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影閒談10:真相只有一個? ——《羅生門》觀影感悟

2021-02-23 法術仁心



一、 「門後」的故事

《羅生門》,黑白懸疑電影,

1950年日美聯合出品,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

次年斬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每一部經典電影的背後,

都要有一位出色的導演,

更要有一個優秀的劇本,

《羅生門》亦不例外.

羅生門,日本平安朝時期的真實存在,

是皇城京都外郭的一道「屏障」。

一頭遙望著皇宮正中的朱雀大門,

一頭隔離著沉寂幽深的荒郊野外。

曉鼓聲動則開,

夜鼓聲絕則閉。

原本界分繁華與荒涼的城門,

卻見證了王朝的興衰,

並隨著民間傳說而載入了歷史。

皇城內金碧輝煌的朱雀大門,

似乎也不曾有這份留名的「幸運」。

平安朝綿延400餘年。

始於78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

終於1192年第一代幕府鎌倉幕府正式設立。

在並不「平安」的皇朝風雨中,

羅生門,隨著皇權的衰落而日漸破敗!

甚至成為棄屍之處.

在平安朝末期,

誕生了日本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

民間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

《羅生門》、《竹林中》,

便是其中的兩個小故事。

這也是誕生電影《羅生門》的「源頭」。

《羅生門》,傳說推開此門便是「人間煉獄」。

一位在「餓死」與「為匪」之間煎熬的農夫,

也想從羅生門裡的死人身上尋些財寶,

竟發現一名老嫗,

正從一年輕女子的屍體上拔取頭髮。

不知是由於自己良心「復甦」,

還是對捷足先登者如此「貪婪」的失望與厭惡.

農夫厲聲斥責老嫗!

老嫗只淡淡地說,

此女子生前也將蛇肉曬乾當作假鱔魚乾賣,

她今日為求活命,

拔取死人頭髮去賣做假髮又有何不可?

眼見「求生的欲望」,

無情地衝破了「道德的藩籬」,

農夫被徹底「說服」。

他也以「生存」的名義,剝走了老嫗的衣服.

一旦出手,賊不走空!

在同一片歷史的天空下,

平安朝的每一寸土地,

似乎都已成為魔鬼的必爭之地.

《竹林中》,潛藏著人性的無數謎題。

一位武士在妻子被強盜凌辱後,

自己也死於竹林中。

「糾察使」查問武士死因時,

強盜承認,

他在決鬥時殺死了武功高強的武士。

妻子述說,

受辱後夫妻「相約自殺」,

她先「送了」丈夫一程。

而武士通過「靈媒」還魂稱,

自己不堪妻子受辱後的背叛、

選擇切腹自盡……

孰是孰非,皆已成謎!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

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之一,

他將《今昔物語》視為日本古代「人間喜劇」,

從中找尋到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在他的歷史小說中,

約五分之一直接取材於《今昔物語》,

比如《羅生門》與《竹林中》,

名字也不曾變。

以致於芥川由此遭受「缺少創意」的差評,

但他的再加工,

已賦予了作品「新的靈魂」。

當劇作新人橋本忍,

帶著他改編自《竹林中》的劇本,

找到導演黑澤明時。

兩人碰撞出電影史上並不多見的藝術「火花」,

也開啟了兩人共同邁向大師之路的徵程。

黑澤明被劇本深深吸引,

但覺得橋本忍只講述了「三個故事」太短,

便決定加入改編自《羅生門》的劇情,

作為「故事之四」以適應電影的長度。

即使黑澤明刻意考慮了增加影片時長,

《羅生門》也僅有短短的88分鐘,

但藝術價值與影片長短基本無關!

 二、迷離的「真相」

大雨滂沱,

羅生門的斷壁殘垣下,

行腳僧、樵夫、雜工一起避雨。

三人的內心,都有各自的「迷茫」.

三天前,行腳僧遇到正走向竹林的武士夫婦。

武士牽馬,腰挎武士刀,身背皮弓箭囊,

妻子端坐馬背,蒙著面紗.

