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2020-12-26 騰訊網

作者 l 文七君 編輯 l 星裡浣

「嬰兒手掌大的塑料玩具,一年賣16億?!」

這是很多人聽說泡泡瑪特上市的第一反應。

六一兒童節這天,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正式提交招股書,準備香港上市。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泡泡瑪特淨利潤156萬元。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16.8億,淨利潤是4.51億元。

3年時間,泡泡瑪特淨利潤暴漲近300倍,估值已經超過了175億。

了解的人都知道,2016年以前,泡泡瑪特一直都是虧本經營。2016年後,泡泡瑪特卻整個鹹魚翻身,僅用三年時間,就華麗轉身成港股上市公司。

這一切,都源於他們2016年推出的產品形式——盲盒

什麼是盲盒?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看不見內容的盒子,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買來後打開才知道裡面具體是什麼。

下面圖裡這樣的塑料或者樹脂小娃娃就是盲盒,只有幾釐米高,是一種袖珍擺設。

別小看盲盒這個小玩意,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千億市場經濟。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一個巴掌大的小玩具,成本只有幾塊錢,為何能成為當代硬核燒錢方式的大哥大?

賣什麼不重要,怎麼賣才是關鍵。

只要夠神秘,萬物皆可盲。

研究用戶心理的《上癮》這本書,提過一個問題:是什麼讓產品脫穎而出?是什麼決定了產品的走紅或消失?

答案是: 當產品進入了用戶的習慣區間,產品就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

讓它進入你的習慣區間,其實就是讓你對它上癮。等你上癮了,掏心掏肺掏錢,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書中提到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觸發行動多變獎勵投入

對某個產品上癮的過程,可以想像成談戀愛的過程。

第一步觸發,引導你認識和接觸產品,就像你和戀人在人群中看對了眼。

第二步是行動,相當於你去追求人家,開始主動了解對方。

第三步,追求的過程中,有無數不可預期的「驚喜甜蜜」等著你。

最後,就像熱戀一樣,你沉浸其中,想擁有TA的一切。

你投入產品越多,就越離不開它,繼而引發下次「觸發」,從而開始一個正向循環。

在我們的身邊,上癮模型幾乎無處不在,不管你買不買盲盒,它都與你我息息相關。

這篇我們就從「上癮模型」入手,講講盲盒經濟背後的故事。

01

為了讓你在人群中多看它一眼

盲盒商家有多努力?

前幾天,對面同事拿給我一個只有五釐米高的小擺件看,說是兒童節滴滴搞活動,她打車正好坐上了活動專車,專車贈送了玩具。

我細一看logo,真巧,正是泡泡瑪特的盲盒。

滴滴跟泡泡瑪特聯合搞的這場活動,在上癮模型中,是典型的「觸發」,就是為了讓你能在人群中多看它幾眼。

此外,泡泡瑪特還與各種明星、綜藝、淘寶活動合作,通過視頻博主直播帶貨,不停地「刷存在」。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微博截圖

線下,各種零售店、線上渠道、機器人商店、批發和展會,讓你眼不見都難,在場景上不斷激發你的購買動機。

截至2019年底,泡泡瑪特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線下直營店已經有114家,擁有825臺機器人商店。

利用不同場景觸點,向目標人群投放,讓潛在用戶不斷接觸它,觸發用戶購買慾望。這就是盲盒的「觸發」操作。

▲泡泡瑪特在北京密集的線下門店

當你踏入盲盒體驗區的那一步,你兜裡的錢就已經開始飛向商家了。

2018年12月1日,對於盲盒玩家無疑是個歷史性時刻。

這一天上午10點整,泡泡瑪特開售潘神洛麗聖誕系列盲盒,全球限量3000套。當天凌晨兩點,線下實體店就開始有人排隊,線上抽盲盒的小程序、App幾乎癱瘓。

對於狂熱玩家來說,盲盒已經不是一種產品。

85後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說:「Molly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喜愛的形象,背後的邏輯更像是100個人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它把自己的靈魂掏空,你可以把你的靈魂裝進去。」

