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猝死55萬人:不著急的人生,到底贏在哪裡

2021-02-17 雅客先生


大家好,我是雅客。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概括中國人的生存狀態,那一定是焦慮。

如影隨形,無處不在,焦慮到一個還沒讀幼兒園的小孩,被父母催得晚上做噩夢,然後頭髮大片大片地往下掉。

前段時間,在一讀上看到一則視頻,講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的,裡面有一組數據:每年,中國有55萬人猝死。

什麼叫猝死,就是突然毫無徵兆地就死掉了。

猝死之前,這個人往往工作了很久,非常勞累,非常疲倦。

這意味著,不算猝死的,每年中國有不計其數的人,生活在過度勞累中,他們雖然沒有死亡,卻活得也並不暢快。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焦慮,焦慮自己失敗,焦慮自己落後,焦慮自己被拋棄,焦慮自己輸給同齡人,於是拼命再拼命。

後果就是,超過90%的年輕人,都是亞健康狀態,超過7成的白領,有過勞死的風險。

中國人,你為什麼要這麼焦慮?

標配焦慮

見過一白領,是北京某上市公司的中層管理,從一無所有到月薪5萬,只用了10年的時間,30多歲,北京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但她覺得不行,這個速度太慢了,身邊的人都好幾套房了,有的人甚至靠著收房租就能衣食無憂,她開的車還是豐田。

然後他又貸款買了一套房子,商業貸款390萬,又回瀋陽老家買了一套,也是商業貸款,150多萬,然後再把手裡的豐田買了,貸款買了輛寶馬。

看上去確實很風光,絕對的標配,北京兩套房,開寶馬上下班;身邊的人都用崇拜成功人士的眼神崇拜她,她滿足了,覺得終於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還不到一年,各種問題就來了,幾百萬的貸款,根本就還不上,每個月都得拆東牆補西牆,這裡借,那裡挪,夜裡做夢都會驚醒。

你能體會我每天一睜開眼,就想到身上還背著幾百萬貸款,每個月不賺到5萬元都覺得過不踏實的心情嗎?

剛畢業的大學生是最容易被焦慮綁架的,尤其標配兩個詞,幾乎就是他們永恆的痛點,但大部分眼裡的標配,其實就是高消費。

比如,「高貴的女人都自帶燒錢屬性」、「女人要會花錢才會掙錢」「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多優秀」。

不少人看得怦然心動,血脈噴張,原來我活了這麼多年都白活了,接下來我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

當然她們自己好一點得方式是這樣的:一支口紅幾百塊,一個包幾千塊,隨便一件裙子便是上千塊,住的是高檔小區,連去上個班都要坐滴滴。

工作幾年,不僅一分工資沒有存下,反倒欠下10萬卡債,每個月的工資也就還信用卡手續費。

不敢辭職、不敢失業、不敢有空窗期。

面對十萬卡債,連睡覺都會半夜驚醒:我該怎麼還!我該怎麼還!我該怎麼還!

我們常常用標配的人生來定義自己的成敗,在畢業三年內月薪三萬,在結婚之前有車有房,在30歲之前不靠勞動吃飯,各種少年成名賺大錢的例子被無限放大。

沒有這些,你就不配活、不配結婚、不配有女人、不配過體面的生活,你就會永遠被人踩在腳下,永遠也無法擺脫寒門的身份和標籤。

焦慮的人到處都是,因為無數的人渴望在一天之內過上標配的人生,渴望一勞永逸、渴望安枕無憂。

但預期和現實的差距越大,你的焦慮就越深,就越容易被綁架。

年齡焦慮

年齡焦慮大部分人都有,但我們對年齡的焦慮瘋狂到了極致。

任何一個有關年齡的獨立事件,都能引發國人對年齡的集體焦慮。任何一個年少成名的故事都會被無限誇大,反觀下自己,覺得日子都白過了。

所以年齡,成了商家最好的營銷手段。

朋友圈就經常看到這類文章,三十歲之前不賺夠一百萬,就不配做人;25歲之後沒車沒房就不配生活……

知乎上有個熱帖,「如何看待越來越多年情人已開始擔心危機?」

近兩萬人關注,300多萬次的瀏覽,回答的人卻大部分都是剛出校門不久的職場小白。

現實的情況是,一大波還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就已經被焦慮、被中年危機折磨得不行,不是矯情,是赤裸裸的現實,因為他們太焦慮了。

