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齡之(原名張健),江西省九江市人;尋廬講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賢母文化傳播大使、江西書院文化研究會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贛圖大講堂、湖南湘圖講壇講座嘉賓、泰國清萊中華文化促進會愛心大使、九江文化研究院教授、「江西社科大講堂」專家庫講師。
圖為張齡之(原名張健)
(一)
奮鬥的芳華最美麗!這是全國公共圖書館重點講壇——「尋廬講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齡之(原名張健)一直以來內心深處的強烈情懷。
時光清淺,轉眼張齡之已經勤勤懇懇地工作了二十多個年頭,這段經歷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飽含了許許多多的糾結與憧憬、痛苦與希望,恍若捲起又鋪開的人生編年史,一樁樁都是親力親為,用心在沉澱。
張齡之從小就是一個人見人愛、漂亮可愛的小女孩,但她在心裡卻感覺自己是個自卑的「醜小鴨」。那時年少的她,總覺得別人的世界是那麼的精彩,令她望塵莫及,人也開始因為迷茫而變得不自信;對比之下,自己似乎一事無成,甚至覺得自己百無一用。因而,深深的自卑讓她時常封閉自己,她變得越來越沉默,不喜歡扎推兒,不善於交際,時間一長,竟養成了內斂、低調的性格。但是,她的腦袋卻沒有片刻的消沉、停息,她常常在思考:我能做什麼?我適合做什麼?我前行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一連串的拷問,噬咬著她,讓她痛苦、彷徨。
從事著日復一日機械重複的工作,她體會不到創新與激情,感覺到的是無所事事的慵懶與閒散。張齡之似乎一直在路上尋尋覓覓,風風雨雨、跌跌撞撞,攜帶著對人生的思索,攜帶著迷惘,直到她領悟到:惟有把職業與興趣愛好融合在一起,生活才會形成核心,當工作和生活圍繞這個核心而展開,便組成了一個整體,人生前進的方向才會清晰。
目標明確了,她的生活才開始豁然開朗,才產生了由蛹化蝶的蛻變,手中的工作也因此充滿了勞動的熱忱。
(二)
往事是非常奇妙的歷程,時間能讓記憶有一種成長的印記。當年參加工作後的四年裡,張齡之成為了武寧縣清江鄉、羅坪鎮的鄉村幹部,先後被分配到清江鄉大田村、羅坪鎮沙灣村包村蹲點。
圖為張齡之(原名張健)
那年月,田間地頭常常出現這樣一幕:一個曬得像非洲人一樣的年輕姑娘,戴著草帽,挽著褲腿,光著腳丫,下雨也不打傘,走村串戶,行走在田間地頭,收稅、繳公糧,抓計劃生育,幫農民做棉花營養缽、割稻、插秧……幹得熱火朝天。
那時的張齡之是個特別要強的姑娘。當時,鄉幹部常常幫農民幹活,從小生活在城裡的張齡之迅速適應了農村工作的要求,經常幫著駐村農戶插秧、割稻,有好多次還被螞蟥鑽進了小腿肚;為了方便工作,她扶著牆練習騎自行車,門牙都摔掉了兩顆,硬是練出了可以像男同事那樣,騎單車過獨木橋的本領;開展農村工作幾乎要天天下到村裡,並且需要有鄉幹部每天駐守,工作多的時候忙到深夜、凌晨回不了鄉政府宿舍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和她一塊兒包村的同事因孩子還小,要每天往返回家照顧孩子,張齡之便主動請纓留村駐守,這一留往往便是十天半個月……
那時候,張齡之是用青春承受著紛至沓來的艱辛:由於農村條件艱苦,一個月難得洗一次澡;鄉村食堂只負責蒸飯,不炒菜;母親在縣城的家裡為她準備好醬幹、榨菜之類的下飯菜,裝在罐頭瓶子裡,託班車司機帶給她,她一吃就是半個月,即便發餿變味也捨不得倒掉。
整整四年,張齡之與老百姓打成了一片;她勤懇踏實,沒有心機,幹別人不能幹的事,吃別人吃不了的苦。輾輾轉轉,她調到武寧縣委幹了八年,在縣委工作期間,她練就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2004年是一個轉折點,她調到九江市委工作。她的組織、協調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工作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在一個人清靜獨處時,她依然在努力地思索著如何找到人生用力的方向。
(三)
對於張齡之來說,心中的夢想從來都沒有斷檔。當她發現這些年,「我」被無意識的繁雜拖著走,無趣的繁雜又損耗了大量的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命的時鐘挽留不住地往前奔走。張齡之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慌和緊迫感,要只爭朝夕,要讓有限的生命活出自我,實現價值。
圖為張齡之(原名張健)
然而,正當她蓄勢待發的節骨眼上,母親罹患癌症去世。在背後以溫煦目光注望自己的母親永遠離開了她,今後內心縱有千般辛苦,憑誰去說?她感到了深不見底的孤獨和悲痛,感覺身心俱疲,意志一度變得消沉。
但,心中有追夢情懷的人,一定會找到機會點燃理想希望的。她靜謐審視自己的心性與思緒,發現正是因為自己不甘平庸,所以才有刻骨銘心的痛苦。她確實不甘心,哪怕是能發一點亮光,也不枉此生,這是自己人生觀的基點,也是冰山的底座。這些年,自己被這個底座託舉著,過著平凡的日子,卻倔強地抵制平庸。而實現夢想的路似乎不止一條,腳下的三岔路口時時出現,自己何去何從?她忽然想起別人對自己說過:「張齡之明明可以依靠顏值活得逍遙自在,卻偏偏要去打拼才華,你的煩惱是自找的。」想到這些,張齡之忽然感悟到:實現夢想需要機緣,需要鋪墊,但更需要走正道,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走的踏踏實實。
審視內心之後,張齡之覺得當下最為緊要的是要讓自己的心不再浮躁,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事情能夠讓自己安靜下來呢?她想到了書法。
