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經濟大行其道:上癮現象普遍 炒作行為值得警惕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盲盒經濟大行其道質疑聲不絕於耳專家認為

神秘盲盒不應成為監管盲區

● 盲盒玩法,本質是一種幸運遊戲。對於充滿神秘感的盲盒,消費者購買時,並不知道下一個開啟的是隱藏款,還是重複擁有的雷款,答案只有在購買並開盒後才能揭曉

● 玩家在購買時指向的對象不僅包含玩偶本身,實際上還包含了獲得隱藏款或特定標準款玩偶的「幸運」和「希望」。但是因為商家大多不公布盲盒標準款以及隱藏款的發售數量、中獎概率等信息,導致這種玩法非常不透明

● 市場監管部門應規範盲盒的經營秩序,對交易不透明的經營行為、虛假廣告和產品質量問題及時查處;網際網路運營商應對每一款上線盲盒加強審核,防止包含低俗內容;對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加強教育,使其知曉購買的風險

百威啤酒的限量版盲盒,包含太空人、包租公等行業角色的旺仔牛奶職業罐,藏有小龍蝦、花椒雞或饞嘴牛蛙的今錦上生鮮盲盒……近日來,由潮玩掀起的盲盒熱潮裡,頻頻出現跨界新產品,成為不少消費者的新寵。

圖書盲盒、美妝盲盒、高校錄取通知書盲盒、生鮮盲盒……以盲盒經濟為延展的商業模式也在各行各業被複製、借鑑,甚至更加紮根本土、靈動多變。

2019年起,盲盒在國內開始火爆。天貓國際2019年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能力榜單》顯示,近20萬名消費者一年花兩萬元集盲盒,購買力最強的消費者一年買盲盒耗資百萬元,盲盒僅在天貓上的銷量就同比增長189.7%,成為當代年輕人最燒錢的愛好。截至2020年10月23日,泡泡瑪特電子商城已售出超6.5萬份「雙11心選禮包」,購買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盲盒經濟,是否已經成為網紅經濟的新風向?

盲盒熱潮方興未艾

商家紛紛借勢營銷

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產品在一定的人群間也較為流行。盲盒營銷類似於一種抽獎遊戲的商品營銷手法,能夠大大刺激用戶的復購率。由於二次元用戶IP忠誠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營銷最初大量用於二次元領域的手辦銷售。如今,盲盒營銷已經成為IP玩具禮品、線上線下互動營銷常用的方式之一。

2019年,盲盒開始火爆,泡泡瑪特或許成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連日來,《法治日報》記者多次前往泡泡瑪特的線下店面發現,在非工作日,店內通常顧客較多,且大多為年輕女性,儘管部分顧客並沒有購買店內商品,但部分熱門款式的盲盒已出現缺貨狀態,且有多位顧客一次購買多個盲盒,消費金額達上百元。

盲盒通常以系列的形式進行售賣,每個系列一般有8-12種款式。當玩家得到首個盲盒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玩家們總是想擁有所有的款式,追求系列「大團圓」。業內人士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其難以獲得的「隱藏款」,那些概率為1/72、1/144的隱藏款,能激發玩家的賭徒心理,刺激盲盒消費。

對於盲盒的情結,來自天津的童女士表示:「以前上學的時候很喜歡買文具福袋,在文具店看到後通常都會買一個帶回家,裡面會有本子、筆、貼紙、文件夾等,價格比單買便宜很多,而且會有驚喜感」。

近期,盲盒式營銷持續火爆,包括故宮、麥當勞、上海迪士尼在內的多個商家均將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產品。2020年4月,「故宮淘寶」推出了「宮廷寶貝」「貓祥瑞」等主題盲盒,中秋期間還推出了故宮貓中秋限量盲盒,引發廣大消費者的購買熱潮。

與直接發售盲盒類產品不同,麥當勞則藉助盲盒這一手段進行產品營銷。2020年7月,麥當勞推出小黃人系列盲盒,全系列共70款,購買開心樂園餐即可獲得盲盒一個。《法治日報》記者在某幼兒園門口隨機採訪了幾位孩子家長。家長們紛紛表示,在活動期間,自己的孩子多次提出想要去購買麥當勞的開心樂園餐。「孩子天天吵著要去吃麥當勞,結果拿到的玩具不滿意,還非要再去買一份套餐,這種營銷手段真的非常高明,挺吸引小孩子的。」王女士說。