我見過一朋友,典型的年齡焦慮型,因為名校畢業,找了家不錯的上市公司,世界500強,從最開始做起,

工資不可能非常高,但在同行裡,已經算不錯了。但他不滿意,因為生活中總能找到比你賺更多,然後朋友圈又充斥著各種不負責任的煽動,你月薪多少多少,才配得上你25歲的生活;

在30歲之前你沒賺夠多少多少,你的人生一定是失敗的;在步入中年之前你還得靠自己的勞動賺錢,你的人生又該完了……

反正都是和年齡掛鈎,對常人來說,目標高得遙不可及,但卻能最大程度地引起人的恐慌。

然後他慌了,徹底地慌了,晚上經常睡不著覺,覺得自己生活狀態真的是糟糕透了。

然後他貿然地就辭職了,帶著兩年存的那幾萬塊錢出去創業,按他的說法,這樣賺錢賺得快,能在30歲之前,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後,他失敗了,現在還在為交房租發愁。

謂的年齡焦慮,其實是焦慮著成名,焦慮著成精,焦慮著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過上根本不用動腦動手的有錢生活。

想法越強烈,內心就越焦慮,任何一個年紀比你小的人,在生活中獲得哪怕一丁點的成功,都能刺激你敏感的神經。

人脈焦慮

這樣的人我見過很多很多,尤其是大學的時候,以前一室友就是典型人脈焦慮型,一個總喜歡給自己找事的大忙人,一個別人不找他幫忙就覺得世界要坍塌,別人不聯繫他就會懷疑自己社交有問題的人。

文藝部換新,他去;青協招人,他去;演講協會招人,他去;籃球裁判協會招人,他也去……

學校好幾十個社團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為了社團可以瘋狂到一個月都不去上課的程度。

他最深信的一句話是,是輔導員講的,他說,你的QQ好友數和你的社交能力成正比(那時還沒微信),和你的未來成正比,人越多,社交能力越強,未來越光明。

當然,他的QQ好友確實很多,甚至多到連學校所有的保安都加上了,但問題是,人家根本就不認識他。

每天忙得不行,焦慮得不行,生怕一天就沒了朋友,沒了人脈。但唯獨忘了,如何去提升自身的價值。

最後別人都開開心心畢業上班去了,他還在學校裡延期答辯。

曾經李尚龍也是這種人脈焦慮型患者,上大學時,酷愛社交,參加各種社團,把留到別人的電話數量當成炫耀的資本。

但卻總是被人忽略的那一個,他們只有在打雜的時候才會想到他,活動之後,留下打掃衛生的永遠是他。

很多人並不明白,你所謂的人脈、所謂的社交,大部分都是無用的,就像李尚龍說的,只有關係平等,才能互相幫助。

而你孜孜以求的人脈,不過是滿足你對人脈的焦慮和恐懼,說到底還是被綁架了,他們的內心只堅信一條,沒人脈就沒未來。

人脈不是不重要,但在人脈之前,你的價值更重要。

被人脈焦慮綁架的人,永遠不知道把重心放到自己的身上,永遠不知道,在人脈的前面,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育兒焦慮

對於家長的育兒焦慮,作家毛南就深有體會,因為他的妻子和媽媽就是最好的例子,焦慮到讓他都喘不過氣來,何況孩子。

小孩出生才半年,孩子的奶奶就對他說,樓下肖奶奶的孫女比咱寶晚出生半個月,就比咱寶高了1cm,我們的小寶是不是營養不良啊?

