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的印象中,大學生是社會棟梁之才,自身文化水平較高,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那一類人,但如今「大學生」三個字,卻成了書呆子小白, 剛出社會啥也不懂的人,諸如大學讀了有什麼用,到頭來還是賣豬肉。 現在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大學生等言論。
這是為什麼呢?大學生為何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以下是個人一點拙見。
當代大學生三個字變味了,離不開這幾個因素
(一)大學生不再稀缺
70 80年代那個時候能上大學的人很少,可以參照下我們父母,大多都是沒有什麼文化,有文化的只是一小部分,因為那個時候教育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所以就顯得大學生比較珍貴。
(二)現在大學含金量低了
以往的教學質量是比較高的,例如以前的中專,放在現在相當於一個普通的大學,而且現在除去985 、211重點大學之外,更多的是一些野雞大學,教學質量一般。
(三)大學環境造成
大學跟高中不一樣,高中是以學習為中心,老師千萬百計讓你學習。大學則是以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為中心,比較自由,老師不會管你那麼多,一切靠自己。如果在大學裡,沒有規劃好自己未來要走什麼路,一畢業就等同於失業就是個小白,就算工作拿的工資也不會很高,可能還沒有一個高中畢業拿的工資高。
但是這能代表讀大學沒用嗎?
當然不能代表讀大學沒用,這個要分人。
有一部分大學生會規劃自己的未來,會參加一些社交團體活動,做一些兼職,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畢業對於他們這部分人來說等同於就業,但是這只是極少部份。 更多的大學生是沒有合理的規劃自己,他們忙於談戀愛,或者是打網路遊戲,畢業對於他們來說就很不友好了,因為啥都不會,就是個小白,就像某網友爆料,新來的大學實習生,不會excel,也不會列印文件,基本的電腦操作都不會,活脫脫的一問三不知。
總結
讀大學有用,不管你是重點大學,還是野雞大學,你能修滿學分,順利拿到畢業證,你就比一般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厲害,因為上大學本身就是一道門檻。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