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2021-02-18 LinkedIn
最近很多小夥伴反映收不到領英的推送,為了不讓大家錯過我們的精彩文章,歡迎看完文章後點擊🔝【LinkedIn】將我們設置為星標,並多多【點讚、在看、轉發】哦!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也為了能多賺點錢,他還利用下班時間做自媒體。

 

本來,這並沒什麼不好,可問題就出在了他這個吃相上。這位勵志青年,在網上設計的人設,和他現實狀態完全不同。

 

他經常在網上渲染自己不想努力,擺出一副混吃等死的狀態,然而在公司裡,他卻是各種拼命。

 

明明公司的薪資福利都不錯,他還總是在直播中,和粉絲哭訴公司的各種「壓榨」,就是想用賣慘,來博得粉絲憐憫。

 

明明晚上,是他自己在公司吃多了,坐班車回來,需要散步消消食。

 

可他總是借著夜幕,一邊走在大街上錄製短視頻,另一邊在視頻裡,又各種感慨自己的「無處可歸」。

 

如此不懷好意的煽情賣弄,讓他很快就獲得了眾多流量關注,而視頻收益也變得節節高,其中一個月甚至超過了萬元。

可紙終究包不住火。

 

沒過多久,他在視頻裡各種控訴公司的行為,就被同事給舉報。最後他被開除,原來的視頻內容,也都清空刪除。

 

聽一些人說,這位勵志青年之後又幹起了在網上各種賣慘的行當。

 

賣慘何時成為一門生意了?

 

 

            

「喪文化」的背後,

是生意還是共鳴?

要真的是生意的話,那還真的是個數據客觀的流量生意。

網上誇張博眼球的賣慘視頻,隨隨便便播放量就破萬。

從自稱「社畜」到「打工人」梗的興起,再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喪文化」下的網際網路熱點層出不窮。

「喪」既是不容忽視的網際網路亞文化的一種,也是網上衝浪選手們的一次又一次狂歡。大家一邊焦慮,一邊自嘲,又一邊暗藏著對生活的不安和期待。

這其中一定是有共鳴的,顯著的貧富差距,越來越窄的上升通道,高額的房價,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

這一切都是年輕人「喪」的原因。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網際網路對群體情緒的放大功力:越能輕易激起共鳴的內容,越容易進入被大量複製的爆發期。

 

對有心人而言,這背後的流量蛋糕,實在過於誘人。

 

根據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止2020年6月,國內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8.88億。

 

有流量、有市場、還有時不時的熱詞總結。

 

在這種背景下,拿著各種熱門詞彙當噱頭,從而藉機消費大眾,已經成了某些人的狂歡。

 

就像「社畜」「網抑雲」、還有最近的「打工人」爆火背後,少不了一些視頻創作者在暗處的推波助瀾。

 

這些「可憐」的視頻主角,很可能是經過工業化設計,然後出來博眼球,收割流量的產物。

 

對於年輕人,特別是剛進入社會的人來說,這無疑成了一種精神「砒霜」。

 

我曾帶過一個實習生,挺好一小夥,周圍同事也都誇他聰明。可他總是唉聲嘆氣,說白了,就是沒有年輕人那股子衝勁,整天顯得「神神叨叨」。

 

在平時空閒時,他也總是習慣拿出手機,去看那些充斥著「喪文化」的視頻。

 

就因為看了太多負能量內容,他從心底覺得公司是一切的萬惡之源,工作帶來的只有痛苦。他也不相信同事,甚至對我心存隔閡。

 

最後這種情緒甚至反噬了他自己,明明有能力做事的人,他硬是認為自己什麼也幹不好,什麼也不能做。

 

不到兩個月,他就主動離職,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時代背景下的「喪」,

只是一種情緒循環。

回顧過往,在2010年前後,當時的網絡環境,充斥著對樂觀自由的嚮往。

以《奮鬥》為首的電視劇興起,構成了時代留給我們的純粹回憶。

 

到了2015年,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井噴式的紅利,讓很多人開始在公眾號進行文章創作。

一時間,各種雞湯文、勵志文、熱點文層出不窮。

在雞湯密集的「轟炸」之下,也讓當時的網絡環境,變得心浮氣躁,從而充斥著各種急功近利、各種一夜暴富的思想。

 

在2018年之後,各路雞湯一個「變臉」,就換成了各種販賣焦慮的「商販」。

 

其中,以「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最負「盛名」。

 