就在國慶前,旺旺在天貓旗艦店上線25款旺仔牛奶職業罐,消費者下單後可隨機獲得常態款或隱藏款的旺仔牛奶。官方頁面顯示,這些罐頭裡不僅有程式設計師、廚師、護士、記者等18種常態職業,還包含了電競選手、購物達人、包租公等7款隱藏罐頭。

從淘寶網上顯示的消費者評價來看,旺旺此次營銷頗受消費者的青睞,既有消費者曬出自己抽得的隱藏款,也有消費者含恨表示「沒有抽到想要的相聲演員,誰想用相聲演員和我換包租公或戲曲演員麼」,更有人表達了想集齊旺仔職業罐全家福的願望。

盲盒上癮現象普遍

炒作行為值得警惕

隨著盲盒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開始大量購買盲盒。《法治日報》記者在社交網絡搜索「盲盒」「盲盒上癮」「端盒」等關鍵詞後發現,許多網友已在盲盒上花費上千元甚至上萬元。

不過,這一不確定性帶來的好奇心與重複購買的上癮特徵,也讓一些學生家長頗為反感。「一些青少年學生出於對其喜歡玩偶的追求,又在盲盒這種不確定性和希望下一個抽中的心理刺激下,會不斷重複購買,這些中小學生又有幾個會不上癮?」北京一位中學家長表示,「小孩子不懂什麼是理性消費,他們只有把錢花光才不會再買。」

來自江蘇的大學生蔡某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她平時遇到喜歡的會買一下,抽到不喜歡的會再去買一個,「如果還是抽不到,就放棄了,如果遇到了很喜歡的系列,會直接『端盒』(整箱購買)」。當被問及喜歡購買盲盒的原因時,蔡某表示,因為盲盒具有一般玩具所不具有的驚喜性,拆盲盒的快感與收到禮物時的感覺相似,且拆開後的玩具作為擺件放在桌子上也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法治日報》記者通過社交媒體聯繫到了一位來自山東的路女士,路女士是盲盒的資深愛好者。據路女士描述,其家中有多套完整的盲盒,遇到喜歡的便會直接「端盒」。

「有時候單買比較難一次性買到喜歡的,通常要抽許多次,這樣下來也不便宜了,還不如直接『端盒』,又可以擁有喜歡的款式,又避免了重複。」路女士說。

路女士的想法並非盲盒玩家中的特例。在北京某高校,《法治日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提著泡泡瑪特購物袋的高校學生,不止一位學生表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己如果很喜歡,會選擇端盒。

至於在盲盒上的花費,蔡女士說:「在不端盒的情況下,一個月差不多買四五個,需花費兩三百塊錢。有時候還會買一些盲盒收納的展示櫃及其他裝飾物,在這個方面花費比較多。」

而路女士表示,自己在盲盒上的花費比較高。「我不會單一局限於泡泡瑪特一個牌子,像是故宮盲盒或其他店裡賣的盲盒,如果喜歡也會去買,每個月可能要花五六百元,端盒的話,差不多每個月要在盲盒上花上千塊錢。」當被問及是否會為了追求隱藏款多次端盒時,路女士表示,自己不會過於追求隱藏款,主要原因還是經濟能力有限。

《法治日報》記者在採訪了多位盲盒愛好者後發現,盲盒愛好者在購買盲盒時享受其背後的不確定與驚喜性,這種未知性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衝動。同時,開盒後,無論結果是否滿意,都會出於「想要再試一次」或「自認幸運所帶來的滿足感」而進行二次抽盒。採訪中,一高校學生表示,在抽盒過程中,如果沒有一次性抽到最喜歡的款式,通常會抱有僥倖心理進行多次抽盒,「儘管事後會後悔自己衝動消費的行為,但下一次還是會難以控制自己,還是會繼續抽盒」。

「盲盒炒作到幾十倍的價格,針對的主要是某些特殊款式,這種炒作行為雖然並不違法,但是否真的有那麼高的價值卻要打個問號。這種人為炒作起來的高價存在泡沫,如果以此為投資工具,可能風險會比較大。」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說,盲盒帶有抽彩式銷售以及隱藏款限量供應兩個明顯特點,具體射幸合同的特徵,玩家在購買時指向的對象不僅包含玩偶本身,實際上還包含了獲得隱藏款或特定標準款玩偶的「幸運」和「希望」。但是因為商家大多不公布盲盒標準款以及隱藏款的發售數量、中獎概率等信息,導致這種玩法非常不透明。

