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到爆的厭世臉為什麼人人跪舔?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2020-12-23 留學探路君

當我們提到王室公主,印象中一般都是優雅端莊、儀態超群。

但是這些表面功夫,對於一位馬來西亞的小公主來說,統統不存在,頻頻被捕捉到的「厭世臉」讓她登上了各國雜誌的封面。

她就是霹靂州國王的小女兒Raja Nazira Safya。是現任國王拉賈·納茲林和其皇后最小的女兒。

雖然繼承了母親的美貌,圓潤可愛的小臉蛋也是萌翻了一圈人,但是讓小公主真正出圈的是她的社畜魂和不羈的樣子。有時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有時還靜靜地在那邊發呆或者生著悶氣。被尊稱為「厭世萌」。

與「厭世萌」傲嬌小公主有一拼的是大不列顛的未來國王——查爾斯的大孫子喬治小王子

這位王位繼承人天生異稟,誰的面子都不愛給~不管見誰,不爽了就要擺臭臉,親媽也不留情面。

扔掉也不給你

特別是那副與生俱來的」嫌棄臉「,看誰都是一副」鄉巴佬「的表情,吸引了中外各國網友為他製作各種表情包。「你這個土撥鼠」、「你們這群鄉巴佬」

一個「厭世萌」,一個「嫌棄臉」,也真是有得一拼啊。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圈越來越崇尚「厭世臉」。並且似乎已經成了高級的代名詞。

所謂「厭世臉」,簡單來說就是高冷,冷態冷談感覺。「憂鬱無神的倦態」,「寡淡的仙氣」,以及神態中透露一股看透世事的冷漠與頹廢~,就是厭世臉的精髓。

日本演員小松菜奈就是厭世臉的代表之一

大紅唇、空靈的眼神、基本沒有什麼表情,沒有想要討好誰,仿佛游離在這個世界之外。身上有種獨特的氣質,讓人一眼看到就很難忘記。

小S的女兒許曦文因「厭世臉」和撞臉金高銀而頻上熱搜。13歲的她就有著優越的比例,長著一張厭世冷冽的高級臉和極有特色的單眼皮。網友大讚許俏妞年紀輕輕青出於藍,老媽「寶島超模」的寶座岌岌可危。

各大美妝博主也紛紛出了厭世妝的教程,教人快速掌握這一時尚風潮。

那麼什麼樣的臉才是厭世臉呢?

從厭世臉的一些代表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端倪。

1.骨骼瘦削,臉部線條流暢

一般情況下,擁有厭世臉的女生,長相都是非常瘦削的狀態。臉上肉嘟嘟的,即使表情再疏離冷漠,看著也是不太高級。消瘦的五官給人叛逆少女的既視感。

2.眼白暴露充分。

比如「人家芭比」lisa,就是下眼白暴露過多,導致眼神冷峻,不笑的時候自然流露酷酷的感覺。

3.飽滿的嘴唇

嘴唇較為豐厚的女生,不塗口紅的時候,會顯得高冷疏離,而塗了口紅之後,更加會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5.神情冷漠

厭世臉女生,最明顯的一個特徵。長相疏離氣質冷漠,彰顯高級範兒。比如貝嫂維多利亞,隨時保持冷漠的神情。

那麼厭世臉究竟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這個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分不開。

「喪文化」,就是指年輕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欲望,只想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沉淪,可以說是無欲無求。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它的表現形式。體現在對外表的審美上對應的是厭世臉。

日本的喪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勵志的雞血打多了,難免亢奮或陷入亢奮過後的麻木不仁:感動常在,就是沒有轉化為行動。喪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文化中慢慢沉澱的。

日本的文化是悲感文化,中國的喜感文化。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像日本的文化這樣充滿了悲情色彩。悲感文化的形成來源於地理環境的惡劣,來源於文化的歸屬,來源於殖民意識,它是一個長久的沉澱,滲透於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各個層面。

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提出過「物哀」的文學理念。他其實是對物對人的態度,追求的是恬淡,即使在愉悅中也帶著淡淡的哀傷。日本著作《源氏物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回到現在,說到兩個非常火的詞:佛系、小確幸。其實也是喪文化的衍生。體現的是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佛系一詞源於日本某雜誌,小確幸出自於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有一篇名為《小確幸》,指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兩次中無處不在透露恬淡、無為、無爭。

喪文化和屌絲文化、宅文化、社恐文化

喪文化在年輕人中大受追捧其實和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壓力大,而且窮,極易產生共鳴分不開。

