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的敘事解讀

2021-02-13 創作評譚
  導語:「喪文化」指的是以網絡為傳播渠道,以毒雞湯、表情包、喪劇等符號為傳播載體,流行於都市青年人之間的帶有頹廢、悲傷、消極色彩的亞文化。2016年,「葛優躺」表情包突然走紅,青年群體紛紛轉發並效仿,表達自己也「差不多是個廢人」的精神狀態。「喪文化」迅速成了一股潮流:動漫形象悲傷蛙、馬男波傑克、鮑比·希爾、長了腿的鹹魚被稱為喪界「四大天王」,「人間不值得」「我太南了」等網絡用語得到瘋狂傳播,不僅湧現了一批以「喪劇」「致鬱系」為標籤的影視作品,還由此延伸出「佛系青年」的群體……以下三篇文章分別從亞文化、敘事學以及審美遞變史的角度對「喪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批評,較為全面地審視了「喪文化」的特徵。一方面,從當下的角度看,表面上正大光明的「喪」或「佛系」,背後其實是青年群體的迷茫和焦慮,在各種壓力下,青年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只能尋求更完備的自我保護機制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同時,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喪」不可能僅僅是主體精神危機的表達。在「喪文化」的舞臺上,個人、資本等力量相互纏繞,通過製造新鮮符號,奪取各自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如果將「喪文化」放之人類審美文化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喪文化」作為「醜文化」的一員,是現代化進程下古典審美譜系進一步崩潰的表徵。

  林芳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當代文學博士在讀,有作品刊於《媒介批評》等。

  每個時代有其標誌性的生活方式,青年群體是時代文化的經歷者,也是時代精神的演繹者,在變遷的時代裡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搖滾、詩歌、迪廳、看電影是青年群體的主要娛樂消遣,青年群體歌頌理想、讚美愛情,有無畏的勇氣和無盡的熱情。21世紀世紀之初,青年群體以上網、玩手機、打電玩、發呆等為日常消遣。他們沉浸在看似熱鬧的網絡世界進行虛擬社交,實際上卻被囚禁在以ID為單位符號的空間裡,因此沮喪地「癱」在沙發上,忍受一個人的孤獨,用「毒雞湯」宣洩自己的情緒已然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青年群體動作和精神寫照。  每當我們刷微博、知乎、b站、豆瓣、抖音等,總會遇到各種充滿頹廢、迷茫、調侃、諷刺的段子和帖子:  「你才20歲,沒有遇到喜歡的人很正常,往後你會發現,大概是遇不到的。」  「人生就是這樣,有歡笑也有淚水。一部分人主要負責歡笑,另一部分人主要負責淚水。」[1]  傳統「心靈雞湯」傳遞的是一種對當下歲月靜好的讚美和享受,是一種「小確幸」的心理,而「毒雞湯」則是從內容和意義上對「雞湯」的全面顛覆。以「毒雞湯」映射喪文化的精神內核,作為一種舊詞新用,從表面上看它似乎增加了生活的可能性和感覺的豐富性,實質上是把原有的舊詞多解性的某一面發揮到了極致,演化出許多帶有諷刺性、娛樂性、抵抗性、批判性的新詞。「毒雞湯」作為一種語言文字的文化包裝,這一語言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問題的轉化,是當下青年群體自我汙名化的文化標籤。拉康曾經提到過「恢復詞語的秩序,以療治社會神經症」;而「毒雞湯」則重組語言的秩序,呈現精神病症,用一種幽默調侃的方式把負能量、脆弱、焦慮的內心情緒宣洩。就像一劑精神鴉片,它能給人帶來短暫的快感,但同時也消解了詞語更深層的生命力。  與傳統文學形象相比,「喪文化」的形象變得更加不確定和模糊,外形和性格沒有必然的聯繫,人物與遭遇也被弱化,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文藝史上人物形象是模仿的藝術,「模仿者表現得是行動中的人,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就是卑俗低劣者。……荷馬模仿的是比一般人好(英雄、神),克勒俄豐模仿的是與我們相似的人,尼可卡瑞斯模仿的是比一般人物差的人。