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王 媛
6月6日至7月5日,「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建築》,先後帶領近千萬(人次)的網友雲遊太原晉祠、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和五臺山佛光寺等四處千年古建築。這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輩學術報國的精神,重新發現古建築的壯麗和輝煌,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基因,為今日中國尋找文化根源,探索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路徑。
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邀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史學者賈珺、劉暢、王南三位老師來到古建築現場,為觀眾詳細解讀古建築的奧秘,並與主持人、「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展開深入交流。
6月6日,賈珺老師在太原晉祠講授《千年一園看晉祠》,指出晉祠不僅是美輪美奐的園林,也是意蘊深厚的文化博物館,周柏唐碑宋殿明清戲臺,如一出建築史的千年大戲,隨著移步換景徐徐展開。6月13日,王南老師在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講授《千年一窟看雲岡》。他認為,繼承和保護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有形的東西,更要傳承其中的「文法」,將文化遺產當作一整套文化語言來看待。6月20日,王南老師講授《千年一塔看應縣》,與主持人一起登上這座世界現存最高大最複雜最卓越的純木結構建築,攀爬到塔剎基座的南天門,共同感受梁思成與莫宗江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測繪、以學術報國的拳拳之心。7月5日,在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發現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同一天,「人文清華」在佛光寺收官:劉暢老師講授《千年一寺看佛光》,同時與主持人、中日嘉賓隔空探討了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先生在節目中明確指出花錢蓋怪房子不是中國建築應該有的發展方向,鼓勵建築師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從古建築裡吸取思想文化,激發創新欲望。
1914年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發表名為《君子》的演講,勉勵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他提醒大家「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九十年前,營造學社在抗戰烽火即將燃起的民族危亡之際,篳路藍縷手胼足胝,展開大規模的古建築考察,積累了大量珍貴資料,並在抗戰全面爆發的前兩天發現唐代殿宇佛光寺東大殿,打破了日本學者關於中國境內沒有唐構的斷言。八年抗戰期間,梁思成、林徽因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依然筆耕不輟,完成了恢弘的《中國建築史》,他們的精神燭照一代代清華人砥礪前行。
今年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嚴峻挑戰,「人文清華」系列特別節目,是「人文清華」講壇第一次走出校園,把講壇開到古建築現場,也是一次逆風揚帆。文脈傳承,需要更多年輕血液。除大型直播外,「人文清華」講壇還同步推出了對古建築學者的深度訪談、《神奇建築在哪裡》系列短視頻節目及VLOG,以年輕人的視角對話古建築,引領更多年輕人傳承文化血脈。「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的直播,也是一次大型公開課,九百萬人次的觀眾通過特別節目獲得了「在家上清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