三天前,樵夫目睹了武士之死的全過程,

還拿走了武士胸前那把鑲嵌珍珠的匕首。

在報官時,為了守住那把「匕首」,

他只說在砍柴時發現了武士的屍體。

行腳僧、樵夫都成為武士被殺案的證人,

在糾察署衙門作證並聽審。

與武士之死的不期而遇和全程聽審,

給二人帶來巨大的疑惑甚至絕望.

僅與武士夫婦有過一面之緣的行腳僧,

感嘆生命像少女一般的真實,

而又像晨露一般的短暫。

樵夫似乎正經受著更痛苦的煎熬,

便主動告訴雜工,

他在"糾察署"衙門親歷的怪事。

這件怪事,

便是關於武士之死的「三個版本」,

而樵夫作為「第四個版本」的唯一擁有者,

又知道誰說的才是「真相」.

1.強盜的口供


炎炎夏日的午後,

強盜多襄丸在叢林中酣睡,

武士夫婦的到來並沒有完全驚擾他的睡意。

在半睡半醒之間,

他與武士模糊地「對視」,

都得到了各不相干的「暗示」。

可一陣涼風偶爾掠過面紗,

武士妻子的容顏激起了多襄丸的欲望。

多襄丸想,不殺人便佔有那女人該多好。

他以前面廢墟中可找到古劍、銅鏡為誘餌,

將武士騙入林中捆綁起來。

當多襄丸回頭來誘騙武士妻子,

說她「丈夫突然病了」時,

心裡被她「孩童般」天真的面孔所刺痛。

強盜的妒火中燒,

使他想在武士面前凌辱他的妻子。

當武士妻子看到被捆綁的丈夫,

掏出隨身的那把鑲嵌珍珠的匕首反抗,

但於事無補.

多襄丸得逞後,便要離開。

武士妻子拉住他說,

「要麼你死,要麼我丈夫死。

你們中間必須有一個死.

我會跟那個活下來的人在一起。」

多襄丸用劍挑斷捆綁武士的繩子,

武士拔刀應戰。

經過20多個回合的搏殺,

多襄丸手持長劍刺死了武士。

等他再尋找武士妻子時,

她已逃之夭夭。

案發後第二天黃昏,

多襄丸被一個怯弱的差役「意外」捕獲。

差役說多襄丸不慎落馬摔傷而將被捕,

但多襄丸堅稱是誤喝有毒泉水而無法反抗。

背負其它命案的強盜,

「爽快地」供認強姦、殺人、劫財的罪行,

但也不忘記以誇讚武士的勇猛,

「能和我鬥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

多襄丸,也是在誇自己!

2、妻子的陳述

武士之妻真砂,

對案件有截然不同的說法。

強盜施暴之後帶著財物離開。

痛苦的真砂滿懷渴望撲向自己的丈夫,

可從武士眼中透射出的,

不是憤怒、悲痛,更不是憐憫,

而只有憎惡!

憎惡遭人玷汙的妻子,

憎惡喪失尊嚴的武士.

真砂拾起匕首割斷繩索,

乞求武士拿刀殺她。

武士沒有拿刀,

只是冷笑著看著真砂。

透著「死意」的雙眼,

讓真砂全身的血液冰涼.

在對視中達成"相約自殺」的合意,

成為武士夫妻的"最後一點默契"!

真砂將匕首刺入武士的胸膛,

武士沒有半點反抗,

真砂也昏死過去.

當真砂醒來後,

看到匕首插在武士的胸前,

竟沒有拔刀的勇氣。

她試著跳水求死。

等到清醒時,

人已在山腳的池塘邊.

真砂一邊述說,一邊抽泣!

3、亡靈的自白

靈婆施展「法力」,

帶來武士金澤武弘自述的「真相」。

武士眼見強盜對妻子施暴後,

繼而勸說妻子追隨強盜,

「身子被玷汙的妻子會遭丈夫嫌棄」。

妻子竟然應允!

