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3日電 題:「15分鐘服務圈」探秘——西寧居家養老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勁峰、張子琪、藍翔
上午在社區託老所打撞球、做理療,中午在愛老幸福食堂吃飯,下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測血壓、聽講座……這是西寧市城中區瑞馳社區81歲老人仇正霞每天的生活軌跡。
從家到15分鐘步行範圍內,就是老人的幸福生活。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青藏高原最大城市——青海省西寧市充分利用社區、農村現有資源,普及建設愛老幸福食堂、社區照料中心、醫養結合體系,打造「15分鐘服務圈」,實現居家「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一碗熱飯告別「開水泡饃」
「每天中午開水泡白饃,胃都吃壞了。吃一口下去,胃裡就酸得不行。」
子女白天進城務工,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黑嘴村三社73歲村民魏建明獨自在家,行動不便,頓頓午餐「開水泡饃」,吃了10多年。
「家裡採光不好,也捨不得開燈,孩子們掙錢不容易。」身患糖尿病的魏建明整日待在陰暗中,直到下午6點,兒子兒媳回到家,煮飯做菜,「家裡才有點人氣」。
「一碗飯」「一個人」「一場病」,是困擾各地居家養老的「三大難題」。
西寧是國內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全市60歲以上老人42.59萬人,佔人口總數的17.8%,佔青海省老齡人口比例超過56%。
西寧市96%以上的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然而,吃飯難、照料難、看病難,讓很多居家老人只能「蹲牆頭、曬日頭、趴床頭」。
「熟悉的環境、溫馨的親情,讓老人普遍選擇居家養老。」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區主任陳瑞介紹,現在年輕人工作忙,很難照顧到居家老人,很多老人午飯常以剩飯剩菜簡單應付,「遇上受傷、生病等情況,要麼請保姆,要麼靠子女陪護」。
從2016年開始,西寧市從解決老人吃飯難入手,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在城市社區、郊區村落,建設幸福食堂、老年之家。
三年前,黑嘴村利用原有小學校舍,建起農村「老年之家」,為村裡100多名老人提供午餐、剪髮、健身等服務。由此,魏建明老人生活中,多彩替換單調、歡笑驅趕枯燥。
現在,魏建明每天10點多就出門,坐著電動輪椅,來到300米外的「老年之家」。冬日中,就在院裡聊天曬太陽,颳風下雨就進屋下象棋。12點準時開餐,「一頓飯只要3塊錢」。
黑嘴村「老年之家」管理員魏金元說,村裡年齡小的老人輪流來幫廚,臊子麵、肉包子……食譜保證一周不重樣,頓頓都有肉,「讓老人們吃得放心,子女在外也安心」。
包括黑嘴村在內,愛老幸福食堂早已遍布西寧5區2縣。在西寧市勝利路街道愛老幸福食堂,84歲老人牛祥華幾乎每天中午都會準時出現。「有了愛老幸福食堂,吃飯再也不用發愁。」牛祥華老人笑著說,食堂口味清淡口感軟糯,適合老人,「吃飯難題解決了,平常也就有時間來散步、健身」。
每天上午11點,西寧市城中區愛老幸福食堂的中央廚房就已備好當日餐品,準備裝入20輛送餐車,送往城中區28個社區助餐點。
這家中央廚房經理侯海青介紹,按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限價的標準,經過10多項生產製作流程,他們每天安排保障轄區6000餘名老人的午餐供應,「每餐不超過10元,高齡老人政府還有補貼政策」。
以「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社會捐一點」方式,西寧市建起30個配餐中央廚房、206個幸福食堂或助餐點構成的供餐體系。全市累計已有50多萬人次老人享受到助餐服務。
小區裡嵌入上百家「託老所」
走進西寧市公園巷社區的「愛老幸福驛站」,150平方米民房經過改造,裝修溫馨,養老床位、活動室齊全,共有9名老人居住。
三個月前,86歲社區居民韓素雲老伴去世,一直走不出悲痛。子女上班,無法在家陪護;老人戀家,也不願搬到養老院。
記者採訪時,女兒每天早上8點送韓素雲老人到社區照料中心,或排練舞蹈,或寫字唱歌,晚飯後再接回家居住。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韓素雲眉間愁雲也逐漸消散。
「小朋友都上託兒所,我們老朋友就來『託老所』。」韓素雲老人說,社區照料中心離家近,往來方便;一日三餐都能解決,在一起的都是鄰裡街坊,「大家一起說說話,時間過得飛快」。
集中生活的養老院,很多老人住不習慣;社區裡建養老院,又由於照料老人數量少,運營難。對此,西寧市採取利用社區現有場地資源,由政府補助一部分,引進社會化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看護照料、醫療保健等養老服務,以及臨時、短期或間歇式的託養服務。
