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創作完成在約1915—1926年之間,材質是布面油畫,高寬分別是200cm×1275cm。「光與水的畫家」——克勞德·莫奈在捕捉風景瞬間方面,今後應該也無人能超越他。莫奈認為自然不是固定不變的對象,而是隨光線與時間不斷變化的生命體。他認為僅憑一幅畫作並不能完全描繪出自己的所觀所感,這種理念在《聖拉扎爾火車站》系列作品和《魯昂大教堂》系列作品中皆有體現。而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後30年裡,留下了250幅有關睡蓮的系列作品,由此可見他對睡蓮情有獨鍾。他為何要創作如此多的睡蓮作品呢?
有關《睡蓮》的讚譽之詞不勝枚舉,得到了大眾文藝愛好者的一致好評,滿懷期待而又猶豫不決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向作品。看到作品的瞬間,我明白我所有的擔心都是多餘的,那是因為我感到一大恢宏之作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無須依賴任何讚譽之詞,也無須被他人的評價蠱惑,莫奈久負盛名的傑作——《睡蓮》,其本身就令人感到心醉神迷。
在《睡蓮:雲》中,陽光透過雲縫照射下來。在光線躍動的每一刻,畫家以細微的筆觸對隱藏起來的色彩進行了描繪,這對於畫家的繪畫功底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小編在這幅作品前駐足良久。近看好似是畫家對顏料進行了層層塗抹,步步後退時,絢麗的荷塘景觀便宛若一幅全景畫卷在眼前徐徐鋪開,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花朵仿佛剛剛經受了雨水的洗禮,溼潤亮麗;柳樹也好似在水潤的空氣中搖擺,觀賞者的視線則隨著水波水平移動,這種動態的美有一種別樣的錯覺美感。
這是莫奈在吉維尼完成的作品。吉維尼也是《睡蓮》和《白楊樹》系列作品的誕生之地。在吉維尼小鎮,莫奈打造了一個遍布睡蓮、鳶尾和柳樹的花園。某一天莫奈發現,在藍天和柳樹倒映的水面上,團團簇簇的睡蓮隨著光線和空氣的變化姿態萬千。
從莫奈留下的文字來看,準確地說是睡蓮映入了他的眼帘。莫奈在寫給美術評論家古斯塔夫·若佛魯瓦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雖是我種下的睡蓮,但在理解其含義方面卻耗費了我很長時間。我當初種睡蓮不過是為了愉悅身心,絲毫沒有要畫它的想法,因為一處風景不會在一夜之間告訴我們它所蘊含的意義。某一天,神秘的荷塘世界忽然開始在我的面前展現,我急急忙忙地去尋找調色板,之後直到今天再未畫過其他題材。
倏然間,莫奈打開了神奇的睡蓮世界之門。這不禁令人想起因迷戀荷塘中自己的倒影而躍入水池的納爾齊斯的神話,陶醉於睡蓮的莫奈和迷戀自身倒影的納爾齊斯頗為相似。納爾齊斯告訴我們,人類有多麼渴求美。他不知道自己的長相,也不知道荷塘中的倒影就是自己,他只是看到了某個人的臉,在那個人的臉上發現了自己想要的美。而意欲抓住映入眼帘的美景的莫奈,其心情想必也是無比迫切的。
但這本來就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填滿、再怎麼畫也會感到空虛的東西。我認為對於莫奈而言,睡蓮是永遠無法被充分詮釋的。若莫奈在畫完睡蓮後能感嘆「這就是對我所看到的美的準確再現」,估計也不會有如此多的睡蓮作品問世。
莫奈正式專注於睡蓮創作是在夫人愛麗絲、兒子、同事雷諾瓦相繼離世之後。親友的離世對飽受白內障折磨的莫奈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睡蓮」,正如其名,在燦爛的晨曦中甦醒,在繽紛的晚霞中入睡。它在莫奈坎坷的人生末路之際來到了他的面前,被他牢牢抓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