無論是屌絲文化、宅文化、社恐文化其實都是通過自我貶低尋求認同和心理放鬆的一種亞文化。

他體現的可能是很多年代的年輕人心態:來過、想過、做過、然後慢慢老去。

喪文化是毒藥還是解藥,其實都不好說。喪文化是一種面對壓力與困難的自我心理保護機制。但是怕的就是它幹擾人的行事作風,消解自我的同時,也是在消解一個社群的發展與融合協作。

我們可以偶爾耍廢買喪給緊繃的生活適當調劑一下,但是最多的時候還是應該直面生活,從奮鬥中帶給自己喜感人生。

相關焦點

  • 【日本生活】日本飲食文化的審美取向
    這一審美取向在飲食文化上獲得了極其充分的詮釋。    風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飲食文化無疑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今天所講的日本飲食文化,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透過飲食的表象來探討日本人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和審美意識構成了一個族群或民族的精神內核。
  • 為什麼人人都想成為「病嬌美少女」?
    自從今年BM風突然爆火之後,不難發現這個時代的女性審美開始變得越來越「奇怪」。從復古經典的80年代造型到流行於90、00後的蒸汽朋克打扮;從溫柔優雅的甜系女友風格到不可一世的厭世臉,好像「酷」、「喪」、「白幼瘦」、「暗黑」逐漸成為了當代女性審美的關鍵詞。
  • 「喪文化」的敘事解讀
    「喪文化」迅速成了一股潮流:動漫形象悲傷蛙、馬男波傑克、鮑比·希爾、長了腿的鹹魚被稱為喪界「四大天王」,「人間不值得」「我太南了」等網絡用語得到瘋狂傳播,不僅湧現了一批以「喪劇」「致鬱系」為標籤的影視作品,還由此延伸出「佛系青年」的群體……以下三篇文章分別從亞文化、敘事學以及審美遞變史的角度對「喪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批評,較為全面地審視了「喪文化」的特徵。
  • 喪文化另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興起
    不同於另一種青年亞文化的類宗教屬性,喪文化雖然也有代表形象與語言體系,卻更具網絡文化的快速消費屬性。一個葛優站起來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懶蛋蛋和鹹魚躺下。而「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也一定會被更喪的話語代替。傳統的雞湯告訴你「生活有許多不如意,但我們還是要追求夢想努力生活」。
  • 臭臉真能睡到GD!這些「厭世臉」icon給你一個實用厭世教程
    ,重點是,這位「疑似新女友」——居然(和你一樣)是GD本人的粉絲!(而且人家才20歲)就是這位幸運鵝!我喜歡那種有點兇和強勢的女生。」Kristen Stewart作為一名優秀的厭世臉患者,必須無時無刻不要給人一種「你欠老娘一百萬」的冷漠距離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臭臉界新一代霸主——暮光女小K。
  • 「喪文化」入侵國產劇
    雖然很「喪」,但由於過分真實而被觀眾們推崇和喜愛,這也是「喪文化」崛起的原因。  所謂「喪文化」,是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生活、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在網絡上或生活上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 AKB48到BABY METAL, 日本偶像文化為什麼這麼火?
    日本偶像的定義是什麼?田:現代漢語中,「偶像」是被追捧的藝術家、作家、藝人,甚至可以是政治家、軍事家。日語中的「偶像」(アイドル)一詞,源自英語的「idol」,音譯為「愛豆」,已經在日本獨特的文化背景下有了新的定義。「愛豆」是指和粉絲分享其成長的過程,依靠本身的魅力活躍在娛樂圈的人物。
  • 日本文化與美國音樂的互相影響一直是存在的
    這些事物讓寫這篇文章的美國作者感到無比驚訝,他說:這樣的行事風格在日本文化裡是長期存在的,並且可以料到,隨著越來越多美國人接觸到由日本設計師復興或者二次詮釋的美國產品時,這些審美也會逐漸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好像通常比我們自己更了解美國人。
  • 「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也為了能多賺點錢,他還利用下班時間做自媒體。
  • 《情書》:物哀、含蓄、生死,日本文學特有的文化審美
    巖井俊二是日本著名的導演,作家,他的作品,總是以唯美和憂傷的文字,書寫那精緻,每一個字符,都在跳動著,如同隨風飄動的櫻花花瓣,讓人在不經意之間,紅了眼睛,哽咽了喉嚨。巖井俊二的代表作品有:《情書》、《燕尾蝶》、《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花與愛麗絲》和《華萊士人魚》等。日本文學審美的「悲傷」基調,其實是「物哀」的延伸在日本文學中,「物哀」是一種文學審美。
  • 南方日報:對"喪文化"不能聽之任之
