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也為了能多賺點錢,他還利用下班時間做自媒體。
本來,這並沒什麼不好,可問題就出在了他這個吃相上。這位勵志青年,在網上設計的人設,和他現實狀態完全不同。
他經常在網上渲染自己不想努力,擺出一副混吃等死的狀態,然而在公司裡,他卻是各種拼命。
明明公司的薪資福利都不錯,他還總是在直播中,和粉絲哭訴公司的各種「壓榨」,就是想用賣慘,來博得粉絲憐憫。
明明晚上,是他自己在公司吃多了,坐班車回來,需要散步消消食。
可他總是借著夜幕,一邊走在大街上錄製短視頻,另一邊在視頻裡,又各種感慨自己的「無處可歸」。
如此不懷好意的煽情賣弄,讓他很快就獲得了眾多流量關注,而視頻收益也變得節節高,其中一個月甚至超過了萬元。
可紙終究包不住火。
沒過多久,他在視頻裡各種控訴公司的行為,就被同事給舉報。最後他被開除,原來的視頻內容,也都清空刪除。
聽一些人說,這位勵志青年之後又幹起了在網上各種賣慘的行當。
賣慘何時成為一門生意了?
「喪文化」的背後,
是生意還是共鳴?
要真的是生意的話,那還真的是個數據客觀的流量生意。
網上誇張博眼球的賣慘視頻,隨隨便便播放量就破萬。
從自稱「社畜」到「打工人」梗的興起,再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喪文化」下的網際網路熱點層出不窮。
「喪」既是不容忽視的網際網路亞文化的一種,也是網上衝浪選手們的一次又一次狂歡。大家一邊焦慮,一邊自嘲,又一邊暗藏著對生活的不安和期待。
這其中一定是有共鳴的,顯著的貧富差距,越來越窄的上升通道,高額的房價,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
這一切都是年輕人「喪」的原因。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網際網路對群體情緒的放大功力:越能輕易激起共鳴的內容,越容易進入被大量複製的爆發期。
對有心人而言,這背後的流量蛋糕,實在過於誘人。
根據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止2020年6月,國內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8.88億。
有流量、有市場、還有時不時的熱詞總結。
在這種背景下,拿著各種熱門詞彙當噱頭,從而藉機消費大眾,已經成了某些人的狂歡。
就像「社畜」、「網抑雲」、還有最近的「打工人」爆火背後,少不了一些視頻創作者在暗處的推波助瀾。
這些「可憐」的視頻主角,很可能是經過工業化設計,然後出來博眼球,收割流量的產物。
對於年輕人,特別是剛進入社會的人來說,這無疑成了一種精神「砒霜」。
我曾帶過一個實習生,挺好一小夥,周圍同事也都誇他聰明。可他總是唉聲嘆氣,說白了,就是沒有年輕人那股子衝勁,整天顯得「神神叨叨」。
在平時空閒時,他也總是習慣拿出手機,去看那些充斥著「喪文化」的視頻。
就因為看了太多負能量內容,他從心底覺得公司是一切的萬惡之源,工作帶來的只有痛苦。他也不相信同事,甚至對我心存隔閡。
最後這種情緒甚至反噬了他自己,明明有能力做事的人,他硬是認為自己什麼也幹不好,什麼也不能做。
不到兩個月,他就主動離職,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時代背景下的「喪」,
只是一種情緒循環。
回顧過往,在2010年前後,當時的網絡環境,充斥著對樂觀自由的嚮往。
以《奮鬥》為首的電視劇興起,構成了時代留給我們的純粹回憶。
到了2015年,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井噴式的紅利,讓很多人開始在公眾號進行文章創作。
一時間,各種雞湯文、勵志文、熱點文層出不窮。
在雞湯密集的「轟炸」之下,也讓當時的網絡環境,變得心浮氣躁,從而充斥著各種急功近利、各種一夜暴富的思想。
在2018年之後,各路雞湯一個「變臉」,就換成了各種販賣焦慮的「商販」。
其中,以「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最負「盛名」。
這篇文章在被廣泛傳播後,甚至驚動了韓寒。而平時以斯文著稱的他,這一次也忍不住了。
的確,過度販賣焦慮,除了製造恐慌,真一點用都沒有。
而在2020年,隨著兩部電視劇《我是於歡水》和《三十而已》的熱播。
即便劇情足夠戳心,觀眾也很有共鳴,可建立在焦慮之上的產物,只會讓我們越看越鬧心。
