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門後」的故事
《羅生門》,黑白懸疑電影,
1950年日美聯合出品,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
次年斬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每一部經典電影的背後,
都要有一位出色的導演,
更要有一個優秀的劇本,
《羅生門》亦不例外.
羅生門,日本平安朝時期的真實存在,
是皇城京都外郭的一道「屏障」。
一頭遙望著皇宮正中的朱雀大門,
一頭隔離著沉寂幽深的荒郊野外。
曉鼓聲動則開,
夜鼓聲絕則閉。
原本界分繁華與荒涼的城門,
卻見證了王朝的興衰,
並隨著民間傳說而載入了歷史。
皇城內金碧輝煌的朱雀大門,
似乎也不曾有這份留名的「幸運」。
平安朝綿延400餘年。
始於78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
終於1192年第一代幕府鎌倉幕府正式設立。
在並不「平安」的皇朝風雨中,
羅生門,隨著皇權的衰落而日漸破敗!
甚至成為棄屍之處.
在平安朝末期,
誕生了日本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
民間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
《羅生門》、《竹林中》,
便是其中的兩個小故事。
這也是誕生電影《羅生門》的「源頭」。
《羅生門》,傳說推開此門便是「人間煉獄」。
一位在「餓死」與「為匪」之間煎熬的農夫,
也想從羅生門裡的死人身上尋些財寶,
竟發現一名老嫗,
正從一年輕女子的屍體上拔取頭髮。
不知是由於自己良心「復甦」,
還是對捷足先登者如此「貪婪」的失望與厭惡.
農夫厲聲斥責老嫗!
老嫗只淡淡地說,
此女子生前也將蛇肉曬乾當作假鱔魚乾賣,
她今日為求活命,
拔取死人頭髮去賣做假髮又有何不可?
眼見「求生的欲望」,
無情地衝破了「道德的藩籬」,
農夫被徹底「說服」。
他也以「生存」的名義,剝走了老嫗的衣服.
一旦出手,賊不走空!
在同一片歷史的天空下,
平安朝的每一寸土地,
似乎都已成為魔鬼的必爭之地.
《竹林中》,潛藏著人性的無數謎題。
一位武士在妻子被強盜凌辱後,
自己也死於竹林中。
「糾察使」查問武士死因時,
強盜承認,
他在決鬥時殺死了武功高強的武士。
妻子述說,
受辱後夫妻「相約自殺」,
她先「送了」丈夫一程。
而武士通過「靈媒」還魂稱,
自己不堪妻子受辱後的背叛、
選擇切腹自盡……
孰是孰非,皆已成謎!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
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之一,
他將《今昔物語》視為日本古代「人間喜劇」,
從中找尋到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在他的歷史小說中,
約五分之一直接取材於《今昔物語》,
比如《羅生門》與《竹林中》,
名字也不曾變。
以致於芥川由此遭受「缺少創意」的差評,
但他的再加工,
已賦予了作品「新的靈魂」。
當劇作新人橋本忍,
帶著他改編自《竹林中》的劇本,
找到導演黑澤明時。
兩人碰撞出電影史上並不多見的藝術「火花」,
也開啟了兩人共同邁向大師之路的徵程。
黑澤明被劇本深深吸引,
但覺得橋本忍只講述了「三個故事」太短,
便決定加入改編自《羅生門》的劇情,
作為「故事之四」以適應電影的長度。
即使黑澤明刻意考慮了增加影片時長,
《羅生門》也僅有短短的88分鐘,
但藝術價值與影片長短基本無關!
二、迷離的「真相」
大雨滂沱,
羅生門的斷壁殘垣下,
行腳僧、樵夫、雜工一起避雨。
三人的內心,都有各自的「迷茫」.
三天前,行腳僧遇到正走向竹林的武士夫婦。
武士牽馬,腰挎武士刀,身背皮弓箭囊,
妻子端坐馬背,蒙著面紗.
