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服務圈」探秘——西寧居家養老觀察

2020-12-24 中原新聞網

新華社西寧12月23日電 題:「15分鐘服務圈」探秘——西寧居家養老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勁峰、張子琪、藍翔

上午在社區託老所打撞球、做理療,中午在愛老幸福食堂吃飯,下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測血壓、聽講座……這是西寧市城中區瑞馳社區81歲老人仇正霞每天的生活軌跡。

從家到15分鐘步行範圍內,就是老人的幸福生活。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青藏高原最大城市——青海省西寧市充分利用社區、農村現有資源,普及建設愛老幸福食堂、社區照料中心、醫養結合體系,打造「15分鐘服務圈」,實現居家「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一碗熱飯告別「開水泡饃」

「每天中午開水泡白饃,胃都吃壞了。吃一口下去,胃裡就酸得不行。」

子女白天進城務工,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黑嘴村三社73歲村民魏建明獨自在家,行動不便,頓頓午餐「開水泡饃」,吃了10多年。

「家裡採光不好,也捨不得開燈,孩子們掙錢不容易。」身患糖尿病的魏建明整日待在陰暗中,直到下午6點,兒子兒媳回到家,煮飯做菜,「家裡才有點人氣」。

「一碗飯」「一個人」「一場病」,是困擾各地居家養老的「三大難題」。

西寧是國內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全市60歲以上老人42.59萬人,佔人口總數的17.8%,佔青海省老齡人口比例超過56%。

西寧市96%以上的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然而,吃飯難、照料難、看病難,讓很多居家老人只能「蹲牆頭、曬日頭、趴床頭」。

「熟悉的環境、溫馨的親情,讓老人普遍選擇居家養老。」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區主任陳瑞介紹,現在年輕人工作忙,很難照顧到居家老人,很多老人午飯常以剩飯剩菜簡單應付,「遇上受傷、生病等情況,要麼請保姆,要麼靠子女陪護」。

從2016年開始,西寧市從解決老人吃飯難入手,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在城市社區、郊區村落,建設幸福食堂、老年之家。

三年前,黑嘴村利用原有小學校舍,建起農村「老年之家」,為村裡100多名老人提供午餐、剪髮、健身等服務。由此,魏建明老人生活中,多彩替換單調、歡笑驅趕枯燥。

現在,魏建明每天10點多就出門,坐著電動輪椅,來到300米外的「老年之家」。冬日中,就在院裡聊天曬太陽,颳風下雨就進屋下象棋。12點準時開餐,「一頓飯只要3塊錢」。

黑嘴村「老年之家」管理員魏金元說,村裡年齡小的老人輪流來幫廚,臊子麵、肉包子……食譜保證一周不重樣,頓頓都有肉,「讓老人們吃得放心,子女在外也安心」。

包括黑嘴村在內,愛老幸福食堂早已遍布西寧5區2縣。在西寧市勝利路街道愛老幸福食堂,84歲老人牛祥華幾乎每天中午都會準時出現。「有了愛老幸福食堂,吃飯再也不用發愁。」牛祥華老人笑著說,食堂口味清淡口感軟糯,適合老人,「吃飯難題解決了,平常也就有時間來散步、健身」。

每天上午11點,西寧市城中區愛老幸福食堂的中央廚房就已備好當日餐品,準備裝入20輛送餐車,送往城中區28個社區助餐點。

這家中央廚房經理侯海青介紹,按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限價的標準,經過10多項生產製作流程,他們每天安排保障轄區6000餘名老人的午餐供應,「每餐不超過10元,高齡老人政府還有補貼政策」。

以「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社會捐一點」方式,西寧市建起30個配餐中央廚房、206個幸福食堂或助餐點構成的供餐體系。全市累計已有50多萬人次老人享受到助餐服務。

小區裡嵌入上百家「託老所」

走進西寧市公園巷社區的「愛老幸福驛站」,150平方米民房經過改造,裝修溫馨,養老床位、活動室齊全,共有9名老人居住。

三個月前,86歲社區居民韓素雲老伴去世,一直走不出悲痛。子女上班,無法在家陪護;老人戀家,也不願搬到養老院。

記者採訪時,女兒每天早上8點送韓素雲老人到社區照料中心,或排練舞蹈,或寫字唱歌,晚飯後再接回家居住。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韓素雲眉間愁雲也逐漸消散。

「小朋友都上託兒所,我們老朋友就來『託老所』。」韓素雲老人說,社區照料中心離家近,往來方便;一日三餐都能解決,在一起的都是鄰裡街坊,「大家一起說說話,時間過得飛快」。

集中生活的養老院,很多老人住不習慣;社區裡建養老院,又由於照料老人數量少,運營難。對此,西寧市採取利用社區現有場地資源,由政府補助一部分,引進社會化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看護照料、醫療保健等養老服務,以及臨時、短期或間歇式的託養服務。