這篇文章在被廣泛傳播後,甚至驚動了韓寒。而平時以斯文著稱的他,這一次也忍不住了。

的確,過度販賣焦慮,除了製造恐慌,真一點用都沒有。

 

而在2020年,隨著兩部電視劇《我是於歡水》和《三十而已》的熱播。

即便劇情足夠戳心,觀眾也很有共鳴,可建立在焦慮之上的產物,只會讓我們越看越鬧心。

 

所以,如今在網絡中所流行的「喪文化」,更像是我們用來躲避焦慮,逃避生活的偽裝。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以為所經歷的「喪」,其實分量很輕,只能算作是一種「情緒低谷」。

 

曾聽到一個段子:

 

「我們每天去上班,都帶著一顆想要徵服世界的夢想,結果晚上回到家後,卻只剩下了被生活蹂躪的身軀。」

 

雖然調侃意味濃厚,但從中我們可以探究出一個細節:

 

很多人每天清晨,狀態都不錯。而情緒不好,甚至是狀態崩潰的時刻,基本都發生在晚上。

 

這並不是偶然。

 

在《意志力》書中,作者就把我們每天的精力,形容成一個帳戶。當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想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就會消耗帳戶裡的精力。

 

無論是挫折還是負面情緒,這些因素都會一直存在。只不過,在精力帳戶比較充沛時,我們能屏蔽這些幹擾。

 

而到了晚上,往往是我們忙完工作,且在一天中最疲憊的階段。當精力帳戶餘額所剩不多,這時也就無法再去屏蔽壓制那些負面情緒。

 

而這種精力帳戶,也是隨著我們的生物鐘,一天一清零。今天用沒了,就得通過睡眠休息,明天再獲得。

 

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一種情緒循環,有正面,有負面,有起有伏這很正常。

 

而真正的「喪文化」,是指徹底放棄自己的行為。

 

在《豈不懷歸》書中,就有一群拿「喪文化」當信仰的人。

 

他們沒有夢想、沒有理想、沒有目標。

 

平時只幹日結工作,有錢了就坐吃山空放棄幹活,吃飯飢一頓飽一頓,有空就去網吧打遊戲消磨人生,然後晚上找床位,沒錢就睡大街。

 

和他們相比,我們經歷的,那真不叫「喪」,我們感到時而低落,離放棄自己,還有很大的距離。

                

 

 應對喪文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雖然我們平時經歷的「情緒低谷」不是「喪」,但若是經常讓自己承受負面情緒,頻次一多,難免會滑向深淵。

 

所以,我們需要做些準備。

 

(1) 累計正面情緒的「肌肉記憶」。

 

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就像是生活揮過來的一記重拳。

 

也就是,習慣了積極正面的人,即便經歷了挫折,情緒跌入低谷,也很快就能調整過來。

 

而那些習慣了負面情緒的人,接一次重拳,就得歇好幾天。

 

因此,如果我們想避免被負面情緒所侵蝕,就要在平時多注重正面情緒的維繫與培養,累積一定的「肌肉記憶」。。

 

笑一笑,別總那麼沮喪,我們自然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 對渲染「喪文化」情緒的人,要保持警惕。

 

現在有些人,把「喪文化」包裝成了一種年輕人應該追求的潮流。

 

有些東西看著越是與眾不同,越是吸引人,就越值得我們警惕。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顧及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規劃好未來的發展就足夠了。

 

別為了所謂的新鮮感奮不顧身,少被網絡情緒影響,別被某些人套路,這比什麼都重要。

 

(3)為內心樹立「界限感」,別做時代情緒的傀儡。

 

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情緒產物。

 

我們雖然不能決定情緒產物未來的走向,但卻可以通過樹立「界限感」,規避外界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所謂界限感,就是將外界大環境和自身的切實感受區隔開來。也就是說,很多事和我們壓根就沒有關係,主動去對號入座,那樣只會庸人自擾。

 

我們自己的生活體驗,每一刻的柴米油鹽,遠比網上那些所謂的聲音更重要。

 

即便是普通人,我們也有享受生活,並去體驗幸福的權利。

 

就像《當命運來敲門》所說的那樣:

 

「我們渺小、微弱、平凡,但在人間,從未失格。」

  

你見過哪些社會中「喪文化」的表現?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晉良。LinkedIn專欄作者,恩師名晉,前百萬粉絲公號運營培訓師,持續自學5年,個人微信(id:a1219523276)。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截圖及網絡。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20領英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焦點

