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2020年10月新刊上市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在文化縱橫微店訂閱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投稿郵箱:wenhuazongheng@gmail.com
【導讀】歷史電影《金剛川》引發熱議。與傳統主旋律電影不同,導演借用西方大片手法,對歷史故事作了個性化改編。然而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上,對影片的批評卻多於讚譽,一些年輕人甚至主動調用史料對影片的歷史觀進行批判性解讀。這屆年輕人為什麼對好萊塢式改造的歷史片不買帳了?
本文作者認為,正在形成新歷史觀的90後、00後一代,具備走向「政治成熟」的契機。今天,除了讀書,微信、B站、知乎等媒介已成為年輕人了解不同歷史信息的重要渠道,呈現出傳播快範圍廣、聚焦近現代史、思想與價值觀不同以往、論辯熱烈等鮮明特徵。成長於中國高速發展時期的年輕一代,對國家發展有認同感,也相對更有機會出國遊歷和求學,其「世界視野」更具現實感。結果是,上世紀末期流行的思潮無法引發他們的共鳴,他們渴望突破過去文化話語權所形成的無形之網,表達自己對國家和世界的真實感受。
這種新的歷史觀體現在:(1)中國史方面,不少青年人對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和對比,傾向於完整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世界史方面,他們不再把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視為人類發展的唯一途徑與標準,而把世界史視為各國興衰起伏、成敗得失的複雜過程,更冷靜地分析其中各種意識形態。
形勢不斷變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特徵。作者認為,與其不由分說地批評年輕人「幼稚」,不如直面其新氣象,思考如何鼓勵和引導他們,為其提供更豐富的文化內容,助其形成更成熟的史觀,避免其迷失在消費主義和「去政治化」的漩渦中。這是當前歷史研究和教育不容忽視的問題。
本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9期,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公眾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
——新媒介與當代中國青年新歷史觀的形成中國人民素來喜愛讀史說史。從政權興衰之鑑到個人立身行事,歷史對中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古至今,歷史知識有各種各樣的傳播渠道。而在當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許多新媒介開始出現。在此背景下,歷史知識的傳播,就不再局限於報刊和書籍,也不局限於網絡論壇、專題網站、博客等早期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而是藉由微信公眾號、知識問答平臺及視頻網站等渠道,通過推送文章、在線問答、即時彈幕與評論等方式,進行著規模更大、影響更廣的傳播。由這些傳播平臺,可以窺見當代青年的歷史觀。
微信在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在大量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不少與歷史知識傳播相關的平臺。其中一部分以轉載學術期刊論文、介紹新書和各種歷史學會議信息為主。這類公眾號受眾基本上為高校與科研機構的文史專業師生,瀏覽量較為有限。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寫手」創辦的高閱讀量公眾號。這些公眾號的文章雖常由一人署名,但背後多存在一個分析網絡熱點、搜集相關材料的團隊,其文章內容許多都涉及歷史特別是近現代世界史。比如用通俗的筆調,藉由某一具體事件或人物,敘述非洲、南美洲、中亞發展中國家的近現代史(這些國家的歷史,較之歐美日等國,恰恰是長期以來國內世界史研究與敘事中被忽略的)。通過介紹這些國家的歷史與現狀,可以提供一個與中國相對比的視角,強調在現代國際政治環境裡哪些因素是國家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同時警醒當代中國人必須意識到險惡的國際環境。
此外,這些公眾號還經常介紹中國現代史,尤其是重工業、交通業等為現代經濟發展打下基礎的領域的歷史,摒除文藝抒情筆調,通過具體數據分析,彰顯現代中國發展之不易。而從這些文章的評論中,也可看到許多網友特別是一些 90 後、00後(包括部分 85後),對文章內容心有戚戚焉,覺得講出了自己過去長期忽視、現在卻覺得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並直言自己過去所接受的經由大眾傳播而流行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之謬誤與片面。
此外,在今天的大眾文化傳播領域,視頻彈幕網站 Bilibili(B站)也有眾多擁躉,尤其是在 90 後與 00後群體中。其中的歷史類視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截取歷史電影中的片段、用動漫的形式呈現中國歷史、通過視頻說書方式介紹歷史類著作、相關領域專家講座視頻等。其主要特色在於:首先,傳播形式多樣,不再局限於歷史紀錄片等傳統形式,而是通過主播、動漫、速食電影等方式傳播歷史知識(如廣受當代青少年喜愛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就是利用動漫角色,把中國近現代史的脈絡呈現出來,細緻刻畫了幾代中國人追求國家富強與人民解放的事跡,形成了許多網絡流行語)。其次,每段視頻時長有限,這就保證了觀看者能在較為零碎的時間裡看完整段視頻,同時通過聲音形式獲取歷史知識。
