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感到迷茫又喪又懶散覺得讀書沒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

2021-01-13 記憶裡的歌

大學生感到迷茫又喪又懶散覺得讀書沒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

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因為他們窮所以他們迷茫,因為他們迷茫,所以才又喪又懶散,又因為他們喪且懶散,所以越來越迷茫。

我以前當過獨立院校的大學老師,後來出來做企業管理諮詢,再後來專門做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遇到太多這樣的學生了。

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

第一個是少年老成、奮發向上,腳踏實地,學習方面非常刻苦,而且不少成績還優秀;第二種可能則是,題目所說的,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說那些努力的窮孩子吧。

因為農村的孩子打小生活就有壓力,尤其是和身邊城市裡的同齡人相比,差距太大了,根本沒法自欺欺人。

知道不足,有目標,有比較,所以就有了動力。

所以會特別刻苦、用功的讀書啊。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很多優秀的孩子其實也恰恰是窮人家的孩子。

比如我招人的時候我就發現,那些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學生不少是家裡條件不好的,我現在的幾個小夥伴都是農村家庭出來的,但是各方面能力素質真的很不錯,非常具有潛力。

不用怕,莫欺少年窮,不管別人怎樣說階層固化,其實一個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總有逆襲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家境不好,還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周圍大環境影響

你看那些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人,他們周圍的人估計也都是這樣。

逃課、翹課、無心學習,考試抄襲。

很多都是學校不好的,或者一小撮「放蕩不羈」、「遊戲人生」的小團體。

試想一下,你在這樣的環境,早上爬起來去看書,發現寢室的人全在睡懶覺,你出去反而被人嘲笑,大家看你像是傻×,久而久之,你自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傻×。

不需要多久,你就會被同化的。

我之前有個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可勤奮了,可是大三畫風立變,染起了金毛,開始逃課、翹課、抽菸……

用這裡的好來說,「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2.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很多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比如父母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大學教授,他們大小就接受父母的指導,見識過很大的世界,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將來該往哪裡走。

可是,很多窮孩子呢,見識和閱歷太有限,只知道考試,對外面的世界所知匱乏,對於人際也是不太了解和擅長。

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走啊?也不知自己的努力究竟能否讓他實現目標?

所以,就容易迷茫、困惑,心生懈怠啊。

當然,也有部分人,由於天資所限,或者腦袋還沒開竅,怎麼努力都徒勞。

沒有積極的反饋和刺激,沒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的。

怎麼辦呢?

對症下藥啊!

沒有比較和目標、動力

那就要跳出自己狹小的圈子,接觸那些優秀的人。

只有見識多了,經歷的多了,感受豐富了,才能夠真正獲得動力。

方法不奏效的呢

只有慢下來,分析這個過程,找到正確的方法,獲得積極的反饋和激勵啊。

比如,目標本身要合適,符合SMART原則,可實現、可達到、有時限、符合實際等;

其次,需要研究你所在領域的知識和規律,比如會計、人力資源、新媒體運營,他們都是有規律的,我們需要去學習和掌握,而不是空憑蠻力、蠻幹。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如果有用的話,記得點讚和擴散。

