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是測查從事機關工作基本能力的重要考察科目之一,曾有「得申論者得公考」的說法。而對於申論學習,亦有「得寫作者得申論」的公論。無論是對於申論初學者還是重學者,無論是對於備考初期還是最後階段,對於申論寫作均應有足夠的重視。因為無論是在分值上(一般40分為主),還是在考察難度上(要有足夠積累),申發論述的地位與區分度均可冠絕群「題」。而結合近年考試試題的要求也可知,往往需要運用給定資料及聯繫社會實際進行寫作,因而就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將給定材料內容與社會實際相聯繫的能力。因此,今天中公教育專家主要分享如何既「源於材料」而又「高於材料」的技巧,助廣大考生圓夢。
第一,注重論點論據的「源於材料」
對於考生而言,行文之前首先要確定文章立意和可用論據,即文章的總分論點和可使用的材料內的重要論據。總分論點一般需要關注文章中一些表觀點的核心句、核心段落、核心則或其他則等,緊緊圍繞是什麼(含義型)、為什麼(意義型)、怎麼辦(對策型)去找觀點。材料內的論據一般需要運用案例型材料、觀點型材料等結構特點去提煉,可分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道理論據一般包含:原因、影響、重要性、必要性、理論政策等;事實論據則以例子為主,如案例型材料的論據一般可概括成:主體+處境+做法+結果,觀點型材料的論據一般可概括成:主體+對象+觀點+理由。
第二,注重論點論據的「高於材料」
立意和論據「源於材料」只是寫作的基礎,對於有更高追求的考生而言,「高於材料」則必不可少。申論考題材料構成一般以案例型材料為主,而這些典型案例往往具有一般性,即當前社會現象或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因而,單純的羅列材料論據很難體現文章寫作的高度,這就需要考生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如結合「北京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現象能夠看出「人文北京」的本質;結合「北京對超低能耗建築的重視」做法能夠看出「綠色北京」的內涵;結合「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案例能夠看出「科技北京」的追求。而若想掌握這種「看本質」的能力,則需要考生對於本地區政策熱點的熟知和理解,可通過專項課程學習提高,也可通過梳理政府政策自學掌握。
「源於材料」是「高於材料」之基、之源,只有通過給定材料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行穩致遠,不偏題不跑題,聯繫更多的相關實際,進而運用更多的相關社會熱點展開論證;「高於材料」是「源於材料」之本、之魂,只有運用理論政策解讀材料才能透過現象析本質、撥開雲霧見真章、高屋建瓴,不落窠臼,闡釋更深刻的社會道理,進而既立意深刻又論證出彩。
總之,中公教育祝您能夠順利跨過公考的「山和大海」,勇敢追求心中的「詩和遠方」,踐行為國利民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