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大行其道,當代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厭世?

2020-12-23 雜誌之旅官方

01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前一段時間,在看太宰治的書《人間失格》。

一句格外眼熟的話引入眼帘: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句話在知乎,微博,朋友圈...都或多或少見過。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很是困惑。

現在的年輕人都怎麼了?對生活都如此失望了嗎?

以至於,因為自己作為一個人類誕生於世,而感到抱歉。

圖片來源:網絡

曾經,我有過一段低沉的日子。

那時,我也曾和朋友說過,在朋友圈發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回想起當時的心情,那一切都是在進行自我療傷。

「喪」不過是自我療傷的一種方式。

雖然許多人並不是很認同這種方式,他們會說:

「你可以選擇和朋友出去玩呀,去看看電影。」「不要選擇這樣的方式嘛,笑一笑,沒有什麼過不去的。」

但是笑一笑對當時的我來說,太難了,我只想好好的「喪」一下。

「喪」不過是我們選擇自我療傷的一種方式,卻會被懷疑成一種悲觀厭世的態度。

記得那時在朋友圈發過一些「喪」的內容。

隨後,便有一個朋友找到我。

朋友:你這是怎麼了嗎?這麼悲觀厭世?我:沒事啊,哈哈哈哈。朋友:真的嗎?看你挺喪的。我:真的沒事,我就裝裝文藝。哈哈哈朋友:這樣哦,如果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記得和我說哦。我:哈哈哈哈,好啊!一定!謝謝啦!

我知道他在開玩笑,我也十分感謝他。

在我低沉的時候,過來安慰我,溫暖我。

但就像魯迅說的:人類的悲傷並不相通。

是的,人類的悲傷並不相通。

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會選擇自我治療,選擇不說。

大多是明白這個道理。而「喪」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罷了。

02

《被嫌棄松子的一生》

第一次接觸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來自於一部電影:《被嫌棄松子的一生》。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因學生偷竊被迫辭職;

因一時的衝動,背井離鄉;

因生活到處借錢,委身於人;

因失敗的生活與感情,去做浴店女郎;

隨後又被掃地出門;

好事從未降臨,等待她的是殺人犯罪名、牢獄之災、被愛拋棄、又為愛走上黑道...

她的一生是在期望與失望之間徘徊渡過的。

期望迎來的是失望,失望能帶來的也只有死心了。

死心的人,總變得封閉自我,厭惡人世。

以至於準備在空蕩的公寓裡,孤獨的渡過一生。

松子的人生真的很「喪」,她選擇的方式真的很「喪」。拒絕與他人交流,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

在「喪」的那些日子裡,她也從清麗動人松子老師,變成了惡臭阿婆。

圖片來源:網絡

但她真的厭惡人世嗎?她真的討厭這個世界嗎?

並不是的。

當愛情拋棄她後,她依舊相信著愛情;

當家人嫌棄她後,她依舊對空蕩房屋說「我回來了」;

當生活傷害她後,她依舊選擇活,選擇活下去。

就算已經成為了一個惡臭的阿婆,在最後她還是選擇了重新站起來,追逐生活。

而松子不就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嗎?

就算被擊倒,就算被拋棄,我們依舊會選擇再次的站起來,我們依舊會選擇再次的擁抱生活。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一點點時間,我們需要自我療傷一下。

我們需要「喪」一下。

03

被消費的童年

仔細想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喪」作為療傷的方式?

之前在網上有一則視頻特別的火:

問:你有房嗎?答:沒有啊。問:你有車嗎?答:沒有啊。問:你有女朋友嗎?答:也沒有啊。問:那你是月薪過萬了嗎?答:都沒有啊!問:那你月薪多少?答:三千問:那幹嘛你笑這麼開心?答:我除了笑,還能幹嘛?

小時候,父母也常和我說起他們曾經困難的日子。

「小的時候,可窮了,有的時候還要餓肚子。」

「但就算是這樣,我們還是會放聲大笑。」

在「活下去」面前,是沒有「喪」的資格!但現在「活下去」早已不是難事。我們不單要「活下去」,更想「活得好」!

