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導演遇上文學大師

2021-01-18 鳳凰網

《逍遙遊》追隨余光中夫婦的腳步,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如霧起時》是鄭愁予的同名詩,從他第一本詩集切入;《化城再來人》借用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風景……創意迭出的導演,絞盡腦汁發掘以光影表達文學的方式。陳懷恩、楊力州等接受晨報記者採訪,講述當導演遇上作家時那些創作幕後的有趣故事。

晨報記者 彭驥

寡言余光中

一圓墾丁日出夢

《逍遙遊》每章節中穿插講述余光中遊歷的故事和背景。導演陳懷恩是《悲情城市》攝影師,1983年開始從場記起,協助侯孝賢拍攝過五部影片。陳懷恩告訴記者,《逍遙遊》前後跨度14個月,籌拍小半年才找到「遊歷」這個角度,切入余光中的人生,「餘老師是成功的作家,拍攝他有太多的角度和可能性,我在尋求一個足夠合理的角度,把他的文學和影像結合起來。但是,現實中,餘老師的影像化是有問題的。他當時82歲,不太希望我們幹涉他的生活,不允許我們拍攝他是怎麼生活的,這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答應我們的拍攝要求時,對紀錄片的影像要求可以說是沒什麼認識的。他過往接受過非常多的媒體採訪,以為這次也和以往一樣,講下話就行了。」這一度讓陳懷恩很困擾,轉而試圖用採訪回顧的方式,同樣碰壁,「他不會跟你隨便聊天,他不會浪費時間。餘老師是文學大家,你和他談文學,那也是白談,所以他完全可以理都不理我們。我們用文字、語言去採訪他,實際上是蠻虛弱的。我們乾脆專門請人去給他做訪問,但發現那個人太崇拜他,完全不追問。餘老師有個特點,他不大談,但很愛寫,所以他一生的想法都能從他作品找到。」劇本一再地換,陳懷恩不斷閱讀余光中的作品,訪問了很多人,發現大家有個共識,就是余光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在40歲前後,也是他創作《白玉苦瓜》的時期,「但如果完全去回顧那個時期的歷史,那紀錄片的現實意義就不存在了。」此時,陳懷恩剛好看到《逍遙遊》,覺得以此為核心串起余光中一生的追求,不失為好角度。而余光中也逐漸對片方多了些信任和配合,劇組跟著他,拍他在枋寮車站看到牆上刻的自己的詩作《車過枋寮》墨跡稍淡,趁人不見拿出筆把自己的名字描了描。」劇組甚至為他安排墾丁看日出之遊,拍他打水漂。

談到最動人的畫面,陳懷恩稱,墾丁看日出的處理,堪稱得意之筆。陳懷恩介紹,余光中很喜歡墾丁,25年前去墾丁想看日出未果,但照樣寫出了一篇文採飛揚的文章。為完成《逍遙遊》劇情式設計的安排,劇組促成余光中一圓墾丁看日出之夢,「當時他狀態很好,配合度也很高,居然有一些很有趣的表演,這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他會突然抬頭看一看,會打個招呼,但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的對象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在和誰打招呼。後期剪輯的時候,我們想了個辦法,用蒙太奇影像處理方式,在他目光方向回應出一個『青年余光中』,好像他在和過去的自己說話。我的一個副導演,長相、個頭都和他蠻像的,就讓他提著手提箱,帶著鴨舌帽,從棧道走來。這種用視覺表現文學的方式,還挺讓我感覺到創意上的興奮。「

陳懷恩表示,拍余光中的紀錄片,希望可以有紀錄片的精神,讓片子有自己的生命,「那種大量旁白式的紀錄片,配一些畫面,照著臺本念,能很省力,但我們沒興趣。」

已故林海音

回鄉之路尋足跡

林海音是系列紀錄片裡唯一不在世的作家。導演楊力州認為,這對他而言,是莫大的挑戰,但也帶來了創作上的自由,「很多大師都健在,拍攝過程及作品的完成,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他去拍林海音的女兒、兒子和學生,但「大量的訪談會使影片過於乏味」。直到看到林海音的散文集《兩地》,靈感凸現,「讓我突然連接起來,我就開始喜歡『兩』這個字。」但是怎麼「兩」,依然沒什麼頭緒。2009年秋,林海音女兒夏祖麗回京省親,通知了楊力州。楊力州匆忙帶團隊趕過去拍,在北京南城找尋林海音的足跡。在林海音幼年生活過的胡同,一位老太問他們:「找誰啊?」夏祖麗提到《城南舊事》,話沒答完,老太馬上接話,「就這兒了。」原來老太太就是《城南舊事》中林先生家長工老王的女兒,名叫秀貞,她從床底下搬出當年掛在胡同口的招牌「晉江會館」,這是秀貞母親留下來的,她離世前曾叮囑秀貞要保管好,說不定哪天林海音家人就會回來。同時,林海音的兒子給楊力州提供了林海音1990年回京的省親之旅錄像。這樣一來,楊力州為紀錄片找到了極佳切入點,通過巧妙的剪輯,將林海音的人生,在兩代人、相隔20年的回鄉路上展現,仿佛母女兩人在不同時空的對話。剪完之後,楊力州自己都很感動,「這(兩地)就不只是海峽兩岸,也不只是新舊交替,它竟然有時間的關係,甚至是生跟死」。