……喜劇傾向於表現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劇則傾向於表現比今天的人好的人」[2]。與之相比,喪文化文本中的人物更偏向於人設。無論是大火的「葛優癱」、悲傷蛙表情包、馬男波傑克,還是手持蓮花圖等,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喪文化的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趨於模糊的人和組裝的人。人物的形象不再從人物經歷和人物遭遇中呈現出性格以及變化,而是一出場就以圖文拼貼的方式直接呈現性格特徵,「喪」瞬息間就被形象化的語言推到了前臺。  另外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喪」好像不再是人物情緒隱秘地帶的滋生物,它不是傳統自發性的個人的小悲傷,也不是典型的時代的抑鬱症,而是資本運行下一群人的狂歡。仿佛在宣告個人努力和奮鬥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失敗消沉才是現實中大多數人的樣子,除了「喪」,我們別無選擇。於是主動展示「喪」、炫耀「喪」、比拼「喪」,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喪」從私人空間進入了公共視野。例如誇誇群,如果有人在群裡發「今天我起床已經下午4點了,我這個垃圾」,隨之而來的不是群體性的嘲諷、批判,而是群體性的稱讚式安慰,比如「你還能起來就已經很棒了」。似乎稱讚性的安慰、頹廢式的比拼,看似荒誕的同時也變得可理解,變得合法化。  相比較過去,「喪」的前身,各種形式的悲傷、懶散以及喪裹挾著的悲觀、頹廢、懶散的情緒是被主流話語和主流價值批判和譴責的,並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主流話語的否定。無論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還是五四時期找不到人生出路消極悲觀、抑鬱的知識分子,大多作為時代精神的反面教材。而近些年,一些文本在陸續書寫一些奮鬥失敗的典型:從高家林到塗自強、到汪長尺到陳金芳,這些人物的遭遇證明,光靠自身的努力似乎是無用的,而「不努力一下都不知道現實能有多絕望」。凝視當下,精神勝利法並沒有從現實中退潮,各種青年群體又匆匆為精神「喪」立法。大量的小說悲劇人物進入我們的審美視域、「喪」人設(「葛優癱」、悲傷蛙、馬男波傑克等)進入我們娛樂視野的同時,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被「喪」遮蔽了的東西。青年群體紛紛貼上自我汙名化的標籤,爭相表達「喪」,是在爭取一種表達喪、懶惰、脆弱的權利。現代小說已經脫離了「重新發現個體」的寫作軌道,當下城市青年群體越來越多地陷入無法自拔的「喪」情緒之中,積極向上的雞湯文顯得矯情且不合時宜,孫少平式的逆襲神話也無法成為喪青年的「救心丸」,毒雞湯和「葛優癱」等因真實記錄和呈現「喪」情緒反而更受歡迎。  鮑德裡亞在《物體系》中指出,擺在貨架上的商品絕對不是孤立的,而是跟一個總體的資本邏輯勾結在一起,是因為物與人相遇,是有欲望的,人想佔有它,欲望邏輯會一直糾纏在一起[3]。現代文明提供給我們的生活,以人的物質需求和身體舒適為根本要義。為此,現代消費社會裡被大量的「人造物」(商品)佔領,「消費」成為最高精神信仰。當下城市青年擠地鐵公交上班,沉陷於「996」工作制,在對高薪、愛情、地位的追逐中,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被「需求—消費—需求」改寫了。同時,潛藏於這一模式之下的「欲望」作為人類原始的本能也被放大。欲望是精神分析學派重要的理論話題,一直以來欲望要進入詩學領域,必然會遭遇兩個障礙:道德對欲望的壓制,經濟對欲望的解放。「喪」,也可以看作是對欲望壓抑。弗洛伊德把時代的病根稱之為「性的壓抑」[4]——他認為人的歷史是人性遭受壓抑的歷史,文化不但壓抑了人的社會性的存在,還壓抑了人的生物性的本能結構。但文明的發展正是以這樣的壓抑為基本前提的,文明的發展需要個體放棄「快樂原則」(本我欲望),屈從「現實原則」(自我意識),最終升華到自我超越(超我)。今天「喪文化」裡裹挾著不那麼「喪」、不那麼黑暗的——「佛系」所宣揚的無欲無求,並不是完全的壓抑,也不是徹底的放縱,感覺更像是努力掙扎之後求而不得的遮羞布,遮擋自己對於愛情、金錢、地位野心勃勃的追求卻求而不得的一種託詞,極端化則稱之為「喪」。  