圖片來源:網絡

於是,我們開始了奔跑。

但奔跑的過程,難免會跌倒。跌倒後,可以稍微休息一會嗎?

當然可以的。畢竟,學會走路就很累了。

奔跑摔倒後,受傷了,更是疼痛。

坐在地上哭一會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我們「活下來」了,剩下來的只是與自己較量的友誼賽。

這場比賽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終點的限制。

當我們覺得可以了,終點就到了。

無需像個成人,像個小孩就好了,難過的時候「哇哇」大哭就好了。

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我們開始認真扮演起成人的角色。

有一個男孩,你一定認識。

因為假笑火爆全球,他就是「假笑BOY」—Gavin。

圖片來源:網絡

剛來中國,便登上了微博熱搜,一天吸粉超過100萬。

隨後引來的各種推廣,廣告等等更是應接不暇。說一些自己都不懂的臺詞,然後擺出標準假笑就好。年初時,他受邀參加微博之夜,大半個娛樂圈都與他合影。

他在每個人的照片裡假笑,卻在離開鏡頭後一秒就恢復了面無表情。

不止是Gavin,還有童模妞妞。

圖片來源:網絡

3歲的妞妞是一個童模,負責穿上好看的童裝,擺出造型被拍攝。但卻在一次的拍攝中,因為太累了,動作沒有做到位,就被媽媽踹了一腳。

被踢的3歲妞妞沒有哭鬧,她就像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

雖然他們很小,但他們像不像你?像不像正在扮演著「大人」的你?是從什麼時候你開始扮演成了「大人」?

圖片來源:網絡

我想就像這群童模說的那樣,懂事了,有責任了。有責任的我們,要像「大人」一樣,用笑容示人。

但你自我療傷的時候也要像個大人嗎?

「Are you tired?」

04

我們已是大人

作為大人的你,累了嗎?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

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

你要做著一些自己都不是很明白的事情,遇見難過的事情,也必須微笑。

1月25日,廈蓉高速生機收費站,一輛汽車發生故障導致繳費通道堵車。

畢節收費員翁芯幫忙疏通,卻被一名排隊不知情的司機罵哭。

但是,下一秒面對工作時,翁芯依然保持微笑。

扮演大人角色的你,累嗎?

圖片來源:網絡

不累,都是騙人的,不過是自己忘了罷了。你忘記了自己內心的小孩。

你像個大人一樣把頭髮梳在後面;

你像個大人一樣溫暖他人;

你也像個大人一樣面對悲傷。

但,這都只是「像」而已,你的內心還是一個小孩。

如同網上常說的,每個女人都是一個小公主;每個男人都是一個小王子。

他住在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我們總喜歡把他關在內心的最深處小房子裡。只有真正直面內心時,我們才會把他放出來。

就像面對女朋友變得越來越幼稚時,面對家人時...而我們,在面對悲傷時候,卻很難面對他。

我們一直在告訴自己是「大人」了,不能再像個小孩了。直面自己的內心吧,你還是一個孩子,哭一下沒事的。

其實他們都知道的:

我們的「喪」,只是一種自我治療方式;

我們的不說,只是種為人著想的溫柔;

我們的休息,只是為了下一次的起航;

我們的堅強,只是為了更好生活下去;

