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文七君 編輯 l 星裡浣
「嬰兒手掌大的塑料玩具,一年賣16億?!」
這是很多人聽說泡泡瑪特上市的第一反應。
六一兒童節這天,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正式提交招股書,準備香港上市。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泡泡瑪特淨利潤156萬元。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16.8億,淨利潤是4.51億元。
3年時間,泡泡瑪特淨利潤暴漲近300倍,估值已經超過了175億。
了解的人都知道,2016年以前,泡泡瑪特一直都是虧本經營。2016年後,泡泡瑪特卻整個鹹魚翻身,僅用三年時間,就華麗轉身成港股上市公司。
這一切,都源於他們2016年推出的產品形式——盲盒。
什麼是盲盒?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看不見內容的盒子,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買來後打開才知道裡面具體是什麼。
下面圖裡這樣的塑料或者樹脂小娃娃就是盲盒,只有幾釐米高,是一種袖珍擺設。
別小看盲盒這個小玩意,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千億市場經濟。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一個巴掌大的小玩具,成本只有幾塊錢,為何能成為當代硬核燒錢方式的大哥大?
賣什麼不重要,怎麼賣才是關鍵。
只要夠神秘,萬物皆可盲。
研究用戶心理的《上癮》這本書,提過一個問題:是什麼讓產品脫穎而出?是什麼決定了產品的走紅或消失?
答案是: 當產品進入了用戶的習慣區間,產品就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
讓它進入你的習慣區間,其實就是讓你對它上癮。等你上癮了,掏心掏肺掏錢,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書中提到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觸發行動多變獎勵投入
對某個產品上癮的過程,可以想像成談戀愛的過程。
第一步觸發,引導你認識和接觸產品,就像你和戀人在人群中看對了眼。
第二步是行動,相當於你去追求人家,開始主動了解對方。
第三步,追求的過程中,有無數不可預期的「驚喜甜蜜」等著你。
最後,就像熱戀一樣,你沉浸其中,想擁有TA的一切。
你投入產品越多,就越離不開它,繼而引發下次「觸發」,從而開始一個正向循環。
在我們的身邊,上癮模型幾乎無處不在,不管你買不買盲盒,它都與你我息息相關。
這篇我們就從「上癮模型」入手,講講盲盒經濟背後的故事。
01
為了讓你在人群中多看它一眼
盲盒商家有多努力?
前幾天,對面同事拿給我一個只有五釐米高的小擺件看,說是兒童節滴滴搞活動,她打車正好坐上了活動專車,專車贈送了玩具。
我細一看logo,真巧,正是泡泡瑪特的盲盒。
滴滴跟泡泡瑪特聯合搞的這場活動,在上癮模型中,是典型的「觸發」,就是為了讓你能在人群中多看它幾眼。
此外,泡泡瑪特還與各種明星、綜藝、淘寶活動合作,通過視頻博主直播帶貨,不停地「刷存在」。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微博截圖
線下,各種零售店、線上渠道、機器人商店、批發和展會,讓你眼不見都難,在場景上不斷激發你的購買動機。
截至2019年底,泡泡瑪特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線下直營店已經有114家,擁有825臺機器人商店。
利用不同場景觸點,向目標人群投放,讓潛在用戶不斷接觸它,觸發用戶購買慾望。這就是盲盒的「觸發」操作。
▲泡泡瑪特在北京密集的線下門店
當你踏入盲盒體驗區的那一步,你兜裡的錢就已經開始飛向商家了。
2018年12月1日,對於盲盒玩家無疑是個歷史性時刻。
這一天上午10點整,泡泡瑪特開售潘神洛麗聖誕系列盲盒,全球限量3000套。當天凌晨兩點,線下實體店就開始有人排隊,線上抽盲盒的小程序、App幾乎癱瘓。
對於狂熱玩家來說,盲盒已經不是一種產品。
85後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說:「Molly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喜愛的形象,背後的邏輯更像是100個人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它把自己的靈魂掏空,你可以把你的靈魂裝進去。」
《南方周末》曾經採訪過很多盲盒玩家。其中有位胡先生,運營一個盲盒玩家社群。
「大部分玩得比較深的都有內傷,即便沒有內傷也很孤獨。」胡先生也不例外。
他家庭不圓滿,所以他玩盲盒都一次性買下一整套。
「人家有8個兄弟姐妹,你非要拆開,你不覺得特別沒意思嗎?我還是喜歡全家福,都在最好。」
還有一位玩家周影,剛入坑一年,家裡的盲盒就已經擺滿了客廳一整面牆。燈泡壞了,下水道堵了,晚上失眠,覺得人生一團糟時,她覺得這些不會說話的玩偶給了她慰藉。
「盲盒使我快樂」,「盲盒給我希望」,「盲盒讓我找到群體認同」,「盲盒給我慰藉」……
看到那個嘟嘟嘴的盲盒娃娃,很多人都會把它當做自己。自己高興時,娃娃就是高興的。自己沮喪時,娃娃就是沮喪的。
當一個人對產品產生了心理認同,BANG!
