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每日7點,文化早餐
博文 | 通識 | 知古 | 鑑今 | 有品有趣
文:夏彥(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想討伐楚國,還放出狠話,誰勸諫他就殺誰。有個侍從想勸他卻又不敢,於是,拿了把彈弓在宮裡在後院裡轉,遇見吳王就給他講了個故事。
這個年輕人說:「樹上有隻蟬,只知道放聲高歌,卻不知道旁邊有隻螳螂準備捕殺它;而這隻螳螂只顧盯著那隻蟬,卻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準備襲擊他;這隻黃雀伸著脖子準備啄蟬,卻不知道我在下邊拿著彈弓瞄著他。」
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於是罷兵。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典故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一直為後世所傳誦,也成為了警醒後人的一個重要的諺語,讓我們時刻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潛在的敵人。
那麼事實上,後世的人們是否時刻牢記這這個誕生在春秋時期的典故呢?答案是否定的,而且甚至歷朝歷代都有發生,即便是出自典故的吳王夫差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也將這一警句拋之腦後。
我們先看看吳王夫差是怎麼親身「實踐」這一典故的。吳王夫差在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再加上其父親吳王闔閭多年積攢的家底兒,吳國國力空前強大,先後降服越國,兩次伐齊,壓制魯國。一連串的軍事勝利讓吳王夫差開始發飄,想效仿其父稱霸中原。
而吳國大夫伍子胥曾多次建議夫差先滅越國,掃除後顧之憂,但夫差卻認為越國實力弱小,還差點被自己滅了,並且極度輕視給自己當過馬夫的敗軍之將越王勾踐。於是不聽勸阻,率大軍與諸侯國會盟與黃池,並且擊敗晉國成功爭得盟主,順利地「捕到了蟬」。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經歷了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乘吳國國內空虛大敗吳軍,而曾經創造這個典故的夫差也國破身死,扮演了悲情的「螳螂」。而他身後的「黃雀」勾踐卻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成為了人生贏家。
第二個上演這經典一幕的是曹魏集團和司馬氏。東漢末年,一代梟雄曹操經過一生徵戰,統一了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的扛把子,上演了經典的屌絲逆襲,為他的後代篡漢奠定了基礎。其子曹丕在其死後稱帝,建立魏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曹操及和他的兒子終於完成了「捕蟬」的大業。
但是令曹操沒想到的是,他一生多疑卻拉下了一個人——司馬懿。其實司馬氏家族自曹操時代起就在一直擴充實力,悶聲發大財,而且司馬懿本人又極其隱忍堅毅。因此在曹操死後不到二十年,司馬懿便效仿曹操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最終,司馬氏代魏,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曹氏幾代家業卻成為了司馬氏眼中的「螳螂」。
接下來是後周和北宋。公元951年,後周太祖郭威發動兵變,建立後周,死後傳位給養子柴榮。這個柴榮可是個好皇帝,雖然只在位了六年,但在位期間他勤政愛民,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銳意革新,抗擊外敵,堪稱五代第一明君。在他的努力下,後周國力蒸蒸日上,國內民心歸附,對外軍事戰爭節節勝利,統一天下是早晚的事。但不幸的是柴榮在39歲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7歲登基的柴宗訓和一個未統一的國家。
周世宗柴榮「光榮」地完成了「捕蟬」任務後,咱們的宋太祖趙匡胤出現了。趙匡胤憑藉在歷次戰爭中的軍功,取得了周世宗的極度信任,甚至在其臨終前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相當于禁軍總司令。而趙匡胤也沒有「辜負」這個機會,在柴榮死後兩個月便發動陳橋兵變,「接管」了後周,並在之後數年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偉業。周世宗畢生心血沒想到卻在為他人做嫁衣。
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對柴榮及其後人這隻「螳螂」卻很好,算是對得住柴榮的信任了。
然後再來說一下蒙古、宋、和金朝的「捕蟬遊戲」。金國在完顏阿骨打及其後代的帶領下,先後滅亡遼國、北宋,並屢次南下侵略已經屈膝求和的南宋,飲馬長江,還迫使蒙古向其稱臣納貢。此時的金國志在吞併南宋,完成統一。
但是金國100多年裡始終在盯著南宋這隻「蟬」,卻忽略了北方的蒙古已經悄然崛起。一代天驕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即對金國這隻「執著的螳螂」發動致命一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金國的老窩,迅速滅掉了金國。
不同的是,蒙古這隻兇猛的「黃雀」不光盯著「螳螂」,甚至要連南宋這隻「蟬」也要一起吃掉。
最後再來說下明朝和後金這對冤家。公元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欺負明朝「小弟」。在明神宗萬曆皇帝的支持下,明軍入朝抗倭。在明軍將領李如松和麻貴的指揮下,兩次吊打了豐臣秀吉的戰國精英。此戰明軍揚威異域,打得日本300年不敢再覬覦朝鮮。
但是這場戰爭雖然明軍取得了勝利,卻也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明軍遼東精銳騎兵損失慘重,遼鎮軍事實力嚴重削弱。這使得一些少數民族獲得了擴充實力的良機,蟄伏已久的努爾哈赤在戰後不到20年便統一女真建立後金,並誓師徵明。而面臨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便滅亡。
也許萬曆皇帝沒想到當他在午門迎接明軍凱旋歸來並接受百官朝賀時,他已經變成了他人眼中的「螳螂」。
好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