  • 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年輕人應該是世界的希望,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無助?接下來年輕人就進入到了喪文化當中,他們每天要做的不是努力,而是自暴自棄。經過了那麼多的努力也無法成功,但在放棄的時候卻很瀟灑,為此不少人也認為得不到就算了,至少自己努力過了,慢慢的這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態度。這些年輕人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開始傳播這種喪文化,甚至將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箴言。
  • 為什麼現在好多年輕人都這麼喪?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01逛知乎的時候看到有一個關於「為什麼現在好多年輕人都這麼喪?」的問題,引起很多人的圍觀和探討。高贊回答是:究其現在年輕人喪的原因無非就是,走著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走不想走的路,但沒想法一味的走下去,這個叫鹹魚。走著自己不想走的路,卻無力改變現狀的人,會有一股前所未有的難受,無力感。那麼喪就來了。
  •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疫情下瘋狂燃燒的「喪文化」之火
    本圖來源於網絡從18年開始「喪文化」一直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一把火已經燒了2年了,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喪文化」火勢有著漸大的趨勢,特別是國外,近日有在國外看到一則視頻,視頻是TikTok無能無力時,有改變的心但卻沒法去改變,對不起,我放棄了;急於成功時,有了開頭沒有結尾,對不起,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放棄了;當生活面臨挫折時,總是用一種佛系的態度去對待;
  • 從《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看影視劇中的「喪」文化:眼前的「喪」不是喪,習慣「喪」才是真的屈服
    「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今天不開心沒關係,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從「葛優癱」在網絡爆紅起,「喪文化」便開始流行於現在的年輕人群體中。傳統的雞湯語錄已經被遺忘,充斥在網絡上的全是帶有頹廢、悲觀等情緒色彩的文字或圖畫,馬男波傑克、懶蛋蛋、悲傷蛙等動畫表情包成為了聊天必備,那些字裡行間體現的沮喪情緒,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
  •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突然「不喪」了?背後的真相震撼人心
    1兩年前,「佛系」這個詞很流行,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喪」?大概意思就是,很多年輕人對生活失去了進取心,沉溺於遊戲或者二次元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當然,類似這樣的負面評價,基本上每一代年輕人都會經歷。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大家發現,年輕人好像一下子都不喪了。
  • 天賦與努力,李雪琴爆紅背後:又喪又堅強的精神,是年輕人喜歡的
    今天我們來聊聊「天賦比努力重要嗎?」這個話題是從李雪琴參加脫口秀表演開始的,每一場的表現都給大家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被大家誇是「脫口秀天才」。李雪琴也直言從沒被這麼誇過,自己也沒有什麼天賦。羅弗巧樂卡:大家覺得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真的會比後天的努力更重要嗎?我們先來說說,李雪琴為什麼為爆火?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1年輕人更「喪」了嗎「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85後」青年黃旭打開他的微博,最新一條是:「我用盡全力,只是過著平凡的一生。」 如是「垂頭喪氣」的詞句,勾勒出一種新興亞文化——「喪文化」的神情。
  • 沒有性慾的日本,佛系喪的國人,努力賺錢不好嗎?
    佛系青年、喪文化成為90後的擁躉,因為自己的努力掙扎,結果很大可能是一個笑話。30.9%的男性受訪者表示「絕對不想結婚」25.9%的女性受訪者表示「絕對不想結婚」另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在日本18至34歲的男性中,有36%還是「童子身」。
  • 「喪文化」入侵國產劇
    所謂「喪文化」,是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生活、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在網絡上或生活上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前段時間,他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昨天在街上跟一幫陌生年輕人喝酒,聽到一個小夥兒說了句那種讓人能聯想到色情的話,其他年輕人一起發出了那種長長的起鬨音,我翻開本兒,寫下了四十歲的第一篇日記:天氣,晴,今天,我挺體面。」似乎在李誕看來,對於現在的青年人來說,「活得體面」都是一件不容易且值得記錄下來的事,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兒。