最後,網絡知識問答平臺「知乎」的興起,也為歷史知識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在這裡網友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起關於某個具體歷史問題的討論,感興趣的網友用撰寫答案的方式介紹各種歷史知識,彼此也可頻繁互動。不少歷史愛好者利用這一平臺創作了許多歷史類文章,所涉領域十分廣泛,回應了各種當代流行的歷史觀與歷史知識(例如一些具有基本史學素養的知乎網友,經常借回答歷史類提問,披露各種關於民國史的原始檔案照片,並附加相關解讀,有理有據,回擊了之前網絡上對於民國歷史的不恰當想像與敘事)。
概括而言,這些新媒介在歷史知識傳播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為移動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產物,它們的傳播速度非常快、範圍非常廣,許多熱點文章與視頻在短時間內就獲得極高的點擊量,閱讀群體不再局限於文史專業師生,而是遍及社會各個行業,並且受眾年齡段多為 90 後與 00 後,可以說,這些文章與視頻體現了大量當代中國青年對於中外歷史的基本認識與基本立場。
第二,在內容上主要集中於中外近現代史。在現代政治環境裡,近現代史對於政治與文化認同的形成十分重要。所以,當新一代人開始嘗試表達自己對於歷史(包括現實)的看法時,近現代史題材的文章與視頻無疑是十分合適的中介。因為它既涉及理解許多現狀如何演變而來,又為判斷這些現狀的性質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知識與話語空間。
第三,在文風上體現出不同以往的思想特徵與價值立場。微信公眾號與知乎上的許多頗有影響的歷史類文章,不再延續之前網絡歷史文章常用的抒情文藝式風格,而是採用頗為冷峻的筆調,輔以數據和材料分析,注重宏大敘事,著眼於政治與經濟的興衰,強調地緣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結構、領導者資質等因素對於歷史的影響。從主題風格(而非敘事方式)上,類似於 20 世紀初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斯巴達小志》《義大利建國三傑傳》《朝鮮亡國史略》等。
第四,在主題呈現方式上,通常並非就事論事,而是帶有極強的論辯色彩。當 90 後、00 後群體開始有意願接觸各種歷史知識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在 20世紀 80 年代、90 年代思潮洗禮下誕生的大眾文化氛圍與歷史論著。這些文化產品固然提供了許多歷史知識,但也夾雜著很多那一時期特有的政治與文化感覺,未必能引起新一代中國青年的共鳴。今天網絡世界的歷史知識傳播,往往體現著不同代人之間的巨大差異。新一代人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夠突破之前的文化話語權所形成的有形或無形之網,因此許多歷史話題的討論往往表現出對特定文化產品的回應、反思甚至批判,而突破的方式就是使用最新的傳播媒介。
可見,今天在網際網路新發展背景下出現的歷史類知識平臺與傳播途徑,除了傳播方式較為新穎,更重要的是,在各種流行的文章與視頻背後,往往顯示出當代中國青年尤其是 90 後與 00 後的基本歷史觀的變化。思考當代的歷史教育與大眾歷史知識,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從成長經歷上看,90 後與 00 後大多成長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綜合國力迅猛提升的時期,因此對於國家興旺與發展多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並且,隨著中外交流日趨便捷,許多人能較為容易地去海外留學或旅遊,實地觀察各國狀況,具有形成真實的、全面的「世界視野」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2008年以後,中國與世界的形勢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網絡上興起了各種新的探討中國與世界問題的思潮,大眾意識形態領域不再像先前那樣由西方國家單方面引領。這就為當代青年開啟了一扇窗口,讓他們能更為全面地審視各種歷史敘事,辨析許多在社會上流傳已久的歷史知識(或「歷史段子」),特別是能夠基於對現實的感知(包括全球金融危機、宗教與移民問題升級、世界範圍內貧富差距擴大、民粹主義與極右勢力崛起等),進而用自己的方式閱讀、思考中外歷史發展,形成一種不同於 20 世紀80 年代、90 年代思潮的新的歷史觀。
這種新的歷史觀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重新思考中國近現代史。通過 B 站彈幕與評論、知乎問答互動以及微信公眾號文章的轉載與留言,可以較為清楚地看到,不少青年人正在形成一種具有較強共性的中國近現代史觀,即不再把中國共產黨之外的各種政治力量視為近代中國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而是藉由新媒介所提供的史料、數據與中外比較,認識到它們自身有著十分明顯的缺陷與弊端,不足以承擔救國救民的重任。這一點十分不同於由他們的上一代人所主導的近現代史敘事,比如「民國想像」。
進一步而言,這種新的歷史觀強調更為完整地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史,正視新中國在基礎工業、社會結構、人均壽命、醫療衛生、文化普及、國防安全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強調尊重那一代人的犧牲與貢獻(比如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中,關於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的片段在網絡上引起巨大共鳴,其以動漫形式呈現出志願軍戰士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提供了一個與當代較為普遍的社會風氣不同的歷史片段,對當代青年極具震撼力。隨之而來的就是誕生於那個年代的經典歌曲《我的祖國》,以許多新的表現形式不斷傳播)。這一強調歷史進程中保家衛國、艱苦奮鬥重要性的視角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而在世界史特別是世界近現代史領域,這種歷史觀也與先前大眾文化傳播領域流行的觀點頗為不同。