「我剛上高中的『00後』女兒買了好多Molly系列盲盒在家開箱,就是為了拿一個所謂的隱藏款在同學面前顯擺,每年的押歲錢和零花錢幾乎全部用於購買盲盒,大概一年花費5000多元,玩了兩年多卻一個系列也沒有集齊。」北京一位中學生家長表示,「現在,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她和她的同學們終於醒悟,知道集齊系列盲盒就是一個騙人的把戲。」

亟待進入監管視野

規範盲盒經營秩序

盲盒玩法,本質是一種幸運遊戲。對於充滿神秘感的盲盒,消費者購買時,並不知道下一個開啟的是隱藏款,還是重複擁有的雷款,答案只有在購買並開盒後才能揭曉——盲盒經濟的魔力,會帶動這股「萬物皆可盲盒」的熱潮走多遠?

儘管盲盒所帶來的熱度依然高居不下,但部分盲盒愛好者已經開始逐漸趨於冷靜。在社交平臺上搜索發現,有關盲盒是否為「智商稅」、如何戒掉買盲盒上癮的習慣等相關問題已經得到了廣泛討論。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當下不同行業的盲盒系列,更多地在用遊戲的方式增加互動趣味、社群活躍度和黏性。同時,也有部分商家通過增加隱藏款、限定款的形式,以新帶庫存開拓銷路。「盲盒能否『出圈』最終還看內容本身和應用場景。當盲盒營銷越來越多,一旦消費者失去新奇感,最終效果很難盡如人意。」

事實上,盲盒玩法熱的背後,對其合規性的質疑聲音也在不斷上升。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向《法治日報》記者表達了對於盲盒經濟的種種風險擔憂。

比如在政策監管方面,目前盲盒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有業內人士認為存在一定的投機與盲目炒作。

「政策監管預計趨嚴,改變目前市場生態。」曾因深陷盲盒而研究過盲盒經濟的北京白領劉素分析說,「特定一款盲盒IP屬於短期潮流消費,長期來看,核心用戶存在對盲盒收集失去興趣的可能,存在用戶流失風險」。

採訪中,不少青少年的家長認為,盲盒這一玩法的上癮更甚於彩票,「盲盒上癮,說到底就是把賭徒心理向青少年灌輸,彩票至少還有國家在管,盲盒既沒有人管,又是一個高度不透明、信息極為不對稱的玩法」。

盲盒不同於普通商品,消費者在購買時並不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否需要,很容易被刻意誇大的「中獎」概率吸引,不斷投入金錢去購買盲盒,以博得心儀的玩偶。

截至2020年10月10日零時,根據鳳凰網《文化風向標》發布的投票顯示,網友們認為盲盒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按照投票比重依次為:噱頭過大,產品本身缺乏實用性(30.17%);價格不合理,部分產品溢價嚴重(20.35%);讓消費者「上癮」,花費更多金錢(17.43%);下遊市場投機、炒作嚴重(16.05%),部分產品涉及抄襲等爭議(9.44%)。

同時,盲盒隨機化的購買體驗,恰恰是讓眾多玩家情願「入坑」的微妙之處。運氣好時抽到「隱藏款」,瞬間價格翻數倍,最高時甚至接近40倍,同系列中的熱款也能以高於買價的價格賣出,因此近年來「炒盲盒」成為繼炒股、炒鞋之後的熱門話題。這種「小盲盒」可能帶來「大財富」的收益不確定性正是盲盒狂潮持續升溫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盲盒催生的相關二手交易,趙佔領認為,如果商家參與二手市場買入或賣出玩偶,尤其是高價收購隱藏款,刺激盲盒玩家的投機心理從而購買盲盒,進而形成通過設有一定概率的方式低價銷售再在二手市場高價回購的閉環,涉嫌構成賭博,應由公安機關進行查處。

目前,相關產品投機性已成市場關注的熱點。盲盒模式儘快進入監管視野,是許多民眾所期待的。

「盲盒理論上有可能被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認定為『有獎銷售』。」有業內人士稱,「但它不同於現在眾多流行的抽卡類手機遊戲,監管層可以通過提取後臺代碼對中獎概率進行直接監管。盲盒的概率設置過程中應該如何來監管,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目前還比較難認定盲盒是否違法,從法律角度進行規範可能比較困難。」趙佔領直言。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看來,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盲盒亟須規範。首先,市場監管部門應規範盲盒的經營秩序,對交易不透明的經營行為、虛假廣告和產品質量問題及時查處;其次,網際網路運營商應對每一款上線盲盒加強審核,防止包含低俗內容;第三,應對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加強教育,使其知曉購買的風險。

(記者 趙 麗 實習生 孫一菲)

