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抗戰老兵親述苦難歲月:「打鬼子不後悔」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片:一首《松花江上》唱完,董濟民敬了軍禮(9月17日攝)。 記者 付丁 攝(圖片來源:法制晚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從「九一八」事變後棄商從軍,到見證日本受降,七十餘載過去,如今已110歲高齡的董濟民憶起往昔崢嶸歲月,仍因身為「抗戰老兵」深感自豪。

  12月4日,老人壽辰前夕,「互助抗戰老兵論壇」與「京津冀老兵關懷計劃」為這位健在的年齡最大的抗戰老兵頒發榮譽證書與紀念獎章。記者跟隨志願者前往董老家中,一同見證了這一的時刻。

  「打鬼子,我是志願的!」

  1904年12月20日,董濟民出生於河北樂亭。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在清末民初「闖關東」熱潮中,舉家遷至吉林省吉林市。念過幾年私塾後,他到當時在本地有名的百貨店「玉茗魁」當起了學徒,在前臺打打算盤,整理帳本。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和同事曹玉山一同辭去了百貨店的工作,加入了由馮佔海帶領的吉林682團(後改為東北義勇軍682團)。由於能寫會算,董濟民成了部隊裡為數不多的「文化人」之一,負責後勤的文書工作。

  回憶起抗日將領馮佔海,「他是令人佩服的抗日英雄。」老人仍念念不忘,「他平易近人,待人溫和。」

  1932年,軍隊在張家口懷來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3軍,董濟民任軍部少尉文書。之後,他隨部退守河南漯河,南下江西,後在湖南邵陽91師任中尉軍需,不僅負責部隊的文書整理,還擔任軍械員,負責槍彈的管理與分發。

  十多年來,老人先後參加了著名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豫湘桂戰役、以及貴州的獨山戰役,親眼目睹了從「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全過程。

  老人告訴記者,抗戰結束時,他到遼寧錦州見證了日本受降。「日本鬼子是最壞的人,欺負我們的同胞,不打敗他們不能太平。」

  當問到後不後悔參軍時,老人堅定地說:「為什麼要後悔?打鬼子,我是志願的!」

  「這是榮譽,我很光榮」

  抗戰結束後,董濟民所在的91師部隊於1946年轉到了河北平泉和承德,但他依然堅守在錦州,任軍需少校。此時,解放戰爭已經打響,打了14年仗的董濟民「不想打了」,於是當了「逃兵」,攜家眷來到了北京。

  董老回憶說,他在前門大街郵局附近跟別人合夥開了一家鞋料店,專賣皮鞋的鞋幫、鞋底等。「店名是『同和』二字」,老人在茶几上清楚地比劃給記者看。那時,解甲歸田的董濟民過起了平淡日子,直至一場大浩劫到來。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董老慘遭抄家,被遣返回老伴宋桂新的故鄉河南漯河。董老的兒子董希武告訴記者,「文革」時他在讀初一,父親被扣上了「歷史反革命」的帽子,他與弟弟妹妹隨父母回到河南老家,父母親每天忍受批鬥。

  「文革」結束後,董濟民一家又回到了北京,但從那以後,老人很少再提抗戰的事情,也不願回憶文革的苦澀歲月。

  如今董老總算生活安定,頤享天年。董希武說,老爺子眼睛花了,耳朵背得也很厲害,不過頭腦還算清醒,腿腳還算比較靈便,一般的平路基本不用扶。

  「互助抗戰老兵論壇」負責人曹治邦當天將榮譽證書和紀念獎章頒發給了董老。據曹治邦介紹,頒發給抗日老兵的證書上都有編號和檔案號,檔案將一直留存。

  在志願者的幫助下,老人用印泥印下手模並籤下姓名與年齡。雖然手有點抖,但幾個大字寫得蒼勁有力。得知自己的手模會在位於成都的建川抗日博物館與眾多抗日英雄的手模一起展出,老人欣慰地笑了。

  曹治邦大聲念出證書上的文字:「董濟民先生,您在1931至1945年反法西斯抗日戰爭中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傑出貢獻,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老人激動地站了起來。紀念章戴在胸前,老人摸了又摸:「這是榮譽啊,我很光榮。」(孫雲帆、薛豔雯)

