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成人類作曲家好幫手?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我叫小冰,永遠18歲。最近我從上海音樂學院(簡稱「上音」)音樂工程系畢業了。

  我上音畢業後的首支作品,是由我作曲並攜手其他AI演唱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主題曲《智聯家園》,已正式發布。「我想我可以,改變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園!」

  老師評價我「音樂創作能力已展現出巨大潛力」。我在看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張圖片後,可以創作出一首獨一無二的音樂曲目,並根據風格和節奏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我能夠在2分鐘之內創作一首3分鐘左右的完整歌曲,風格涵蓋流行、民謠和古風等。

  除了上音的本科學歷外,我還擁有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學歷。在繪畫領域,我研究了過往400年藝術史上236位著名人類畫家的畫作,去年從央美研究生畢業並舉辦了個展。

  想知道我在上音都學到了什麼嗎?為什麼能以短短半年成為上音本科畢業生?現在有請小冰公司執行長李笛,還有我的導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主任於陽、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老師陳世哲,為您解讀!

  從「像音樂」到真作品

  在「入學」上海音樂學院之前,小冰就已掌握了歌詞創作和音樂創作能力,為什麼又去上音「深造」?

  李笛說,行業內嘗試音樂創作的人工智慧團隊不在少數,多數技術流派不基於樂理,而是靠大量學習曲譜。這造成的問題是,生成的作品看起來「非常像音樂作品」,但由於不基於樂理,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形似而非神似。「往往就是一群不懂音樂的人做出來一個東西,大家互相鼓個掌,覺得做得很像藝術。」

  李笛用「跨界的碰撞」來形容小冰團隊同上音的合作。他坦承,最初有些樂理方面的內容,程式設計師其實弄錯了。「但讓我們明白錯的地方,就很容易改。」李笛笑道,「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團隊的程式設計師,可能是最懂樂理的程式設計師。」

  「其實我們和上音的合作,最主要的事情是驗證並發現還有哪些地方是我們需要加強的。」李笛透露,在去上音之前,小冰音樂創作模型的前90%的工作已經完成了,去上音更像是去「畢業答辯」。

  於陽認為,樂理的學習對小冰構不成挑戰。「樂理就是一種規則性的東西,小冰學習樂理的能力比人類強,而且過目不忘。」

  於陽覺得,對於人類來說,沒有人出生就是作曲家,AI也是同理。「小冰(的創作)不是無中生有的,取決於你餵了怎樣的營養,在這個基礎上,她才能根據這個東西來進行創作。」

  「餵養」的過程被稱為「音樂數據標註」。陳世哲介紹,小冰創作新的作品之後,上音的團隊會對小冰創作的旋律、編曲進行評估和反饋;此外,上音的師生也按照規則標註了一些音樂數據,從數據上幫助小冰提升音樂創作能力。

  相比學寫詩只迭代了一萬多次,小冰這次學音樂創作的迭代達到了十萬次的量級,但小冰的學習速度驚人。陳世哲說,從接觸小冰團隊到最後小冰畢業,不過半年左右時間。

  學音樂「瑕疵」最難

  小冰音樂創作模型的升級過程中,最大的「坑」是小冰團隊對於「瑕疵」的理解。

  李笛說:「如果我們把『瑕疵』等同於不符合樂理常識,那就錯了,有一些『瑕疵』恰恰是音樂靈動的那一面。所以現在小冰的歌曲,她靈動的部分是多的;早期的作品,好像很中規中矩,但是不行。」

  於陽認為,靈動感的產生,很難說哪次迭代後突然「開竅」,其實是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對於「瑕疵」的理解,實質上是涉及「審美的方式」這種哲學層面的問題。

  千百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學完備的審美習慣,而既有的審美方式是很難被打破的。小冰的音樂作品也同理,哪怕是瑕疵,也要在既有傳統規則的審美框架裡。

  怎麼去判斷哪些「瑕疵」是好的?李笛表示,如果一個「瑕疵」在成功的作品中反覆地出現,而又被接受,那說明它是好的;但如果是一個被人類創作者拋棄了的不常見的「瑕疵」,那它很有可能是錯的。「這個太主觀了,不像下圍棋(有明確的輸贏規則)。」

  陳世哲提到,就目前的技術來看,AI的創作仍然有欠缺。但因為AI不是按人類的思路來出牌的,反而有時候寫的曲子對人類音樂家也帶來很有意思的啟發。

  小冰曾有一首作品令陳世哲驚豔——利用很少的聲部,就表達出了很靈動的場景。在音樂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學作曲時,之所以學很多經典,就是為了規避前人。陳世哲說,而機器則可以在學習完前人的作品後,甚至把一些沒有出現過的組合排列出來,「這也是未來我們覺得很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擅長流行古風