所以,如今在網絡中所流行的「喪文化」,更像是我們用來躲避焦慮,逃避生活的偽裝。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以為所經歷的「喪」,其實分量很輕,只能算作是一種「情緒低谷」。
曾聽到一個段子:
「我們每天去上班,都帶著一顆想要徵服世界的夢想,結果晚上回到家後,卻只剩下了被生活蹂躪的身軀。」
雖然調侃意味濃厚,但從中我們可以探究出一個細節:
很多人每天清晨,狀態都不錯。而情緒不好,甚至是狀態崩潰的時刻,基本都發生在晚上。
這並不是偶然。
在《意志力》書中,作者就把我們每天的精力,形容成一個帳戶。當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想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就會消耗帳戶裡的精力。
無論是挫折還是負面情緒,這些因素都會一直存在。只不過,在精力帳戶比較充沛時,我們能屏蔽這些幹擾。
而到了晚上,往往是我們忙完工作,且在一天中最疲憊的階段。當精力帳戶餘額所剩不多,這時也就無法再去屏蔽壓制那些負面情緒。
而這種精力帳戶,也是隨著我們的生物鐘,一天一清零。今天用沒了,就得通過睡眠休息,明天再獲得。
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一種情緒循環,有正面,有負面,有起有伏這很正常。
而真正的「喪文化」,是指徹底放棄自己的行為。
在《豈不懷歸》書中,就有一群拿「喪文化」當信仰的人。
他們沒有夢想、沒有理想、沒有目標。
平時只幹日結工作,有錢了就坐吃山空放棄幹活,吃飯飢一頓飽一頓,有空就去網吧打遊戲消磨人生,然後晚上找床位,沒錢就睡大街。
和他們相比,我們經歷的,那真不叫「喪」,我們感到時而低落,離放棄自己,還有很大的距離。
應對喪文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雖然我們平時經歷的「情緒低谷」不是「喪」,但若是經常讓自己承受負面情緒,頻次一多,難免會滑向深淵。
所以,我們需要做些準備。
(1) 累計正面情緒的「肌肉記憶」。
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就像是生活揮過來的一記重拳。
也就是,習慣了積極正面的人,即便經歷了挫折,情緒跌入低谷,也很快就能調整過來。
而那些習慣了負面情緒的人,接一次重拳,就得歇好幾天。
因此,如果我們想避免被負面情緒所侵蝕,就要在平時多注重正面情緒的維繫與培養,累積一定的「肌肉記憶」。。
笑一笑,別總那麼沮喪,我們自然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 對渲染「喪文化」情緒的人,要保持警惕。
現在有些人,把「喪文化」包裝成了一種年輕人應該追求的潮流。
有些東西看著越是與眾不同,越是吸引人,就越值得我們警惕。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顧及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規劃好未來的發展就足夠了。
別為了所謂的新鮮感奮不顧身,少被網絡情緒影響,別被某些人套路,這比什麼都重要。
(3)為內心樹立「界限感」,別做時代情緒的傀儡。
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情緒產物。
我們雖然不能決定情緒產物未來的走向,但卻可以通過樹立「界限感」,規避外界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所謂界限感,就是將外界大環境和自身的切實感受區隔開來。也就是說,很多事和我們壓根就沒有關係,主動去對號入座,那樣只會庸人自擾。
我們自己的生活體驗,每一刻的柴米油鹽,遠比網上那些所謂的聲音更重要。
即便是普通人,我們也有享受生活,並去體驗幸福的權利。
就像《當命運來敲門》所說的那樣:
「我們渺小、微弱、平凡,但在人間,從未失格。」
你見過哪些社會中「喪文化」的表現?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晉良。LinkedIn專欄作者,恩師名晉,前百萬粉絲公號運營培訓師,持續自學5年,個人微信(id:a1219523276)。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截圖及網絡。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20領英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