孩字的媽媽一聽,也急了,是不是缺鈣啊,明天去醫院查一下。

育兒書上說,孩子7個月要開始學會獨坐了,可能是孩子發育稍微有點偏慢,8個月的時候還坐得不太穩,奶奶和媽媽又急了,是不是又哪裡出了問題啊,不行,明天又得上醫院。

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奶奶看到小區有些家長報早教班去了,然後她和孩子的媽媽一商量,送,堅要決送,就是不吃不喝也要送最好的早教班,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

這個還算輕的,還有更奇葩的,《遼瀋晚報》的一條新聞。

說是上海的一對夫妻,孩子兩歲半竟開始禿頭,每天起來枕頭上都是頭髮,晚上睡覺也總是滿頭大汗,半夜頻頻驚醒。

媽媽以為缺鈣,買各種鈣片回來吃,完全沒效果,頭頂很快出現四五個硬幣大小的禿點。

去皮膚科看醫生,醫生覺得不可思議,這是斑禿,一般只有壓力大的中青年才有,從未接診過這麼小的孩子。

醫生問原因,媽媽說,為了讓孩子進一家知名幼兒園,暑假給孩子報了英語、數學、鋼琴、畫畫、主持人5個培優班,絲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因為害怕考不上,媽媽每天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一定要努力考上」。

孩子不焦慮才怪,關鍵是,孩子才2歲半,2歲半吶。

一位媽媽調侃說:

孩子的成績是越走越低,當媽的焦慮卻是越走越高,感覺生活就像心電圖,爬完一坡還有一坡,等看到一帆風順的時候也就差不多要掛了,想想都覺得累。

但這樣,可能既毀掉了孩子,又毀掉了自己。

過好自己的時區

心理學家格賽爾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

他讓一名的孩子在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代號為T;再讓另一名孩子從從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同樣的聯繫,一樣每天聯繫10分鐘,代號為C。

兩個都練習到出生後的第54周。

結果出來了:兩個孩子爬樓梯的水平幾乎是一模一樣,不管是速度還是方式,沒有本質的差別。

不一樣的是,T練了7周,而C只練了2周。

生活和實驗類似,都有自己的時區和生長規律,違背自然的「揠苗助長」只會進一步加劇焦慮,而且於事無補。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快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適合加速飛躍,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人一抓一大把,焦慮超過了控制範圍,就成了阻礙、成了抑鬱,成了疾病,甚至成了死亡。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找準自己的目標,並找準自己的時區,在自己的時區裡,不斷地自我練習,不斷地自我提高,你沒有遲到,也沒有落後。

就像國外流行的那首小詩說的: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小時但加州的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有人依然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要嫉妒或嘲笑他們。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就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作者: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