西寧溫馨陽光託老所負責多個社區照料中心運營。護理員張蓉霞介紹,託老所裡有獨居、失能老人,也有短期日託的健康老人,「根據老人不同身體狀況和護理等級,每月收費標準從1900元至5000元不等,比僱保姆划算」。

突出小規模、多功能、綜合性特點,西寧市各城區目前共建有134個嵌入式老人照料中心。西寧市民政局副局長高波說,80%的社區託老所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在小區內共同建設,既方便老人到社區辦事,又能成為老年人政策宣講、聚會休閒、文體活動陣地。

出門有託老所照料,在家也有「智能化」陪護。點開手機軟體,屏幕出現老人在家中的實時畫面;老人床上鋪著一條白色智能帶,監測心率和呼吸;感應式小夜燈、煙霧和漏水報警器、一鍵緊急呼叫器……

西寧市民鄧琳的父親95歲,寧可守在自己「老窩」,也不願意搬家。西寧市城西區對轄區高齡老人試點家庭養老床位,老人在家生活情況數據,後臺統一監控,突發情況24小時響應。

「不用擔心父親在家出意外,過去懸著的心,也能放下來了。」鄧琳說。

西寧市城西區民政局副局長郭漢一介紹,相對於社會福利院、專業養老院的集中式照料模式,社區嵌入式託老所、家庭養老床位等設施,能夠靈活滿足「家人無法長期照料、老人不願搬離家」等需求,讓老人在熟悉環境中、在親情陪伴下原居安養。

家門口「既養老又看病」

西寧市虎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徐英華所在的團隊,如今除日常門診外,工作清單中增添了一項:定期前往社區託老所巡診。

「具體包括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隨診慢性病,叮囑用藥。」徐英華說,出現感冒、燙傷等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趕到,根據病情、傷情相應處置」。

長期以來,養老和醫療機構分別需要民政、醫療部門頒發許可證才能經營。西寧市衛健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科科長張煒說,養老機構沒有醫療許可證就無法開展醫療服務,「導致老人普通的感冒發燒、慢病管理也得奔波於各家醫院」。

讓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辦理醫療許可證,條件受限的就近與基層醫療機構籤訂合作協議,由醫療機構派駐醫療團隊,西寧市如此探索「雙證雙營」,讓社區託老所等機構,也能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諮詢、中藏醫養生保健等服務。

目前西寧市共有43家社區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等開展「雙證雙營」,能提供3000多張健康養老床位,對重病老人開通就診綠色服務通道。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愛老幸福食堂、社區託老所相鄰建設,從運行機制、空間位置上,徹底打通社區醫養結合「最後一公裡」。

老有所養、老有所安。普及愛老幸福食堂、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機構,對全市過街天橋加裝電梯,西寧市讓老人們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就能享受到相應養老服務,滿足「養老不離家」需求。

建設上百個城市社區照料中心、350個農村老年之家,為城鄉老人提供膳食供應、照料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西寧市還為60歲以上困難老人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陪醫陪護、心理慰藉等上門服務。

「西寧市探索的『15分鐘服務圈』,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設施資源,創造出靈活多樣的吃飯、照料、就醫養老服務『套餐』。」青海民族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教授榮增舉表示,在絕大多數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的大背景下,這種養老模式是豐富養老體系的有效嘗試。

近日,西寧市出臺新規,明確新建小區和已建成小區要留出養老用房,其中新建住宅小區按每百戶不低於20平方米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已建成住宅區要按每百戶不低於15平方米的標準逐步調劑解決。

「這些小區養老用房,將統籌建設愛老幸福食堂、社區託老所、老年活動中心,進一步縮短老人出門距離,縮小『養老服務圈』半徑,讓幸福養老離家更近。」西寧市民政局局長蘇磊紅說。

