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講壇」第五講: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特質——馮天瑜

2021-02-23 光明講壇

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特質

——馮天瑜

主講人介紹:馮天瑜 1942年出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門史中國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積澱久遠的「皇國史觀」與「八紘一宇」說

地處東亞外緣的島國日本,國土狹窄,資源不富,卻「不甘處島國之境」,很早就產生強烈的領有世界的妄念,這在日本的「皇國史觀」中有鮮明展現。

「皇國史觀」是日本軍國主義戰爭動員的精神主脈。此一史觀認定:日本天皇制國體高踞萬國之上,「萬世一系」的天皇治下的「神國」日本,應當統領世界。此一意旨,正式宣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而其思想淵源則伏筆千載之古。

日本的「神國」論直接推衍出海外擴張論,而其中的觀念聯結便是「八紘一宇」說。 傳說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紘為宇」臆想。「八紘」一詞原出中國典籍《列子·湯問》、《淮南子·地形訓》,意指四方四隅。日本最初的古典《日本書紀》借用此詞,編造神武天皇建都詔書,內稱:「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意欲將世間八方,置諸一宇(屋頂)之下,而這個「屋頂」,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雄飛海外」、將八方疆域收入治下,是日本統治階層千餘年來的夢想,其掠佔的首批目標是鄰近的朝鮮半島、臺灣島、庫頁島,以及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整個東亞大陸乃至全世界則為其侵略的「遠大目標」。

踐行「八紘一宇」的海外擴張

作為日本千餘年的國家格言,「八紘一宇」決非徒快口耳的言辭,而是實行方針。

4世紀末,倭王侵犯朝鮮,渡海攻破百濟、新羅城池,迫使朝鮮半島人眾為其臣民,並擄掠奴隸、布帛,後高句麗軍擊敗倭軍,倭王退回日本。

6世紀日本派兵介入朝鮮三國(高麗、新羅、百濟)政爭,被唐朝與新羅聯軍重創」。此後近千年,日本因內爭頻仍,國力孱弱,對外徵伐有所收斂。

16世紀末,軍事封建領主豐臣秀吉平定戰國紛爭,握有一支久經戰陣的武裝,立即向外擴張。先是迫使朝鮮、菲律賓、琉球前來朝貢,進而大規模出兵朝鮮,試圖以朝鮮作為徵服中國的跳板。

1591年和1597年豐臣秀吉兩度派遣大軍渡海,於釜山登陸,佔領朝鮮京城、開城、平壤三都,鋒指明朝,宣示要遷都明朝京師北京。後因中朝聯軍在陸戰和海戰中擊敗日軍,豐臣秀吉鎩羽而歸。

近代日本侵略戰爭,以16世紀豐臣秀吉徵伐海外為直接先導。豐臣秀吉是日本發動對外侵略的精神支柱。

江戶幕府時期「日本主義」發酵

豐臣秀吉擴張狂念遭遇重挫,繼起的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因國力所限,幕府兩百餘年間厲行「鎖國體制」,對外侵略偃旗息鼓,然「掩八紘而為宇」的訴求未曾消弭,並通過強化軍事組織,實現軍政一體的「武家統制」,武士居社會強勢地位,而武士的本性充滿殺伐和武力擴張傾向。

江戶幕府中期,「國學三大人」——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以「大和心」(日本精神)取代「唐心」(中國儒家精神)和「佛心」(佛教精神),宣揚國粹主義。

江戶幕府後期,葡萄牙、西班牙、美國等西方國家相繼東侵中國、日本、朝鮮。日本學者廣泛認同:精神上推尊日本至上、天皇至尊,方法上超越島國局限,仿效西洋列強向外侵略。

江戶後期提出完整擴張計劃的是「經世家」佐藤信淵,他宣稱兼併亞洲各鄰國、統治全世界是上天賦予日本的使命。佐藤信淵先侵略滿洲再徵服全中國,進而侵佔全亞洲的擴張路線,繼承和發展了豐臣秀吉思想,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計劃之先導。