強盜準備帶妻子離開時,

妻子請求強盜殺死自己的丈夫。

強盜驚嘆妻子的心「狠過強盜」!

便劍指妻子要害,

詢問武士願意如何處置他的妻子。

武士由此對強盜「心存感激」,

準備「原諒」強盜。

或許武士覺得,

為了這個心如毒蠍的女人,

而與「盜亦有道」的強盜結仇,

頗為不值吧!

妻子看到危險,立即逃走。

可強盜沒能追上她。

不知妻子如何逃生,會是跳水了嗎?

但強盜沒有忘記回來割斷武士身上的繩索。

四周寂靜,

已經重獲自由的武士,

一人留在林中。

他聽到不知從何處發出的哭聲……

他用那把昂貴的匕首,

以武士的方式了斷了自己!

當他感到周圍的一切又變得安靜時,

有人拔走了胸口那把沾滿鮮血的匕首.

4、目擊者的證詞

《竹林中》只有三個「武士之死」的版本,

但沒有事實的真相。

電影《羅生門》中「添加了」一位目擊者,

讓報案的樵夫目睹了竹林事件的真相。

雖然樵夫在「糾察使署」成功地保守了秘密,

但還是禁不住內心的折磨,

向雜役和行腳僧吐露了真相的「第四個版本」.

強盜多襄丸制服武士金澤武弘,

並強暴武士之妻真砂後。

多襄丸跪地請求真砂的原諒,

並要真砂做他的妻子。

多襄丸願意金盆洗手,

多年犯案積累的錢財已足夠二人消遣,

他甚至不惜當小販來養活真砂。

真砂立即用匕首割斷了金澤武弘的繩索,

默默地呆在一旁。

多襄丸明白她的意思,

是等待兩個男人的決鬥,

來決定她的命運。

不料,金澤武弘首先放棄,

「我才不願意為這樣的女人拼命呢」。

他已視妻子為可恥的妓女,

「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搞過了,

為什麼不自殺。」

真砂只好用乞求的眼神望著多襄丸,

多襄丸對容易到手的「東西」,

反而想要放棄。

真砂痛哭著去追準備轉身離去的多襄丸。

金澤武弘怒罵,

「哭也不會管用了。」

多襄丸轉身說,

「不要嚇她。女人天生就是軟弱的。」

失望和憤怒的真砂破口大罵,

「軟弱的是你們。」

她質問丈夫,

幹嘛不復仇殺死強盜再讓妻子自殺,

這樣才是真正的男人。

她諷刺強盜,

也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真砂狂笑著,要兩個男人好好記住:

「女人愛的是充滿熱情的男人,

男人只有靠他的劍才能贏得女人。」

兩個武功平平的男人,

不堪一個女人的「嘲弄」而被迫出手,

上演了一場沒有半點武士「美感」的扭打。

顫抖的手腕,

緊張的呼吸,

多襄丸情急把劍刺入地裡,

金澤武弘慌亂把刀砍進樹樁,

……

多襄丸僥倖拔出插在地上長劍,

刺死了金澤武弘,

但最終也沒有氣力追趕逃跑的真砂。

只得帶著財物狼狽離開!

5、旁觀者的質疑

樵夫自稱親眼目睹的事實,

卻引來雜工的一陣訕笑。

行腳僧在旁感嘆,

「如果人們互不信任,

這個世界跟地獄又有什麼分別呢?」

行腳僧不想讓這個世界變成地獄,

所以他願意相信別人。

可雜工問他,

在那些故事中,

哪個是可信的呢?

……

行腳僧無言以對!