-雅客君說-

找準自己的目標,並找準自己的時區,在自己的時區裡,不斷地自我練習,不斷地自我提高。

你沒有遲到,也沒有落後。

- END -

雅客,PPT設計師,雅客先生創始人,領英專欄作家,在線授課學員超萬人,多篇文章被銳普PPT,領英等廣泛轉載,歡迎大家關注我的新號:雅客PPT。

雅客親自錄製的這套PPT系統課已經超過4000人學習了,如果你想提升PPT製作水平,那麼這套課程就不能錯過了!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另外,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自己的Excel職場應用能力,建議加入到凌禎老師的「Excel職場超強實戰技能課程」。從此不做加班狗,迎接老闆的矚目和升職加薪吧!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央視多名主持人因「健康原因」離開:不著急的人生,到底贏在哪裡
    所有人都說,年輕嘛,開啟無限可能,多辛苦點沒事兒的,不拼就掉隊啦。可是卻沒有人告訴你,比起辛苦,你先得好好活著。活到一定歲數你就會知道,決定人生高度的,從來不是智力,而是體力。人這一生就像中長跑,越是擅長保存體力的,越能堅持到衝過終點。不信看看真正的位高權重者,都特別熱衷鍛鍊身體。
  • 高以翔後,金鐘影帝猝死!年僅55歲,令人惋惜…
    2017年,吳朋奉拍茄子蛋《浪子回頭》MV,至今點擊率高達9930萬人次。(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吳朋奉的經紀公司稍後也證實:「確定人走了,但詳細原因跟時間還不清楚,家屬希望等詳細的報告內容出來,再對外說明情況。」
  • 高以翔去世後,又一個影帝猝死!年僅55歲,令人惋惜…
    2017年,吳朋奉拍茄子蛋《浪子回頭》MV,至今點擊率高達9930萬人次。吳朋奉的經紀公司稍後也證實:「確定人走了,但詳細原因跟時間還不清楚,家屬希望等詳細的報告內容出來,再對外說明情況。」吳朋奉是近兩年,繼高以翔之後,又一位驟然猝死的明星。
  • 年輕人猝死頻發:年輕人如何遠離猝死
    猝死,到底離我們有多近?二、年輕人猝死的主要原因每年猝死的人不在少數,而且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國家心血管中心的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高達55萬,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每年平均每分鐘有3-4人發生猝死,其中有1-2人是中青年人。不要以為猝死常見於老年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猝死案例告訴我們:青年人也已經成為猝死的高危人群。
  • ​【猝死】繼高以翔去世後,又一個明星羅霈穎猝死,年僅59歲,我們離猝死有多遠?
    人生只有單程,沒有往返,讓自己健康是美德,讓家人健康是責任,沒有健康人生都是在瞎忙!最近幾年,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羅霈穎是這兩年臺灣繼高以翔和三金影帝吳朋奉去世後,第三位猝死的明星了。可見猝死離我們並不遠。去年著名男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猝死的消息震驚了所有人,他才35歲啊!
  • 高以翔去世一年,好友猝死在他墓地旁:人生下半場,輸不起健康
    同樣,你永遠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會先來。一生之中,我們為了名利付出時間精力,作息不規律,不認真對待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身體健康,就意味著你已經贏了太多人了。而有資料顯示,中國心律失常的患者有2000萬人,每年猝死的人數多達60萬,平均每天就有1500人猝死。
  • 55歲的曲家瑞感慨:不婚的是我,翻車的是那些著急結婚的朋友們!
    原配設計的珠寶「J」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年,讓大家忍不住去八卦的幾段狗血婚姻和愛情,不外乎:就算是跟自己真愛走進婚姻,也很容易「猝死一直單身、瘋狂的曲家瑞老師則在自己55歲生日的這天,發了長文:婚姻真的不是頭等大事!「我30歲那年,身邊的單身朋友都不見了。」那個時候,曲家瑞身邊的同齡人,女的著急嫁人,男的不停尋找適合的對象。
  • 59歲臺灣綜藝「不老魔女」羅霈穎家中「猝死」!劉德華曾承諾照顧一...
    羅霈穎曾大方承認自己整容,還爆料每年基本上都要花300萬,去年還交往25歲外國小鮮肉,但是沒多久就分手了。 最近幾年,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羅霈穎是這兩年臺灣繼高以翔和三金影帝吳朋奉去世後,第三位猝死的明星了。可見猝死離我們並不遠。
  • 猝死不是偶然發生!
    高以翔的例子並不是偶然,最近就有3個年輕醫生在10天內接連猝死,原因都是過勞死,連續加班到深夜,沒時間睡覺。7月4日,31中科院博士肖育眾,由於連續加班到深夜,下午3點,暈倒在實驗室,送醫搶救無效去世,此時,他的孩子才出生7天。
  • 中國菸民超3億!每年因吸菸死亡逾100萬人……幾十年前的香菸廣告有...
    菸草每年使800多萬人失去生命,其中有700多萬人緣於直接使用菸草,有大約120萬人屬於接觸二手菸霧的非吸菸者。對於成人,二手菸霧可引起嚴重的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肺癌。對於嬰兒,二手菸霧會增加嬰兒猝死的風險。對於孕婦,二手菸霧可導致妊娠併發症和低出生體重。