幕末明治侵華戰略確立

時至江戶幕府末年,日本面臨西方列強欺凌,各類藩士競相提出挽救方略,主流意見為:仿效西方,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對外關係上,順從列強,榨取朝鮮、中國等鄰邦,躋身侵略弱國的列強行列。這種學說在日本的代表性思想家,前有幕末的吉田松蔭,後有幕末明治間的福澤諭吉。

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之後,幕府被迫放棄鎖國政策,先後同美、俄、英、荷等國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境,有人提出「失之於歐美,補償於鄰國」的「海外補償論」。

福澤諭吉是闡發日本侵華戰略的另一重要思想家。作為啟蒙學者,福澤力倡「文明開化」,引進西方技術和西方制度,而仿效歐美弱肉強食的殖民主義亦為題中之義。

他力主學習歐美,與其「共進退」,同時把中國、朝鮮等亞洲鄰邦視作「野蠻未開」的「惡友」,予以拋棄乃至侵凌,這便是福澤的「脫亞入歐論」。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清國徵討策略」,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八紘一宇」。

從中世的豐臣秀吉,近世的佐藤信淵、吉田松蔭,到近代的福澤諭吉、井上哲次郎,已為日本侵略亞洲的「大陸政策」作了思想鋪墊。

日本對發動侵略戰爭缺乏文化反思

日本是近現代亞洲的戰爭策源地,犯下嚴重的侵略戰爭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對發動戰爭(主要是太平洋戰爭)的罪行有所清算,但很不徹底。

我在日本講學幾年間,考察包括靖國神社在內的各種歷史紀念地,發現到處充溢著對「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日方勝利的讚頌與狂喜。這正是日本以侵略戰爭為榮的文化傳統未獲嚴正清算的表現。

甲午戰爭是日本挑起的非正義侵略戰爭,打斷了中國第一次近代化建設進程,中國「創巨痛深」,而日本卻將這場自己發動的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稱之「義戰」、「文野的戰爭」,百餘年來,這種顛倒黑白的強盜邏輯沒有在日本得到駁正。

二戰以後,日本右翼並未認罪、服罪。春山富士首相、河野洋平官房長官對日本二戰的侵略歷史、對「慰安婦」問題有所反省,誠懇表達歉意,卻遭到今天的右翼執政者、右翼文人的否定性質疑,此為當今世界的咄咄怪事!究其原因,與日本未能深刻清算其讚頌對外侵略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

今天的日本右翼將謳歌對外侵略的文化傳統推尊為「國粹」,豐臣秀吉等外戰巨擘,被尊之「軍神」,視為日本史上的英雄,受到頂禮膜拜;福澤諭吉則是廣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華、侵朝的福澤諭吉的頭像一直印在萬元鈔票上,十年前更換鈔票圖案,五千元鈔和千元鈔的圖像都有變化,唯獨萬元鈔圖像仍保留福澤諭吉,足見朝野對福澤的高度敬仰。

今之日本右翼試圖第三度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使中國重新陷入弱國泥淖,供其凌辱。對此我們要保持警惕,勿入其彀。而揭示現代日本右翼政治家強勁堅持並禮讚侵略戰爭的歷史文化傳統的荒謬性與危險性,同樣是時人無可旁貸的職責。

(根據劉茜編輯的2014年7月21日「光明講壇」整理)

原文更為詳細、精彩,歡迎點擊觀看!

——————聯繫我們——————

「光明講壇」訂閱號

「不求標新立異,但尋實事求是。

祈願思想燦爛,又望文才熠熠」

聯繫電話:010-67078550

電子郵箱:liuqian@gmw.cn

(微信號:光明講壇或guangmingjiangtan),喜歡的話就點擊右上方按鈕關注我們,分享給朋友吧!)