在三人爭吵不休時,

傳來嬰兒的啼哭聲。

雜工立馬跑去,

取走了嬰兒的衣服和護身符。

面對樵夫的責罵,

雜工振振有詞,

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才是惡鬼,

這些東西他不拿走,別人也會拿走。

「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你不自私的話,

就沒有辦法活下去.」

雜工還對樵夫說,

「你可能已經愚弄了糾察使署,而我沒有。」

雜工已察覺到樵夫偷走了匕首,

而故意將刺死武士的兵器說成是長劍……

最後,羅生門外的暴雨逐漸停了,

樵夫收養了嬰兒,

「我已經有6個孩子,

再添一個也不過一樣的辛苦。」

行腳僧說,

「多虧了你,我可以繼續相信人了」

……

三、艱難的裁決


「羅生門」,因電影而誕生了新的含義,

成為「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代名詞。

當我們在辦理刑事案件時,

言詞證據之間的「版本差異」,

宛如現實版的「羅生門」。

黑澤明、橋本忍設計《羅生門》的劇情時,

根本沒有從司法視角去考慮,

全片前三個故事的講述地點,

雖然發生在「糾察使署」,

但始終未見「糾察使」的亮相,

也沒有透漏半點對於強盜的最終裁決。

「糾察使」也始終不知道樵夫是目擊者,

不知道「第四個故事」的存在。

我們不由得擔心,

面對那「三個內容迥異的故事」,

素未謀面的「糾察使」,

將作出怎樣的司法裁決?

1、關於被告人的口供

抓獲多襄丸時,

查獲的馬匹、弓箭等物,

均與行腳僧證明的武士夫婦行裝相符,

證明系被害人隨身之物。

罪行累累的通緝犯多襄丸,

也明知先前的惡行讓他死罪難逃,

供認了自己強姦、殺人、劫財的罪行。

只是隱瞞了強姦後請求真砂原諒、

打鬥時怯弱狼狽、

「幸運地」撿到匕首才刺死武士等細節

臨死前,多襄丸能夠盡力保全的

也許只有那「敢做敢當」、

「英武豪邁」的江湖名聲,

算是保留最後一點「職業尊嚴」吧!

多襄丸口供細節的不實,

原本不會影響基本罪行的認定。

然而,僅有被告人的有罪供述,

以及查獲的部分被害人財物,

就足以認定其全部罪行嗎?

2、關於倖存者的陳述

真砂是唯一倖存的被害人,

她的陳述往往具備極強的證明力。

但她稱是與丈夫「相約自殺」

武士乃是死於她之手。

真砂竟將「他殺」說成是「相約自殺」!

(1)她是想為強盜開脫嗎?

姑且不論強暴之恨與殺夫之仇。

單論多襄丸缺少「英雄氣概」,

甚至在決鬥前準備拋棄真砂的表現,

明顯缺少讓真砂做出如此犧牲的「魅力」。

在多襄丸殺死武士後,

真砂立即逃離,

也可見她對多襄丸並無好感。

她決鬥前向多襄丸的「告白」,

只是催命的「符咒」……

(2)她是為掩飾自己害死丈夫的事實嗎?

真砂想讓這個世上,

「只活下一個佔有她的男人」,

以此「保證」自己對這一個男人的清白。

如此卑劣的用心,

自然不會願意「見光」。

可是,她只要對「挑唆決鬥」避而不談即可,

即使多襄丸甘願犧牲「名譽」,

供出真砂挑起決鬥的事實。

強盜與受害女子的「一對一」證詞,

根本無法坐實她「克夫」的惡行。

(3)她是為維護丈夫作為武士的名譽嗎?

日本武士是愛惜名譽的,

武士的妻子當然也應該是愛惜名譽的。

受到奇恥大辱之後,

自盡或許是武士最好的「歸宿」。

至於武士不殺妻子,是仁愛,

妻子殺他而不「巋然不動」,是道義。

妻子幫助丈夫實現武士道精神,

自然也是神聖而高尚的。

但是,真砂自認的「衛道執法」,

可能因此而放過了真兇多襄丸。

難道「名譽」比「復仇」還重要?

這當中的價值衝突真是令人費解。

(4)她是因為自責而準備承擔殺夫罪責嗎?

