保障他們的幸福晚年生活,是考量養老服務「溫度」的關鍵指標,也是養老服務工作的「必答題」。西城區民政局通過近一年的探索試點,創建了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模式,為居家老人提供了專業、優質的服務。
政策創新:老人籤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
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失能化、高齡化、空巢化和獨居化程度高,老年人居家養老和醫療、護理需求大,但空間資源緊張,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有著自己的養老難題。為破解這一難題,西城區今年出臺了《西城區家庭養老照護床位運營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明確了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補貼標準等內容。
「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模式讓老人在家可以享受到相當於一般養老機構所提供的專業服務,但卻有別於養老機構的模式化管理。也就是說,通過專業化服務、居家適老化改造和智能技術應用,補充老年人因身心老化、失能失智及家庭照護不足等造成的居家基本生活基本障礙。」西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是依託就近的養老服務機構,藉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配置必要的基礎設備,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綜合照護管理、專業照護服務、居家安全協助、家庭照護支持等6大類55項專業服務,幫助老年人及家屬解決居家照護難題。
暫行辦法明確,實際居住在西城區內、年滿60周歲的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老年人、中度失能或中度殘疾老年人、80周歲以上高齡且獨居老年人、有意願申請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老年人,均可申請家庭養老照護床位。
「家庭養老照護床位主要提供基礎和專業兩部分服務。」據介紹,基礎服務由籤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主要包括照護管理、需求評估、健康監測、安全協助、上門訪視、技能指導等,由政府「買單」。專業服務由服務對象或代理人與籤約養老服務機構共同商定,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專業照護、健康管理、心理疏導、喘息服務和技能培訓等服務,老人可按需「點單」,服務費用由本人承擔。
對於老人們都關心的補貼問題,暫行辦法提出,家庭養老床位補貼包括基礎設施補貼、基礎服務補貼和困境家庭老年人服務對象專業服務補貼。基礎設施補貼對象為籤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老年人,每人一次性限額3000元的家庭照護床位基礎設備補貼;基礎服務補貼對象為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服務對象每人每月600元基礎服務補貼,其他服務對象每人每月可獲得100元基礎服務補貼;低保、低收入、計生特扶家庭的重度失能老年人,參照入住養老機構補助給予一定的專業服務補貼。三項補貼均不發放給個人,由服務機構根據實際服務的情況進行結算。
為規範管理,西城區還出臺《西城區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管理規範》等文件,統一服務協議、統一服務平臺、統一服務指導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服務監管,保障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質量。
該負責人還表示,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模式實現了服務管理創新,將機構照護管理引入了居家照護管理,提升了居家照護的專業化、規範化水平;通過政策綜合運用,將養老機構的運營扶持、適老化改造、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等政策有機進行結合,實現一站式申請、一站式服務。同時,通過網際網路,實現服務申請、監測預警、服務監管數據化。
截至目前,西城區共籤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老年人有1236人,其中重度失能1135人,中度失能37人,高齡且獨居老人64人。
體驗1 「高科技」設備讓老人安心生活
