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社區養老服務困境 北京探索「網際網路+」新模式

2021-01-18 同花順財經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李遠方)如何探索出一條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之外,通過市場化手段和機制解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路徑?11月18日,北京首個社區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怡親安安」試點正式啟動。作為北京首個以預約養老服務為主、社區老年人團購產品為輔的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怡親安安」目前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上線。有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要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必須依靠「網際網路+」。

  資料圖中國商網馬文博/攝

  社區養老驛站難題待解

  「國內首個居家養老條例《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於2015年正式出臺後,北京『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但是,根據我們對市內300多家驛站進行走訪、調研後發現,當前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面臨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嚴峻問題。」北京市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袁芳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是指在政府主導下,通過構建市級指導、區級統籌、街鄉落實、社區參與的四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實現老年人在其周邊、身邊和床邊就近享受居家養老服務。2016-2018年,北京市相繼出臺《關於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意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規劃(2016-2020)》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辦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如雨後春筍般在京城四面八方「生根發芽」。按照《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關於「分區分級規劃設置各類養老服務設施,至2020年全市人均養老設施用地約0.25平方米」的要求,北京市將建成1000個養老服務驛站。

  但是,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在運營模式、服務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問題。目前養老驛站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照料服務和助餐服務收費。在所有收入中,政府補貼佔比較大。有調研發現,政府補貼佔總收入50%以上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高達40%。政府補貼包括政府一次性補貼、租房補貼和政府流量補貼,其中,流量補貼包括服務流量補貼、託養流量補貼、連鎖運營補貼和運維支持。但在流量補貼實行過程中,養老驛站也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

  目前,一般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僅有三至五名工作人員,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養老護理員缺口很大,助醫、康復、理療等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存在服務風險。醫護人員、社工師、專業管理人員也有很大缺口,不能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和照料服務。

  袁芳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協會經過調研發現,社區養老驛站當前面臨四個「不足」,即服務資源不足、整合資源的能力不足、市場化運營不足及老年服務的供需對接不足。

  養老服務「上網」將成趨勢

  近年來,部分地方開始推行由政府主導的養老服務平臺,將養老機構、養老服務信息「上網」,並在此基礎上推行網上預訂、購買等,還有部分線下實體養老企業也推出了類似的網站、App。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商希望通過整合下遊服務商資源,實現居家養老低成本、高質量的目標。

  據了解,「怡親安安」上已上線的養老服務包括生活照護、保姆護工等五大主題、39類服務項目;涉老產品包括代步用品、生活用品等五大主題以及40類老年產品。「區別於一般的電商平臺,『怡親安安』未來將以提供養老服務項目為主,重點滿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剛需,尤其是提供一些更專業化的服務和產品」。據袁芳介紹,「怡親安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營模式。籤約的服務商、供應商主要是從北京市老齡產業協會的200多家會員單位中篩選出的,服務產品均經過審核,且服務商提供給平臺的價格要低於市場價格。目前,服務商、服務產品、服務清單都向北京市民政局進行了備案。

  據悉,目前「怡親安安」試點期上線的服務項目和產品共有十個主題,其中,服務項目包括助浴、助潔、助餐、助行、修腳、日間照護、陪同就醫、康復訓練等,銷售產品則涵蓋了訓練床、適老化床上用品、坐便器、坐便椅、康復腳踏車、有機食品等。目前,平臺先期選擇了19家養老服務商和九家產品供應商,在全市70家養老驛站進行運營試點,涉及北京東城、西城、朝陽、海澱等十個區。

  據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介紹,目前北京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正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增長著。隨著該運營模式逐步成熟,未來將會逐漸向全市養老服務驛站、養老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等鋪開。屆時有可能通過平臺讓所有符合規定的養老服務機構參與進來,提昇平臺的整體服務能力,此舉應該會成為北京養老服務的又一有益嘗試。

  提供精細化服務是關鍵

  當代社區發展與治理促進中心主任黃啟安表示,社區養老驛站目前普遍提供六項基本服務,包括生活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和心理慰藉,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此外,「驛站無醫」和「醫難入戶」的問題也有待解決。

  據悉,按照北京市民政部門的要求,北京市各街道的養老照料中心、各社區的養老服務驛站在六項基本服務功能之外,可增加適應市場需求的各類特色服務項目,如市民急需的康復護理服務、健康管理服務等。