對於張齡之來說,每一段經歷都不是多餘的,在武寧縣委工作期間練得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沒想到成為她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出發點。她拿起了毛筆,尋師拜友,堅持臨貼,先習魏碑,後攻小楷,細細揣摩,終於有所領悟,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及省市書法作品展,最終成為了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法,讓張齡之能夠靜心靜氣地專注一件事,戒除了浮躁和虛空。
(四)
有了真切的興趣愛好,張齡之的人生便有了重心,在與書法藝術廝磨的日子裡,她深切感受到個人文化底蘊越豐富,其品位就越健全,其趣味就越清晰,也就愈加獲得內心的自由,儘管不一定更幸福,但是至少不再空虛和迷茫。她暗暗為自己定下一個行為標準:工作上,習勤勞以盡職;生活上,求學問以廣才。
圖為張齡之(原名張健)
不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她向這位慈祥的長者述說了心中追夢的痛楚。老作家沉默半晌,連問了三個問題:「你對什麼感興趣?你真正的愛好是什麼?你最擅長的事情有哪些?」
張齡之回答道:「小時候特別羨慕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厚積薄發,教學相長。我喜歡演講和朗誦,市紀委曾經請我為幾十名女同志就如何搞好婦女工作作過專題講座,大家都說我講得好。接著,全市公安系統女幹警培訓班也請我作講座,也說我講得好。」
老作家鼓勵她說:「話須通達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你的演講能夠打動人,說明你所見者真,所知者深。既然有這樣的能力,就可以發揮出來,主動投身到廣闊社會生活中去。」
就這樣,講座這個包含文化基因的愛好,在張齡之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因為張齡之生活和工作的九江是「母愛之城」,九江還有著名的「中華賢母園」,因此,早期張齡之將「賢母文化」作為研究的課題,這對於她來說,既是一個起點,也是一場考試。
圖為張齡之(原名張健)
為了寫好講稿,張齡之深入到相關實地採風,到圖書館翻看相關書籍,經常加班加點到深更半夜。有時候,下班後,為了整理講稿,整棟辦公大樓就只有她一個人。春節期間,除了大年除夕夜看春晚,她天天都在寫、寫、寫……自此,她走進了全國知名講壇——贛圖大講堂、尋廬講壇,還走進黨校、大學和各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到湖南、廣東等外省多地去巡講,大大小小的講座加起來已經有幾百場。數字是枯燥的,可誰知道幾百場講座後面凝聚了她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沒白沒黑地寫講稿,全都帶著指紋和體溫,東奔西走也成為她業餘生活的常態。
演講讓張齡之掌握了一種思維方式,通過準確的表達方式,使得不同事物在相遇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相互激發、相互補充的效果。她覺得選擇講座課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在升華自己的過程,她明白涵養自己就是一條最近的路。為此,她不停地鞭策自己,她發現只有情緒飽滿、銳不可當時,才可以讓想弘揚的正能量直指人心。
目標明確後,她的精力開始旺盛得叫人吃驚,一鼓作氣地推出了《弘揚賢母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家風家訓·黨性修養》、《勤政廉潔,贏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黨員幹部的「五慎」自律》、《樹優良家風·促和諧社會》、《中華禮儀和個人修養》、《中華美德與社會和諧》、《千古才女李清照》、《女皇武則天》等一系列主題講座。
多年淬鍊,終有收穫。縱觀張齡之講座主題,發現她善於將講座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大致形成廉政文化、黨性修養、經典國學、賢母文化、歷史人物、九江山水人文、女性素質和禮儀文化等幾大類。
涉千裡遠途,具一瓣誠心。因為對待工作的認真負責超越常人,她真正做到了用愛心去弘揚,用情感去交流,用大美去涵蓋;我們從中體會到一份熱愛,看到了她豐富的知識儲備、對歷史和人文的敏銳感悟以及創作上的靈氣。
風雨遙迢不知遠,寒暑交替笑艱辛。張齡之相信自己的內心,心一觸念,夢想點燃,就會找到自我的支點,走一步就有一步的風景,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歡欣。
(五)
張齡之是一個不計得失的人,是一個心有大愛、胸懷使命的人。她堅持公益講座,到黨政機關和尋廬講壇演講,她都謝絕了酬謝的紅包;在外地和一些企業,即便獲得辛苦的報酬,也基本上捐獻給了貧困學生,因此獲得了由「尋廬講壇」授予的「文化愛心使者」稱號。
這就是張齡之:充滿正義感,承載責任和擔當。她多年如一日,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持之以恆,弘揚陽光一般的正能量。
別人看似枯燥、單調的領域,她卻樂此不彼;別人認為艱辛、曲折的道路,她卻執著求索。勤勉在工作裡,耕耘在講壇上,潛心在筆墨間,張齡之與努力相隨,與成長同行,她用爽朗與樂觀把心窗一扇扇打開,複製著春風般的心情,追求價值,傳遞知識,弘揚正能量,她用一顆純淨、熾熱的心,激勵著自己,影響著他人,一往無前、無怨無悔。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