  • 喪文化另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興起
    ,頹廢與進取的屬性同時存在我身上,但我並不想去具象化某一種狀態,這只是我生活的又一次小確喪。這就是喪文化的二相性。拖延以上,頹廢未滿。〔2〕喪文化幾乎是所有典型負能量的集合,拖延症,運勢差,不想學習不想上班等等。它伴隨著動蕩的外部環境與揮之不去的內心壓力蔓延開來,而「葛優躺」的橫空出世,將這樣的「暗物質」第一次放置於主流文化的觀察下。
  • 「喪文化」大行其道,當代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厭世?
    但是笑一笑對當時的我來說,太難了,我只想好好的「喪」一下。「喪」不過是我們選擇自我療傷的一種方式,卻會被懷疑成一種悲觀厭世的態度。記得那時在朋友圈發過一些「喪」的內容。隨後,便有一個朋友找到我。這麼悲觀厭世?我:沒事啊,哈哈哈哈。朋友:真的嗎?看你挺喪的。我:真的沒事,我就裝裝文藝。
  • 上海夜店裡的綠茶文化為什麼如此盛行?
    躺在床上的你覺得好累,為什麼自己那麼累...不過在上海,每個人都很累,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的累。因為上海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並不是生活的努力就有出路的,也不是不努力就沒有出路的。最近的綠茶文化突然在網際網路上盛行,綠茶拍照,綠茶朋友圈,綠茶說話,每個人都在模仿綠茶,其中亦真亦假。就像以前的渣男一樣,每個人為了成為渣男,絞盡腦汁的包裝自己,為的就是別人口中渣男的稱號——這是榮譽。
  • 喜茶這麼髒,為什麼年輕人喪了命也要排隊喝它?
    後來,在該消費者微博回覆中這樣寫道:「喜茶在與我溝通時,始終強調一定要用他們的「喜茶GO」小程序,且在與我溝通時,反覆強調餓了麼並非他們的合作夥伴,然而餓了麼的跑腿代購員依然從喜茶店內進進出出。」這麼髒的飲品,如此不衛生,還不負責任的品牌,為什麼你們還要長時間排隊購買呢?梨視頻對幾位喜茶用戶進行了採訪,她可能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一位女士這樣說道:「對我的話沒有影響,對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會有影響的,其實有影響的是,其實是像我媽那種年紀的人,他們那個年紀才會比較在意吃得健不健康。」
  • 不想買房,不想結婚,不想加班,現在的90後95後到底怎麼了?
    對日本低欲望社會的描述,居然讓我有點暗爽,這完全就是我「不買房、不結婚、不成功」念頭的理論依據嘛!他讓我相信這些想法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是一種趨勢,在日本那麼多年輕人都這麼幹呢!這本《低欲望社會》,今年初曾在國內引起熱議,我覺得,大概是因為它狠狠戳中了中國社會的痛點。有人說,日本的現在就是中國的未來。其實,就我個人的觀察,在中國的年輕群體中,低欲望傾向已經開始萌芽。比如,現在不是正流行「喪」這個詞嗎?
  • 「嘴上說著不想回家、不想奮鬥的我,半夜一點正看著《佩奇是啥》默默流淚.」
    有些媒體們在年終統計時總說,這幾年年輕群體當中「喪」文化盛行,年輕人們總是喜歡對生活展現出頹廢、戲謔的態度,但坐在屏幕後的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喪」只是我們的保護色,是我們在這個壓力倍增的時代下,對於生活最為無言的一種熱愛罷了。
  • 喪文化下的一股清流丨能試用的辦公室都在哪?
    在「葛優癱」的帶領下,悲傷蛙、長腿兒鹹魚、馬男波傑克、鮑比希爾等善於散播毒雞湯的喪文化代表們正在受到90後年輕人的追捧。喪文化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 「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年輕人中流行起了「小確喪」感覺身體被掏空
  •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說啥夢話呢?阿姨還不想努力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一句話,男人說出來就是玩笑,而女人說出來就是真實意思的表達呢?男人們說,我們男人這樣說的時候,不過是玩笑,不會真去那麼做,而你們女人如果這樣說,就證明心裡真這樣想了,而且也會這樣做。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是不是活在真空層的,在生活中,你難道沒聽過很多女人生活感到疲累時會互相開個玩笑:傍個大款就不用這麼拼命了!
  • 中國人說句「我愛你」、「對不起」為什麼這麼難?
    「書米」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他人鬧了矛盾,寧願憋著裝沒事,也不敢和對方說「我真的很生氣」;遇到有好感的異性,卻害怕說出「我喜歡你」,而選擇一直保持曖昧;工作中給同事幫了倒忙,半天都講不出個「對不起」,只會說「不好意思」;......那種想說但說不出的感受,我猜必定讓人不太好受吧。
  • 臭到爆的厭世臉為什麼人人跪舔?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這個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分不開。「喪文化」,就是指年輕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欲望,只想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沉淪,可以說是無欲無求。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它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