三天前,樵夫目睹了武士之死的全過程,
還拿走了武士胸前那把鑲嵌珍珠的匕首。
在報官時,為了守住那把「匕首」,
他只說在砍柴時發現了武士的屍體。
行腳僧、樵夫都成為武士被殺案的證人,
在糾察署衙門作證並聽審。
與武士之死的不期而遇和全程聽審,
給二人帶來巨大的疑惑甚至絕望.
僅與武士夫婦有過一面之緣的行腳僧,
感嘆生命像少女一般的真實,
而又像晨露一般的短暫。
樵夫似乎正經受著更痛苦的煎熬,
便主動告訴雜工,
他在"糾察署"衙門親歷的怪事。
這件怪事,
便是關於武士之死的「三個版本」,
而樵夫作為「第四個版本」的唯一擁有者,
又知道誰說的才是「真相」.
1.強盜的口供
炎炎夏日的午後,
強盜多襄丸在叢林中酣睡,
武士夫婦的到來並沒有完全驚擾他的睡意。
在半睡半醒之間,
他與武士模糊地「對視」,
都得到了各不相干的「暗示」。
可一陣涼風偶爾掠過面紗,
武士妻子的容顏激起了多襄丸的欲望。
多襄丸想,不殺人便佔有那女人該多好。
他以前面廢墟中可找到古劍、銅鏡為誘餌,
將武士騙入林中捆綁起來。
當多襄丸回頭來誘騙武士妻子,
說她「丈夫突然病了」時,
心裡被她「孩童般」天真的面孔所刺痛。
強盜的妒火中燒,
使他想在武士面前凌辱他的妻子。
當武士妻子看到被捆綁的丈夫,
掏出隨身的那把鑲嵌珍珠的匕首反抗,
但於事無補.
多襄丸得逞後,便要離開。
武士妻子拉住他說,
「要麼你死,要麼我丈夫死。
你們中間必須有一個死.
我會跟那個活下來的人在一起。」
多襄丸用劍挑斷捆綁武士的繩子,
武士拔刀應戰。
經過20多個回合的搏殺,
多襄丸手持長劍刺死了武士。
等他再尋找武士妻子時,
她已逃之夭夭。
案發後第二天黃昏,
多襄丸被一個怯弱的差役「意外」捕獲。
差役說多襄丸不慎落馬摔傷而將被捕,
但多襄丸堅稱是誤喝有毒泉水而無法反抗。
背負其它命案的強盜,
「爽快地」供認強姦、殺人、劫財的罪行,
但也不忘記以誇讚武士的勇猛,
「能和我鬥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
多襄丸,也是在誇自己!
2、妻子的陳述
武士之妻真砂,
對案件有截然不同的說法。
強盜施暴之後帶著財物離開。
痛苦的真砂滿懷渴望撲向自己的丈夫,
可從武士眼中透射出的,
不是憤怒、悲痛,更不是憐憫,
而只有憎惡!
憎惡遭人玷汙的妻子,
憎惡喪失尊嚴的武士.
真砂拾起匕首割斷繩索,
乞求武士拿刀殺她。
武士沒有拿刀,
只是冷笑著看著真砂。
透著「死意」的雙眼,
讓真砂全身的血液冰涼.
在對視中達成"相約自殺」的合意,
成為武士夫妻的"最後一點默契"!
真砂將匕首刺入武士的胸膛,
武士沒有半點反抗,
真砂也昏死過去.
當真砂醒來後,
看到匕首插在武士的胸前,
竟沒有拔刀的勇氣。
她試著跳水求死。
等到清醒時,
人已在山腳的池塘邊.
真砂一邊述說,一邊抽泣!
3、亡靈的自白
靈婆施展「法力」,
帶來武士金澤武弘自述的「真相」。
武士眼見強盜對妻子施暴後,
繼而勸說妻子追隨強盜,
「身子被玷汙的妻子會遭丈夫嫌棄」。
妻子竟然應允!
強盜準備帶妻子離開時,
妻子請求強盜殺死自己的丈夫。
強盜驚嘆妻子的心「狠過強盜」!
