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日本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長文警告:全文大概需要閱讀15分鐘,看過電影的朋友可以直接從第二部分開始看。)
01 劇情簡介
一場大雨將樵夫、乞丐、雲遊僧三人困在殘破的羅生門下。
樵夫神情迷茫,失魂落魄,不住地說:「我不明白,我真的想不明白」。
以博學著稱的雲遊僧也眼含憂傷,說道:「我已經看過太多人像螻蟻般殺害,即使這樣,我也從未聽說過如此可怕的事。這一次,也許我真的不再對人類的靈魂抱有信念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三天前樵夫上山砍柴,獨自穿梭在竹林之中。走著走著,他發現一個鬥笠,往前再走幾步又看到一個武士的帽子、一捆繩索。突然腳下被什麼東西一絆,回頭一看,竟然是一具猙獰的武士屍體。樵夫大驚失色,撒腿就跑。
三天後,樵夫被糾察使召來作證。
糾察使問樵夫有沒有見到兇器,樵夫矢口否認,隨後講述了自己看到屍體的事。
雲遊僧是另一個證人,他三天前曾見過死者(武士)與一位白衣女子同行。白衣女子帶著薄紗鬥笠,騎一匹白馬。武士帶著劍、弓、箭。
說來也巧,事發後第二天,捕頭在河邊發現了臭名昭著的強盜多襄丸,當時他正在趴在地上,痛苦的掙扎著,旁邊弓箭散落一地,一匹白馬站在岸邊。這些財物都是武士的。
強盜說自己是因為喝了有毒的河水,腹痛難忍才會從馬上摔下,不然才不可能被擒。知道自己肯定會死的強盜,決定交代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強盜交代的事情經過那天天氣炎熱,強盜正在樹下小憩,武士牽著白馬走過。一陣涼爽的微風吹來,強盜睜開雙眼。這陣風吹開了白衣女子面上薄紗,一張楚楚動人的臉龐浮現眼前。就在那一刻,見色起意的強盜決定佔有這個女人,為此不惜殺掉那個武士。不用殺掉他的話自然最好,於是強盜打算「智取」,他謊稱自己挖出了寶劍和鏡子,埋在不遠處,如果武士感興趣,可以便宜賣給他。
武士心動了,於是兩人一前一後上了山,女人等在原地。強盜趁武士不備,從背後偷襲制服了武士,用繩子綁在一棵樹上。強盜跑回女人身邊,看到女人如此嬌美,嫉妒之火在強盜心中熊熊燃燒,他決定讓女人看看他的丈夫多麼無能。於是他謊稱武士生病了,將女人帶到了丈夫身邊。女人看到丈夫被綁在樹上,強盜則在一旁看兩人的反應。羞憤之下,女人突然拿出匕首刺向強盜,強盜靈活地躲開了。強盜從沒有見過如此兇猛的女人,徵服欲和佔有欲湧上心頭。一番爭鬥之後,強盜終於擒住了女人,強吻上去,女人拿著匕首的手綿軟下來,後來竟也撫起強盜的後背,當著武士的面,強盜徵服了他的妻子。
事後強盜準備離開,女人卻突然跪倒在他面前。女人說:「讓兩個男人知道這件可恥的事比死更糟,要麼你死,要麼我丈夫死,我會跟活下來的人在一起。」於是強盜回到武士面前,割開捆綁的繩子,把刀還給武士,兩人展開了激烈的決鬥。大戰二十三個回合後,強盜終於打敗了武士,將他殺死,可女人卻不見了。被糾察使問起那把匕首,強盜回憶說那是把鑲著珍珠的匕首,十分貴重,還表示忘了帶走非常後悔。
聽到這乞丐打了一個哈欠,說:「這不就是個平淡故事嘛,那個強盜好色是出了名的,做出什麼事來也不稀奇,只是那個女人會去哪呢?」這時雲遊僧說,那個女人被發現時躲在寺廟裡,女人被帶到糾察使面前時趴在地上痛哭,十分溫順,一點兒都看不出強盜說的兇猛勁兒,她哭訴著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女子交代的事情經過那天,強盜在強迫她屈服之後,驕傲地聲稱自己是聲名狼藉的多襄丸,他大聲取笑武士後離去,而自己的丈夫則嚇壞了。女人撲向自己的丈夫,想要尋求安慰,可一抬頭卻看到丈夫冷若冰霜的眼神。那眼神中不是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厭惡。難以忍受這樣的眼神,女人割開繩索,把匕首遞給丈夫,對他說殺了我吧。但武士一言不發,也沒有接過匕首,依舊用冰冷厭惡的眼神看著她。女人萬念俱灰,舉起匕首,緩緩走向自己的丈夫,隨後就昏死過去。醒來之後,居然發現匕首插在丈夫的胸口。女人已經記不起如何下山,失去貞潔的她試了很多方式自殺,但都沒有死成。