  • 猝死很近,最可怕的是這些誘因我們不知道!
    猝死,離我們真的不遙遠,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54萬人,每天有近15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在全球排第一,其中心源性猝死高居80%。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從未確診與猝死相關的疾病,卻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猝死發生時,心臟都經歷了什麼?什麼是猝死的黑三角?為什麼動脈粥樣硬化是一顆定時炸彈呢?心理因素怎麼會是猝死的導火索呢?過量運動會引發猝死嗎?睡前喝點小酒能助眠?心理醫生也能預防猝死嗎?
  • 心源性猝死,這種疾病是最大誘因!
    根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人,相當於每天約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離世,是全世界發生心源性猝死人數最多的國家。 何謂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又稱心臟性猝死,指急性症狀發作後突然發生的以意識驟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 繼高以翔去世後,又一個明星猝死,年僅59歲,健康最貴,請別浪費!
    人生只有單程,沒有往返,讓自己健康是美德,讓家人健康是責任,沒有健康人生都是在瞎忙!最近幾年,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羅霈穎是這兩年臺灣繼高以翔和三金影帝吳朋奉去世後,第三位猝死的明星了。可見猝死離我們並不遠。去年著名男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猝死的消息震驚了所有人,他才35歲啊!
  • 高以翔去世一年,好友猝死在他墓前!別玩命了,真的會死!
    賺錢和健康到底哪個更重要?聽聽堂媽怎麼說:而世事無常,據臺媒報導,高以翔好友呂曉棟在去祭拜他時,突發意外猝死在了墓園中。身體健康,就意味著你已經贏了太多人了。在2018年《北京健康白皮書》裡:高血壓、冠心病等以前老年人才有的病,正迅速蔓延到年輕人中,癌症年輕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 經常發生的猝死,到底啥原因引起的呢
    關於猝死,經常見諸報端,這種情況都是突發的,如何應對呢,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猝死常見於心臟性猝死。無論是否有心臟病,死亡的時間和形式未能預料。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5萬左右,男性高於女性。
  • 著名男星高以翔深夜猝死-風險無處不在
    現年35歲的男演員高以翔,身高1米95,出生於中國臺灣,11月27日在參加浙江衛視《追我吧》第九期節目錄製的過程中,奔跑時突然減速倒地,節目現場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展開搶救並緊急送往醫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搶救,醫院最終宣布他心源性猝死。
  • 又一位55歲著名演員猝死家中!這些年不幸猝死家中的明星都有誰?
    去年高以翔不幸猝死的事情曾引發熱議。生命是寶貴的,明星的健康問題也備受關注。近日,臺灣男星吳朋奉突然離世的事情也引發熱議。
  • 6年生四胎得55億的吳佩慈,她的婚姻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
    作為紀曉波女朋友的吳佩慈,她一次又一次選擇生子,6年生四胎得55億的吳佩慈,真的需要同情嗎?其實喬木覺得完全不需要,因為這是一條她自己選擇的路。吳佩慈因為九頭身美女出名,當時她的風頭和大s 齊名。只是因為,她遇到的是紀曉波,她已經6年生4胎,得了55億,紀曉波卻還是不願意給她一紙婚書。自始至終,眾人眼中的紀曉波,壓根就沒有想和吳佩慈結婚的意願。
  • 全球每年心源性猝死人群高達700萬,8個細節「揪」出隱性心臟疾病
    兩個醫生完美的配合,再加上使用AED,把小夥子從猝死的鬼門關拉回來了。 每年全球約有700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約佔總死亡人數的25%,嚴重威脅著大眾的生命健康。心源性猝死常以突然喪失意識為特徵,大多數人都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死亡,速度之快讓人聞風色變。 仔細探究我們還能發現,猝死人群中不乏一些看起來很健康的人。
  • 35歲,人說沒就沒了:運動猝死,離你到底有多近?
    但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估計,中國每年發生的心源性猝死達54.4萬例,平均每天高達1500例!且越來越年輕化!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人,即便一個人平時看起來身體很好,一如熱愛健身和打籃球的高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