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從北到南、從自然資源系統到媒體公眾、從「雲端」到線下,圍繞「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第5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繽紛開啟。隨著宣傳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關注自然、重視生態、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呼聲越來越高,響徹我們的生態家園。
山東省高青縣千乘湖小學的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手抄報。杜運鴿 攝
4月22日8時,自然資源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推出宣傳片——《在第52個世界地球日,地球說話了》,這是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發出的一封別樣「倡議書」。該宣傳片被人民日報微博、新華社微博、人民網、央視新聞、光明日報、科技日報、澎湃新聞、新華網、中國網等媒體轉發。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科技發展司組織相關單位開展了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學習強國」等平臺開展了線上知識競答、線上視頻徵集、網上直播等活動;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協調「學習強國」平臺上線地球日專題,邀請多位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推出《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神農架,為瀕危、珍稀動物構築了生命通道》等科普文章;部宣傳教育中心、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聯合製作公益歌曲《給未來一個未來》;中國地質博物館推出「網上直播遊館」「尋找消失的它們」等線上科普活動,並選取《鷺世界》等7部「大片」在新華網、央視頻、i自然全媒體等直播平臺進行展播,邀請7位院士、科普大咖解讀電影背後的科學知識,3天內觀看量達220餘萬次。
河北省滄州市有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向市民科普地質知識。特約記者 李 慧 攝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啟動「憶百年輝煌,學紅色經典」書畫、攝影、徵文比賽,面向社會徵集建黨百年、自然資源保護等主題作品,展示江蘇自然資源系統黨建與業務融合、自然資源保護、地質公園等畫面。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邀請登上2021年春晚舞臺的衡陽祁東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作為形象大使,錄製合唱短視頻,通過抖音、快手、微視等發出「愛地球,看我的——修復國土生態空間,守護三湘四水,共築美好家園」倡議。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四川電視臺以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前後變化為切入點,在自然資源部微博、四川觀察App進行「世界地球日 見證土地整治奇蹟」網絡直播。同時上線航拍大美蜀地視頻欄目,全網曝光率近百萬。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攜手廣西廣播電視臺組織開展「美麗自然我代言」抖音視頻徵集活動,倡導全社會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利用廳官網、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發布自製短視頻,呼籲公眾進一步加大自然資源保護宣傳力度,努力構建全社會共建共享的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保護格局。
4月22日,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工作人員在固始縣陳淋子鎮紅花村小學為師生開展專題科普。本報記者 劉鵬飛 攝
雲南省自然資源廳與雲南廣播電視臺推出「鮮紅黨旗下,為山川立言」暨「點亮雲嶺山河」公益活動,聯合製作主題宣傳片,用民族語言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故事。
4月22日,網友通過「手機種樹」種出的6萬多棵側柏,被栽植於陝西宜川黃河壺口岸邊。這片側柏林被命名為「保護黃河幸福林」,旨在涵養水土,助力黃河沿岸生態保護修復。
自然資源部舉辦「自然保護公益沙龍」等,圍繞碳中和、生物多樣性等進行深入探討。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與廣州市新港中路小學聯合主辦「海洋主題第二課堂」活動,為同學們帶來「夜來海風呼呼聲 海洋調查知多少」科普講座,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走進河北省廊坊市第九小學開展「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科普活動,為同學們送去《地球之美》《海底兩萬裡》等科普圖書。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在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舉行主場活動,重溫15年前習近平同志給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李四光中隊」的回信精神,展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新成就,展望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藍圖。
浙江省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為「地球衛士護河小分隊」授旗。吳孝祖 攝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河源市博物館啟動了「第二屆國土空間十大生態修復範例評選活動」、第二屆「粵愛自然」短視頻大賽活動,並現場播放了以生態地球、資源地球、數字地球為主題的動漫科普短視頻等。
海南省在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舉行主題活動,通過展板展示、向遊客發放宣傳冊等宣傳生態保護知識。同時,邀請老師講授「地學趣味課堂」,與學校共建校園閱讀空間。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石景山分局聯合有關單位通過製作宣傳展板、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贈送環保袋等形式,加強市民環境保護意識,號召市民珍愛地球、呵護家園。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利用宣傳車滾動播放世界地球日宣傳視頻並製作橫幅、展板,向群眾普及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省地礦局、省地質學會等在河北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組織開展「你好 地球」主場宣傳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以感恩之心負起保護地球的責任。