《南方周末》曾經採訪過很多盲盒玩家。其中有位胡先生,運營一個盲盒玩家社群。

「大部分玩得比較深的都有內傷,即便沒有內傷也很孤獨。」胡先生也不例外。

他家庭不圓滿,所以他玩盲盒都一次性買下一整套。

「人家有8個兄弟姐妹,你非要拆開,你不覺得特別沒意思嗎?我還是喜歡全家福,都在最好。」

還有一位玩家周影,剛入坑一年,家裡的盲盒就已經擺滿了客廳一整面牆。燈泡壞了,下水道堵了,晚上失眠,覺得人生一團糟時,她覺得這些不會說話的玩偶給了她慰藉。

「盲盒使我快樂」,「盲盒給我希望」,「盲盒讓我找到群體認同」,「盲盒給我慰藉」……

看到那個嘟嘟嘴的盲盒娃娃,很多人都會把它當做自己。自己高興時,娃娃就是高興的。自己沮喪時,娃娃就是沮喪的。

當一個人對產品產生了心理認同,BANG!

上癮模型的第一步完成了。

02

表面「物美價廉」的盲盒

背後用接連不斷的新品「釣大魚」

跟網上動輒千元的手辦相比,盲盒單價不高,大多數是59-79元,看似非常物美價廉。

這個單價設計得非常巧妙。

若是十幾塊錢,就像街邊的玩偶公仔,太low,玩家拿不出手。超過一百塊錢,在用戶心理上等於上升了好大一個門檻,絕對會影響用戶的復購率。

59塊錢,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也就兩杯奶茶的價錢,不如買個盲盒?

而且,商家已經360度完美鋪好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只要你有夠得到的錢,沒有你夠不到的盲盒。我試了一下,在京東上買盲盒,上午10點前下單,下午就能送到你手裡。

你看,無論是在時間、體力還是金錢上,盲盒商家都把門檻降低到了最簡單的地步,讓買家往裡湧。

但商家怎麼會就此罷休?

他們會提供足夠的誘惑,不斷地激發你行動。

盲盒最大的坑不在於單價,而在於新品不斷。

以泡泡瑪特為例,每個系列都會按季節發售,一個系列十幾個款式,每個款式動作、表情、服裝上都有變動。

每個新品都在向你招手,買了第一個,就總想再看看別的款,反正一個也不貴。

不知不覺地,你就很容易陷入買買買的無限循環。

降低初購門檻的同時,又新品不斷,大大提高了用戶的產品復購率。你復購率越高,商家就越容易把購買盲盒培養成你的習慣。

降低準入門檻,提高你的行動能力,這種培養用戶習慣的套路,不僅僅限於盲盒經濟,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玩微博。新浪博客年代長文為主,博客只是少部分人的舞臺。微博來襲,把門檻降低到140字,人人都能寫微博,微博就變成大多數人的社交平臺。

比如說遊戲。很多遊戲開發商都會免費開放遊戲,等到玩家上癮後,再用虛擬道具、超能力這些需要氪金的操作榨乾玩家的錢包。

比如說工作用的辦公軟體。我現在用的石墨文檔是無廣告免費版,我用得很順手。最近它一直提醒我免費版到期了,不斷引導我使用付費版本。我已經培養了用戶習慣,自然就會去買它的付費版本。

查理芒格說過,用戶對產品形成使用習慣後,對它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對價格的敏感度就會降低。

要警惕那些免費的東西,因為它們往往是最貴的。

要警惕那些便宜的東西,因為它們在放長線釣大魚。

03

盲盒的「盲」

讓年輕人變成追逐快感的賭徒

這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12歲的小姑娘,偷偷轉走了媽媽的存款,三天就買了一萬多塊錢的盲盒。

不少人評論說:現在小孩子的自制力真差。

其實不光是小孩子,對盲盒上癮的成年人比比皆是。

讓買家對盲盒感興趣,神秘元素是關鍵。

而讓買家對盲盒上癮,無窮的多變性是關鍵。

就拿泡泡瑪特來說,一整箱盲盒有12套盲盒,一套盲盒裡有12個娃娃。有些「端箱」玩家,一端就是一整箱144個娃娃。

為啥要端箱?