相關焦點

  • 15分鐘養老服務圈 離我們還有多遠?
    為此,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部分政協委員、專家代表和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如何構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體系。 從調研結果來看,70%的受訪者認為社區養老是理想的養老方式,老年人更希望得到助餐、助醫、助潔服務,能在15分鐘內找到養老機構,政府應該更加關注社區養老服務的質量
  • 養老服務15分鐘送到家門口!龍華發布「1+3+4」大禮包
    龍華通過「網際網路+」養老,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區、街道、社區、小區、家庭的五級養老服務體系,引入專業機構參與服務,將形成15分鐘的家門口養老服務陣地。 老年人居家更安全。
  • 15分鐘,圈出定州人的幸福感!
    15分鐘,圈出定州人的幸福感!想健身,附近的遊園廣場就有設施完善的場地和種類豐富的器材;要看病,環境優美、管理規範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在身邊……在市區,市民步行不出15分鐘,就可以享受到社區養老、教育、醫療、購物、社區餐飲等一系列便民服務。
  • 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
    關於公開徵求《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修改意見的通知 為了滿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規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長沙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對《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進行了初審。
  • 遼寧怡家親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智慧養老平臺建設與發展研討會在...
    1月21日上午,遼寧怡家親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智慧養老平臺建設與發展研討會在瀋陽遼寧大廈舉行。會上,遼寧怡家親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妍瑩、副總經理高斌出席會議並致辭。據了解,遼寧怡家親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是遼寧首先嘗試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公司,與傳統養老模式不同,怡家親更重在打造「居家」養老模式。
  • 養老服務發展生態鏈打造新時代養老服務新格局
    今年2月,珠海市被確定為第五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以來,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推動養老服務加快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持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與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了灣區化、集約化、多元化、智慧化、法治化的養老服務發展生態鏈,打造新時代養老服務新格局。
  • 市北區敦化路街道黨建引領打造15分鐘「為老服務生活圈」
    自從了解到家門口新開的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可以送飯上門,他第一時間為父親選擇了訂餐服務,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經了解,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配有中央廚房,不僅有包子、油條、茶葉蛋、豆漿等多種傳統早餐種類供大家選擇,而且中午只需要花費15元即可選擇四菜一湯及主食,在為周邊老年人提供堂食服務的同時,還可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預約送飯上門服務。
  • 打造「娥江晚情」居家養老品牌|全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推進會召開
    居家養老中心環境一流,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運營溫馨暖心,助餐配送餐點建設穩步推進……昨天,記者從全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推進會上獲悉,隨著我區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提高,養老服務業正在快速發展,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增強。
  • 常州高新區:多渠道開啟養老服務新模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 住建部等六部門: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
    新建居住小區應落實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要求,按照相關政策和標準配套建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並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對緩建、縮建、停建、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項目,在整改到位之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養老服務設施。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設計、施工、驗收、備案等環節的監督管理,保障設施建設達標。
  • 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瀋陽啟動社區試點
    今年9月,為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瀋陽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瀋陽市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決定在全市選定100個社區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免費居家養老服務,上門服務包含助餐、助浴、助醫、助潔、助行等16個服務項目
  • 家政服務送上門 居家養老不發愁
    河西區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在廣泛開展助餐、助醫兩大服務項目的同時,為有需求的老年群體提供家政服務,通過已發放的居家養老服務卡,各養老機構運營商結合片區老年人實際,將家政保潔、助浴助潔、理髮修腳等多項幫扶服務納入持卡消費、刷卡結算的項目之中,讓社區老人足不出戶、樂享便捷。
  • 【居家養老 幸福萬家】河西區兩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火熱籌備中
    【居家養老 幸福萬家】河西區兩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火熱籌備中 2020-11-19 17:2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北京:養老床位「搬進」家老人享「升級」版居家服務
    養老不離家,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願望。讓居家老年人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保障他們的幸福晚年生活,是考量養老服務「溫度」的關鍵指標,也是養老服務工作的「必答題」。西城區民政局通過近一年的探索試點,創建了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模式,為居家老人提供了專業、優質的服務。
  • 北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恢復首周 驛站復工的AB面
    北京市全面有序恢復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服務已整整一周。7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多家養老企業,梳理了全面復工首周全市100餘家養老照料中心和驛站的居家養老服務恢復情況。據統計,一周以來,這100餘家站點累計服務了3000-4000人次,其中,堂食就餐、送餐上門、康復理療等服務需求相對集中,成為這一周內的熱門服務項目。
  • 破解養老服務難題 新城區全域打造「飯大爺」服務品牌
    從2018年開始,新城區緊緊抓住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契機,努力盤活和統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社會養老服務資源,在韓森寨街道探索創辦「飯大爺」老年助餐品牌,隨後秉持「鞏固、完善、拓展、提高」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完善運營、監管、服務等環節,在全區進行推廣複製。截至目前,新城區已建設16個「飯大爺」老年助餐點,累計服務16萬餘人次,「飯大爺」已成為新城區為老服務的靚麗名片。
  • 流亭街道開啟智慧養老新模式 璞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開業
    李強對流亭街道璞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掛牌運營表示祝賀並致辭,「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有頤養」是天下父母兒女的心願,是流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推進老年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完善社會治理能力的基本要求。
  • 【運營模式分享】臺灣自在養老居家照護多元整合服務
    在嚴峻的社會問題下,眾多臺灣養老機構不斷努力,逐漸突破並形成了適合當地養老的模式,構建起社區照顧、機構安養、居家自在養老等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下面,具體結合中化銀髮事業(股)公司的服務模式,一窺臺灣的居家養老服務情況。   一、中化銀髮事業(股)公司介紹  1952年,中國化學製藥正式成立。
  • 「點菜式」服務+智能「陪伴」 呼和浩特市養老服務實現多樣化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綜合服務體系為目標,不斷創新理念、思路和舉措,不斷優化養老模式、機制和服務方式,不斷加大養老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有效推動了全市養老服務工作全面發展。
  • 昆明市官渡區積極探索區、社會、街道、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機構養老服務是官渡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發展理念。去年以來,區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託柏壽老年公寓與雲南師範大學合作,為全區阿爾茲海默症老人進行評估及康復,準確量化老年人需求與合理配置養老服務資源,實現合理化、規範化服務。目前,全區有養老機構15家,養老床位4552張,每千名老人有養老床位39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