年過八旬的姜大媽屬於重度失能老人,因半身不遂臥床已有十餘年了。常年的臥床讓老人原本就不靈便的腰腿更加僵硬,經常會因磕磕碰碰讓身上出現皮外傷。
作為2019年首批「養老床位搬進家」的體驗者,姜大媽的家裡進行了適老化改造,還安裝了呼叫器、腕錶、紅外線測試儀、定時藥盒、血壓計、扶手、夜燈等智能化用品。特別是根據老人實際需求,配備了可升降的養老床位和棕色的「助起沙發」。助起沙發的厚度有40釐米以上,表面質感柔軟,用手一按,彈性很足。姜大媽笑著說,自從家裡有了高科技的床和沙發,身上的褥瘡消失了,皮外傷也不見了。
「我家是老房子,採光不好,以前一關燈就黑了,起夜都提心弔膽,生怕磕著碰著。」姜大媽一邊說一邊按下控制按鈕,臥室頂端的大燈亮度由強變弱,顏色也從白色變成橘色。「自從有了智能燈,不僅臥室變亮了,每天睡覺的時候,還可以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暖色燈光,真好!」
據了解,這些設備可以記錄並上傳老人生活狀態數據,老人家屬和工作人員都可以隨時查看,智能手環還有一鍵報警功能,發現問題後工作人員幾分鐘就能上門。像姜奶奶這樣的身體狀況,除了必要的設施設備外,還可以享受相應的專業照護服務。
體驗2 保姆有了專業技術指導員
家住牛街街道的83歲老人安星(化名)患有阿爾茲海默症,日常生活需要由保姆照料。今年上半年,老人出現了站立困難、暈眩等症狀,一時間保姆有些慌亂,不知該如何照顧老人。
作為今年籤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老人,安星迎來了專屬自己的養老照護管理師韋圓,為她提供血壓、血糖監測等基礎服務。保姆也迎來自自己的「指導員」。「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經常會出現臆想、容易受到驚嚇,需要家屬和保姆更加精心的照料。」韋圓說。
8月19日,韋圓上門為老人提供服務時得知,保姆陪老人吃飯時,老人很是不高興。他建議,「下次出現這種情況時,保姆可以適當迴避,讓老人有自己的獨處空間,老人逐漸會獨自進食。但也不能完全讓老人離開自己的視線,避免出現其他意外情況。」
對於老人夜間會驚醒的情況,韋圓表示,可以對老人進行人為幹預。比如,白天多帶老人出門、參與小遊戲,避免老人白天睡眠過多,夜間入睡困難。對於睡眠環境的布置,也應避免過多光源,讓老人出現視線扭曲。對於老人容易受到驚嚇的問題,韋圓囑咐保姆避免帶老人出入陌生的環境,並時刻陪伴老人左右,讓老人有安全感。隨時關注老人周邊的環境,減少老人的情緒波動等。
一系列小技巧,讓保姆照顧老人更加得心應手。「我們對保姆進行了一些指導,這種主動人為幹預有了一定效果,也得到家屬的認可。」韋圓說,「我們還將繼續為老人做好照護支持,讓老人享受綜合照料服務。」
體驗3 監管員入戶巡訪「提質」服務
「宋大媽,最近都挺好的吧,生活上有什麼不方便的嗎?」「您有任何服務需求儘管和我們說,我們儘量協調解決。」8月31日,西城區家庭養老床位監管員王麗與養老照護管理師任玉一起來到月壇街道89歲的宋大媽家,對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及老人滿意度進行調查。
宋大媽患有哮喘、行動不便,需要拐杖、輪椅等輔助設施,經評估為重度失能老年人。去年11月份籤訂家庭養老床位協議,成為家庭養老床位中被服務的一員。「我們主要為老人提供測量血壓、血糖和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等基礎服務。當老人有專業服務需求的時候,我們幫忙為老人聯繫相關人員解決問題。」任玉說。
家庭養老床位監管員入戶巡訪
之前,宋大媽有保姆照料,但疫情防控期間保姆回老家,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由於年紀較大,行動不便,老人洗澡、看病取藥等非常不方便。家庭養老床位的養老照護管理師及時「補位」,疫情防控期間幫助老人去醫院取藥、送藥,幫助老人買菜,「無接觸」式服務解決了宋大媽的實際困難。
自7月底起,養老照護管理師可陸續上門為老人提供陪同就醫、陪同外出等服務。「我想出門買點東西。」8月29日,宋大媽一個電話,養老照護管理師胡立華就來到了老人家陪同老人外出採買。宋大媽在家測量血壓130mmHg(毫米汞柱)比較正常,但在小區門口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達到了190mmHg,把胡立華嚇了一跳,趕緊將老人送回家中休息。兩天後,王麗在巡查時發現老人的血壓計還未更換,叮囑工作人員儘快為老人更換新的血壓計,及時監測老人的健康情況。
展望
據悉,西城區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自2020年起將連續開展三年,每年計劃籤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1000張。目前,2020年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1000張籤約任務已經全部完成,力爭9月初完成信息化設備的相關評估、設備配送、設備安裝等工作,逐步為籤約老年人提供居家綜合照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