「喪」與「佛」同樣作為現代性症候,在商品邏輯的影響下,帶著濃鬱的無奈與妥協色彩。現在的「佛系青年」不像是時代的信徒,更像是時代囚徒。他們對傳統的「佛教」信仰,持以質疑的態度,而對各種網絡文化又很痴迷,追逐不得後,聲稱自己「不感冒」,沒有欲望。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在完全淪落為「經濟動物」邊緣的一種掙扎。他們看似「主體意識」很強,卻沒有支持這種主體意識的完整的身心,而是被商品市場、媒體敘事、數字邏輯肢解了的身心。無論是「喪文化」還是其衍生的「佛系文化」現象,大都對某種連續性的歷史青睞有加,熱衷於對熟悉化的經驗進行一種常態化的表達,面對生活的困境而發出「隨便」「都行」「隨緣」的感嘆。就本質而言,「佛系」是「喪文化」的另一種變異和呈現方式。  「喪」作為現代性症候的一種,是權力、資本、個人話語之間的較量。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時代,以商品貿易原則建構起來的全球化體系,傳統的時空觀念被現代科技改寫,城市青年群體是這種現代性的時空關係最直接的感受者。現代意義上的「物理時間」,作為一種可以計算的「鐘錶時間」和一種用於交換和買賣的「商品時間」,其價值邏輯取代了傳統的「生命時間」和「自然時間」邏輯,對峙和凝望的空間也被向心的空間觀取代。因此,時空關係的重新設定,使得城市青年群體被這種時空關係禁錮和套牢,為了更快地實現價值最大化,不得不壓縮吃飯、睡覺、玩遊戲、戀愛的時間來實現對「物」的最大化佔有,以緩解這種時空焦慮症。個體在人與物關係長期失衡的狀態下,只能通過對詞語的汙染來宣洩內心無助、孤獨等情緒,追捧那些被惡搞的人設來表達心靈的焦慮。「喪」反映了當下大部分青年群體身軀的疲憊感和自我言說的「矛盾感」,隱約透露出了現實中身體和靈魂的分離,與盧卡奇說的破碎世界的經驗和鏡像[5]有著某種一致性。[1]https://m.yuwenmi.com/lizhi/qingchun/234397.html[2][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陳中梅譯註,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38頁。[3] [法]讓·鮑德裡亞:《物體系》,林志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2-163頁。[4] [美]羅洛·梅:《愛與意志》序,蔡伸章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頁。[5] [匈]盧卡奇:《小說理論》,燕宏遠、李懷濤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8-9頁。本文刊發於《創作評譚》2021年第1期,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喪文化另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興起
    這就是喪文化的二相性。拖延以上,頹廢未滿。〔2〕喪文化幾乎是所有典型負能量的集合,拖延症,運勢差,不想學習不想上班等等。它伴隨著動蕩的外部環境與揮之不去的內心壓力蔓延開來,而「葛優躺」的橫空出世,將這樣的「暗物質」第一次放置於主流文化的觀察下。
  • 巴爾扎克《薩拉金》中的文化符碼與契約敘事——基於羅蘭·巴特《S/Z》的編碼與闡釋
    這樣的意素被稱為符碼,通過符號學研究方法解讀這些寄寓於文本中的符碼,可以得到文本意外的含義與觀照社會的精神寫照。對於「符碼」的解讀,按羅蘭巴特語:「符碼引用文化這本書,生活這本書,將生活看成文化這本書,它把文轉成此書的簡介[ [法]羅蘭·巴特:《S/Z》,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
  • 從三星堆文明解讀《山海經》的創作背景:巫史時代與神聖敘事
    【作者按】解讀三星堆文物,必須要能正確地解讀《山海經》。《山海經》是典型的神巫治國時代的產物,其基礎文本的內容可能形成於三星堆文明晚期。深刻地理解三星堆時代所處的社會背景,既是正確地解讀《山海經》的前提,也是展開三星堆研究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掌握一定的人類文化學知識。
  • 「喪文化」入侵國產劇