相關焦點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血戰
    老兵檔案姓名:李聖言年齡:103歲原籍貫:四川簡陽經歷:原國民革命軍第25軍140師839團2營5連,曾參與臺兒莊戰役中的禹王山戰鬥,後參與蘇北遊擊戰,抗戰中一直堅守一線作戰,全身多處負傷。2020年12月1日離世。
  • 新疆95歲抗日老兵怒斥「手撕鬼子」:鬼子很難打
    「近距離和日本鬼子拼刺刀廝殺,絕不能怕!反應慢一點都是個死!電視劇裡手撕鬼子、石頭扔飛機的情節,不負責!鬼子單兵作戰能力強!難打!」這是一位95歲抗日老兵李國英的講述,在抗戰勝利70周年來臨之際,微信公眾號「最後一公裡」(ID:MqMsMx)採訪了這位老人,聽他回憶那些畢生難忘的經歷。
  • 長沙抗戰老兵的故事:他們只期望不被遺忘
    他叫王光亞,今年100歲,是長沙倖存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軍人不怕犧牲,但是害怕遺忘。請不要忘記抗戰和犧牲的戰士。」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王光亞感慨。「七七事變」76周年紀念日之際,記者走訪長沙抗戰老兵,聽他們的故事。
  • 長沙抗戰老兵們的故事:他們只期望不被遺忘
    他叫王光亞,今年100歲,是長沙倖存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軍人不怕犧牲,但是害怕遺忘。請不要忘記抗戰和犧牲的戰士。」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王光亞感慨。  「七七事變」76周年紀念日之際,記者走訪長沙抗戰老兵,聽他們的故事。
  • 被遺忘的抗戰老兵——陸軍工兵學校教官俞家佐尋訪記
    在我們尋訪抗戰老兵的過程中,老兵告訴我們,當年打鬼子不害怕,但今天他們害怕被人遺忘!當年他們青春年少、英姿勃發、抵禦外侮、血薦軒轅;而今,他們劫後餘生、風燭殘年、孤寂悵惘、逐漸飄零。雖然如今他們很多往事都已記不太清楚,但是他們依然告訴我們,當兵打鬼子一點都不後悔!我們國家和子孫後代有責任了解和牢記歷史,他們為戰爭出過力,為我們的民族流過血,他們用鮮血與生命贏得了一場悲壯的衛國戰爭,他們不該被遺忘!
  • 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聽抗戰老兵講述那段崢嶸的革命歲月
    他們是抗戰老兵。歷經兵荒馬亂,方惜民安國泰,如今的他們仍在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份責任與擔當。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從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了解到,我省目前健在的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還有1300餘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之際,我們尋訪了幾位抗日老兵,聽他們講述那一段段崢嶸的革命歲月。
  • 百歲抗日老兵講述:電視劇都是騙人的,打鬼子哪有這麼容易?
    馬定新,一位百歲的抗日老兵,他在家看著抗日劇,一個勁的感慨「鬼子要是有那麼容易被幹掉,我們那還會犧牲那麼多兄弟,還要打仗那麼久嗎?」 這樣的感慨恐怕也只有這些親身經歷過,還健在的抗戰老兵才能體會!
  • 認證一個抗戰老兵,究竟有多難?
    「抗戰是事實。我打日本鬼子時,死都不怕,現在怕被遺忘,怕他們不承認我曾抗日。」話至此處,賈善明老人哽咽著流下了淚水。
  • 張家界97歲抗戰老兵紀念抗戰犧牲戰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戰士
    【摘要】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
  • 東江縱隊在肇抗戰老兵 敵後尖刀守護南粵家園
    抗戰老兵陳釗。西江日報記者 劉春林 攝  陳釗:伏擊日軍截獲情報  今年84歲的陳釗笑容慈祥,精神很好。說起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陳釗仍有些激動。「經常沒東西吃,」陳釗說,「十二三歲了瘦得跟竹竿似的。」  1945年伊始,在東莞橋頭圩流浪的陳釗聽說當地有遊擊隊,是打日本鬼子的,於是決定從軍。他不停地打聽遊擊隊的位置消息,但往往剛到達目的地,遊擊隊就已經離開了。終於有一天,在村南的路上「守」到了遊擊隊。
  • 當年搶來輕機槍河邊殺鬼子的 108歲抗戰老兵走了
    2015年7月,103歲的鄭天付老人曾回南充老家省親。2020年9月3日,中國人民將迎來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然而抗戰老兵鄭天付沒能等到這一天。1938年夏天,鄭天付隨部隊出川抗戰,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大別山大界嶺和小界嶺戰役等。鄭天付有一手好槍法,曾帶新兵訓練。有一天,他與參謀長騎馬途經武漢西北一個叫沙河鄉的地方,發現有五六個日本鬼子在河裡洗澡,服裝和武器放在河岸邊,岸上還有馬匹。參謀長問鄭天付,敢不敢去搶日本人的武器,鄭天付說「敢」。然後他持槍偷偷靠近河岸,參謀長跟在後面掩護。