相關焦點

  • 沒有「背景」的大學生,很容易感到迷茫,特別是畢業之後
    迷茫是一個很不好的狀態,迷茫期間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收穫到的東西跟所付出的難以成為正比,很多人都不願意自己處於迷茫的狀態。大學讀書期間,是一個很容易迷茫的年紀,沒有「背景」的大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迷茫,特別是在畢業之後,為就業而煩惱,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拿著文憑,在十字路口徘徊。
  • 感到迷茫怎麼辦|為什麼年輕人總會感到迷茫?(迷茫、空虛)
    感到迷茫怎麼辦|為什麼年輕人總會感到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每天有無數人搜索活著累、迷茫、空虛、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想自殺等詞語及怎麼辦,也同樣每天會產生無數的回覆,但十分遺憾的是這些回復全是治標不治本的,治本的方法是對世界和人生有正確的認知,十之有九的痛苦都因對世界和人生錯誤的認知,我們要以智慧抵禦痛苦,如此才能獲得一生的安寧。這也是《重大人生啟示錄》創作的初衷, 它不同於一切心靈雞湯和偽人生導師,是一部真正能讓人獲得生命安寧和靈魂幸福的書。
  • 大學生,感到迷茫空虛怎麼辦?這些「潛規則」你要提前知道
    #大學生感到迷茫空虛怎麼辦# 主要是沒找到熱愛的事,也沒有目標.1.去社團,交友。發展一兩個愛好,以後說不定會變成你的事業。也會帶你了解不一樣的世界,以後很可能一起共事,大學的很多朋友,可能是一生的好朋友。2.去圖書館,讀書。大學是讀書時間最多的階段,而這些積累的認知都是你日後前進路上的錦囊。很多大佬,比如馬化騰、張一鳴,大學的閱讀量就非常大,為以後的人生路打下了豐富的認知基石。
  • 人們為什麼會感到無聊?隱性自戀更容易出現這種情緒
    眾所周知,太空旅行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旅行,1982年,前蘇聯太空人瓦倫汀·列別捷夫(Valentin Lebedev)在其職業生涯中第二次太空旅行中,感覺到火箭左右搖擺,似乎失去了平衡……最終,他感覺到自己離開了地面,當同行的太空人進入太空時,發出興奮的驚叫,但他們也不知為什麼會這樣。儘管列別捷克和同伴們太空之旅初期非常興奮,但很快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 【月讀】迷茫不可怕,讀書就好了
    她說:好迷茫,不知道要學什麼,還是放鬆一下再說吧。 年輕的時候迷茫很正常,因為你正處於一個對未來沒有方向的階段,但這不能成為你荒廢時間的藉口。 路是走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解決迷茫的辦法決不是停下腳步等待自己茅塞頓開,而是要優化當前的生活,主動思考,尋求出路。 在原地彷徨,你會永遠找不到出口。
  • 985「five」:喪並自救著
    李書豪對谷河傳媒說,他常會感到迷失和沮喪。 因此,他近來感到很喪。 在接受谷河傳媒的採訪時,陳晨坦承自己最近非常喪。她現在正在英國留學深造。在職業抉擇的緊要關頭,她看到周圍的不少同學已經陸續收穫了滿意的知名企業offer,而自己的秋招至今還顆粒無收,她感覺自己似乎遠遠落後於他人。而另一方面,在陳晨看來,「不只是我,周圍同學也普遍存在一種『喪』的狀態,大家日常也會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喪。
  • 如果經濟危機來臨,深造是大學生最好選擇嗎?
    ,甚至引發戰爭; 3.一般來說,經濟危機和戰爭都會伴隨一部分新潮思想的解放,或者另一種文化的崛起(參考美國越戰時期的嬉皮士,影響深遠,被影響的大佬包括賈伯斯、比爾蓋茨等),這個時候大學生最不應該的就是死讀書,而是在不悖於倫理道德的前提下,勇於參與到新潮思想中,這樣才是大學生以後受益無窮的思想寶藏; 4.就算沒有戰爭,就像08年和
  • 為什麼大學生上課不學,課後卻看PPT自學?老學長含淚說出實情
    矛盾來了:課上不聽講、課後看ppt自學,不覺得很滑稽和幼稚嗎?課上不學習導致掛科可高校上課為什麼會出現課上不學、課後自學的情況呢?只因這3點。可為什麼課上不學呢?一方面,因為9年義務教育+高中3年將學生壓得太狠,導致大學生放飛自我;另一方面,大學生依舊有考試、不掛科,PPT成為了首選。看PPT,期末照拿獎學金。
  • 為什麼說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難了?誰剝奪了原來的「快樂大學」?
    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競爭變得越來越大,大到讓人感到「窒息」。這種競爭是如何體現的呢?在某知名問答論壇,你會看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大一可以為考研準備什麼?」、「大一能進實驗室嗎?」、「本科生需要發論文嗎?」等驚人的問題。為什麼驚人,因為做對應事的時間點被提前了太多太多。
  • 生活中感到迷茫時怎麼辦?原地徘徊還是勇往直前?這幾點很關鍵!
    你是否曾因為生活的平淡而感到無聊乏味?是否經歷一次次失敗後,因為看不到希望害怕擔當而感到迷茫?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見解,所以即使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法不盡相同,結果自然也不盡相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 為什麼大學生三個字成了貶義詞?讀大學真的沒用嗎?
    在老一輩的印象中,大學生是社會棟梁之才,自身文化水平較高,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那一類人,但如今「大學生」三個字,卻成了書呆子小白, 剛出社會啥也不懂的人,諸如大學讀了有什麼用,到頭來還是賣豬肉。 現在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大學生等言論。