真砂或許會有自責,

「激將法」已讓丈夫不幸喪命,

但她沒有真正的勇氣「陪葬」。

而她陳述的殺夫過程,

無異於在「彰顯」是她幫助丈夫「解脫」。

武士輕易被多襄丸制服的無能,

在被「逼鬥」之前對她的辱罵、拋棄,

似乎都不能成為讓她「內疚到死」的理由。

況且,如果她一心求死,

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

此外,她是受到劇烈刺激後產生了幻象嗎?

或是她有其他不得已的苦衷嗎?

……

真砂的真實想法,仍是一個謎!

影片中有句臺詞,

「女人愛用眼淚愚弄人,

也愛用此愚弄自己。」

這種讓人絕不敢視而不見,

又讓人絕不敢輕易採信的陳述,

是讓世人,

更讓「糾察使」,

最為「糾結」的人證!

3、關於「亡靈」的自白

純屬虛構的「靈媒」招魂,

姑且視作「另一個被害人」的證詞。

武士的「靈魂」告白,

看到妻子的受辱和背叛,

反見強盜的道義與和解,

他的內心在痛哭流涕,

最終自殺了斷。

為何武士講述了多襄丸強暴妻子、

妻子試圖背叛的事實,

卻還要往多襄丸臉上「貼金」,

甚至不願說出死於多襄丸之的真相呢?

武士應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

他受利誘而被人捆綁,一辱也;

他目睹妻子遭人凌辱,二辱也;

他貪生怕死不敢決鬥,三辱也。

被再三羞辱的武士,

的確無顏再苟活!

在武士自己的故事中,

妻子背叛、強盜「有道」,

他「卸掉了」向強盜報辱妻之仇的「義務」。

只剩下「不慎被俘」的屈辱,

用自己的「慨然赴死」足以抵消!

他也應該死於「自己的刀下」。

自盡的「名聲」,

遠勝於死在一個平庸的盜匪手中。

何況這個盜匪就在武士死後第二天,

就被一個更平庸的差役緝捕歸案!

在武士講述的故事結尾,

多了一個特有的橋段。

武士也許痛恨樵夫「偷走」了匕首,

但更擔心樵夫「說破真相「。

明知樵夫在場聽審,

便「點到為止」地指出,

感覺有人拔出了匕首,

警示樵夫也有「秘密」被武士掌握.               

上述關於「武士之死」的「三個故事版本」。

多襄丸承認殺死了武士,

但倖存者和死者都證實,

並非多襄丸所殺。


多襄丸供述,

殺人兇器是長劍,

長劍已被他在集市賣掉。

但倖存者和死者都證實,

兇器是匕首,

匕首仍不知所蹤。


武士的亡靈還證實案發時,

有「第四個人」到場拔走了匕首。

在這些矛盾重重的證據當中,

究竟怎樣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您是「糾察使」,

將會如何裁判.

您是否能始終確信,

「真相只有一個!」

而您又「幸運地」掌握了這個唯一的真相!

餘   音

重複老電影中的故事,

並不想「拾人牙慧」。

只是效仿芥川龍之介的創作風格,

素材不怕老舊,

只要賦予新的思想和意境.

日本平安朝時代的故事,

古代日本人智慧的結晶。

經由現代電影創作者的精心演繹,

終成影史上的不朽傳奇!

《羅生門》、《竹林中》,

兩個悲情傳說的組合,

無情地鞭笞著人性的罪惡。

編劇刻意增加收養「嬰兒」的橋段,

又帶來了良心救贖的「曙光」。

讓我們在那扇若隱若現的「羅生門」中,

看到心魔的肆虐,

也看到心魔的逃匿.

真相也好,

良心也罷.

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得來不易。

我們或許要像行腳僧一樣,

看到希望的種子,

就敢於相信!

就敢於實踐!

只要我們的內心,

自覺抵禦將「羅生門」變成「煉獄」!

希望便時刻在你我的懷抱.