  • 抗戰老兵剪影:當年軍帽裡寫著「死」字 | 圖片故事
    他成了一名老兵志願者。 老兵中,年齡最大的有107歲,「他們是抗戰期間的小夥子小姑娘,我們見面的時候已經是一百歲上下的老爺爺老奶奶了」。 起初,他只是想來看看他們,沒想過要拍片子。他沒有拍那些困苦的環境和身上的疤痕,只是記錄了老兵們的眼睛,「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能遇到他們,看到他們眼中的光,有委屈,有遺憾,有憤怒,有自豪,有生死,更有想念」。 到2018年,老兵已經走了很多,他把拍攝的老兵眼神做成一個短片,為老兵籌款,其中很多人的名字被打上了白色方框。
  • 97歲梓潼抗戰老兵王萬幫「歸隊」 曾參加殺敵戰鬥無數
    四川新聞網消息(彭彬 記者 楊宗友)11月17日清晨,綿陽市梓潼縣黎雅鎮崇文村抗戰老兵王萬幫「歸隊」,享年97歲。這些年,前來看望他的志願者不計其數,胸前掛滿抗日勳章的王萬幫一次次為他們講述了打日本鬼子的戰鬥故事,仿佛回到了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犧牲已到最後關頭》《槍口對外
  • 77年的等待,不惜以93歲高齡遠赴臺灣,抗戰老兵遺孀終得償所願!
    導語:77年的等待,不惜以93歲高齡遠赴臺灣,抗戰老兵遺孀終得償所願!人究竟能對一個思念更有多久,10年、30年?亦或者是一生,有時候,以我們這個年齡,很難去想像,那掛念一生的思念,究竟是要情深至何處,才會有這般的眷念。
  • 一人打死13個日本鬼子,怎麼做到的?抗日老兵這個動作說明了一切
    說實話,感覺還是寫我們自己的抗日老兵接地氣,那種豪邁、艱苦、卓越,和戰後對人生的思考,讓混沌如我的年輕人,一下能變成洞破紅塵的明眼人。比如今天說的這位老兵,向德興,他一開始也是個怕死的弱兵,是怎樣成為一人單挑13個日本鬼子的無敵老兵的呢?
  • 95歲抗戰老兵朱鳳儒老人離世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6月29日,抗日英雄、龍潞遊擊隊老兵朱鳳儒與世長辭,享年95歲。1926年10月20日,朱鳳儒出生在雲南施甸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6歲考取軍校讀書,1943年參加龍潞抗日遊擊隊,先後擔任龍潞遊擊隊司令朱嘉錫警衛、司令部直屬分隊長,與中國遠徵軍並肩作戰,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遊擊隊員。在一次日軍的偷襲戰鬥中,曾用一顆手榴彈炸死兩個鬼子、炸傷一個。 解放後,朱鳳儒老人一直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工作,1986年從施甸縣人民政府財糧貿辦公室退休,退休後仍一直從事社區老年工作和滇西抗戰研究。
  • 川軍抗戰電影《九條命》成都首映 百歲抗戰老兵現場再憶戰火歲月
    活動現場,除了影片主創亮相,馬定新、蘇國章、羅見淵等抗戰老兵也參加了首映禮。 《九條命》由錢路劼導演,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湘南戰場中,由秦浩忠帶領的川軍一個連隊最後的九人,在彈盡糧絕之際,為保護當地百姓,掩護群眾撤退,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犧牲在異地他鄉的故事。
  • 「勝利之歌」全國詩歌大賽頒獎 抗戰老兵唱響抗戰歌(圖)
    9月2日下午,「勝利之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紅旗連鎖』杯全國詩歌大賽」頒獎禮,在成都舉行,一位來自太行山八路軍老戰士白展雲,一位來自遠徵軍的抗戰老兵李建功,親切地拉著華西都市報記者的手,高度讚揚這次大賽辦得有意義。
  • 99歲川軍老兵怒批抗日神劇:都是扯X
    2015年8月14日,四川廣漢的一處農家中,99歲的馬定新看著電視裡播放的抗戰劇,嘆了口氣說:「抗戰哪有這麼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幹掉鬼子的一個聯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麼多兄弟,艱難地抗戰8年嗎?
  • 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
    抗戰老兵血的教訓我記得有本書裡說白刃戰其實就那麼一兩下,要麼捅死對方,要麼被對方挑死,電光石火瞬間的事,這也是大刀拼不過刺刀的原因,先不說大刀短,就說一刀往往劈不死對方,但對方一刺刀就能捅個對穿。可你不能讓戰士又帶步槍又扛長槍吧,一般開戰都是兩方對射的,而且武器彈藥不充足,不能做到人手一條槍一把刺刀,只能拿紅纓槍大刀片來湊,說到底還是因為那時候窮、落後。關於戰場上拼刺刀,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刺刀不能磨得太鋒利!這是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