一整箱144個小娃娃裡,有一個是隱藏款。大多數玩家,都對收集隱藏款充滿了渴望。為了保證買到那個隱藏款,他們甘願一次性花掉144個娃娃的錢。

盲盒就像人生的那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

隱藏款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期盼,確定後隨之而來的不甘心或者滿足感,就像賭博、彩票和遊戲一樣,深深地抓住玩家的情緒。

讓買家著迷的,正是拆開盲盒前的不確定性,以及拆開後收穫的小確幸。

這是泡泡瑪特最大的盈利策略。

這就說到了上癮模式的第三個階段——多變的獎勵。

心理 學家斯金納在1950年代開展過一項研究。他將小白鼠放入裝有操縱杆的籠子裡,只要壓動操縱杆,小白鼠就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很快發現,壓動操縱杆和獲得食物這二者之間存在因果。

後來,斯金納做了一點小小的變動:小白鼠壓動操縱杆後,不再是每次都得到食物,而是有時能得到,有時得不到。

當小白鼠只能間隔性地得到食物時,它壓動操縱杆的次數明顯增加了。

多變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頻繁地去做這個動作。

盲盒上癮最大的秘密是「盲」。

給盲盒設計近乎無窮多變的獎勵,是商家吸引買家的決勝法寶。

抽盲盒的心理過程,就是獲得多變獎勵的過程。玩家投入真情實感和真金白銀,卻不知道下一個抽到的是什麼。拆開盲盒時瞬間的失落或者驚喜,形成強烈的消費體驗。

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寤寐思服。

求而得之,普大喜奔,廣而告之。

玩家抽的不再是盲盒,而是那份抑制不住的多巴胺。

「限購」、「新品」、「收藏」……每一個字眼,都給盲盒增添了一份無形的價值暗示,讓抽到盲盒的玩家產生心理優越感。

由此,盲盒還催生出更多的社交功能,刺激玩家分享、炫耀、討論、交換,並進一步促使玩家不停收集,產生復購行為。

《社會行為與人格》提到,收集東西這一看起來非常私人的行為,可以將人們與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聯繫起來,從而產生社交行為。

盲盒經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2016年6月,泡泡瑪特官方社區葩趣APP正式上線。粉絲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圈子發帖,可以在「娃市」二次交易,參與平臺抽號,購買限定商品,還可以參加線下玩友見面會。

盲盒不再是單純的商品,成為了一種社交貨幣。

現場拆盲盒的視頻也很受玩家青睞。

「我開到的第一個Molly小火車隱藏,給大家分享手感。首先它的配重幣很薄,上下用力晃時幣的聲音很清脆,最好抽一盒新的,概率大。」網友會炫耀拆盲盒的戰果,主動分享隱藏款攻略。

很多拆盲盒視頻播放量多達幾十萬,可以收穫十幾萬的贊。

▲B站上的拆盲盒視頻

盲盒玩家們還創建了很多線上線下社群。

閒魚上隨便一搜,各種盲盒魚塘。

發帖互動、參加社群、線下面基,玩家們不斷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份社交認同。這也更加讓玩家們對盲盒念念不忘。

稍不注意,玩家就會變成前面實驗中斯金納箱裡的小白鼠。

上癮模型的第三關打通了。

04

三分天註定,七分人操作

剩下90分靠氪金

「買夠 100 個盲盒就收手」。

「現在出門,馬上到」「今天一定不熬夜」之後,這個盲盒flag成功入選當代社會第三大經典謊言。

能讓盲盒買買買停不住手的,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策略,盲盒商家還有一手:稀缺效應。

1979年,美國幾個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將兩個相同的玻璃罐放在人們面前,A裝了十塊餅乾,B裝了兩塊一模一樣的餅乾。

罐子一樣,餅乾也一樣。但參加實驗的人,顯然覺得幾乎空了的B罐裡的餅乾更珍貴。

物以稀為貴,數量的稀少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判斷。這就是稀缺效應。

盲盒隱藏款抽中的概率,只有1/144。有的特別款概率更低,比如Molly系列的西遊金色特別款,抽中概率是1/720。

在盲盒圈內,狂熱的「端箱」玩家會一次性花費幾千元,成箱往家搬盲盒。

以泡泡瑪特為首的盲盒賣家,把稀缺效應發揮到了極致,讓玩家投入地買買買停不下來。

當你為某個產品不斷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時,你就已經「投入」這個產品了。

此時,就是完成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投入增加」。一個人對事物的投入多少,跟他熱愛這個事情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有個著名的「宜家效應」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很多人特別喜歡宜家的家具,不僅僅是因為便宜,還有「投入增加」的心理因素。