便劍指妻子要害,
詢問武士願意如何處置他的妻子。
武士由此對強盜「心存感激」,
準備「原諒」強盜。
或許武士覺得,
為了這個心如毒蠍的女人,
而與「盜亦有道」的強盜結仇,
頗為不值吧!
妻子看到危險,立即逃走。
可強盜沒能追上她。
不知妻子如何逃生,會是跳水了嗎?
但強盜沒有忘記回來割斷武士身上的繩索。
四周寂靜,
已經重獲自由的武士,
一人留在林中。
他聽到不知從何處發出的哭聲……
他用那把昂貴的匕首,
以武士的方式了斷了自己!
當他感到周圍的一切又變得安靜時,
有人拔走了胸口那把沾滿鮮血的匕首.
4、目擊者的證詞
《竹林中》只有三個「武士之死」的版本,
但沒有事實的真相。
電影《羅生門》中「添加了」一位目擊者,
讓報案的樵夫目睹了竹林事件的真相。
雖然樵夫在「糾察使署」成功地保守了秘密,
但還是禁不住內心的折磨,
向雜役和行腳僧吐露了真相的「第四個版本」.
強盜多襄丸制服武士金澤武弘,
並強暴武士之妻真砂後。
多襄丸跪地請求真砂的原諒,
並要真砂做他的妻子。
多襄丸願意金盆洗手,
多年犯案積累的錢財已足夠二人消遣,
他甚至不惜當小販來養活真砂。
真砂立即用匕首割斷了金澤武弘的繩索,
默默地呆在一旁。
多襄丸明白她的意思,
是等待兩個男人的決鬥,
來決定她的命運。
不料,金澤武弘首先放棄,
「我才不願意為這樣的女人拼命呢」。
他已視妻子為可恥的妓女,
「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搞過了,
為什麼不自殺。」
真砂只好用乞求的眼神望著多襄丸,
多襄丸對容易到手的「東西」,
反而想要放棄。
真砂痛哭著去追準備轉身離去的多襄丸。
金澤武弘怒罵,
「哭也不會管用了。」
多襄丸轉身說,
「不要嚇她。女人天生就是軟弱的。」
失望和憤怒的真砂破口大罵,
「軟弱的是你們。」
她質問丈夫,
幹嘛不復仇殺死強盜再讓妻子自殺,
這樣才是真正的男人。
她諷刺強盜,
也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真砂狂笑著,要兩個男人好好記住:
「女人愛的是充滿熱情的男人,
男人只有靠他的劍才能贏得女人。」
兩個武功平平的男人,
不堪一個女人的「嘲弄」而被迫出手,
上演了一場沒有半點武士「美感」的扭打。
顫抖的手腕,
緊張的呼吸,
多襄丸情急把劍刺入地裡,
金澤武弘慌亂把刀砍進樹樁,
……
多襄丸僥倖拔出插在地上長劍,
刺死了金澤武弘,
但最終也沒有氣力追趕逃跑的真砂。
只得帶著財物狼狽離開!
5、旁觀者的質疑
樵夫自稱親眼目睹的事實,
卻引來雜工的一陣訕笑。
行腳僧在旁感嘆,
「如果人們互不信任,
這個世界跟地獄又有什麼分別呢?」
行腳僧不想讓這個世界變成地獄,
所以他願意相信別人。
可雜工問他,
在那些故事中,
哪個是可信的呢?
……
行腳僧無言以對!