「羅生門」外的暴風雨,

會再次來襲,

也會再次停息.

(立足司法實務,關注焦點難點,傳播法治文化,探索法律人生,做好基層檢察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以下二維碼,關注「法術仁心」公眾號!)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版權由原作者享有)

相關焦點

  • 法影閒談33:一部居家安全的廣告片 ——《家怨》影片
    《家怨》講述了一個中年失業廣告設計師哈維爾通過陰謀詭計「寄生上流」的故事。
  • 法影閒談32:又是一隻「知更鳥」? ——《正義的慈悲》影評
    只是這種致敬往往沒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討巧之功,反倒容易因身處「大樹」冠蓋之下而「寸草不生」,好在「真相」與「公正」——是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筆者無意評價經典與新片的優劣,因為將時代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加以對比,既有失公允也無太多價值。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境遇和使命,對經典的傳承永遠比攀附更重要。筆者僅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分析經典傳承的脈絡,由此切入也許還能串聯起一部正義與慈悲的史詩。
  • 羅生門:真相不一定是真相
    只有當事人心裡明白。隨著時間的流逝,凌瀟肅與姚晨也各自有各自的家庭,有了各自的生活,互不幹擾。大家也快忘記這件事。隨著唐一菲作為《妻子的浪漫旅行3》的妻子嘉賓,凌瀟肅與姚晨當年撲朔迷離的故事又被提出來了。
  • 周記:觀影《羅生門》及閱卷有感
    團隊張幸律師曾向我推薦了電影《羅生門》,趁閒暇之餘將這部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看完,有所感悟。 羅生門原為日語,後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通常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
  • 一個連柯南也無法知道的真相——1950年《羅生門》(上)
    羅生門,混淆不清,清者不能自清。在生活中,許多羅生門事件層出不窮,比如王寶強的離婚案。「羅生門」這個被符號化了的同類事件代名詞,彰顯著我們每天都在發生的事,相同又不同。1950年的《羅生門》不僅是一部經典電影,更是一部發人深省、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電影。這部電影的總長度只有88分鐘。關於一起謀殺案,兇手是誰?真相是什麼?什麼是人性?面對人性,真相是什麼?混亂的程度是,即使柯南來了,他也可能不知道真相。
  • 在這個真相稀缺的時代裡 重讀《羅生門》的故事
    真相應該只有一個,但對真相的敘述,卻永遠有不同版本在更迭中。人們已經習慣於把這個現象稱之為「羅生門」——無法確知的真相。再說另外一件事。曾經有句俗話叫做「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句話暗含的一個判斷是,烏鴉除了黑色不可能有其它顏色。但是有一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隻白烏鴉,一下子推翻了凡烏鴉都是黑的事實陳述。
  • 黑澤明《羅生門》將拍美劇 共10集耗資5千萬美元
    黑澤明《羅生門》將拍美劇 共10集耗資5千萬美元 時間:2018.12.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分享到:
  • 《羅生門》|謊言與真相
    02 影評電影《羅生門》是黑澤明指導1950年上映的,整部黑白電影現在看來略顯粗糙,但它直指人心的力量絲毫沒有因為時間減弱。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竹林中》,將《竹林中》的故事巧妙地放置在《羅生門》的背景下。
  • 羅生門——真相是真
    我們稱因雙方當事人各執一詞而使得真相撲朔迷離的事件為羅生門,真相不可得是因為現在的運行模式是證據構建歷史,是一個不周密的必要條件推導,言語是其中最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劇情跌宕起伏,就要放大它的作用,但是劇情無論長短,總有結局。
  • 世上只有羅生門,從來沒有救世主
    我想,如果那天《追我吧》欄目組、傑星公司及知真相而默不作聲者去懺悔,只需懺悔11月27日那一夜高先生之事,恐怕教堂也裝不下吧。世上只有羅生門,從來沒有救世主。這點在高先生離世這件事情上尤其明顯。而眾多的高粉們,在這羅生門裡,細尋真相,於天昏地暗裡保留一份善良,保留一份澄澈,只因,這世界他曾來過,精彩的生活過,努力的工作過,溫柔的對待過。
  • 人間通往地獄的大門——羅生門