我們的內心,只是一個還未長大的孩子。

懂我們的人,也會知道我們多愛生活。

相關焦點

  • 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但是這些表面功夫,對於一位馬來西亞的小公主來說,統統不存在,頻頻被捕捉到的「厭世臉」讓她登上了各國雜誌的封面。她就是霹靂州國王的小女兒Raja Nazira Safya。是現任國王拉賈·納茲林和其皇后最小的女兒。
  • 他們可以代表當代年輕人的喪文化嗎?
    而在臺北藝術大學這個藝術氛圍極其濃厚的環境下,就在其影響下孕育出了這樣一個「頹廢」的樂隊——Deca joins。Deca joins,2013年5月成立於臺北關渡半山腰的臺北藝術大學,成員為主唱吉他鄭敬儒(草東前貝斯手)、吉他楊尚樺、貝斯謝俊彥、鼓手陸浩釗(那我懂你意思了的鼓手,最開始是陳皇谷-阿谷)。
  • 中日韓三國的厭世顏妹子,每位都是"喪甜"美女啊~
    今年以來,"喪"文化大行其道,人們紛紛在各種"喪"中看到自己。
  • 宅文化大行其道?全民K歌好友歌房開啟年輕人「宅」社交
    當下宅文化大行其道,「社恐」越來越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愛社交了?還是他們的社交埠發生了變化?全民K歌在十一期間上線「好友歌房」功能,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線下娛樂活動受限,年輕人們更多的是通過線上的方式來娛樂、社交,這其中,在線遊戲、追劇、K歌等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網際網路使用時間。
  • 「喪文化」入侵國產劇
    雖然很「喪」,但由於過分真實而被觀眾們推崇和喜愛,這也是「喪文化」崛起的原因。  所謂「喪文化」,是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生活、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在網絡上或生活上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 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首卷語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疫情下瘋狂燃燒的「喪文化」之火
    本圖來源於網絡從18年開始「喪文化」一直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一把火已經燒了2年了,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喪文化」火勢有著漸大的趨勢,特別是國外,近日有在國外看到一則視頻,視頻是TikTok意思是:(下起了大雪 吹起了大風),表示人生到達了低谷,環境逐漸惡化,卻無能為力,爆紅整個網絡,點擊量一下子達到了200萬之多,其爆紅網絡的原因除了費玉清老師無敵的轉音和顫音以外還有就是迎合現在疫情下的人們,一句歌曲可以給聽眾一種蕭條孤寂的感覺,也就是這年常說的「喪文化」。
  • 「對不起,我不想努力了」,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盛行?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真正喪的人,其實並不多。 前幾天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說的就是這種事。 某位勵志青年,平時對工作特別投入。也為了能多賺點錢,他還利用下班時間做自媒體。
  • 喪文化當道,華為音樂這支視頻廣告卻唱起了反調!
    但今年的上帝格外貪心,他想看超級英雄、武俠小說、帝王心術、幸運52……名人們的相繼離去,帶來的喪氣貫穿整個2018年,再加上「積極廢人」、「隱形貧困人口」、「凌晨三點不回家」等網絡內容的催化,喪文化像病毒一樣在年輕人中蔓延開來。面對現實中的高房價、高競爭、高壓力……年輕人將「喪文化」當做了一種情緒的宣洩口,並選擇了佛系對待。
  • 從《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看影視劇中的「喪」文化:眼前的「喪」不是喪,習慣「喪」才是真的屈服
    其實不止《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最近,影視劇裡開始流行「喪文化」。前段時間熱播的韓劇《三流之路》也是如此。一群沒錢、沒背景的主角。這些劇,無時無刻不傳遞著「喪」氣息。但卻非常真實的貼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心境。
  • 談熱劇《三十而已》:消費主義文化滲透當代年輕人生活
    近期播出的《三十而已》以三位各具特點的中國當代都市女性為主角,講述了她們各自在三十歲這個對於女性相對特殊的年齡段因婚姻、事業等因素造成的一些挫折,壓力與轉變。這三位女性的經歷相對於如今中國的都市女性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但劇中細節所展示的消費主義文化卻又值得我們深思。