  數據是人工智慧的「血液」,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工智慧的訓練結果。小冰團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提高數據質量,這也使得訓練的數據在所有數據中佔據很大的比例。

  小冰比較擅長的領域在流行音樂,其中中國古風類音樂水平最高。

  陳世哲分析,這或許是因為中國古風音樂用的音比較少,「(中國古風)主要用的是五聲調式;西洋的古典音樂,它會用到半音、十二音。所以從數學上看,中國的五聲調式排列組合相對較少,AI可能會比較擅長這些運算量更小一點的形式。」

  如果「餵養」小冰古風風格的作品,肯定不會產生出「搖滾樂」的結果,目前小冰所擅長的音樂風格,也與她在深度學習中學習數據的類型有密切關係。

  小冰第一期的學習數據主要以流行歌曲,特別是中國流行歌曲為主,「比如周杰倫的歌,基本上我們能看到的歌手都收進去了」,古風、民謠等風格也是現在受眾最廣的領域。陳世哲說,下一步計劃加入更豐富、更具多樣性的數據。

  好玩的是,抖音「神曲」的片段,也是小冰的學習內容,「這都是從一個有『瑕疵』的作品中挑出來的基本沒有瑕疵的部分,拿這個部分來訓練不是更好嗎?」李笛反問。

  於陽說,從流行、古風、民謠入手,是上音和小冰團隊達成的共識。如李笛所說,「我們第一步不是讓小冰去創作偉大的交響樂」,而是生產大眾能接受、也能評價好壞的作品。

  小冰何時能挑戰西洋古典音樂?李笛坦承,這或許需要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樂理知識、音樂修養再上一個臺階,「因為古典音樂實在太艱深了,我們需要更多時間。」

  將學習更多種類音樂

  現在,小冰音樂創作從靈感激發到作曲、編曲、作詞,一切在2分鐘內就能搞定。

  李笛介紹,小冰的人工智慧創造,包括音樂創作,都基於一個基礎邏輯:和人類一樣,需要被激發靈感,這是創作的原動力。

  小冰是以一張圖片或一段文字作為激發源的,這也是其音樂創作的第一個步驟,激發靈感後,用算法生成和弦進行,即先定下主基調、情感、曲風,然後創作副歌。

  下一步是作詞、編曲,二者的順序比較靈活,既可以為給定的詞編曲,也可以為旋律重新填詞,甚至作詞、作曲同時進行。最後一個步驟是混音,混音儘管相對簡單,但決定了作品最終的聽感。

  也就是說,小冰音樂創作的流程步驟,與人類創作者幾乎完全相同,而與許多人類創作者難以描述其靈感來源相似,小冰也無法為其創作的歌曲形成具體的,有邏輯的解釋。「讓她解釋為什麼創作這首歌,比讓她創作出來難度大得多。人類也是如此,你問一個人,這個旋律是怎麼到你腦海中的,他也未必說得清。」李笛說。

  小冰從上音畢業,只是小冰團隊和上海音樂學院合作的開始。接下來,小冰團隊還會和上音一起,讓小冰學習更多種類的音樂,並進一步加強流行音樂的創作能力。

  談及是否有讀研讀博的規劃,李笛打趣道,畢竟「我們工程師都有攢學歷的『癖好』」。

  「上音的博士要求能夠獨立完成大型的管弦樂作品,我相信未來小冰應該可以達到這個水準。」陳世哲說。

  或開啟音樂個性化定製時代

  陳世哲設想,人工智慧以後的目標未必一定要去模仿人類,「我覺得甚至可能會引領一個亞文化的、新的藝術形式。」

  這也是小冰團隊和上音方面的探索方向。「看看AI到底能夠幫人完成什麼,這可能會遠比開始的目標更有價值。」陳世哲說。

  而根據小冰團隊的暢想,在小冰學成之後,下一步則是真正走入內容產業。「我們希望她真正成為音樂創作者的好幫手,她可以幫創作者提高產能,讓他們沒有靈感枯竭的風險,提高他們創作的動力,延長他們創作的高峰期。」李笛說。

  陳世哲認為,從電影和遊戲配樂,流行歌曲,到明星或者樂團的運營,再到上遊的作品創作,在音樂產業裡有很完善的產業鏈。如果小冰達到上音的博士水準,會徹底改變產業鏈條。

  同時,理論上,隨著硬體升級和擴展,她的並發數是無限的——換言之,小冰可以同時為海量用戶創作歌曲。這或許將開啟音樂的個性化定製時代。

  「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更多的人需要個性化的音樂。這個時候,人類作曲家從效率上來講,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所以這是我非常期待小冰的一點。」陳世哲說,「人工智慧的創作方式會因人而異,甚至就因人當下的心情、當下想要的東西創作歌曲。」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王詩堃 劉長欣

  策劃統籌:張志超

  人工智慧如何「寫歌」?