相關焦點

  • 盲盒已成現象級亞文化 內核是潮玩不是炒作
    來源:壹財信自社長去年開始關注盲盒以來,盲盒已漸成現象級亞文化,但隨著媒體對盲盒行業的報導越來越多,盲盒與」炒作」越來越貼到了一起,甚至出現了」一提盲盒即為收割消費者智商稅」,必須」口誅筆伐而快之」的傾向。
  • 「一入盲盒深似海」,讓人上癮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參與泡泡瑪特投資的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曾強調,泡泡瑪特的成功核心絕對不是因為盲盒,而是將設計,供應鏈,再到最後的零售終端,整合成平臺化能力。盲盒為何讓年輕人上癮?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闡釋,盲盒的消費群體大部分衣食富足,當一個人的基礎需求被滿足後,就會進一步追求富有滿足感、優越感,盲盒經濟或許正是抓住消費者這一心理特點。為了避免消費群體對產品產生倦怠感,盲盒商家往往需要通過炒作限量款,加快更新速度,維持客戶對產品的獵奇。消費者容易被刻意誇大的「中獎率」吸引,不間斷地投資消費。
  • 「盲盒」為什麼讓人上癮?
    編輯導語:近幾年,開盲盒突然又火熱了起來。不僅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品牌,開盲盒的方式也五花八門。本文作者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開盲盒的人是什麼樣的心理,以及盲盒為何會讓這麼多人上癮,希望看後對你有所幫助。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在我們的身邊,上癮模型幾乎無處不在,不管你買不買盲盒,它都與你我息息相關。 這篇我們就從「上癮模型」入手,講講盲盒經濟背後的故事。 要警惕那些免費的東西,因為它們往往是最貴的。 要警惕那些便宜的東西,因為它們在放長線釣大魚。
  • 萬物皆可盲盒?對寵物「活體盲盒」說不.淺析盲盒經濟合規性
    這種一刀切的方式我並不贊成,盲盒這個概念並不新鮮,只是泡泡瑪特通過IP包裝重新定義了其地位。目前我國對於這種盲盒抽彩式銷售以及隱藏款限量供應的射幸行為並沒有明確規定予以禁止。既然不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情形,因此則討論盲盒銷售的射幸特徵是否符合「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這一情形,進而判斷盲盒行為中射幸行為的合法性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 90後玩家親述:我對泡泡瑪特盲盒的狂熱上癮,勝於故宮文創
    比起故宮文創,泡泡瑪特盲盒更讓部分玩家上癮?憑什麼?在市值千億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依靠盲盒+IP講出的「炫麗」資本故事中,有個細節:一部分人幾乎未聞其名,另一部分人則為之上癮,甚至「狂熱」。這更加劇了人們的好奇心,這股「盲盒熱」究竟為何而火?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你上癮的?
    盲盒這一驚喜盒子從社交的方方面面露臉,顏值高且款式多的盲盒讓不少年輕人的錢包日漸消瘦。不少95後年輕人直呼:「一入盲盒深似海!」小小的玩具,到底為何讓年輕人頻頻上癮,魔力到底從何而來?盲盒一盒多為12個,分為「隱藏」「熱」「雷」三種,「熱」和「雷」根據玩家喜愛程度而定,決定著其二手價格,隱藏是隨機的,概率是1/144。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錢包被「掏空」?
    隨著泡泡瑪特即將上市,或將給盲盒經濟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然而,盲盒究竟是什麼,怎麼火起來的,行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值得深思。「上癮」的盲盒「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根據招股書,2017年泡泡瑪特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1.58億元、160萬元,到了2019年,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激增至16.83億元、4.51億元,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226.37%、1578.91%。盲盒經濟確實很火,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盲盒究竟是什麼?有何魔力?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的錢包被「掏空」?
    隨著泡泡瑪特即將上市,或將給盲盒經濟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然而,盲盒究竟是什麼,怎麼火起來的,行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值得深思。「上癮」的盲盒「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直到2016年,公司向潮流玩具零售商轉型,開啟了IP+盲盒的運營模式,推出Molly Zodiac星座系列等盲盒產品,公司業績開始好轉,並帶動了盲盒經濟的發展。根據招股書,2017年泡泡瑪特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1.58億元、160萬元,到了2019年,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激增至16.83億元、4.51億元,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226.37%、1578.91%。
  • 華益弘公益慈善善行:盲盒經濟成也IP敗也IP