相關焦點

  • 「雄安設計講壇」第五講開講
    中國雄安官網12月26日電(李元闖)12月22日,「雄安設計講壇」第五講活動在雄安設計中心舉辦。講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國以《城市特色風貌的形成與設計營造》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 陶飛亞 | 「文化侵略」源流考
    不過,是否使用這一提法來針對西方在華文化事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明顯受國際形勢及國共兩黨對外政策取向的影響。在實際影響的層面上,「文化侵略」提法顛覆了新文化運動以來對西方文化的單純肯定傾向,喚起國人對外來文化滲透的警惕和反抗,也迫使這些宗教文化事業實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 抗日戰爭前,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策劃侵略中國的?
    在祖國遭受磨難的時候,中國同胞奮起抵抗,離開自己的家,遠離自己的親人,踏上拋頭顱灑熱血的道路,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為後代人換來了一片光明又幸福的生活。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抗日戰爭前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策劃侵略中國的?從古至今,在歷史書上我們會看到日本在古代的時候,對中國其實是有一種欽佩和崇敬。但是在什麼時候日本動了想要吞併中國的野心呢?
  • 《百家講壇》講史專家孫立群病逝
    原標題:《百家講壇》講史專家孫立群病逝 2月12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官網發表訃告,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於2月10日病逝,享年70歲。 2006年11月,孫立群曾在中央電視臺的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上講《呂不韋》,開始為大眾所熟知。2007年3月,孫立群在《百家講壇》講了《李斯》,當年5月,講了《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當年9月,還講了《範蠡》。2008年5月,他在《百家講壇》上講了《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易中天稱讚他的主講風格是「滿腹經綸,胸有成竹,不疾不徐,娓娓道來」。
  • 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山東的侵略
    引言一九三七年七月七目,日本侵略軍炮轟蘆溝橋,八月十三日進攻上海,從此,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全面開始。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部分國土都淪於目本侵客者的鐵蹄之下,山東因處於海防前哨,所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尤為慘重。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點讚山東濟寧: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12月2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山東濟寧: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為題,點讚山東濟寧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文如下:「翻譯中國」項目是濟寧曲阜孔子研究院與山東省特聘儒學大家安樂哲科研合作的重要內容,針對中西文化交流不對稱、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諸多隔閡和誤讀這一突出問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對外翻譯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進而更加準確有效地向西方傳播中國思想文化,促進中西文明交流互鑑。
  • 【揚州講壇】講主回顧:高希均教授
    2009年4月18日知名經濟學家高希均教授登臨揚州講壇主講:美國經驗50年 人物卡片:高希均,臺灣著名出版人,經濟學家、教育家和新聞傳播學家。多年來,高希均始終堅持以學者身份傳播進步觀念,先後出版20餘本著作,並曾主編《美國人文及社會科學論文集》、《教育經濟學論文集》等。
  • 「人文清華」講壇:探索文化創新之路
    這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輩學術報國的精神,重新發現古建築的壯麗和輝煌,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基因,為今日中國尋找文化根源,探索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路徑。
  • 其實他一直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呼籲警惕文化侵略
    沒想到這次,他槍口一對外,反而讓國人覺得舒爽了。因此有網友調侃於正是"只可外敷、不可內服"。講真,就算於正蹭熱度,他這次做得還挺對的,沒做錯什麼,反而鼓舞了國人的士氣。不過實話說,這次於正還真沒故意蹭熱度。他從以前就很關注傳統文化了,這些年還一直呼籲國人要注重傳統文化,千萬警惕文化侵略。
  • 【正義中毒】日本不斷否認美化侵略歷史的社會文化原因
