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傾慕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最終,會淪為侵略中國的強盜?

2020-12-27 騰訊網

提到日本,中國人絕不會忘記那段沉痛的國讎家恨。但不論世事如何紛紜,在文化的層面,中日之間還是應該彼此尊重的並進行交流的。不論是現代人有必要對外來文化兼收並蓄,還是打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了解外國文化,我們都有必要對日本文化進行接觸和了解。所以今天,筆者便帶大家了解一些日本文化。

在日本,「道」這個概念與中國之「道」截然不同。

中國人的道,乃「形而上者」,是與「氣」相對的一個概念。不過,在日本,「道」與「氣」被混為一談了。日本文化受歐洲影響較深也好,受漢化程度較深也罷,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日本文化,與漢文化和歐洲文化均相距甚遠,可以說,截然不同。

在日本中世紀時期,流行著這樣的觀念,那就是「模糊漢和之界」。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讓漢族與和族之間的界限那麼明晰,讓兩種文化融合。不過,到了近代以後,「和洋折衷」的觀念又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而興起。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觀念與「模糊漢和之界」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改換一字,變成了「模糊和歐之界」罷了。

中國人眼中的道,可謂無處不在。不論是地緣政治、地理環境、風土民情中,都存在「道」的影子。偌大的中國,「道」的概念也是十分廣泛的。硬是讓筆者為大家闡述「道」的概念,筆者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畢竟,筆者的思想境界距離聖人甚遠。

莊子有雲「道在瓦礫中」,這說明什麼?

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對「道」的感悟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就突出了中國之道,關鍵在於一個「悟」字。反觀日本的「道」,顯然並非如此。日本之道,更像是一種禮儀,是一種目所能及且能感悟到的實體,比如:花道、茶道、武士道、俳道、香道等等。

日本的花道比較獨特,日本人看花的眼光就像是在看人一樣。

我們沒有辦法用單一的形容詞為某人蓋棺論定,對於日本人來說話也是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而每朵花亦是不同的個體。日本人觀花,也能觀出人生感悟。

在維持「物哀」這一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每一種花都會讓日本人產生不一樣的哀感。在我國古詩詞中,常有詩人用到借景生情的表現方式,想來與這種「物衰」是大同小異的。可以說,日本人看花,是從精神底色來看的。

日本人往往會將賞花結合到觀人,以落花稍縱即逝的傷情來形容人生短促,何曾幾時,我們的老祖宗也有類似的命運感,說日本人的審美停留在漢唐階段大漢文化引入時期亦不過分。最開始,日本的文人喜歡梅花。只不過,他們觀賞梅花的途徑比較特殊。

中國人想要賞梅,只需來到大街上或公園裡即可,在古代梅樹並不是什麼稀罕物。可對於日本人來說,梅花卻是彌足珍貴的,日本並沒有梅花,所以日本人只能從流傳到本土的唐詩中感悟梅花,從詩句中觀賞這種來自異域的花朵。

這種欣賞方式,有點像是佛徒從佛經中看蓮花一樣,雖能或多或少地體悟到佛前蓮花的意義,但卻永遠見不到實物。這樣的觀賞,無疑有假大空之嫌,所以後來日本人不再賞梅,而是開始賞櫻。作為日本的國花,櫻花在日本的普及率相當高。

之所以日本人從欣賞梅花轉向欣賞櫻花,這也隱含了漢族花文化來到日本後被本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冗長,但卻相當重要。日本人在吸納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會逐漸去思考如何將這種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有機結合。

同理,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的茶道,也能發現類似的情況。對於日本人而言,茶道絕非單純的品茶之道,這裡面還有一些宗教的意味。對於保守的日本人來說,茶室就相當於日本人的廟宇、教堂。武士想要進入茶室,必須要躬身,並將武士刀放在門外。因為,茶室的門比較狹窄,人們在進門時必須要將武士刀、火鐮槍、長槍、弓箭一類的兵器放到一邊,這何嘗不是一種「放下屠刀」的淨化呢?