楊力州表示,拍林海音的紀錄片,希望可以對觀眾走進林海音的世界起到一把鑰匙的作用,「我不敢說這部紀錄片能呈現林海音的百分之多少,一定是非常少。可是,我對紀錄片的一點期待就是它是一把鑰匙。」

個性周夢蝶

婉柔女孩請動他

周夢蝶的傳奇一生足以拍成一部故事片,年過90的他極有個性,跟不熟悉的人通常是不發一語的。廖美立一開始通過好幾家出版社的關係約他,反饋的信息都是拒絕。好不容易與周夢蝶約了見一面,導演陳傳興把劇本拿給他看時,周夢蝶把頭低下來一言不發,十分鐘後說了句「我累了」就回去了。片方又了解到他喜歡跟好友聊天,也有很多的紅粉知己,就找了一個他喜歡的咖啡館,請來一位叫婉柔的女孩,坐著一起聊。那次見面結束後,周夢蝶開始接受拍攝計劃,被問到意見時只說了句很簡單的話,意思是說「婉柔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拍攝過程中,周夢蝶則以92歲之齡老僧入定般入浴、搭公交車搭捷運、從容吟詩不理會攝影機的存在而完成拍攝工作,這對近乎隱士生活的他,幾乎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

相關焦點

  • 大師班導演萬瑪才旦:電影中的「詩意」 無需刻意營造
    從2002年的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新的作品《氣球》,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如同一條寂靜的河流,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12月10日,萬瑪才旦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開講,分享他的創作基調以及電影中獨特的文學氣質和詩意。12月10日下午,萬瑪才旦出席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活動。武威 攝沒有潛質的小說不能改編成電影萬瑪才旦是一名優秀的導演、編劇,更是一名作家。
  • 大師班導演萬瑪才旦:電影中的「詩意」 無需刻意營造
    從2002年的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新的作品《氣球》,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如同一條寂靜的河流,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12月10日,萬瑪才旦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開講,分享他的創作基調以及電影中獨特的文學氣質和詩意。
  • 村上春樹終於遇上了最懂他的導演 又要被改編成電影了
    村上春樹終於遇上了最懂他的導演 又要被改編成電影了時間:2018-05-18 12:55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村上春樹終於遇上了最懂他的導演 又要被改編成電影了 村上春樹的小說,又要被改編成電影了!
  • 《他們在島嶼寫作》碟評 臺灣文學大師的情懷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中國臺灣出現了知名的作家,如廣為人知的余光中、林海音,而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為幕後推手,資助五個導演拍攝了六位臺灣文學大師
  • 周五理想藏書夜:《他們在島嶼寫作Ⅰ》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選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電影。六位臺灣文學巨擘——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由五位精銳導演——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楊力州、溫知儀,以電影式敘事手法與影像風格,記錄與詮釋大師的創作靈魂。
  • 香港導演黃修平12年後帶著電影《當貝克漢姆遇上歐文》來到紐約電影學院
    》 導演黃修平親臨見面會Q&A  由紐約電影學院短期班電影系主任Jonathan Whittaker 主持 媒體預約請發送至 RSVP: nancy.shen@nyfa.edu   《當貝克漢姆遇上歐文》是2004年09月30日上映的香港喜劇電影,黃修平執導,梁曉峰主演。
  • 導演李少紅和作家郝景芳聊文學
    #導演李少紅和作家郝景芳聊文學# #郝景芳談專業作家有上頓沒下頓# 執導多部影響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經典的李少紅,清華物理系畢業的郝景芳,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李洱,他們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文學的交流,三人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當兩代資深「文藝青年」遇上「網絡文學」,她們如何思?如何想?戳圖,更多精彩呈現!
  • 「義大利電影大師展」即將啟幕,今天中午正式開售
    繼8月成功舉辦疫情後首個海外電影大師展——「俄羅斯電影大師展」、9月成功舉辦「孫瑜導演電影回顧展」後,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將於10月推出四個重磅影展,進一步蓄力打磨2020年度「周周有影展」計劃的更好呈現。其中,就包括今天要介紹的義大利電影大師展。
  • 大師級電影的靈感從何而來?
    大師級電影的孵化器 文學作品 由經典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想必大家能夠輕而易舉的列出很多:科波拉的《教父》、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讓雅克·阿諾的《情人》、庫布裡克的《閃靈》、張藝謀的《活著》……有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背書的這些大師級影片,從對劇本的改編開始,就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影評積累營東遊記:與電影與文學最親密的擁抱!
    日本文學和電影一直以來都是藝考中經常遇到,或者被提起的話題。尤其是今年坎城金棕櫚頒給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相信明年藝考時的日本元素一定不會少。不過,很多同學宣稱自己喜歡日本文學和電影,但是實際上對於日本文化的了解卻少之又少,二期影評積累營就帶著大家感受文學中的日本、電影裡的日本、歷史上的日本、進行時的日本。