    音頻播放請戳↓2020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二戰投降75周年紀念日就要到了。從日本當局到民間,敢於站出來承認所犯罪行的沒幾個,更多的是否認侵略和屠殺史,更有甚者還美化教科書,妄言解放和幫助被歐美佔據的亞洲各國人民。為什麼日本如此厚顏無恥?
  • 盧新華:讀三本書 走歸零路 光明講壇104講
    第一篇是1978年5月11日,登載在《光明日報》上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開啟中國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河;第二篇是三個月以後的8月11日,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的短篇小說《傷痕》,由此開啟「傷痕文學」流派,並激發此後的先鋒文學等。作者盧新華當時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24歲。
  • 戰爭中失去左臂的日本漫畫大師:日本侵略是不可泯滅的事實
    然而,作為侵略方的日本,卻希望日本的人民遺忘這段歷史。對於戰爭的記憶,日本在教科書和文化產品中更傾向於強調那兩顆落在日本本土上的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慘重傷亡,而忽略掉日本軍隊在對外侵略戰爭中犯下的罪行。不過,也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依然有一些有良知的日本創作者依舊希望讓民眾看到二戰中日本軍隊的侵略本質,將歷史的真相傳遞給日本的下一代。
  • 村山富市:我為何要承認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是「侵略」?
    對於中國,日本實施了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莫大的傷害和苦痛。在韓國,日本實行了36年的殖民統治,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去東南亞國家訪問時,我也感受到,雖然這些亞洲國家對於日本戰後走和平發展之路、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抱有一份敬意,也接受了日本的一些經濟援助。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公共關係首場講壇北京開講
    ▲郭衛民會長出席講壇11月15日,中國公共關係講壇啟動儀式暨首場講壇活動在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舉行。中國公共關係協會會長郭衛民等啟動講壇。紅星新聞了解到,該講壇是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主辦的公共關係行業品牌活動,是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和展示國家形象,加強國家公共關係形象和話語體系課題的應用與研究,特別打造的系列主題活動。
  • 湘潭文化講壇開講 劉安定解讀曾國藩的詩文聯語
    6月26日,湘潭文化講壇第三十三講開講,劉安定在湘潭市圖書館解讀曾國藩的詩文聯語。紅網湘潭6月28日訊(通訊員 唐圓)6月26日,湘潭文化講壇第三十三講開講。曾國藩作為一名政治家兼文學家,晚清「湘鄉文派」創立人、鹹同「宋詩派」領袖、近代聯壇大家,他在湖湘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作出了什麼貢獻?
  • 儀徵有個「百家講壇」:百名領導幹部講「故事」話「擔當」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採購需要較長時間,面對當時的特殊情況,我當即拍板,按照應急響應物資進行採購……」日前,在揚州儀徵市委黨校舉辦的主體班課堂上,該市衛健委主任蔣朝明講起了自己的「擔當故事」。今年以來,儀徵市委組織部積極推進幹部教育培訓供給側改革,開設「擔當故事」專題課程,從全市62家單位遴選出114名黨員幹部和先進典型輪流登臺,講「自身故事」,話「擔當作為」。
  • 張齡之,文化講壇追夢者——奮鬥的芳華最美麗
    張齡之(原名張健),江西省九江市人;尋廬講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賢母文化傳播大使、江西書院文化研究會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贛圖大講堂、湖南湘圖講壇講座嘉賓、泰國清萊中華文化促進會愛心大使、九江文化研究院教授、「江西社科大講堂」專家庫講師。
  • 【講壇聯播】魔法世界 奇妙之旅——小學部六年級分校「文化講壇」掠影
    小學部六年級舉辦的第三期「文化講壇」在3月31日晚上如約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這次「文化講壇」由六(7)班的同學們承辦,主題是同學們倍感興趣的《哈利波特》系列兒童魔幻小說。  每個周日的「文化講壇」都是深受同學們矚目的活動,同學們從這裡了解到了中外名著、經典電影,更收穫了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因此,在雜亂的信息裡往往是假的多真的少,這對於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傳承的中國新生代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有人曾說「我們要在傳承中謀發展,在創新中呈特色」,為了強化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了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正確的歷史導向是不可或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家講壇》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