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0127,
幹支紀年曆法是: 戊戌年 乙丑月 甲子日 (起時為甲子時),
甲子日啊,大吉大吉啊!
今兒是2019年第一個 甲子日,也是戊戌年最後一個 甲子日。
不由得捋一遍,
2019年的另外5個甲子日,
己亥年 甲子日一覽:
2019年03月28日
2019年05月27日
2019年07月26日
2019年09月24日
2019年11月23日
2020年01月22日
普及下什麼叫做「甲子日」:
甲子日,是中國幹支曆法中的第一天。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進行循環組合組成了幹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從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甲子循環。
60在時間領域是奇妙的數字。不但中國漢族人民用60作為循環,西方的計時法中:一分鐘是60秒、一小時也是60分鐘。
10乘6=60
12乘5=60
15乘4=60
20乘3=60
30乘2=60
當然~60乘1=60,
甲子為幹支之始,為第一個幹支組合。相同於事之起始,事之確立之時也。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擇日中凡事之始,用甲子日最吉。
事之始者:甲子日為始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1949年10月1日~是甲子日。
再比如甲子日為吉日:西周早期的利簋,內壁銘文明確記載「武王徵商」之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擊敗商王軍隊的史實。
利簋是目前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重要的是它還記錄了當時的天象,根據它所記載的天象,應用現代天文學推算出準確的商、周紀年。一改過去認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確定為公元前1046。 它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乃國寶重器,是首批不可出境文物之一。
利簋現藏於國家博物館地下二層「古代中國展廳」,以下文字摘自「國家博物館」公眾號。
如果國寶會說話 | 刻下商周的界碑——「利」青銅簋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13集中為大家展示了國家博物館藏品「利」青銅簋,其底部三十餘字的銘文,竟揭示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武王伐紂」事件之謎。下面一篇短文,為您講述「利」青銅簋更多的故事……
1976年,在陝西臨潼零口公社出土了一尊西周武王時期的青銅簋,器內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尊青銅簋就是著名的「利」青銅簋。
「利」青銅簋
商代末年,即帝乙、帝辛(紂王)兩代,曾長期與東南夷人部族發生戰爭,耗費了大量國力,也放鬆了對其他地區的控制。而周人在文王姬昌領導下,一方面打擊敵對的方國、部落,另一方面積極爭取與國。於是商的方國、部落紛紛投向周,承認文王的共主地位,周人遂發展壯大成為商西方最強大的勢力。文王死後,其子姬發繼位,此即周武王,他趁著商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分裂、紂王眾叛親離的時機,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中期,發動了討伐紂王的戰爭。
周武王率軍渡過盟津,進抵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距商都朝歌僅有70裡。而紂王聽說周武王來伐,慌忙迎戰。商軍雖有70萬之眾,但均無戰鬥之心,而且希望周武王快速取勝,於是紛紛掉轉戈頭,配合周軍,這就是成語「陣前倒戈」的由來。紂王大敗,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周武王率軍佔領商都,宣告了商朝的滅亡與周朝的建立。
「利」青銅簋銘文
據《尚書·牧誓》及《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發生在甲子日清晨,正與「利」青銅簋銘文中語句「武王徵商,唯甲子朝」相合。由此可知,《尚書·牧誓》及《逸周書·世俘》有關記載均為實錄,這也使我們對於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所發生的其他情節更加充滿好奇,期待著今後的考古發現。
(本文內容選自《文物裡的古代中國(上冊)》,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甲子
銘文剛健古樸,雄強有力,「子」字、帶有濃重的象形意味,是典型的由商代金文向西周金文過度時期的風格。
2019年1月27日,
五九一日,五九六九河邊看柳,柳芽生發春天就來了,
又逢甲子日,
又逢臘月廿二道教全真祖師重陽真人聖誕,
今兒可是個大吉日,
易視君祝福各位2019年一年吉祥如意!
訂閱號易視
易:日之升 月之降。日積月累、日新月異。
視:福之始 覓之終。視覺視角、視野視界。
自冬至起的九九八十一天,
我們一起數九讀《道德經》。
易視公眾號推送兩個版本:
河上公章句&任爺釋本。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