  • 顧長衛為什麼不喪了
    電影聚焦的,是一群高考失利的高四復讀生,帶著失敗的屈辱和對未來的迷茫,這群人集體進駐一所專為復讀而生的學校——紫荊復讀高中。那個最喪的顧長衛,現在不喪了。這種從至喪到不喪的轉變,可以體現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立春》中的王彩玲。《遇見你真好》裡,王彩玲也出現了,飾演宿管阿姨。除了演員同為蔣雯麗,長相和名字一樣,這個角色和《立春》其實關係不大。
  • 孩子「懶散」可能是天生的?家長若在3點用心培養,依然未來可期
    不僅自己想成為和他們一樣厲害的人,也想培養孩子變得積極起來,可孩子偏偏表現得很懶散。孩子「懶散」可能是天生的?有一類孩子從小做事不積極、沒有自律性、時間觀念不強、討厭各種強硬的規矩,無論大人怎樣監督批評都沒用。
  • 都說讀書無用,為什麼我們還要好好學習?送給還在迷茫的你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和老師告知要好好學習,努力考大學,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於是很多人學習時都會在心裡默默問一句——我為什麼要讀書?當你不知道讀大學有什麼用,或者說你不知道以後讀什麼時我覺得可以看看魯迅先生的這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蟲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火炬。
  • 如今大學生「嚴重過剩」,為何還要供孩子讀大學?讀書真的有用嗎
    文/阿蒙聊教育人為什麼要上學?或許很少有人考慮這個問題,其實,答案也很清晰,因為讀書會改變我們的命運,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就業的機會多了,讀書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就出現了「讀書無用論」。今天,就來詳細講講,讀書到底有沒有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專的畢業生都能有「鐵飯碗」,大學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披著「金外套」,如今的社會,遍地是大學生,就算你是本科畢業,也未必能找到高薪工作,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學呢?
  • 「如果你感到迷茫,證明你還有追求。」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都有迷茫的時候,為看不清自己的未來而迷茫,為當下的各種事而苦惱。總之,我們就是會莫名地感到迷茫。但是又無法找到迷茫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種巨大的落差就造成了迷茫的感覺。我高中時的夢想是學習戲劇影視類專業,之後能夠從事影視類的工作。這就是我那時的理想,而現在,我從事著和影視毫無關係的行業。每次看到我的同學有在從事影視類工作的時候都會特別的難過。有一次晚上看到一個同學發朋友圈說自己正在剪輯視頻。雖然可能是加班之類的,但是我卻感覺人家從事的這個行業特別的好。所以這就是我迷茫的主要原因。
  • 七萬碩士送外賣,「讀書無用論」捲土重來: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你沒用!
    你會作何感想?不必感到驚訝,這樣的事情真實地發生著,而且這些人數的比例還在不斷增加。2019年1月,美團研究院發布的《城市新青年:2018外賣騎手就業報告》顯示,700萬外賣小哥裡,碩士生佔比為1%,達到7萬人。同樣是碩士畢業生,有人奮戰在科研實驗室,有人出入高檔寫字樓,也有的人,大中午頂著烈日,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
  • 當高中生感到很迷茫,怕自己考不上,但不能自覺學習,該怎麼辦?
    高中是人生中關鍵的三年,目前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期,但心中「迷茫」、「擔心高考」、「沒有自覺性去學習」的想法,三者卻交互在一起,讓你很困惱。那該怎麼辦呢?筆者建議應該先找到問題根源所在,才能對應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那麼先提出兩個問題。問題1:為什麼會「迷茫」?問題2:為什麼自覺性去學習動力不足呢?
  • 吳昕有點佛系有點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到了掙扎的自己
    還不太自信,但為什麼這樣的她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喜歡?03 吳昕很懶散,又有一點喪,但也有跟自己死磕的一面吳昕這麼評價她自己:我很懶散,但是我要認真起來,就是今天我要跟你死磕這件事,我一定能把它磕下來。
  • 「喪文化」的敘事解讀
    2016年,「葛優躺」表情包突然走紅,青年群體紛紛轉發並效仿,表達自己也「差不多是個廢人」的精神狀態。一方面,從當下的角度看,表面上正大光明的「喪」或「佛系」,背後其實是青年群體的迷茫和焦慮,在各種壓力下,青年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只能尋求更完備的自我保護機制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同時,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喪」不可能僅僅是主體精神危機的表達。在「喪文化」的舞臺上,個人、資本等力量相互纏繞,通過製造新鮮符號,奪取各自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