  •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完成了只有華語電影獨有的愛情與浪漫
    疫情期間在家休養,利用這段難得的閒暇時光看了不少好電影,其中《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讓我感觸良多,使我對浪漫愛情有了更深一層的見解。電影中有太多精闢的情節,以及富含大量文學的臺詞與對白。所以我寫下來這篇遲來的觀後感,希望能夠推薦給更多的觀眾去重溫經典。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他不僅僅是一個文人,還是有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服飾史學者,在多個領域均開創了一代大師傑出的成就:他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我國服飾史學科的奠基人,其晚年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他與張兆和令人感動的"曠世愛情",亦成為民國"師生戀"中的千古美談……這位湘西走來的一代大師,其傳奇而又輝煌的勵志人生,有哪些令人感動、值得銘記的地方呢
  • 【上電·資訊】挪威國寶級電影導演埃裡克普派大師班成功舉辦
    上海電影學院Shanghai Film Academy2019年10月28日,挪威國寶級電影導演埃裡克普派,在由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行業協會、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極地光影聯合主辦的「挪威電影周」期間,攜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史詩大片《國王的選擇》來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舉辦導演大師班
  •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電影浮生六記
    ▲2011年4月6日,臺灣作家楊牧、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林海音之子夏祖焯、王文興一同出席《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聯合發表會。文學很冷門,文學家很寂寞。在激蕩喧囂的商業社會中,這似乎是一個難逃的命格。2011年,5位導演分別拍攝了6位臺灣作家: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楊牧、周夢蝶、王文興,集成《他們在島嶼寫作》。
  • 王小帥、馬基迪等中外導演將在海南電影節開「大師班」
    王小帥、馬基迪等中外導演將在海南電影節開「大師班」 2020-12-04 18:01:35記者王曉斌 攝  中新網三亞12月4日電 (記者 王曉斌)記者從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王小帥、萬瑪才旦、馬基德·馬基迪、愛麗絲·洛爾瓦徹等電影導演將以線下線上的方式,亮相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分別舉行「大師班」,與業界後輩及影迷觀眾分享自己的藝術思考。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將於12月5日至12日在海南三亞舉辦。
  • 盤點那些當過編劇的中外文學大師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電影終將取代文學」。當然託大師只是嘴上說說,他的後輩小同行們已經開始在電影的路上漸行漸遠。比如說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對「冤家」,海明威與福克納。他們都「跨界」到電影領域去當編劇了。海明威倒是「忠於自己」,幾乎只改編自己的作品。而福克納因為其「意識流」小說太過晦澀,所以在好萊塢只編通俗劇本。
  • 當法院徒步活動遇上凡爾賽文學,我服了……
    當法院徒步活動遇上凡爾賽文學,我服了…… 2020-11-17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爾蘭文學大師 威廉·特雷弗去世
    深圳特區報訊 愛爾蘭文學大師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11月20日星期天在英國薩默塞特郡去世,享年88歲。威廉·特雷弗,1928年出生於愛爾蘭,特雷弗曾於都柏林的三一大學接受教育,並成為愛爾蘭文學學會的成員之一。20世紀50年代,特雷弗移居英國,但他一直堅稱自己為愛爾蘭居民。特雷弗堪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素有「愛爾蘭的契訶夫」之稱。迄今為止,特雷弗出版過幾十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
  • 導演謝飛:我們都是在文學的肩膀上拍出好電影
    謝飛謝飛導演的《本命年》,於1990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並一舉拿下傑出成就銀熊獎,成為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現實題材中國電影。他會標記自己看過的電影,給電影評分,還會撰寫影評,堅持在這個聚集了年輕網友的空間裡留下自己的觀影足跡。謝飛在豆瓣裡寫,自己在高中和大學一二年級寫下了四大本電影筆記。記錄了他從16歲到21歲看過的每一部中外電影。「不僅記錄了我當時的觀感,也包括看片時間、主創名單、製作單位和國家等細節,最顯眼的是貼著不少從當時報刊上剪下來的劇照、海報,以及明星肖像照片,十足的一個『影迷』!」
  • 嚴選33部文學巨著改編的電影丨免費觀看
    名著賦予了電影起點較高的故事、鮮明的主題與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成功的案例數不勝數。許多名著曾多次搬上銀幕,也呈現出多個層次的版本。所以,今天我們來看33部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希望您能喜歡!作為一部文學名著,先後多次被搬上銀幕。卡羅爾·裡德導演的這部不同於其他電影的地方在於,影片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把它改編成了一部歌舞片,融入了大量的歌舞元素,頗受當時觀眾的歡迎。影片也一舉奪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