筆者小時候曾一度痴迷日本遊戲,發現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在進行外交活動時,最常用的宴客禮儀就是品茶。後讀到史料,筆者發現茶道的確是日本古代較常見的宴客方式。例如:豐臣秀吉就十分熱衷於茶道,太閤想提拔哪個大臣,便抽出時間請他喝一杯茶,在喝茶的過程中察言觀色,看此人的品行是否合格。豐臣秀吉的茶室設置得非常狹小,所以一個大臣或武士在進入茶室時的表現,往往會體現出他們的修養和性子。若大大咧咧的武將,在進入茶室時勢必會不拘小節,張牙舞爪,這樣的人是很難擔當大任的。

第一次聽說俳句這個概念,還是在看漫畫日和時。相比於博大精深的中國詩詞,俳句的藝術性顯然要大打折扣。

但不可否認的是,俳句亦是一種優秀的文化。

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詩,欣賞俳句所需的文學素養也不高。想要讀懂俳句,只需知道它的審美上只注重兩點就夠了:

一是俳句中必須要有花樂,也就是說不論是創作者還是讀者都要抱有一顆花樂之心;

二是俳句中一定體現出「寞」的風格。

拿松尾芭蕉來說,他臨終前就曾精確地總結了俳句的要旨,那就是像青蛙越過古池一樣,噗通一聲響。

俳句的表達方式,與中國詩詞有極大的不同。現代人是很難寫出優秀的古詩的,因為我們已很難脫離唐詩的定式。談到腐敗的現象,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說邊塞時便會想起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詩的美感,自然是恢宏大氣的,但卻是一種「群體感受」。相比之下,俳句更注重的是「個體感受」。在寫閃電時,松尾芭蕉寫道閃電一閃,我握在手,它就像燭光。聽起來有點光怪陸離,但卻令人讀著氣象恢宏,這種感覺是相當微妙的。

在日本,一名合格的武士不止要劍術高超,還得會寫俳句。尤其是到了江戶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武士百無聊賴,社會已不需要這一群體打打殺殺,所以大多數武士都開始走上女性化和文人化的路線。

就像山本常朝在著作中提到的那樣,所謂武士道,實際上就是一種向死而生之道,只有對死亡有所體悟的人,才能對生有所體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雖然有死者為大事死如事生的部分,但並沒有讓生者尋死的變態成分。相比之下,日本的尋死之道中根本沒有什麼倫理道德觀。

日本武士在上戰場之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自己的著裝,將自己梳洗打扮乾淨,以最整潔的面貌上戰場。即便是上了前線,日本武士的懷裡還會揣著化妝盒。古代的日本武士會用染料將牙齒塗抹得黑黝黝的,而且每天都會定時整理自己的指甲,且要保證頭髮乾淨整潔,一絲不苟。

因為在戰場上的武士隨時有可能死亡,所以他們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生怕會邋遢地赴死。日本武士將敵人的首級斬下,並帶回家中後,家裡的女人會將這顆腦袋清洗得乾乾淨淨,並為頭顱化好妝。這就是日本文化中尊重自己也尊重敵人的一部分。

那麼,為什麼傾慕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最終,會淪為侵略中國的強盜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

「崖山以後無中國」的說法,其實,並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而是日本史學家提出來的。提出者內騰湖南的思想,一度對歐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在他的認知中,中國的近代化相當早,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只不過,內騰湖南認為元朝的歷史不屬於中國,不值得研究。內騰湖南有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日本受漢化的程度比元、遼、金、清這四個朝代更高,且文明程度更高。

從日本人的回憶錄裡我們可以看到,清以後的中國已基本喪失了漢文化。當時的北京城裡馬車在胡同中沒有規矩地橫衝直撞,人們隨地大小便,文明倒退到令人髮指的程度。值此之際,日本已基本完成了自由民權運動,且已進入歐洲化。

因此,這一時期的日本人已開始產生這樣的觀念,那就是:日本已屬於「歐洲國家」,所以理應與歐洲國家一起對中國進行蠶食和瓜分。

其實,日本人對中國態度的改觀,是相當值得反思的。偌大的中國,由萬國來朝到任人欺辱,就是文化淪喪所致。為何當代中國始終在強調復興傳統文化,其根源大抵於此。

參考資料:

【《日本的「道」》、《俳句》】

相關焦點

  • 「光明講壇」第五講: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特質——馮天瑜
    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特質 ——馮天瑜 主講人介紹:馮天瑜 1942年出生,湖北紅安人。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清國徵討策略」,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八紘一宇」。從中世的豐臣秀吉,近世的佐藤信淵、吉田松蔭,到近代的福澤諭吉、井上哲次郎,已為日本侵略亞洲的「大陸政策」作了思想鋪墊。
  • 村山富市:我為何要承認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是「侵略」?
    無論是天皇,還是首相,在這麼一個重要的儀式致辭中,都沒有提到「侵略戰爭」,也沒有向中國等亞洲受害國道歉。相反,有4名安倍內閣的大臣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也許日本人認為,戰爭都已經過去75年了,沒有必要每次都道歉。但是如果一名加害者,能夠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話,道歉一萬次,也不為多!
  • 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善待日本戰俘,為何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的抗日戰爭開闢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犧牲最大的一個戰場。那麼中國做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日本為何瞧不起中國呢?
  • 日本為啥敢侵略中國?看到他們出版的中國地圖,就都明白了
    中日甲午海戰 即使是在中國最衰落的晚清時期,日本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各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中國,那為什麼卻能很輕易的打敗中國呢?每次在侵略中國前,日本都會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對中國進行徹底的研究,包括對國土的非法測繪。
  • 陶飛亞 | 「文化侵略」源流考
    終於在1923年7月,瞿秋白以筆名屈維它發表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之各種方式》的長文,明確提出「帝國主義的步驟:一、強闢商場,二、壟斷原料,三、移植資本,四、文化侵略」,最終找到了「文化侵略」這個可以和軍事侵略、經濟侵略相提並論的新詞語。由瞿秋白提出「文化侵略」這個概念並非偶然。在俄國生活兩年的瞿秋白可能是當時中共黨內最熟悉列寧「帝國主義論」的人。
  • 二戰時,日本侵略了那麼多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佔領中國這一地區?
    這其中,作為法西斯成員之一的日本,它侵略的國家和地區可謂不少:在戰爭前夕,它先吞併了朝鮮和中國臺灣;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徹底撕下了遮羞的面紗,露出了猙獰的面目,對中國的領土進行了赤裸裸的軍事侵略。在戰爭中,除中國外,它又先後侵略了朝鮮、韓國、蒙古、菲律賓、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印尼、汶萊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家和地區。然而,日本卻始終不敢對澳門伸出魔爪。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據劉成禺猜測,日本之所以不敢侵略澳門,其實,是因為巴西的一個照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別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解一番。
  • 為什麼拿破崙和希特勒都一致同意,侵略中國是最愚蠢的行為!
    中國自古以來,經歷過大大小小無數的戰爭,尤其自清朝末年起,這個古老的民族更是經歷了長期風雨飄搖的時光。中國深受西方國家的欺辱和重創,深受戰爭之苦,但是依然可以勇敢地站起來抗爭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以說,中國人的精神本就是最為堅固的基石,這種精神力量可以支撐起一個國家的脊梁,有著可以跨越一切難關的決心。
  • 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時,為什麼在步槍前面,裝個長鉤子?
    1937年7月7日,日本為了侵吞整個中國,進而完成它的「超級大國」夢,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以一個日本士兵失蹤為由,向中國在北平周邊的駐軍發起猛攻。進而順勢拿下了天津城,將中國華北收入囊中,甚至在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南北夾擊中國首都南京,中國全面抗戰由此正式打響。
  • 日本當時為何要侵略中國?日本將軍說出緣由,真相令人發麻!
    若是說起中國近代影響我國發展最大的一場戰爭,那抗日戰爭想必就在其中。咱們都知道對於咱們這樣一件事情,不管是對於國家或者是對於人民來說,都是一件傷心的事情。
  • 辜鴻銘在日本演講時,為何會說「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
    由此可見,這樣的一個集大成者,能夠學成後歸國並研究國學,反諷西方,成立自強學堂後擔任方教習的老師,低調內斂,其愛文化之心可見一斑。但是為什麼這樣一位學貫東西的學者要在日本東京演講中,講出「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這樣的話呢?