  • 天津大行道漫畫創作基地迎來第一批人才籤約入駐
    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天津大行道動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漫畫創作基地,從文化傳播角度為胸懷夢想、才華橫溢的漫畫愛好者們提供創作的平臺,支持漫畫項目團隊自主創業。
  • 豆瓣9.2,棄掉「厭世感」的《去他X的世界2》何以再次封神?
    今年上半年,兩部主打「喪」的熱門美劇《我愛上的人是奇葩5》、英劇《倫敦生活2》紛紛作為最終季迎來大結局,前者與《去他X的世界》殊途同歸,結尾皆大歡喜的畫面將整個系列的「喪甜」風格扭轉,後者也在第二季中注入更多溫度。在這些「喪」劇中,無論前期如何表達出「厭世感」,最終都將負能量一一打散,將「厭世」的主角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 「喪文化」的敘事解讀
    「喪文化」迅速成了一股潮流:動漫形象悲傷蛙、馬男波傑克、鮑比·希爾、長了腿的鹹魚被稱為喪界「四大天王」,「人間不值得」「我太南了」等網絡用語得到瘋狂傳播,不僅湧現了一批以「喪劇」「致鬱系」為標籤的影視作品,還由此延伸出「佛系青年」的群體……以下三篇文章分別從亞文化、敘事學以及審美遞變史的角度對「喪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批評,較為全面地審視了「喪文化」的特徵。
  • 當代年輕人婚姻觀,為何從恐婚現象演變為恐婚症?
    (圖片來源於網絡)當代結婚率不斷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現在適婚青年年齡多為90後,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人口減少,結婚登記數上不去;二是現在經濟高速發展,年輕人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可用於發展婚戀關係的時間在壓縮,且物價飛漲也影響了他們的婚戀想法;三是受就業壓力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結婚一事被隨之後移;四是當代年輕人工作之餘,更喜愛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的生活,不願意捲入複雜的婚姻關係。
  • 社會啃老的年輕人為何會越來越多?
    社會啃老的年輕人為何會越來越多?對於啃老一族,想必經常看新聞的諸君來說,並不陌生,在如今社會,有老讓你啃,說明你也前世修來的福氣。曾經有位上進的年輕人問一位啃老族:「你怎麼不趁著年輕多賺錢呢?」這位年輕一聽笑了笑道:「我有我爸給我錢花,我為什麼要賺錢呀!」啃老啃得如此出色,也算是世上少見。當然,這些是指家庭條件好的一部分啃老族,但現實中,家庭差的啃老的也不少。對於憑本事吃飯的年輕人來說,都看不起啃老族,但我告訴你們,他們活的絕對比你輕鬆,因為他們多數不會為衣食住行而擔憂!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1年輕人更「喪」了嗎「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85後」青年黃旭打開他的微博,最新一條是:「我用盡全力,只是過著平凡的一生。」 如是「垂頭喪氣」的詞句,勾勒出一種新興亞文化——「喪文化」的神情。
  • 盲盒經濟大行其道:上癮現象普遍 炒作行為值得警惕
    盲盒經濟大行其道質疑聲不絕於耳專家認為神秘盲盒不應成為監管盲區● 盲盒玩法,本質是一種幸運遊戲。天貓國際2019年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能力榜單》顯示,近20萬名消費者一年花兩萬元集盲盒,購買力最強的消費者一年買盲盒耗資百萬元,盲盒僅在天貓上的銷量就同比增長189.7%,成為當代年輕人最燒錢的愛好。截至2020年10月23日,泡泡瑪特電子商城已售出超6.5萬份「雙11心選禮包」,購買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盲盒經濟,是否已經成為網紅經濟的新風向?
  • 新時代的搖滾文化|從Chinese Football說起
    但最近悄然流行起來的風格卻與他們截然相反,是一種叫做「emo」的風格,網絡上對它的定義有很多,諸如厭世啦,消極啦,擁有emo標籤的樂隊更是數不勝數,例如Chinese Football、貳伍、昨日派對、出海部以及一大票emo/rapper。
  • 《金剛川》意外: 年輕人為何對歷史片更挑剔了? | 文化縱橫
    成長於中國高速發展時期的年輕一代,對國家發展有認同感,也相對更有機會出國遊歷和求學,其「世界視野」更具現實感。結果是,上世紀末期流行的思潮無法引發他們的共鳴,他們渴望突破過去文化話語權所形成的無形之網,表達自己對國家和世界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