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與省古生物博物館聯合開展「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生命大滅絕特展,向公眾展示地質歷史時期(顯生宙)生命演化歷程中出現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聚焦科普推廣和公眾參與,開展地質科普講座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等。市地質學會聯合舉辦「世界地球日上海科普高端論壇」,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學教授、業內專家等作主題報告。
福建省自然資源廳舉辦自然資源科普館開放宣傳活動,並舉行了「自然之戀」主題攝影作品展示。同時,還上線了總長55米的「八閩自然」原創長捲圖。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為武漢市輔仁小學送上地學科普活動,包括作品徵集、科普課堂、標本展示、體驗互動、自然資源科普知識網絡競賽、科技電影等,引導大家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舉行了「穿越重慶山脊——走進華鎣山」科普活動,由地質專家帶領參與者觀察形成於2.6億年前的火山巖,講解其地質構造,揭示形成原因,豐富了地球日主題活動的內涵。
四川省地礦局與四川天演博物館聯合舉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動,宣講地災自救互救方法、發放地球日宣傳資料,並為群眾介紹最新完成的四川省地震構造圖、地災隱患點分布圖等。
陝西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地質調查院舉辦以碳達峰和碳中和、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為重點的「陝西地學大講堂」學習培訓,並走進學校工廠和田間地頭開展科普知識講解、法規政策諮詢等。
青海省自然資源廳通過文藝演出、展板擺放、散發宣傳資料、現場諮詢講解、有獎競答等,向過往群眾宣傳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國法,普及自然資源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信息中心、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設立宣傳展臺,引導市民參與地球日手機微信掃碼有獎競答。此外,《從石油到口罩,你不知道的科技秘密》科普實驗活動吸引烏魯木齊市的30餘名小學生參加,引導他們珍惜合理使用地球資源、保護愛護大自然。
新疆烏魯木齊市自然資源局駐社區工作隊員和轄區兒童一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肖春華 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地球科學文化周」活動中設置點亮中國、地球重建、巖石科普、勾勒地球、垃圾分類和綠植領養6個板塊,幫助學生了解地球生態現狀,重視地球生態。
自然資源部官方微博與@新浪微博、@微博明星聯合發起「我的低碳style」活動,並設置「隨手能做到的那些低碳小事」等開放性議題,閱讀量分別達2566萬次和745萬次;與@新浪新聞、@頭條新聞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春天攝影大賽」話題活動,閱讀量達44.5億次。「珍愛地球」話題吸引了大V、明星、公益組織的極大關注,閱讀量超3.4億。
河南省寧陵縣清華園學校的學生們在上「珍愛地球 保護環境」課。閆佔廷 攝部官方微博與@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警方在線等十幾家政務微博號共同發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一起為地球做件事」倡議海報,與@人民日報、@微公益共同發出「地球守護者」倡議書,並在自然資源系統政務微博互動接力各地自然資源圖片宣傳海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i自然全媒體推出海報《需要你的事》《點一點,「碳」尋自然》、原創視頻《地球,不要「這樣的」色彩》《生生「碳」吸》等,向公眾科普自然資源對於碳中和、碳達峰的作用;i自然強國號策劃製作「青年說地球」專題,邀請各大高校學生以「地球,我的2060」和「地球,我想對你說」為主題,與未來對話。
由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指導,中國自然資源報社、中國地質博物館、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支持的第六屆「世界地球日兒童畫公益大賽」揭曉,《海底探秘》《守護綠色家園》等50幅作品獲獎。
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中國生態學學會聯合發出「珍愛地球 保護地球」倡議,呼籲人們牢牢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開展世界地球日宣傳「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活動,包括與大學師生進行地質、礦產知識交流,走進石材公司為企業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等。
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保護環境 珍愛地球」宣傳與志願服務,通過組織「校園快遞包裝回收減量」活動,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此外,自然資源部「自然保護公益夥伴計劃」11家公益組織成員單位,通過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尋求「節約資源、保護地球」的自然保護公益合力。由騰訊集團、騰訊影業出品的紀錄片《零水日》在全球4大洲10餘個國家同步播出,呼籲全球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群關注水資源保護。此外,奧特萊斯(中國)等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積極投入「珍愛地球」行動中,為守護綠色家園貢獻力量。
(首席記者 趙蕾 記者 曹悅妮 趙蕾 陳佳邑 王虹 王自堃 孫佳巖 段春祥 姜慧婕 王爽 黃尚寧 劉鵬飛 張永強 王旭雁 王娟 高紹珩 陳永香 胡盛東 張晟南 郝洋 祝桂峰 尹建軍 何偉 羅會江 彭小雲 魏智蘭 特約記者 李風 實習記者 賈瑞婷 通訊員 高雷 馬當福 姜耀宇 鄒禮卿 周燕芳 喻秦軍 張明園 馮巖 豆敬磊 李麗霞 高永生 劉璐 張若晨 王建 秦昕 洪潔珊)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6802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