在三人爭吵不休時,
傳來嬰兒的啼哭聲。
雜工立馬跑去,
取走了嬰兒的衣服和護身符。
面對樵夫的責罵,
雜工振振有詞,
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才是惡鬼,
這些東西他不拿走,別人也會拿走。
「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你不自私的話,
就沒有辦法活下去.」
雜工還對樵夫說,
「你可能已經愚弄了糾察使署,而我沒有。」
雜工已察覺到樵夫偷走了匕首,
而故意將刺死武士的兵器說成是長劍……
最後,羅生門外的暴雨逐漸停了,
樵夫收養了嬰兒,
「我已經有6個孩子,
再添一個也不過一樣的辛苦。」
行腳僧說,
「多虧了你,我可以繼續相信人了」
……
三、艱難的裁決
「羅生門」,因電影而誕生了新的含義,
成為「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代名詞。
當我們在辦理刑事案件時,
言詞證據之間的「版本差異」,
宛如現實版的「羅生門」。
黑澤明、橋本忍設計《羅生門》的劇情時,
根本沒有從司法視角去考慮,
全片前三個故事的講述地點,
雖然發生在「糾察使署」,
但始終未見「糾察使」的亮相,
也沒有透漏半點對於強盜的最終裁決。
「糾察使」也始終不知道樵夫是目擊者,
不知道「第四個故事」的存在。
我們不由得擔心,
面對那「三個內容迥異的故事」,
素未謀面的「糾察使」,
將作出怎樣的司法裁決?
1、關於被告人的口供
抓獲多襄丸時,
查獲的馬匹、弓箭等物,
均與行腳僧證明的武士夫婦行裝相符,
證明系被害人隨身之物。
罪行累累的通緝犯多襄丸,
也明知先前的惡行讓他死罪難逃,
供認了自己強姦、殺人、劫財的罪行。
只是隱瞞了強姦後請求真砂原諒、
打鬥時怯弱狼狽、
「幸運地」撿到匕首才刺死武士等細節。
臨死前,多襄丸能夠盡力保全的
也許只有那「敢做敢當」、
「英武豪邁」的江湖名聲,
算是保留最後一點「職業尊嚴」吧!
多襄丸口供細節的不實,
原本不會影響基本罪行的認定。
然而,僅有被告人的有罪供述,
以及查獲的部分被害人財物,
就足以認定其全部罪行嗎?
2、關於倖存者的陳述
真砂是唯一倖存的被害人,
她的陳述往往具備極強的證明力。
但她稱是與丈夫「相約自殺」,
武士乃是死於她之手。
真砂竟將「他殺」說成是「相約自殺」!
(1)她是想為強盜開脫嗎?
姑且不論強暴之恨與殺夫之仇。
單論多襄丸缺少「英雄氣概」,
甚至在決鬥前準備拋棄真砂的表現,
明顯缺少讓真砂做出如此犧牲的「魅力」。
在多襄丸殺死武士後,
真砂立即逃離,
也可見她對多襄丸並無好感。
她決鬥前向多襄丸的「告白」,
只是催命的「符咒」……
(2)她是為掩飾自己害死丈夫的事實嗎?
真砂想讓這個世上,
「只活下一個佔有她的男人」,
以此「保證」自己對這一個男人的清白。
如此卑劣的用心,
自然不會願意「見光」。
可是,她只要對「挑唆決鬥」避而不談即可,
即使多襄丸甘願犧牲「名譽」,
供出真砂挑起決鬥的事實。
強盜與受害女子的「一對一」證詞,
根本無法坐實她「克夫」的惡行。
(3)她是為維護丈夫作為武士的名譽嗎?
日本武士是愛惜名譽的,
武士的妻子當然也應該是愛惜名譽的。
受到奇恥大辱之後,
自盡或許是武士最好的「歸宿」。
至於武士不殺妻子,是仁愛,
妻子殺他而不「巋然不動」,是道義。
妻子幫助丈夫實現武士道精神,
自然也是神聖而高尚的。
但是,真砂自認的「衛道執法」,
可能因此而放過了真兇多襄丸。
難道「名譽」比「復仇」還重要?
這當中的價值衝突真是令人費解。
(4)她是因為自責而準備承擔殺夫罪責嗎?