西寧溫馨陽光託老所負責多個社區照料中心運營。護理員張蓉霞介紹,託老所裡有獨居、失能老人,也有短期日託的健康老人,「根據老人不同身體狀況和護理等級,每月收費標準從1900元至5000元不等,比僱保姆划算」。
突出小規模、多功能、綜合性特點,西寧市各城區目前共建有134個嵌入式老人照料中心。西寧市民政局副局長高波說,80%的社區託老所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在小區內共同建設,既方便老人到社區辦事,又能成為老年人政策宣講、聚會休閒、文體活動陣地。
出門有託老所照料,在家也有「智能化」陪護。點開手機軟體,屏幕出現老人在家中的實時畫面;老人床上鋪著一條白色智能帶,監測心率和呼吸;感應式小夜燈、煙霧和漏水報警器、一鍵緊急呼叫器……
西寧市民鄧琳的父親95歲,寧可守在自己「老窩」,也不願意搬家。西寧市城西區對轄區高齡老人試點家庭養老床位,老人在家生活情況數據,後臺統一監控,突發情況24小時響應。
「不用擔心父親在家出意外,過去懸著的心,也能放下來了。」鄧琳說。
西寧市城西區民政局副局長郭漢一介紹,相對於社會福利院、專業養老院的集中式照料模式,社區嵌入式託老所、家庭養老床位等設施,能夠靈活滿足「家人無法長期照料、老人不願搬離家」等需求,讓老人在熟悉環境中、在親情陪伴下原居安養。
家門口「既養老又看病」
西寧市虎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徐英華所在的團隊,如今除日常門診外,工作清單中增添了一項:定期前往社區託老所巡診。
「具體包括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隨診慢性病,叮囑用藥。」徐英華說,出現感冒、燙傷等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趕到,根據病情、傷情相應處置」。
長期以來,養老和醫療機構分別需要民政、醫療部門頒發許可證才能經營。西寧市衛健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科科長張煒說,養老機構沒有醫療許可證就無法開展醫療服務,「導致老人普通的感冒發燒、慢病管理也得奔波於各家醫院」。
讓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辦理醫療許可證,條件受限的就近與基層醫療機構籤訂合作協議,由醫療機構派駐醫療團隊,西寧市如此探索「雙證雙營」,讓社區託老所等機構,也能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諮詢、中藏醫養生保健等服務。
目前西寧市共有43家社區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等開展「雙證雙營」,能提供3000多張健康養老床位,對重病老人開通就診綠色服務通道。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愛老幸福食堂、社區託老所相鄰建設,從運行機制、空間位置上,徹底打通社區醫養結合「最後一公裡」。
老有所養、老有所安。普及愛老幸福食堂、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機構,對全市過街天橋加裝電梯,西寧市讓老人們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就能享受到相應養老服務,滿足「養老不離家」需求。
建設上百個城市社區照料中心、350個農村老年之家,為城鄉老人提供膳食供應、照料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西寧市還為60歲以上困難老人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陪醫陪護、心理慰藉等上門服務。
「西寧市探索的『15分鐘服務圈』,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設施資源,創造出靈活多樣的吃飯、照料、就醫養老服務『套餐』。」青海民族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教授榮增舉表示,在絕大多數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的大背景下,這種養老模式是豐富養老體系的有效嘗試。
近日,西寧市出臺新規,明確新建小區和已建成小區要留出養老用房,其中新建住宅小區按每百戶不低於20平方米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已建成住宅區要按每百戶不低於15平方米的標準逐步調劑解決。
「這些小區養老用房,將統籌建設愛老幸福食堂、社區託老所、老年活動中心,進一步縮短老人出門距離,縮小『養老服務圈』半徑,讓幸福養老離家更近。」西寧市民政局局長蘇磊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