    雖然很「喪」,但由於過分真實而被觀眾們推崇和喜愛,這也是「喪文化」崛起的原因。  所謂「喪文化」,是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生活、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在網絡上或生活上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 「喪文化」表情包:承認是「小丑」也沒什麼
    △百度指數關鍵詞搜索趨勢:「喪」、「小丑竟是我自己」、「葛優癱」、「馬男波傑克」、「鹹魚」在受眾上,「小丑」梗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百度指數的年齡分布數據顯示(如下圖),19歲及以下的青少年群體搜索「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比例最大,而在同屬喪文化的關鍵詞「喪」、「葛優癱」、和「長腿鹹魚」的熱度上貢獻不大。
  • 敘事學視野內的《恐怖直播》解讀
    在電影中,導演運用了二元對立、互文性等多元化的敘事角度,成功地塑造了這部影片。本文具體分析該影片中二元對立、互文性以及其他敘事手法的運用,以探討導演在這部電影中運用的精湛的敘事技巧以及各種敘事手法在這部電影中所呈現出的藝術效果。
  • 南方日報:對"喪文化"不能聽之任之
    許多青少年鍾愛帶有骷髏、滴血、破碎物品等元素的作品,僅僅是因為它們夠「喪」,甚至為「喪」而「喪」,找不到應有的文化內涵。 到今天為止,暗黑風格在和主流文化的碰撞中,產生了許多有趣的變化,譬如鉚釘元素越來越流行,吸血鬼主題引人側目……有人就辯護說,可以為暗黑風格正名了!其實不然,真正的哥特風格,一直都走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而網絡上流行的「暗黑系」「病嬌風」,大都遊走在負能量的邊緣。
  • 理論探討|敘事視角下檔案文化傳播:價值、機理及路徑選擇
    [9]檔案敘事實質上是讓檔案藉助敘事要素與技巧,以敘事的形式,聯結檔案中的文化價值和信息開放環境中公眾的多元化需求,從而引發公眾對檔案故事、歷史事件、傳統文化的關注與思考,最終自覺地傳播檔案文化。敘事理念在檔案文化傳播中的運行機制主要體現在需求分析、敘事安排、媒體技術應用、評價反饋信息等四個場景(如圖1所示)。
  • 什麼是文化自覺與中國敘事?在這個論壇上,專家教授們作出深度解讀
    由北京市文聯主辦,一年一度的北京文藝論壇近日舉行,來自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電視、電影等多個藝術門類的文藝家、評論家,就「文化自覺與中國敘事」展開了探討。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當代電影批評理論跟不上中國電影的發展步伐,「新主流電影」「小鎮青年」等概念無法解釋中國當代電影的問題。中國音樂學院高精尖音樂研究與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丁旭東以「新潮音樂」和「後新潮音樂」為例,指出中國當代音樂對西方現代音樂文化實現了從仰視到平視的重要轉變。
  • 從《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看影視劇中的「喪」文化:眼前的「喪」不是喪,習慣「喪」才是真的屈服
    其實不止《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最近,影視劇裡開始流行「喪文化」。前段時間熱播的韓劇《三流之路》也是如此。一群沒錢、沒背景的主角。這些劇,無時無刻不傳遞著「喪」氣息。但卻非常真實的貼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心境。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神話思維與西方現代審美文化價值觀的敘事論
    影片中涉及到多種宗教和多元文化形態問題,它的多義性和複雜性在上映之時著實引起了一股解讀熱潮,解讀的角度也是「五花八門」,有從影片中的少年派的主體精神追尋人類的精神信仰角度,有從影片的後殖民主義的角度解讀,有從精神分析角度解讀少年派的「白日夢」,還有試圖從揭示孟加拉虎的寓意角度闡釋等。
  • 你我的敘事影響著經濟?抖音「對話諾獎人」直播解讀敘事經濟之謎