宜家的很多家具,都需要客戶自行組裝。你投入體力和腦力勞動自己組裝家具,就會產生一種非理性的喜愛,繼而給它賦予更高的價值。

一個人對事物的投入越多,就越有可能認為它更有價值,就越可能與過去的行為保持一致,容易為自己過去的行為尋找理由。

因此,當你買了第一個盲盒,大概率不會就此收手。當你買了一套,可能還會湊第二套。當你享受了一次端箱的快感,就還想再一次嘗試這種快感。

玩家會不斷重複上癮模型的過程:觸發—行動—獎勵—投入—觸發,不斷進入上癮循環。

怪不得業內有一句話:買盲盒和XX一樣,永遠只有0次和無數次。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花了720個娃娃的錢,到底能不能買到那個1/720概率的隱藏款呢?

不管有沒有,對於商家來說,目的早已經達到了。

05

任何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

玩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從2019年開始,「炒盲盒」成為了如火如荼的潮流。

根據閒魚官方數據,盲盒二手交易魚已經成了千萬級產業。玩家們對各種限量版盲盒趨之若鶩,最受追捧的一款隱藏款盲盒,從59元漲到了2350元,價格狂漲39倍。

一個30歲的上海閒魚用戶,去年通過轉讓盲盒,賺了10萬元。這樣的新聞又給玩家們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月入過萬」、「年薪30萬」,投機客的營銷也吸引了太多眼球。

也許這正是盲盒商家樂於見到的。一旦盲盒出了圈,故事才有得講,大餅才能畫得有模有樣,資本才會湧進來。

商家要的從來不只買家那點小錢,還有資本的大錢。

畢竟,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憑藉盲盒這種產品,僅僅用了7年時間,就已經開了30家公司了。

但跟盲盒玩家有關的新聞裡,更多的還是下面這種。

「北京夫妻買盲盒4個月花掉20萬」

「60歲的玩家一年花70多萬購買盲盒」

「9歲女孩2年間購買盲盒超四千元」

……

▲來自知乎熱評@餘美醬

▲來自知乎熱評@天天

當盲盒變成了盲目,不確定的驚喜就變成了傾家蕩產的驚嚇。

任何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玩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即時滿足感、多巴胺遊戲、投機心理,等等等等……

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的那樣: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它們看起來人畜無害,毫無攻擊性,卻用一種面帶笑容的方式毀掉我們的精神、思考和行動。

理解了盲盒經濟背後的上癮模型,就更能清楚它所利用的人性套路。

當我們理解了它,就可以嘗試不被困在人性的弱點裡,培養不被剝奪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不被商家輕易帶動情緒的定力。

套路從來都有,破解套路,放平心態,學會自律,才不會輕易被套牢。

畢竟我們要做的,是快樂的主人,而不是快感的奴隸。

參考素材:

1-《上癮》, [美] 尼爾·埃亞爾 / [美] 瑞安·胡佛 ,中信出版集團

2-《比炒鞋還燒錢的盲盒,如何讓人「中毒」1年花70萬?》,@運營研究社

3-《盲盒「賭徒」:能花錢買到的快樂其實很少了》,譚暢,南方周末

本文來源:公眾號@粥左羅。粥左羅,90後,畢業5年持續進化,從服務員到創業者,《學會寫作》作者,學員超過10萬人的寫作課講師,8000人成長社群發起人,堅信成長即財富,堅信優質內容能給你向上生長的力量。關注公眾號@粥左羅,菜單欄查看50篇必讀好文。