聽到這裡,乞丐說:「女人愛利用她們的眼淚愚弄眾人,甚至愚弄她們自己,所以你得小心她說的話。」樵夫說如果你聽了武士的話,你會更加奇怪。乞丐問死人怎麼能說話呢?樵夫則在一旁憤憤地說:「他們說的都是謊話,武士講的也是謊話。」原來審訊時,糾察使請來了巫女,打開地獄之門,讓武士「附身」在巫女身上,講述了另一個故事。
武士交代的事情經過那天,強盜佔有了女人之後,不斷地勸說她:「你已經被玷汙了,不能再和丈夫在一起,不如就跟我走吧」。女人抬起頭好像被催眠一般,含情脈脈地看著強盜,說:「帶我走吧,無論去哪。」武士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心如刀絞。
強盜準備帶著女人離開,女人卻突然轉身,指著丈夫惡狠狠地說:「只要他還活著,我就無法和你在一起,殺了他!」即使是強盜,也無法忍受這個背信棄義的女人,他一把將女人推倒在地,踩在腳下,對武士說道:「殺了她還是放了她?你只要點個頭就行了」。武士表示聽了這話,他已經準備原諒強盜的罪行了。趁強盜不備,女人起身逃跑,強盜則追了出去。
不知過了幾個時辰,強盜回來了,沒有抓到女人,他割開武士的繩子後離開了。武士起身,緩緩走向匕首,拿起,刺向了自己的胸口……接著他感覺有人靜靜地走來,輕輕地把匕首從他的胸口拔出。
至此,三人講述了三個不同的故事,兇殺案也變得撲朔迷離。雨越下越大,樵夫大喊:「那不是真的!他是被劍殺死的。」樵夫並不想摻和進這個案情,但在乞丐的「循循善誘」下還是說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樵夫交代的事情經過那天樵夫躲在樹叢後面,看到了女人趴在地上痛哭,而強盜跪在一旁乞求女人能做自己的妻子。女人沒有回應,只顧著哭泣。強盜失去了耐心,說如果女人不答應只好殺了她。聽到這女人突然止住了哭泣,她拿起匕首割斷了捆綁武士的繩子,讓兩人決鬥。
強盜剛要拔劍,武士就退卻了,他說自己不願意為了這樣的女人冒生命危險,女人則驚詫地看著自己的丈夫。接著武士走到女人面前,大聲呵斥:「你已經跟兩個男人搞過了,你幹嘛不自殺算了」,然後讓強盜把她帶走。強盜思索了一陣,換上鄙視的怪異表情,隨後準備獨自離開。女人追了上去,強盜卻對她大吼「別跟著我」。女人跌倒在兩人中間哭了起來,武士吼到「別哭了,哭也沒用」,強盜則說「別嚇她了,女人天生就是軟弱的。」
女子漸漸從哭聲變成了大笑,衝兩人喊道「軟弱的是你們!」她質問武士,「如果你還是我的丈夫的話,你為什麼不把這個男人殺了?」隨後轉向強盜說:「我對每天無聊的鬧劇感到噁心,聽到你是多襄丸,還以為你會解救我,沒想到你只是跟我的丈夫一樣微不足道。」女人大笑著嘲諷兩人,「男人只有靠劍才能得到他的女人。」
強盜和武士聽了女人的話無地自容,又拿起刀劍對峙了起來。一個是臭名昭著的江洋大盜,另一個是自命清高的武士,對峙中兩人卻顫抖起來,連手中的刀都拿不穩。兩把刀剛一接觸,兩人便嚇得連滾帶爬地後退幾步。強盜一刺不中,刀脫手,武士見機,趕忙上去追砍,卻不小心將刀卡在了樹樁上。隨後強盜拿回武器,武士嚇得癱坐在地,不停後退,哀求道「我不想死」。強盜大口喘著粗氣,顫抖著舉起刀向武士擲了出去,終於結束了這場滑稽的對決。
強盜想帶走女人,女人卻不願跟他走。一怒之下強盜打算把女人也殺了,女人拔腿就跑,他拿起刀追了上去。但此時他腿腳發軟,沒跑幾步就跌倒在地。最後,強盜拿走了武士的刀,顫顫巍巍地離開了。
聽了最後一個版本,乞丐大笑說:「那麼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全部咯。」雲遊僧說道:「太可怕了,如果人與人無法相互信任,這個世界和地獄又有什麼分別呢?」乞丐說:「沒錯,這個世界就是地獄。」突然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乞丐二話不說扒去了包在嬰兒外面的和服,準備拿走。樵夫和雲遊僧上前制止,說這個行為太罪惡了。乞丐反駁,孩子的父母自己玩樂後把孩子扔掉,那才是罪惡的,這個世界上本就是小人活得更好。
樵夫咒罵每個人都是自私不誠實,和乞丐扭打起來。扭打中乞丐質問樵夫:「你可能已經愚弄了糾察使,而我沒有。」原來,樵夫一直不想摻和進這個案子是因為自己偷拿了那把貴重的匕首。剛剛大義凜然地斥責別人自私,現在卻任由乞丐推搡,啞口無言。乞丐最後狠狠地打了樵夫一個耳光。樵夫沒有反駁也沒有反抗。乞丐肆無忌憚地大聲嘲笑著,穿過漫天的大雨離開了。