    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雖然很多都是改編自古典素材,但芥川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天賦,去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容,可謂借古喻今,針砭時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在芥川這裡達到了一種另類的和諧。
  • 陷入羅生門:所有的噹噹們,利益面前,真相需要穿透羅生門的暗影
    世上本無羅生門。而當黑澤明大師的黑白電影羅生門橫空出世之後,藉助影片表現的深刻內涵,羅生門,從一個電影名詞迅速轉變成一個社會名詞。在羅生門的故事裡,每個人都陳述了一個事實,而最終真相如何並不重要,毫不誇張的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羅生門裡的眾生男女,只是現實的映像,真正的大師,故事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故事裡包含的精神實質。今天不講電影,講講羅生門這種現象。豪門故事最狗血,無論是世家還是新晉,最容易激起吃瓜群眾的好奇。大家都非常期待真相真正如何。
  • 真相與人性——那些「羅生門」式的電影
    真相與人性——那些「羅生門」式的電影芥川龍之介的一部短篇卻創造了類型電影中的一種,即羅生門式的電影,從表面上看來,此類電影似乎應該被納入懸疑犯罪類,可與典型的懸疑電影有所不同的是,他揭示了人性之中那些不可窺視的部分。
  • 羅生門什麼意思 黑澤明《羅生門》被翻拍美劇劇情介紹
    隨著《羅生門》這部影片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的提高,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場轟動,榮獲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以及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執導提名等諸多獎項,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  近日,《羅生門》即將反派成美劇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這部經典影片又重回到觀眾的視線。
  • 【給孩子的電影】人心難解,真相難尋——羅生門
    影片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筱竹叢中》,卻使用了他的另一部小說《羅生門》作為標題,這兩部作品在日本,同樣是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文學作品,影片在原著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改動。在觀影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進行比較閱讀,小說和電影的區別在哪裡?各自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內涵,他更傾向於哪一個結局?為什麼?
  • 深度剖析「羅生門」:為什麼熱點經常「反轉」,而我們總是得不到真相?
    原創 書單君 書單最近,書單君刷著微博,腦子裡常常會蹦出著一個詞——羅生門。它衍生自芥川龍之介同名小說,意思是: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舉證或說謊,最終導致真相含混不清,難以水落石出。
  •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 深度剖析《羅生門》:為什麼熱點經常「反轉」,而我們總是得不到真相?
    那是一個常年戰亂、洪水、地震災禍不斷的時代,羅生門則是一座連接城市與郊外的城門,由於年久失修,許多無名屍體也被遺棄於此,顯得荒涼而陰森。 這一天大雨滂沱,有三個人聚在羅生門下避雨,他們是樵夫,和尚和雜工。 百無聊賴之時,樵夫與和尚向雜工講述起剛才在衙門聽到的,一樁聞所未聞的怪事。
  •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羅生門》。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絕對的真實可以被敘述完美還原,因為不管怎樣敘述,它終究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產物!《羅生門》中的這場命案,真相只有一個,三位當事人卻各執一詞,背後的真相令人捉摸不透。多襄丸,作為一個強盜,一直為人所輕視、憤恨、不齒,所以他寧願背負殺人的罪名,也要把自己描述成一個為了「真愛」而公平決鬥,敢做敢當的真漢子,樹立勇猛威武、光明磊落的正面人設。
  • 電影《羅生門》告訴我們人性有多可怕?謊言下到底有沒有真相?
    她說你看過電影《羅生門》之後,會發現「經歷」已經很好聽了。之前看過小說《羅生門》,揭示是對人性和良知的醜惡。而電影《羅生門》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草叢中》和《羅生門》。電影的背景取自小說《羅生門》,情節方面則主要取自小說《莽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