  為便於各區指導各養老服務驛站制定服務項目價格,北京市民政局去年9月還公布了部分服務項目的指導價格。比如,餵飯餵藥每次30-50元;協助老人上下樓收費在100-120元;晚間入戶照料12小時收費200-220元;為重度失能老人洗澡70-180元;陪同失能老人就醫80-180元等。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在「怡親安安」平臺上,老人可以選擇不同的養老服務,而且收費標準都不一樣——日間上門陪護每小時40元,上門陪聊每小時70元,上門打掃衛生每小時70元,助浴或床上擦浴每小時80元,陪同就醫兩小時200元等。這些服務內容差異性大,收費也有差別。

  有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要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必須依靠「網際網路+」,以社區為基礎搭建社區養老平臺,提高養老服務水平。「怡親安安」項目的創新探索或許給各地養老服務提供了示範,運用網際網路技術與大數據,實現養老服務線上線下對接,降低養老成本,提供多元定製的精細化服務。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昆明市官渡區積極探索區、社會、街道、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近年來,該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專業化市場運營主體,積極探索區、社會、街道、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為轄區老人提供科學、專業、便捷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去年以來,官渡區運用大數據平臺、智能腕錶、養老服務App等現代網際網路高科技技術手段,為老人打造溫馨家園,開啟「智慧養老」新模式。走進關上融城春曉小區,10幢寬敞、漂亮、乾淨的養老綜合服務示範中心大樓讓人眼前一亮。
  • 與中華路街道聯合打造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香禾惠民店是中華路街道居家養老項目定點合作單位,街道居民可憑「居家養老服務券」消費,開業當天就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前來打卡。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空巢、高齡老人增多,養老壓力增大,如何解決養老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國家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長租公寓+醫養結合 上海萬科探索一線城市養老新模式
    人民網北京5月4日電(徐倩)距離上海火車站不遠,位於普陀區鎮坪路上,一幢舊式的商務辦公樓被改造為全新的養老機構出現在眼前。   這座新的養老機構有點像時下流行的長租公寓,1-4樓為嶽陽醫院名醫特診部,5-21樓為長者公寓。
  • 受益人次超3萬,這個公益創投項目探索「花式」養老服務
    受益人次超3萬,這個公益創投項目探索「花式」養老服務金羊網  作者:符暢 劉嘉欣  2021-01-01 2020年,第七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43個為老服務類項目,發動社會力量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
  • 常州高新區:多渠道開啟養老服務新模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 「智慧養老」特別報導 ——日立解決方案開啟智慧養老新時代
    「智慧養老」特別報導 ——日立解決方案開啟智慧養老新時代 敬老愛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而老齡化則是社會發展即將面對的挑戰。中國有百分之九十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如何確保他們的安全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面對這一社會課題,日立通過自身長年積累的數位技術及經驗,積極開展健康養老解決方案事業。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社區創新綜合型居家養老服務 滿足老人...
    據了解,社區不斷創新綜合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從滿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要開始,不斷創新提升服務質量,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個性化的需求,並滿足多種精神需要。 為滿足社區廣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天和星城社區今年投資建成了別具特色、面積達500平方米的3A級多功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探索並創新綜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為老年人提供集「娛樂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營標準化、養老智能化、項目融合化」的綜合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 北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恢復首周 驛站復工的AB面
    北京市全面有序恢復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服務已整整一周。7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多家養老企業,梳理了全面復工首周全市100餘家養老照料中心和驛站的居家養老服務恢復情況。據統計,一周以來,這100餘家站點累計服務了3000-4000人次,其中,堂食就餐、送餐上門、康復理療等服務需求相對集中,成為這一周內的熱門服務項目。
  • 率先推出「網際網路+社區」訴源治理新模式 即墨法院探索實現司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侯祥家 通訊員 宮成群 青島報導  今年以來,即墨法院圍繞即墨區委「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會治理新模式,進一步延伸法官進社區職能,創新「網際網路+社區」訴源治理模式,推廣建成11處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參與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 開啟老有所依新模式 南湖區新嘉街道「智慧養老」亮點多