它不再把歐美日等國的發展史視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唯一途徑與標準,不再用一種「歷史終結論」式的眼光去評判歷史的進程,而是把世界各國的發展史視為各有興衰起伏、成敗得失的複雜過程,在內容上更多注意到工業、階級、軍備、地緣政治等要素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時用更為冷靜的心態分析近代以來的各種政治意識形態。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透露出一種重新思考19 世紀以降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傾向,它不是簡單複製先前的正面或負面評價,而是從當代的現實感出發,表現出作為生長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弊病叢生、經濟不平等已成嚴峻問題的時代中的新一代人,試圖用更「接地氣」的方式重尋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近代史上的貢獻。
如何認識這種新的歷史觀?或許有人會十分鄙夷地認為他們的看法是「幼稚的」,沒有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渠道。當年梁啓超等人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時,同樣也被視為離經叛道,但今天這些報刊早已經典化,成為人們認識中國現代思想史的基本文獻。更有甚者,隨著中外形勢的不斷變化,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知識特徵與價值傾向,今天許多已經掌握了社會資源及話語權的人士,當年多半也是唱著「光榮屬於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成長起來的,也曾努力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對於政治、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哪怕這些認識在今天看來也是「幼稚」的)。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將今天的 90 後、00 後汙名化,恐怕在價值判斷上會有「雙標」之嫌。
同時必須看到,當代青年習慣使用「造梗」的方式來表達對於歷史與政治問題的看法,的確存在一定問題。所謂「造梗」,即用發彈幕、截圖、表情包等新的傳播手段,將歷史與政治問題化約為一些名詞或圖像。這固然可以讓網友們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種基本共識,並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空間裡發現別人與自己「心同理同」,這種共識的凝聚度會越來越強,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歷史觀。但這樣的表達形式,會造成本應以嚴肅態度對待的歷史議題變得高度娛樂化、輕浮化,甚至會有一些人只是由於某種「梗」較為流行就跟風轉發,而沒有對背後的歷史與政治問題進行理性的、深入的思考。這對於形成一種本著嚴肅態度與理性思考來分析歷史與政治問題的風氣實無助益,反而很容易被資本邏輯下的消費主義所裹挾。
在論述何謂「政治成熟」時,韋伯認為,就是指具有這樣素質的人「按照他們的理解力,能夠把握本民族長遠的經濟政治『權力』利益,而且有能力在任何情況下把這一利益置於其他任何考慮之上」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體現出新歷史觀的青年一代,無疑具備走向「政治成熟」的契機。他們通過認識歷史,能夠更為全面地看待中國與世界,能夠漸漸認識到對於國家發展與人民幸福而言哪些因素是真正重要的,同時更能對新中國立國的宗旨感同身受。雖然他們在認識上還有不少稚嫩粗疏之處,但完全可能通過更為深入的閱讀與思考,形成成熟自洽的歷史觀。在這個意義上,如何進一步鼓勵他們,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內容,幫助他們從「自在狀態」走向「自為狀態」,避免消費主義與「去政治化」風氣在新一代身上蔓延,或許是當前討論歷史教育與政治文化認同時不容忽視的問題。
— 2020年10月新刊目錄 —
▍域外
美歐跨大西洋關係的中國挑戰
任希鵬
▍封面選題:美國的百年未有之變局
01 中美衝突:國際經濟層級體系的裂變
封凱棟
02 尋找新的「敵人」 :美國對華戰略加速調整的國內根源
潘亞玲
03 從「帝國」到「國家」:美國國家能力轉型進行時
歐樹軍
04 裡根政體的衰敗與美國重建的川普道路
左亦魯
05 疫情後大國關係新格局
紀明葵
▍城市政治經濟學
06 全球化時代城市的轉型發展
周偉林
▍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
07 美國國家構建過程中的科學公益
牛 可
▍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遷
08 「防疫國家」的信息治理:實踐及其理念
戴 昕
09 區塊鏈與國家治理的融合重構
李雯佳
▍中國發展模式再討論
10 進行中的開創:華為實踐的工業史意義
宋 磊
▍社會結構變遷
11 精細分層社會與中產焦慮症
熊易寒
12 當小農戶邁向大市場
譚同學
▍學術評論
13 文科為什麼要交叉——兼論知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錢乘旦
▍後發國家發展道路
14 拉丁美洲的未竟工業化
程文君 鄭 宇
15 「弱國家」困境和埃及的再工業化前景
段九州
本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9期,原標題為「走向「政治成熟」的契機 ——新媒介與當代中國青年新歷史觀的形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長按上方二維碼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