  • 抗日戰爭前,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策劃侵略中國的?
    日本侵華在中國人的心理是難以釋懷的,因為日本侵華對中國同胞難以原諒的罪行。他們在中國燒殺搶掠,壞事做盡,讓中國的無辜人民遭受到了無盡的痛苦和折磨,其中最讓人難以忘記的就是南京大屠殺,日本軍屠殺中國同胞這件事情是無數個中國人,乃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無法忘記的事情,也無法原諒的事情。
  • 在日本文化中,中國文化意味著什麼?
    「豐臣秀吉」時期又侵略過朝鮮,近代更有全面侵華戰爭和「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完全看不上中國,從來也沒有學習過中國。日本文化作為一個島國文化,島國民眾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日本在長期歷史中,並沒有一個像中國一樣的中央期權的制度。
  • 日本面積不到38萬,哪來的勇氣侵略中國?看完日軍地圖頭皮發麻
    眾所周知,日本在中國還沒有成立之前,曾對中國的領土發動過非常惡劣的侵略,在屢次得手後野心也越來越大,在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的手段更是沒有絲毫收斂,甚至有徹底攻佔中國的圖謀。當然最終日本並沒有成功,有不少網友對此疑惑,日本面積不到38萬,哪來的勇氣侵略中國?
  • 日本為什麼與中國的關係開始變好了?
    在中國人民的眼裡,日本一直是要與中國做對的。從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始,日本一直將中國作為主要的侵略目標。1895年,日本以朝鮮內亂為藉口,發動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由於當時的日本處於上升時期,而中國則處於朝代衰落期,於是日本在戰爭中打敗中國。最終籤署了中日《馬關條約》不但讓中國退出朝鮮半島,還讓中國割讓臺灣島,並賠償白銀2.3億兩等等。日本在得到巨額賠款後,它的經濟、科技、軍事、文化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快崛起為西方列強之一。這場戰爭也打開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胃口,它時刻準備再次侵略中國。
  • 為什麼拿破崙和希特勒都一致認為,侵略中國是最愚蠢的行為!
    拿破崙和希特勒作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們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較的,對於中國他們也曾給出過自己的評價。到底中國在他們的眼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 中國3000多年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火了?
    中國的古典園林如此。西方的歐式園林亦如此。也有例外的,枯山水,日本的頂級美學。唯一一座沒有植物、水流的園林。日本庭園文化的最高代表。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卻離不開中國。今天,就來細細掰碎它。什麼是枯山水?(日本人想像力可謂絕佳)代表的含義越多,創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於是,枯山水作為日本庭院的一個種類獨立而出。枯山水「入門」如果僅是砂石,就能稱之為「美」,那...沙坑也應該擁有姓名。差就差在一個詞,「侘(chà)寂」。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縱觀日本人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現,日本人實際上是蒙古人、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雲南少數民族人、朝鮮人、韓國人,在演變的過程中,遷徒流動,穿過白令海峽,沿著如今的俄羅斯南下,到達日本島,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後,形成的雜交人種,並不是單一的一個人種的後裔。02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 為什麼二戰日本選擇發動侵略戰爭?為什麼它不加入「反戰組織」?
    但德國和日本哪個國家沒收到美國的暗中支援。其目的就是為了引爆戰爭,好從中漁翁得利。日本為什麼二戰時期選擇發動侵略戰爭?首先我們從日本自身的角度來看。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實際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計劃,早從中日甲午戰爭開始就已經在穩步推進了。
  • 日本網友:日本成為中國的自治區會怎樣?看看日本人的評論
    日本人對於中國是什麼看法?其實是又愛又恨,可能更多的就是愛吧,為什麼這麼說呢?
  • 「滿清非中國」日本是如何給東北人洗腦的?
    其實這也是傳統手藝了,日本發動對外擴張的侵略戰爭期間,在朝鮮半島、中國臺灣以及中國東北地區都曾經實施過合理化自身行為的「皇民化運動」。不是日本勝似日本的街頭景象▼日本負責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諸官僚顯然深諳此道,因此皇民化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對東北的歷史教科書下手。早在20世紀初期,日本國內學者就開始了歪曲中國歷史的工作。「滿清非中國」這一論斷就由那時的日本學者矢野仁一提出,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人喪失歷史自信,給日本侵略中國尤其是滿蒙地區偽造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