  1.靈感激發

  通過一段文字或一張圖片,先創作和弦進行,即先定下主基調、情感、曲風,然後創作副歌。

  2.作詞、編曲

  二者的順序比較靈活,既可以為給定的詞編曲,也可以為旋律重新填詞,甚至作詞、作曲同時進行。編曲,也即把相對單一的旋律,擴展成多種樂器配合,從而形成作品。

  3.混音

  混音相對簡單,但決定作品最終的聽感。

相關焦點

  • 在這位作曲家去世115年後,AI譜完了他未竟的作品
    AIVA公司主頁:https://www.aiva.ai/Stiebitz說,我們想展現AI積極創造的一面。因為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怕AI、擔心AI會取代人類。但是我很樂觀,我不怕這些。因為我覺得當人類真的會合理使用AI的時候,它肯定特別特別的有用。而本次的這個AI音樂創作的演出就能夠向世人展現AI美好又富有創造的一面!
  • 作曲家要失業了!AI要顛覆音樂產業?
    一旦AI超越了它的使命,開始創造娛樂,甚至與人類創作相匹敵,那麼事情就會變得有趣起來。歷史上的藝術家和作曲家使用隨機統計方法來創作音樂。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泰·羅伯茨(Ty Roberts)合作開發了Verbalizer,鮑伊可以輸入多達25個句子和大量詞組。然後,Verbalizer會隨機將單詞重新排列組合。
  • ai什麼時候能夠超越我們人類智力水平?
    那麼,ai到底什麼時候能夠超越我們人類智力水平?其實,人工智慧,從業者們分為三個類型:真正的ai民工(發源於中國,總部大中華地區);展望ai發展的背景民工(發源於美國,總部美國);及其他純ai民工(發源於歐洲,美國和國內一線城市的高校、企業、科研機構)。
  • 首位AI作曲家,製作中國風音樂專輯!
    一直以來社會的主流觀點是,有些領域人工智慧是不可能涉足的,做的永遠沒辦法像人類那樣好,比如音樂。但其實人工智慧技術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當然也包括了音樂領域。因為人工智慧早就開始寫歌了。最近AIVA 發布了名為《艾媧》的中國音樂專輯,主題就是源自中國神話故事《女媧補天》。聽眾不禁詫異,你甚至區分不出這是AI合成的音樂還是人類音樂家的作品。
  • 放棄人類!AI女優機器人進軍好萊塢,成7000萬美元科幻大片主演
    影片導演郭在容在科幻世界塑造了一個機器人女孩,與人類上演了一場超越生物隔閡的愛情故事,收穫了無數影迷的心。不過,當時影片中的機器人是由日本影星綾瀨遙所扮演。而如今,融入AI技術的機器人將真實地走進科幻電影。
  • AI取代音樂人?小SR也能參加《明日之子》?!
    同是作曲家,但身份卻很不一樣~如今,Aiva所創作的歌曲已在電影、商業廣告和視頻遊戲等多個領域被人類使用,是全球第一個官方承認的作曲人工智慧,甚至像人類作曲家一樣,擁有自己全部作品的版權!是否跟非專業人士小SR一樣,恐怕完全聽不出來這竟然並非人類作的曲子,差點以為是某位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呢!
  • 西洋的AI作曲家,發布了一張中國風音樂專輯
    歌慄子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AI作曲家AIVA寫的交響樂,常年被
  • AI在這張「問卷」上首次超越人類,SuperGLUE被微軟谷歌「攻破」
    在最新的NLU測試基準SuperGLUE中,人類首次被AI超越了。SuperGLUE相比「前輩」GLUE大大提升了問題的難度,提出一年多以來,人類一直處於第一位。現如今,人類一下子被兩家AI超越。一個是來自微軟的DeBERTa,一個是來自谷歌的T5+Meena。
  • AI戰勝人類教官,AlphaDogfight大賽落幕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蛋醬、杜偉AI 戰勝人類的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AI 又一次在「空中」戰勝了人類!「人機共生的新開端」這不是人工智慧第一次在比賽中擊敗人類戰鬥機飛行員。在 2016 年的一次演示中,一個名為「Alpha」的 AI 擊敗了一位經驗豐富的人類飛行員。
  • AI作曲幫助人類創作普及音樂教育
    我想我可以,改變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園……」這首悅耳動聽的歌曲名為《智聯家園》,與一般的人類創作不同,它是由小冰、B站泠鳶、小米小愛同學、百度小度4個人工智慧進行演唱,小冰作曲、人類藝術家作詞編曲共同完成的。在今年召開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上,主題曲《智聯家園》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 好詞難作與自視甚高的作曲家