相關焦點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錢包被「掏空」?
    12月1日,泡泡瑪特公告稱,公司於12月1日—12月4日進行招股,擬全球發行1.357億股,每股發行價不低於31.5港元且不超過38.5港元,募集資金約42.75億港元-52.24億港元,預計將於2020年12月11日在香港上市。隨著泡泡瑪特即將上市,或將給盲盒經濟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 「盲盒第一股」出圈背後:多少年輕人的錢包被「掏空」?
    12月1日,泡泡瑪特公告稱,公司於12月1日—12月4日進行招股,擬全球發行1.357億股,每股發行價不低於31.5港元且不超過38.5港元,募集資金約42.75億港元-52.24億港元,預計將於2020年12月11日在香港上市。隨著泡泡瑪特即將上市,或將給盲盒經濟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然而,盲盒究竟是什麼,怎麼火起來的,行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等問題值得深思。
  • 中國85後夫妻,靠賣玩具年入16億「盲盒」的暴利模式你們根本不懂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近日,據港交所披露,泡泡瑪特在12月下旬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了,泡泡瑪特是一對85後夫妻創辦了的,主要售賣時尚潮流的雜貨商品,只不過據說年收入16億,我的天啊,這咋感覺錢都不是錢了。
  • 你在地鐵站隨意買下的盲盒,讓這個95後一天賣出50萬隻,年賺2億多!
    當你在地鐵站的自動販售機隨意買下一個盲盒時,你可能想像不到,有人靠著盲盒這個不起眼的生意,一天賣出50萬隻,年賺2億多!盲盒,中國營銷史上的空前勝利!很多非常好的傳統營銷創意到了中國,見陣風就長大,成為與時俱進的網際網路營銷思維。比如說:盲盒。
  • 一家賣盲盒的公司,憑什麼值1000億?
    潮玩新貴的偶然崛起很多盲盒玩家不知道,泡泡瑪特早先並不經營盲盒生意。向前回溯十年,創業大潮興起。王興借鑑Groupon模式成立了美團網,雷軍帶著十幾個人喝下小米粥,準備殺入手機市場。科技與網際網路是創業熱議的話題詞,有一個想做番事業的80後的青年,卻把目光放在線下。
  • 賣盲盒爆賺4億,這家中國公司為何比樂高還賣得好
    淨利潤3年暴漲近300倍,泡泡瑪特招股書揭秘暴利,你貢獻了多少?文/趙虹宇來源:鈦媒體去年年底,一場關於「盲盒經濟」的大討論,將潮流玩具這一略顯小眾的消費品,推到了大眾面前。而站在這些盲盒玩具背後的,就是泡泡瑪特。
  • 1000億的泡泡瑪特和盲盒裡的95後
    但在這天清晨6點的西單大悅城門外,卻有兩千多人排起了長龍,他們打算在寒風中再等4個小時,等大悅城一開門就衝進去買一款玩具:泡泡瑪特的新款公仔。這些來買玩具的人,不是需要哄孩子的父母,而是以95後、00後為主的年輕人。這種場面,對泡泡瑪特來說已經不算新鮮。
  • 萬物皆可盲盒?對寵物「活體盲盒」說不.淺析盲盒經濟合規性
    盲盒的玩法最早可追溯到日本萬代公司在1977年推出的扭蛋系列,對於日美的年輕人來說,盲盒更像是故事IP的附加產品,用戶忠誠度和黏性更強,行業的發展程度也更加成熟,主要應用於玩具市場以及其細分領域,而且早已成規模,2015-2019年全球潮流玩具市場規模自87億美元增至198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2.8%;而根據日本玩具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玩具市場規模達8398億日元,同比增長
  • 市值超千億,靠賣盲盒3年淨利暴漲300倍,它憑什麼
    盲盒火了,年輕人的錢包空了!一位85後的創業者,10年前創辦了潮玩零售品牌泡泡瑪特,主要是開線下玩具店,於2016年推出盲盒產品後,僅用3年時間,成功逆襲成為港股上市公司。招股書顯示,這家公司以IP盲盒營銷著稱的公司,從2017年到2019年,泡泡瑪特的收入分別為1.58億、5.15億、16.83億,3年賺了20億,淨利潤暴漲近300倍,堪稱一部印鈔機!
  • 「一入盲盒深似海」,讓人上癮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但是,一鳴驚人的背後卻暗藏隱憂——一些買家目前也正在走向動漫收藏界裡流傳甚廣的這句話「少年一面牆,北京一套房」,更有買家的無奈「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那麼,讓年輕人「買不停」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 賣盲盒的泡泡瑪特被捧上市了:IP之路能走多遠?
    根據天眼查,最後一次融資來自4月29日,由華興新經濟基金和正心谷資本領投,融資額超過1億美元。十年來,公司已經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有啟賦資本、華強資本、黑蟻資本、金慧豐投資、正心谷創新資本和華興新經濟基金等。