    作為一個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佔30%以上的街道,嘉興市南湖區新嘉街道多年來不斷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形成「立體式」的養老服務新格局,不僅有全市首條「為老服務一條街」,還誕生了全市首個適老化改造家庭,並在全區率先試水街道老年食堂。
  • 住建部等六部門: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
    ,充分發揮物業服務企業常駐社區、貼近居民、響應快速等優勢,推動和支持物業服務企業積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更好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著力破解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長期照護難題,促進家庭幸福、鄰裡和睦、社區和諧,現就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出以下意見。
  • 流亭街道開啟智慧養老新模式 璞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開業
    8月28日上午,流亭街道璞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開業。城陽區民政局局長孫勳先,副局長王忠武,流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強,街道分管負責人及各社區民政主任參加開業儀式。李強對流亭街道璞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掛牌運營表示祝賀並致辭,「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有頤養」是天下父母兒女的心願,是流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推進老年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完善社會治理能力的基本要求。
  • 南寧市青秀區打造「時間銀行」社區互助養老新模式
    &nbsp&nbsp&nbsp&nbsp2018年9月,青秀區新竹社區成立了廣西首家「時間銀行」,推行「低齡存時間,高齡換服務」的互助養老志願服務模式。社區組織網格黨員志願者入戶摸底調查,通過收集整理需求、資源、服務的「三張清單」,推出家政、餐飲、護理、外出代辦等四大類16小項志願服務內容。
  • 養老江湖 | 中國養老創新模式探索與實踐:社區嵌入式小微機構...
    正因此,2013年成為中國養老產業元年。2013年至2020年期間,無數養老人、非營利組織、和大小企業進行了無數次探索、失誤、和爬起再戰,有的失敗,有的成功。智慧養老、醫養結合、旅居養老、社區嵌入式小微機構養老等創新養老模式層出不窮,正是這些創新養老模式為整個行業注入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 富平:「一鍵呼叫」上門服務讓養老更方便
    近年來,富平縣不斷加強養老體系建設,著力打造「智慧養老」新模式,依託網際網路資源,開展居家智慧養老服務,以「智慧養老」助力「老有所依」,託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富平縣居家智慧養老指揮中心工作人員 鄭倩 :您好,這裡是富平縣居家智慧養老指揮中心,請問需要什麼服務/富平縣寶塔社區居民 羅根京 我最近有點頭暈,讓人過來給我看下/頭有點暈是吧,那我們待會讓我們的醫護人員上門為你做一下健康檢查。這兩天,家住富平縣寶塔社區的74歲老人羅根京,總是覺得頭暈。
  • 渝北:探索互助養老+流動養老+助老員服務模式 讓老年人生活更多彩
    11-16 15:55:01 來源: 視界網資訊 舉報   組織老人一起玩暖場遊戲、聯繫社區社會組織
  • 養老周刊丨國常會鼓勵保險公司提供養老服務;京東推出首款老年5G...
    政策篇 三部門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近日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包括5個方面、14項重點舉措。
  • 民生智庫 | 從老舊小區改造,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今年國家提出重點改造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區,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環境,提升社區養老、託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基礎類和完善類的改造建設項目,是廣大居民對社區的基本要求,而提升類項目建設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對提升類涉及的部分內容政府亦早有明確要求,下面從養老、託育、醫療三方面來談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01
  • 恭和家園:北京首家產權居家養老社區 ——打造品質康養與人文生活...
    未來樂成將繼續以醫養大健康為主營業務,持續投入,不斷精進,將樂成養老打造成全國品質康養服務的標杆。目前樂成養老旗下有5家養老機構、2家養老社區、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持續領跑養老行業,創造「七個第一」。
  • 養老服務發展生態鏈打造新時代養老服務新格局
    灣區化:探索跨境協作養老新模式據了解,為提升港澳同胞對內地的認同感、歸屬感,我市積極引進港澳知名服務品牌,試點開展面向港澳居民的特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其中,橫琴新區引入澳門街坊總會運營小橫琴社區服務中心,向居住在橫琴的澳門居民,提供澳門特色居家養老服務;香洲區拱北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引進香港仁山優社養老品牌,打造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同時,引入專業社工組織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主要載體,為本地及港澳籍常住老人提供助餐配餐、生活照料、心理慰藉、文體娛樂等服務,促進港澳老人融入本地社區生活,參與社區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