    為了幫助民眾擺脫疫情時代有關經濟的種種迷茫,抖音於6月27日開啟了關於 「疫情敘事下的經濟趨勢與投資機遇」的在線直播。本次直播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重磅亮相,分享敘事經濟學的奧秘,以及疫情敘事下的經濟發展態勢和投資機遇,累計最高吸引了12.8W+粉絲人數在線觀看。
  • 《孔乙己》精神悲劇的文化內涵及其敘事分析
    ——《孔乙己》精神悲劇的文化內涵及其敘事分析 王攸欣 聶篤友 文學的本體,不是紙質文本或音像材料,而是文本的創作和解讀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每一位作者和解讀者特定生存狀態的呈現過程。小說文本的課堂細讀,也是文學生存的特殊形式之一。我想通過對《孔乙己》這樣一個經典文本的解讀,引導大家去細讀文本,進而作出研究。
  • 深度|以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為例,解讀「創傷敘事」的應用
    導演通過克制隱忍的「創傷敘事」手法,在娓娓道來中,自然而然地表達著人類關於創傷記憶的時空思考與救贖可能。那麼,導演是如何將這一敘事手法運用在電影中,並通過藝術加工來展現電影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們將跟隨電影情節,從展現創傷、解讀創傷、治癒創傷3個方面來深度解讀「創傷敘事」在影片中的應用。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1年輕人更「喪」了嗎「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85後」青年黃旭打開他的微博,最新一條是:「我用盡全力,只是過著平凡的一生。」 如是「垂頭喪氣」的詞句,勾勒出一種新興亞文化——「喪文化」的神情。
  • 專家視點 | 王昌松《馬來西亞中文劇情片敘事的文化身份》
    摘要:本文介紹了2010年以來馬來西亞中文電影業的發展以及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並著重探討了劇情片中敘事模式與文化身份的關係。賀歲檔積極的市場反應證明了馬來西亞中文電影的文化價值,但同時單一化的劇情片類型暴露了馬來西亞中文電影創作的思維瓶頸。
  • 煙燻眼的哪吒,他不是醜,是代表著年輕一代的「喪文化」
    關於影片從製作技術、劇情完成度和對開啟國漫封神宇宙大門的劃時代的意義等,這些很多專業博主都講得比我好,小宅這邊就不多說了,這裡小宅就談談其中最有感觸的共鳴點:關於這個煙燻眼的「喪」哪吒和「喪」文化!在之前預告的時候,小宅第一眼就已經被這個性格痞痞,眼神吊吊的煙燻妝小魔頭吸引住了!當時有人評論說這個哪吒太醜了,沒有《哪吒鬧海》裡的少年英武!沒有《哪吒傳奇》裡的男孩可愛!
  • 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這個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分不開。「喪文化」,就是指年輕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欲望,只想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沉淪,可以說是無欲無求。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它的表現形式。
  • 「草東沒有派對」屬於「喪文化」嗎?
    04— 有人說,「草東沒有派對」的突然流行,與社會上流行「喪文化」息息相關。對此我不能苟同。「喪文化」,從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可見一斑。他有一句名言「生而為人,實在抱歉」,這就是「喪文化」的代表。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喪文化」的特徵是頹廢,是不思進取,是行屍走肉,是麻木不仁,是過一天算兩晌。
  • 影視分析 | 《撞車》的電影敘事學解讀
    是對一個影視作品敘事結構的抽象性研究分析。由此便造成電影敘事結構的多元化, 有的影片是戲劇結構的, 有的是散文結構, 有的是間離結構, 還有的是套層結構。而影片《撞車》則是採用了一個比較複雜的結構———分段交叉結構。《撞車》故事發生地點選擇在多種族、多文化交融的大都市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