  • 賣盲盒有多賺錢?33歲夫妻年入16億,旗下網紅公司要上市了
    根據招股書,去年泡泡瑪特入帳16. 83 億元,僅靠Molly一款娃娃就年入4. 5 億,而賣「盲盒」的毛利潤,也在去年達到了驚人的64.8%。從一個玩具雜貨鋪到中國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 10 年時間,泡泡瑪特是如何起飛的? 3 年,營收漲 10 倍淨利增 287 倍2010 年,大學畢業才一年的王寧,在北京中關村歐美匯購物中心開出泡泡瑪特第一家門店。最初,泡泡瑪特是潮流雜貨鋪,玩具、文創、玩具、數碼,什麼都賣。
  • 盲盒的金錢遊戲
    該盲盒工廠負責人劉偉(化名)告訴「創業最前線」,他是在去年8月,聽從朋友的建議,轉型生產盲盒手辦的。經過1年多發展,工廠現在訂單一直在增長。他沒有透露具體的訂單量,只是說,「差不多是以前的4、5倍。」盲盒的巨大利潤,讓企業們趨之若鶩,盲盒經濟也呈現井噴式增長。
  • 盲盒經濟興起!「未知的喜悅」引年輕人追捧(組圖)
    圖為潮玩品牌泡泡瑪特線下商店有眾多系列盲盒供玩家選擇。廣西新聞網記者 羅珊珊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12日訊(記者 羅珊珊 韋幸文)近年來,盲盒經濟興起,吸引眾多年輕人「癮」性消費。你買過盲盒嗎?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買來後打開才知道裡面具體是什麼。盲盒通常以系列的形式進行售賣,每個系列一般有8-12種款式,每個盲盒均價從39-99元不等,雖然單價並不算高,但當你得到第一個盲盒後,就會想要繼續抽盲盒,直到擁有所有的款式,追求系列「大團圓」……這樣的營銷方式大大刺激著玩家的復購率,也在不知不覺中把你的錢包掏空。
  • 血賺 4.5 億的盲盒,正在悶聲發大財
    你玩過盲盒嗎?就在前不久,靠著賣盲盒發家致富的泡泡瑪特不是在港交所上市了嗎?
  • 今天,這個85後創業者靠賣盲盒身價超500億
    「現在給你們兩個選擇,要麼十年後跟我一起上電視,要麼十年後在電視前看我們上電視。」據悉,這是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當初給初創團隊小夥伴放出的豪言壯語。如今,這個「大孩子們」的娛樂王國成功叩開了港股的大門。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正式登陸港股。上市當天,泡泡瑪特開盤價77.1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00.26%,市值達1065億港元。
  • 年輕人眼中的盲盒到底是什麼?
    而在這場關於盲盒是不是智商稅爭議背後,卻有一個根源問題要先搞清楚:當下年輕人都是怎麼看待盲盒的。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找了三個年輕人,聊了聊他們對於盲盒的真實感受。「03年的時候還在和小夥伴打紅白機,04年就被拉去玩網遊了。」菜坤接觸的第一款網遊叫大話西遊,直到現在他也沒有棄坑。如今,菜坤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除了上班,其餘時間基本都會花在遊戲上。除了大話之外,他還玩一個網遊,這兩個遊戲一個光氪金,一個能賺錢。
  • 平價盲盒,正在崛起
    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2017-2019三個年度的總收益分別為人民幣1.581億、5.145億、16.83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0萬、9950萬、4.511億元,淨利率為26.8%,毛利率高達65%,趕超喜茶。一個個令人眼熱心跳的數字把這個炙熱的小眾市場帶到了大眾的目光下。
  • 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你買盲盒了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開始慢慢深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在微博熱門話題上,「盲盒為什麼讓年輕人上癮」閱讀量達到4.6億,有1.3萬討論。從小眾到大眾,有人說,盲盒集中體現了:人類的收藏欲和賭博心不僅不會缺席遲到,還會愈演愈烈。
  • 「85後」玩家揭示魔性 「盲盒第一股」千億市值秘密在這裡
    「85後」玩家揭示魔性,「盲盒第一股」千億市值秘密在這裡原創 高佳晨國內潮流玩具第一股——泡泡瑪特登陸港股創造千億市值這幾日刷屏,也一度衝上熱搜榜。12月11日,成立10年的泡泡瑪特登陸港股,盤中最大漲幅達112.34%,收盤漲79.22%,報69港元,總市值達953.3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