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感到迷茫又喪又懶散覺得讀書沒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
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因為他們窮所以他們迷茫,因為他們迷茫,所以才又喪又懶散,又因為他們喪且懶散,所以越來越迷茫。
我以前當過獨立院校的大學老師,後來出來做企業管理諮詢,再後來專門做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遇到太多這樣的學生了。
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
第一個是少年老成、奮發向上,腳踏實地,學習方面非常刻苦,而且不少成績還優秀;第二種可能則是,題目所說的,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說那些努力的窮孩子吧。
因為農村的孩子打小生活就有壓力,尤其是和身邊城市裡的同齡人相比,差距太大了,根本沒法自欺欺人。
知道不足,有目標,有比較,所以就有了動力。
所以會特別刻苦、用功的讀書啊。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很多優秀的孩子其實也恰恰是窮人家的孩子。
比如我招人的時候我就發現,那些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學生不少是家裡條件不好的,我現在的幾個小夥伴都是農村家庭出來的,但是各方面能力素質真的很不錯,非常具有潛力。
不用怕,莫欺少年窮,不管別人怎樣說階層固化,其實一個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總有逆襲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家境不好,還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周圍大環境影響
你看那些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人,他們周圍的人估計也都是這樣。
逃課、翹課、無心學習,考試抄襲。
很多都是學校不好的,或者一小撮「放蕩不羈」、「遊戲人生」的小團體。
試想一下,你在這樣的環境,早上爬起來去看書,發現寢室的人全在睡懶覺,你出去反而被人嘲笑,大家看你像是傻×,久而久之,你自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傻×。
不需要多久,你就會被同化的。
我之前有個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可勤奮了,可是大三畫風立變,染起了金毛,開始逃課、翹課、抽菸……
用這裡的好來說,「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2.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很多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比如父母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大學教授,他們大小就接受父母的指導,見識過很大的世界,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將來該往哪裡走。
可是,很多窮孩子呢,見識和閱歷太有限,只知道考試,對外面的世界所知匱乏,對於人際也是不太了解和擅長。
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走啊?也不知自己的努力究竟能否讓他實現目標?
所以,就容易迷茫、困惑,心生懈怠啊。
當然,也有部分人,由於天資所限,或者腦袋還沒開竅,怎麼努力都徒勞。
沒有積極的反饋和刺激,沒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的。
怎麼辦呢?
對症下藥啊!
沒有比較和目標、動力
那就要跳出自己狹小的圈子,接觸那些優秀的人。
只有見識多了,經歷的多了,感受豐富了,才能夠真正獲得動力。
方法不奏效的呢
只有慢下來,分析這個過程,找到正確的方法,獲得積極的反饋和激勵啊。
比如,目標本身要合適,符合SMART原則,可實現、可達到、有時限、符合實際等;
其次,需要研究你所在領域的知識和規律,比如會計、人力資源、新媒體運營,他們都是有規律的,我們需要去學習和掌握,而不是空憑蠻力、蠻幹。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如果有用的話,記得點讚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