    更不用說聚集了大量Z時代和二次元愛好者的B站以及擁有大量知名漫畫、動漫IP的騰訊動漫,由於與盲盒的受眾、核心競爭力高度貼合,在暗中沒少發力。 相較日本和美國的盲盒經濟,中國的盲盒經濟又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盲盒這股東風還能刮多久?對此,美股研究社試圖通過國內競爭格局以及日美潮玩市場的分析進行一些解答。
  • 泡泡瑪特上市,盲盒是收割韭菜還是承載夢想?
    把每個系列的人物都收齊,也是一樁值得得意而且很快樂的事情再往前一點,70後的小時候還收集過火花(火柴盒上的貼花),收集過香菸殼。直到今天,郵票收集依然是一個市場龐大而且門檻頗高的小眾行業。對於盲盒,有的人可能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所謂的盲盒,是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
  • 成也IP敗也IP,中日美盲盒經濟背後不變的商業邏輯
    更不用說聚集了大量Z時代和二次元愛好者的B站以及擁有大量知名漫畫、動漫IP的騰訊動漫,由於與盲盒的受眾、核心競爭力高度貼合,在暗中沒少發力。相較日本和美國的盲盒經濟,中國的盲盒經濟又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盲盒這股東風還能刮多久?對此,美股研究社試圖通過國內競爭格局以及日美潮玩市場的分析進行一些解答。
  • 鳳凰網文創《文化風向標》發布盲盒報告:盲盒出路在何方?
    圖書盲盒、美妝盲盒、高校錄取通知書盲盒、生鮮盲盒……以盲盒經濟為延展的商業模式也在各行各業被複製、借鑑,更加紮根本土、靈動多變。  如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所言:「從一開始就必須明確指出,消費是一種積極的關係方式(不僅於物,而且於集體和世界),是一種系統的行為和總體反應的方式。我們的整個文化體系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 盲盒使年輕人「上癮」登上熱搜,20萬人一年消費超2萬!
    01導語今天有著一則特別的消息登上了熱搜,其話題就是「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在我們的短視頻播放平臺和各大視頻APP中也不少見一些盲盒開箱的測評視頻,盲盒之所以叫做盲盒是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裡面到底有著什麼東西,給人一種神秘感,因此盲盒也就特別受歡迎。
  • 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你買盲盒了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開始慢慢深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在微博熱門話題上,「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閱讀量達到4.6億,有1.3萬討論。從小眾到大眾,有人說,盲盒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收藏欲和賭博心不僅不會缺席遲到,還會愈演愈烈。
  • 盲盒亂象叢生,上癮、棄坑一念間,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能走多遠?
    《紅周刊》記者採訪多位泡泡瑪特的買家後發現,泡泡瑪特存在高價炒作、黃牛橫行、產品有瑕疵等諸多問題,對此「娃友」們紛紛抱怨「心累了」,而持續消耗消費者「情懷」的泡泡瑪特又能走多遠呢?上癮事實上,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對拆盲盒上癮。
  • 泡泡瑪特的盲盒心理學
    編輯導讀:泡泡瑪特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火出圈的上市公司,背後反映的盲盒經濟的繁榮。有人讚揚這種新穎的形式戳中了當代年輕人對於潮和精緻的追求,有著遠大廣闊的市場,也有人覺得舊瓶裝新酒,潮玩+盲盒依然會是曇花一現的爆款。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為什麼盲盒經濟能如此火爆。01 潮玩+盲盒背後:短時刺激與易得快樂1.
  • 抽起盲盒一時爽 抽完錢包很受傷 提醒大家節制
    ■盲盒實體店。■盲盒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盲盒作為一項「潮玩」,正在年輕一代中盛行,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受到其影響。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 盲盒的金錢遊戲
    約定由設計師設計IP,泡泡瑪特幫他們進行獨家生產、獨家銷售,其盲盒模式,不僅讓公司扭虧為盈即將在港股上市,也讓國內潮玩行業的命運被徹底改寫。據其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17-2019三個年度,泡泡瑪特淨利潤實現爆發式增長,分別為156.9 萬元、9952.1 萬元和 4.51億元。其毛利率更是逐年提升,從2017年的47.6%增至2019年的64.8%,成為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
  • 泡泡瑪特的「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已經融資8輪的泡泡瑪特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鋒。在過去的幾年裡,依靠「盲盒」,泡泡瑪特不僅扭虧為盈,還實現了利潤增長百倍的奇蹟,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然而,就在泡泡瑪特加速狂奔的同時,盲盒所帶來的新奇感也在部分愛好者之間逐漸消退,不少盲盒玩家開始「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