真砂或許會有自責,
「激將法」已讓丈夫不幸喪命,
但她沒有真正的勇氣「陪葬」。
而她陳述的殺夫過程,
無異於在「彰顯」是她幫助丈夫「解脫」。
武士輕易被多襄丸制服的無能,
在被「逼鬥」之前對她的辱罵、拋棄,
似乎都不能成為讓她「內疚到死」的理由。
況且,如果她一心求死,
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
此外,她是受到劇烈刺激後產生了幻象嗎?
或是她有其他不得已的苦衷嗎?
……
真砂的真實想法,仍是一個謎!
影片中有句臺詞,
「女人愛用眼淚愚弄人,
也愛用此愚弄自己。」
這種讓人絕不敢視而不見,
又讓人絕不敢輕易採信的陳述,
是讓世人,
更讓「糾察使」,
最為「糾結」的人證!
3、關於「亡靈」的自白
純屬虛構的「靈媒」招魂,
姑且視作「另一個被害人」的證詞。
武士的「靈魂」告白,
看到妻子的受辱和背叛,
反見強盜的道義與和解,
他的內心在痛哭流涕,
最終自殺了斷。
為何武士講述了多襄丸強暴妻子、
妻子試圖背叛的事實,
卻還要往多襄丸臉上「貼金」,
甚至不願說出死於多襄丸之的真相呢?
武士應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
他受利誘而被人捆綁,一辱也;
他目睹妻子遭人凌辱,二辱也;
他貪生怕死不敢決鬥,三辱也。
被再三羞辱的武士,
的確無顏再苟活!
在武士自己的故事中,
妻子背叛、強盜「有道」,
他「卸掉了」向強盜報辱妻之仇的「義務」。
只剩下「不慎被俘」的屈辱,
用自己的「慨然赴死」足以抵消!
他也應該死於「自己的刀下」。
自盡的「名聲」,
遠勝於死在一個平庸的盜匪手中。
何況這個盜匪就在武士死後第二天,
就被一個更平庸的差役緝捕歸案!
在武士講述的故事結尾,
多了一個特有的橋段。
武士也許痛恨樵夫「偷走」了匕首,
但更擔心樵夫「說破真相「。
明知樵夫在場聽審,
便「點到為止」地指出,
感覺有人拔出了匕首,
警示樵夫也有「秘密」被武士掌握.
上述關於「武士之死」的「三個故事版本」。
多襄丸承認殺死了武士,
但倖存者和死者都證實,
並非多襄丸所殺。
多襄丸供述,
殺人兇器是長劍,
長劍已被他在集市賣掉。
但倖存者和死者都證實,
兇器是匕首,
匕首仍不知所蹤。
武士的亡靈還證實案發時,
有「第四個人」到場拔走了匕首。
在這些矛盾重重的證據當中,
究竟怎樣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您是「糾察使」,
將會如何裁判.
您是否能始終確信,
「真相只有一個!」
而您又「幸運地」掌握了這個唯一的真相!
餘 音
重複老電影中的故事,
並不想「拾人牙慧」。
只是效仿芥川龍之介的創作風格,
素材不怕老舊,
只要賦予新的思想和意境.
日本平安朝時代的故事,
古代日本人智慧的結晶。
經由現代電影創作者的精心演繹,
終成影史上的不朽傳奇!
《羅生門》、《竹林中》,
兩個悲情傳說的組合,
無情地鞭笞著人性的罪惡。
編劇刻意增加收養「嬰兒」的橋段,
又帶來了良心救贖的「曙光」。
讓我們在那扇若隱若現的「羅生門」中,
看到心魔的肆虐,
也看到心魔的逃匿.
真相也好,
良心也罷.
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得來不易。
我們或許要像行腳僧一樣,
看到希望的種子,
就敢於相信!
就敢於實踐!
只要我們的內心,
自覺抵禦將「羅生門」變成「煉獄」!
希望便時刻在你我的懷抱.
「羅生門」外的暴風雨,
會再次來襲,
也會再次停息.
(立足司法實務,關注焦點難點,傳播法治文化,探索法律人生,做好基層檢察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以下二維碼,關注「法術仁心」公眾號!)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版權由原作者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