    許多青少年鍾愛帶有骷髏、滴血、破碎物品等元素的作品,僅僅是因為它們夠「喪」,甚至為「喪」而「喪」,找不到應有的文化內涵。 到今天為止,暗黑風格在和主流文化的碰撞中,產生了許多有趣的變化,譬如鉚釘元素越來越流行,吸血鬼主題引人側目……有人就辯護說,可以為暗黑風格正名了!其實不然,真正的哥特風格,一直都走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而網絡上流行的「暗黑系」「病嬌風」,大都遊走在負能量的邊緣。
  • 《馬男波傑克》續訂第五季,它影響了今天的「喪文化」
    更重要的是,「馬男」已經成為「喪文化」的代名詞,影響了後續一大批類似的影視作品。另一方面,《馬男波傑克》確實是一部難得的好劇。能在這麼一部充滿痛苦和苦惱的電視劇中穿插笑點實在是不容易,更贊的是每季都有那麼一兩集腦洞大到超神。第四季剛剛播完就續訂第五季,也證明了《馬男波傑克》的口碑和收視被Netflix看好。
  •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電影中沒有特別複雜的情節,但這樣一部法國式電影卻選擇以日本文化作為故事的載體,不禁讓人思考日本文化在法國社會中究竟有何地位?一、禪意與恬適:《刺蝟的優雅》表現了日本的傳統文化在電影《刺蝟的優雅》中,電影人物蕾內和帕洛瑪都在不經意間表達了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之情。
  • 「喪文化」表情包:承認是「小丑」也沒什麼
    △百度指數關鍵詞搜索趨勢:「喪」、「小丑竟是我自己」、「葛優癱」、「馬男波傑克」、「鹹魚」在受眾上,「小丑」梗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百度指數的年齡分布數據顯示(如下圖),19歲及以下的青少年群體搜索「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比例最大,而在同屬喪文化的關鍵詞「喪」、「葛優癱」、和「長腿鹹魚」的熱度上貢獻不大。
  •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疫情下瘋狂燃燒的「喪文化」之火
    本圖來源於網絡從18年開始「喪文化」一直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一把火已經燒了2年了,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喪文化」火勢有著漸大的趨勢,特別是國外,近日有在國外看到一則視頻,視頻是TikTok意思是:(下起了大雪 吹起了大風),表示人生到達了低谷,環境逐漸惡化,卻無能為力,爆紅整個網絡,點擊量一下子達到了200萬之多,其爆紅網絡的原因除了費玉清老師無敵的轉音和顫音以外還有就是迎合現在疫情下的人們,一句歌曲可以給聽眾一種蕭條孤寂的感覺,也就是這年常說的「喪文化」。
  • 網紅臉已經過時了,劉詩詩的厭世臉才是審美新標準,非常耐看
    什麼是厭世臉? 擁有厭世臉的人不一定是五官完美的人,但是一定是有特色的人。 對於厭世臉大家應該很陌生,這種臉其實是起源於日本,它主要是表現在神情上面,彰顯出冷淡感,對周圍一切毫不在乎,產生生人勿近的感覺。
  • 為什麼傾慕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最終,會淪為侵略中國的強盜?
    提到日本,中國人絕不會忘記那段沉痛的國讎家恨。但不論世事如何紛紜,在文化的層面,中日之間還是應該彼此尊重的並進行交流的。不論是現代人有必要對外來文化兼收並蓄,還是打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了解外國文化,我們都有必要對日本文化進行接觸和了解。所以今天,筆者便帶大家了解一些日本文化。
  • 為什麼日本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吸引力那麼大?
    當大眾的審美逐漸統一,當觀眾感覺到了膩味,標新立異就會成為年輕人的新追求,而花樣百出的日本藝能界也剛好滿足和提供了這樣一個選擇的空間。(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國家沒個性)為什麼日本文化會如此吸引年輕人?因為正好戳到了年輕人在乎和訴求的東西罷了。很多人喜歡上日本,是因為看了一部日劇。
  • 從《萬葉集》到《古今和歌集》,和歌是如何成為日本文化典範的?
    「令和」的真正出處到底在哪裡或可爭論,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作為日本最古老的詩歌(即和歌)集,《萬葉集》成書於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日本系統性吸收漢文化並以此推動社會轉型的時代,可謂是中國文化深刻影響日本文化的文字見證。
  • 《失樂園》——日本喪文化?從婚外戀到相約赴死!
    不僅我亦如此,《失樂園》在1997年發表後在日本文壇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甚至出現了"失樂園"現象。隨後《失樂園》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並在2003年《失樂園》獲得日本菊池寬獎 。被日本文壇譽為"震撼心靈的劃時代傑作"。隨後改編為同名電影和12集電視連續劇,"失樂園"一詞也迅速成為日本婚外戀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