剩下雲遊僧和樵夫呆站在原地,不知過了多久,雨停了。雲遊僧抱著嬰兒準備離去,樵夫卻突然伸手來搶,雲遊僧說:」連這個孩子你也要搶走嗎?」樵夫神情悲痛地說:「我家已經有6個孩子了,再多一個也沒什麼分別。」看著樵夫真誠的目光,說為自己剛剛說過的話感到羞恥,因為樵夫,他才覺得自己可以重新相信別人了。雨過天晴,金色的陽光普照大地。樵夫接過嬰兒,向僧人微微鞠躬,帶著「希望」的微笑漸漸遠去。
02 影評
電影《羅生門》是黑澤明指導1950年上映的,整部黑白電影現在看來略顯粗糙,但它直指人心的力量絲毫沒有因為時間減弱。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竹林中》,將《竹林中》的故事巧妙地放置在《羅生門》的背景下。另外,相比於小說,新設計的乞丐、樵夫和雲遊僧三人被困雨中的對手戲也非常有趣。不再只有故事的講述者,而多了「觀眾」。對人性抱有希望的雲遊僧、理直氣壯利己主義者乞丐、還有左右為難的樵夫,這三人映射了人們對於人性的三種態度。
一間破殿、一場大雨、一個故事、四個版本,一個沒有真相的懸案。
在強盜的故事裡,他是驍勇善戰、放浪形骸的江洋大盜,女人的兇猛、武士的善戰只能作為他的陪襯;在女人的故事裡,她是寧為玉碎的貞潔烈女,強盜卑鄙無恥、丈夫薄情寡義;在武士的故事裡,他是重情重義、不堪受辱的烈士,慘遭妻子忘恩負義的背叛;而樵夫的故事似乎扯開了所有人的遮羞布,武士和強盜軟弱無能,女人則善用心機,毫無忠貞可言。可誰曾想,樵夫的故事裡也掩蓋了自己偷匕首的事。所有人各執一詞,編織有利於自己的謊言。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每個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看到的事件,解釋自己所做的事。正如史鐵生曾說「歷史在發生時未被發現,在發現時已被重組」,亦如另外一個說法「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也許從來沒有所謂的「真相」。
生活中的謊言很多,倒不是說有人制定了一個驚天大陰謀要害你,而常常是人們「合理化」的自欺,順帶也欺人。比如「被害者有罪」的輿論,一個女生走夜路被人強暴,就會有網友說出「誰叫她穿著暴露」、「她幹嘛半夜不回家」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論調,我想未必都是出於「壞」,也有時出於「弱」。當人們把自己放在假象受害者的情景下,想不通為什麼就會遇害,憑什麼是我倒這樣的大黴。於是要「合理化」一個理由,是不是「我穿的有問題?」是不是「我不該深夜在外面閒逛?」有時候人們就是無法接受意外就是那麼發生了,於是想方設法找一個理由或者找一個「罪人」,幫助自己過心裡這道坎兒。沒有人知道真正的真相,我現在所做的,也許只是另一次「合理化」——因為接受網友言論太壞,而「合理化」一個理由去理解他們。
再作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假設一個同性戀的男生迫於父母的壓力去和一個女孩相親,女孩挺滿意的,男生也藉此緩解了和父母的矛盾,甚至最後兩人結婚。可紙包不住火,終於有天女孩發現男生其實是一個同性戀,斥責他撒謊並公之於眾。面對這樣一個騙婚事件,人們當然很有理由指責男方「騙婚」。但對於男生的父母,人們往往很難問出口「如果他跟你們說了他是同性戀,你們能接受得了嗎?」
我知道這兩個案例有點極端不太恰當,我不支持「說謊」這個行為,不是在為「說謊」開脫。我想說不是所有謊言的對立面都是義正言辭的「真相」,有時是一種推心置腹的「寬容」。
寬容有多難?很難很難。想想吧,「一個女孩不因為被性侵而變得『髒』,髒的是性侵者」這個說法你接受嗎?如果這個女孩是你的女朋友,你還能不能一點偏見都沒有地接受她?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今天看到陶勇醫生報導,他便是這樣的一位英雄。
因為這部電影,「羅生門」這個詞被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但即使這樣的電影也有溫暖,一直站在譴責者角度的樵夫,結尾出現了自省,說:「我才是那個應該感到羞恥的人,我不理解自己的靈魂。」然後他接過了嬰兒,接過了「人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