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特質
——馮天瑜
主講人介紹:馮天瑜 1942年出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門史中國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積澱久遠的「皇國史觀」與「八紘一宇」說
地處東亞外緣的島國日本,國土狹窄,資源不富,卻「不甘處島國之境」,很早就產生強烈的領有世界的妄念,這在日本的「皇國史觀」中有鮮明展現。
「皇國史觀」是日本軍國主義戰爭動員的精神主脈。此一史觀認定:日本天皇制國體高踞萬國之上,「萬世一系」的天皇治下的「神國」日本,應當統領世界。此一意旨,正式宣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而其思想淵源則伏筆千載之古。
日本的「神國」論直接推衍出海外擴張論,而其中的觀念聯結便是「八紘一宇」說。 傳說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紘為宇」臆想。「八紘」一詞原出中國典籍《列子·湯問》、《淮南子·地形訓》,意指四方四隅。日本最初的古典《日本書紀》借用此詞,編造神武天皇建都詔書,內稱:「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意欲將世間八方,置諸一宇(屋頂)之下,而這個「屋頂」,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雄飛海外」、將八方疆域收入治下,是日本統治階層千餘年來的夢想,其掠佔的首批目標是鄰近的朝鮮半島、臺灣島、庫頁島,以及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整個東亞大陸乃至全世界則為其侵略的「遠大目標」。
踐行「八紘一宇」的海外擴張
作為日本千餘年的國家格言,「八紘一宇」決非徒快口耳的言辭,而是實行方針。
4世紀末,倭王侵犯朝鮮,渡海攻破百濟、新羅城池,迫使朝鮮半島人眾為其臣民,並擄掠奴隸、布帛,後高句麗軍擊敗倭軍,倭王退回日本。
6世紀日本派兵介入朝鮮三國(高麗、新羅、百濟)政爭,被唐朝與新羅聯軍重創」。此後近千年,日本因內爭頻仍,國力孱弱,對外徵伐有所收斂。
16世紀末,軍事封建領主豐臣秀吉平定戰國紛爭,握有一支久經戰陣的武裝,立即向外擴張。先是迫使朝鮮、菲律賓、琉球前來朝貢,進而大規模出兵朝鮮,試圖以朝鮮作為徵服中國的跳板。
1591年和1597年豐臣秀吉兩度派遣大軍渡海,於釜山登陸,佔領朝鮮京城、開城、平壤三都,鋒指明朝,宣示要遷都明朝京師北京。後因中朝聯軍在陸戰和海戰中擊敗日軍,豐臣秀吉鎩羽而歸。
近代日本侵略戰爭,以16世紀豐臣秀吉徵伐海外為直接先導。豐臣秀吉是日本發動對外侵略的精神支柱。
江戶幕府時期「日本主義」發酵
豐臣秀吉擴張狂念遭遇重挫,繼起的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因國力所限,幕府兩百餘年間厲行「鎖國體制」,對外侵略偃旗息鼓,然「掩八紘而為宇」的訴求未曾消弭,並通過強化軍事組織,實現軍政一體的「武家統制」,武士居社會強勢地位,而武士的本性充滿殺伐和武力擴張傾向。
江戶幕府中期,「國學三大人」——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以「大和心」(日本精神)取代「唐心」(中國儒家精神)和「佛心」(佛教精神),宣揚國粹主義。
江戶幕府後期,葡萄牙、西班牙、美國等西方國家相繼東侵中國、日本、朝鮮。日本學者廣泛認同:精神上推尊日本至上、天皇至尊,方法上超越島國局限,仿效西洋列強向外侵略。
江戶後期提出完整擴張計劃的是「經世家」佐藤信淵,他宣稱兼併亞洲各鄰國、統治全世界是上天賦予日本的使命。佐藤信淵先侵略滿洲再徵服全中國,進而侵佔全亞洲的擴張路線,繼承和發展了豐臣秀吉思想,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計劃之先導。
幕末明治侵華戰略確立
時至江戶幕府末年,日本面臨西方列強欺凌,各類藩士競相提出挽救方略,主流意見為:仿效西方,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對外關係上,順從列強,榨取朝鮮、中國等鄰邦,躋身侵略弱國的列強行列。這種學說在日本的代表性思想家,前有幕末的吉田松蔭,後有幕末明治間的福澤諭吉。
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之後,幕府被迫放棄鎖國政策,先後同美、俄、英、荷等國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境,有人提出「失之於歐美,補償於鄰國」的「海外補償論」。
福澤諭吉是闡發日本侵華戰略的另一重要思想家。作為啟蒙學者,福澤力倡「文明開化」,引進西方技術和西方制度,而仿效歐美弱肉強食的殖民主義亦為題中之義。
他力主學習歐美,與其「共進退」,同時把中國、朝鮮等亞洲鄰邦視作「野蠻未開」的「惡友」,予以拋棄乃至侵凌,這便是福澤的「脫亞入歐論」。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清國徵討策略」,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八紘一宇」。
從中世的豐臣秀吉,近世的佐藤信淵、吉田松蔭,到近代的福澤諭吉、井上哲次郎,已為日本侵略亞洲的「大陸政策」作了思想鋪墊。
日本對發動侵略戰爭缺乏文化反思
日本是近現代亞洲的戰爭策源地,犯下嚴重的侵略戰爭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對發動戰爭(主要是太平洋戰爭)的罪行有所清算,但很不徹底。
我在日本講學幾年間,考察包括靖國神社在內的各種歷史紀念地,發現到處充溢著對「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日方勝利的讚頌與狂喜。這正是日本以侵略戰爭為榮的文化傳統未獲嚴正清算的表現。
甲午戰爭是日本挑起的非正義侵略戰爭,打斷了中國第一次近代化建設進程,中國「創巨痛深」,而日本卻將這場自己發動的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稱之「義戰」、「文野的戰爭」,百餘年來,這種顛倒黑白的強盜邏輯沒有在日本得到駁正。
二戰以後,日本右翼並未認罪、服罪。春山富士首相、河野洋平官房長官對日本二戰的侵略歷史、對「慰安婦」問題有所反省,誠懇表達歉意,卻遭到今天的右翼執政者、右翼文人的否定性質疑,此為當今世界的咄咄怪事!究其原因,與日本未能深刻清算其讚頌對外侵略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
今天的日本右翼將謳歌對外侵略的文化傳統推尊為「國粹」,豐臣秀吉等外戰巨擘,被尊之「軍神」,視為日本史上的英雄,受到頂禮膜拜;福澤諭吉則是廣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華、侵朝的福澤諭吉的頭像一直印在萬元鈔票上,十年前更換鈔票圖案,五千元鈔和千元鈔的圖像都有變化,唯獨萬元鈔圖像仍保留福澤諭吉,足見朝野對福澤的高度敬仰。
今之日本右翼試圖第三度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使中國重新陷入弱國泥淖,供其凌辱。對此我們要保持警惕,勿入其彀。而揭示現代日本右翼政治家強勁堅持並禮讚侵略戰爭的歷史文化傳統的荒謬性與危險性,同樣是時人無可旁貸的職責。
(根據劉茜編輯的2014年7月21日「光明講壇」整理)
原文更為詳細、精彩,歡迎點擊觀看!
——————聯繫我們——————
「光明講壇」訂閱號
「不求標新立異,但尋實事求是。
祈願思想燦爛,又望文才熠熠」
聯繫電話:010-67078550
電子郵箱:liuqian@gmw.cn
(微信號:光明講壇或guangmingjiangtan),喜歡的話就點擊右上方按鈕關注我們,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