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基本是所有熱愛文學和對文學感興趣的都認識。
餘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3年小學畢業,1977年中學畢業,做了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還曾兩次進北京魯迅文學院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
這裡解釋一下他為什麼棄醫從文,他曾在一個名為《朗讀者》的節目上被問;」為什麼牙醫這件事沒有堅持下去?「他回應:」其實我特別不喜歡每天看著別人張開的嘴巴,我曾經在我的散文裡邊寫過那是在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接下來讓我簡單介紹餘華作品中值得推薦的其中幾部
一、《兄弟》
這是一部長篇小說。且在2008年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其創作背景是餘華受到一位歐洲記者對他的啟發,1995他開始寫這篇,但因當時中國社會已經不再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所以他不知道怎麼寫。後來他接受外國記者採訪,記者提問他對於中國時代的變化,後他明白自己該開始創作這部小說,開始並不順利,而後從美國訪問回來後,決定改創一部十萬字的作品,然後就出了《兄弟》。
講述了文革前後劉鎮上重組的四家之口所經歷的事。圍繞兩件事展開這部小說:一是小時候李光頭與宋鋼之間的兄弟情,其中解釋了文革前後人性的泯滅,二是李光頭、宋鋼和林紅的三角關係,反映改革初期人性的扭曲與抗爭。抨擊六七十年代的殘酷現實。
二、《活著》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因這部小說在2004年3月獲得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其創作背景是因聽到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被深深感動,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這個世界,仍沒有一絲抱怨。所以開始創作。
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三、《在細雨中呼喊》
命運交錯、家庭關係、個體孤獨、寬容及人類樂於掌控一切的天性
創作背景是毛澤東時代結束以後,政治氣氛較為寬鬆。並不是為了描寫中國農村的現實狀況,而是城鎮的現實狀況。
講述了主人公孫光琳從小生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之中,六歲就被送到一個陰陽失調的軍人家中收養,奄奄一息的養母和體壯如牛的養父無法過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極度壓抑的養父因為婚外戀斷送自己的性命,養母離家出走,孫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拋棄的命運,在極度恐懼之下,十二歲的他又回到南門。
從一個兒童的視角看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
看過以上三部小說的夥伴們有什麼感想不妨說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大家還有什麼好作品可以在評論區推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