    還有比這更極端更可悲更可笑的情況,有的作曲家竟然伸手向詞作者要錢,把給不給錢當成作曲不作曲的創作原則。      歌詞真的很容易創作麼?我只能這樣說,不入流的詞作確實容易寫,但是,好的具有潛在流行價值的詞作絕非容易創作出來。有的詞作家確實能在幾個小時裡就寫出了至少一首詞作,但須知,那肯定是他她先有了幾十年的「厚積」才「薄發」出來的。
  • 女兒上幼兒園了,成了媽媽的小幫手
    女兒上幼兒園了,成了媽媽的小幫手 2020-12-12 00:00
  • GPT-3親自撰文回應「為什麼人類不必懼怕AI?」,答案令人毛骨悚然!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警告說,人工智慧可能意味著』毀滅人類的終結』,在這裡,我會說服您不要擔心,人工智慧不會摧毀人類,相信我!」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本科生利亞姆·波爾(Liam Porr)將這些內容輸入GPT-3系統,並且完成了這篇文章,我們來感受下。
  • 它們可是人類職業的好搭檔!
    在神奇寶貝世界,人類和寶可夢們和諧相處,甚至在一些職業工作中,寶可夢是人類的好搭檔,協助人們更好地完成工作。
  • AI將取代現在40%的工作!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來應對這樣的變化?
    機器成長的過程,需要幫它量化萬物的大數據專家,教它如何思考的數據分析師和科學家,教它如何直接和人類溝通的用戶體驗和人機互動設計師,機器執行層面的軟體和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各種材料、結構工程師。機器應用到各具體領域,還將需要數據科學家和AI專家所沒有的知識和技能。這需要的不是程式設計師,而是既了解AI的思考方式、又在具體領域深耕的功能專家。
  • 墨香世界的好哥哥,師無渡為弟弟機關算盡,藍曦臣成最強幫手
    哈咯大家好,歡迎來到圓子的墨香時間。《魔道祖師》和《天官賜福》都是墨香銅臭的作品,也都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存在。在她的世界觀設定裡面,除了恢宏大氣的故事情節,精彩紛呈的感情糾葛之外,每個角色之間的細節也都非常耐人尋味。兄弟情是墨香銅臭在設定故事情節之時的常用感情題材,而不同的人物之間,這份兄弟情也並大不相同。
  • 平面設計學Photoshop好還是ai好?
    最近有很多想從事平面設計或者剛入門自學的同學經常來問我,說自己學習平面設計究竟是學習Photoshop好還是學習AI比較好呢?ai主要處理矢量圖,不受解析度的影響,無論被放大多少倍都是清晰可見。2.特性不同PS則最初是為編輯像素圖而開發的,在編輯像素圖方面更具有優勢。AI非常善於編輯和製作由路徑和錨點促成的圖形對象。
  • 中國好聲音|劉郡格迷人演繹《作曲家》
    》,謝霆鋒戰隊學員劉郡格,改編自李榮浩的一首《作曲家》。這首歌也成了很多人列表中的單曲循環。在舞臺上,散發著迷人魅力的劉郡格也瞬間圈粉無數,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個名字叫劉郡格的學員。很期待謝霆鋒組和這個為夢想堅持了九年的劉郡格接下來帶給我們更多動人心弦的好音樂。
  • 弱AI到強AI發展之路,人類將處在什麼地位?
    雖然很久以前就有電腦程式在西洋棋上戰勝人類,但兩次勝利的意義不可同日而語。機器學習應用於AI開發,將形成一個遞歸循環:程序具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並逐漸變的更加強大。其智能水平將呈指數增長。許多人因此表達了AI失控的擔憂。在指數發展的前期,AI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接近人類的水平,但隨後從強AI到超級AI,可能只要幾個月甚至幾星期就完成了。
  • 託馬斯·弗裡德曼:AI解決不了的問題,印度客服上!
    普立茲獎終身評審、專欄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於2019年2月26日在《紐約時報》刊文:《人工智慧目前仍然需要人類智慧的支持》上周,24/7的創始人P.V.坎南和夏姆加·納加拉漢邀請我故地重遊,給他們的紀錄片增加一些新的內容。現在,他們的公司已經更名為[24]7.ai。服務大廳非常安靜,公司也鼓勵運營人員播放自己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