上癮模型的第一步完成了。
02
表面「物美價廉」的盲盒
背後用接連不斷的新品「釣大魚」
跟網上動輒千元的手辦相比,盲盒單價不高,大多數是59-79元,看似非常物美價廉。
這個單價設計得非常巧妙。
若是十幾塊錢,就像街邊的玩偶公仔,太low,玩家拿不出手。超過一百塊錢,在用戶心理上等於上升了好大一個門檻,絕對會影響用戶的復購率。
59塊錢,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也就兩杯奶茶的價錢,不如買個盲盒?
而且,商家已經360度完美鋪好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只要你有夠得到的錢,沒有你夠不到的盲盒。我試了一下,在京東上買盲盒,上午10點前下單,下午就能送到你手裡。
你看,無論是在時間、體力還是金錢上,盲盒商家都把門檻降低到了最簡單的地步,讓買家往裡湧。
但商家怎麼會就此罷休?
他們會提供足夠的誘惑,不斷地激發你行動。
盲盒最大的坑不在於單價,而在於新品不斷。
以泡泡瑪特為例,每個系列都會按季節發售,一個系列十幾個款式,每個款式動作、表情、服裝上都有變動。
每個新品都在向你招手,買了第一個,就總想再看看別的款,反正一個也不貴。
不知不覺地,你就很容易陷入買買買的無限循環。
降低初購門檻的同時,又新品不斷,大大提高了用戶的產品復購率。你復購率越高,商家就越容易把購買盲盒培養成你的習慣。
降低準入門檻,提高你的行動能力,這種培養用戶習慣的套路,不僅僅限於盲盒經濟,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玩微博。新浪博客年代長文為主,博客只是少部分人的舞臺。微博來襲,把門檻降低到140字,人人都能寫微博,微博就變成大多數人的社交平臺。
比如說遊戲。很多遊戲開發商都會免費開放遊戲,等到玩家上癮後,再用虛擬道具、超能力這些需要氪金的操作榨乾玩家的錢包。
比如說工作用的辦公軟體。我現在用的石墨文檔是無廣告免費版,我用得很順手。最近它一直提醒我免費版到期了,不斷引導我使用付費版本。我已經培養了用戶習慣,自然就會去買它的付費版本。
查理芒格說過,用戶對產品形成使用習慣後,對它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對價格的敏感度就會降低。
要警惕那些免費的東西,因為它們往往是最貴的。
要警惕那些便宜的東西,因為它們在放長線釣大魚。
03
盲盒的「盲」
讓年輕人變成追逐快感的賭徒
這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12歲的小姑娘,偷偷轉走了媽媽的存款,三天就買了一萬多塊錢的盲盒。
不少人評論說:現在小孩子的自制力真差。
其實不光是小孩子,對盲盒上癮的成年人比比皆是。
讓買家對盲盒感興趣,神秘元素是關鍵。
而讓買家對盲盒上癮,無窮的多變性是關鍵。
就拿泡泡瑪特來說,一整箱盲盒有12套盲盒,一套盲盒裡有12個娃娃。有些「端箱」玩家,一端就是一整箱144個娃娃。
為啥要端箱?
一整箱144個小娃娃裡,有一個是隱藏款。大多數玩家,都對收集隱藏款充滿了渴望。為了保證買到那個隱藏款,他們甘願一次性花掉144個娃娃的錢。
盲盒就像人生的那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
隱藏款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期盼,確定後隨之而來的不甘心或者滿足感,就像賭博、彩票和遊戲一樣,深深地抓住玩家的情緒。
讓買家著迷的,正是拆開盲盒前的不確定性,以及拆開後收穫的小確幸。
這是泡泡瑪特最大的盈利策略。
這就說到了上癮模式的第三個階段——多變的獎勵。
心理 學家斯金納在1950年代開展過一項研究。他將小白鼠放入裝有操縱杆的籠子裡,只要壓動操縱杆,小白鼠就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很快發現,壓動操縱杆和獲得食物這二者之間存在因果。
後來,斯金納做了一點小小的變動:小白鼠壓動操縱杆後,不再是每次都得到食物,而是有時能得到,有時得不到。
當小白鼠只能間隔性地得到食物時,它壓動操縱杆的次數明顯增加了。
多變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頻繁地去做這個動作。
盲盒上癮最大的秘密是「盲」。
給盲盒設計近乎無窮多變的獎勵,是商家吸引買家的決勝法寶。
抽盲盒的心理過程,就是獲得多變獎勵的過程。玩家投入真情實感和真金白銀,卻不知道下一個抽到的是什麼。拆開盲盒時瞬間的失落或者驚喜,形成強烈的消費體驗。
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寤寐思服。
求而得之,普大喜奔,廣而告之。
玩家抽的不再是盲盒,而是那份抑制不住的多巴胺。
「限購」、「新品」、「收藏」……每一個字眼,都給盲盒增添了一份無形的價值暗示,讓抽到盲盒的玩家產生心理優越感。
由此,盲盒還催生出更多的社交功能,刺激玩家分享、炫耀、討論、交換,並進一步促使玩家不停收集,產生復購行為。
《社會行為與人格》提到,收集東西這一看起來非常私人的行為,可以將人們與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聯繫起來,從而產生社交行為。
盲盒經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2016年6月,泡泡瑪特官方社區葩趣APP正式上線。粉絲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圈子發帖,可以在「娃市」二次交易,參與平臺抽號,購買限定商品,還可以參加線下玩友見面會。
盲盒不再是單純的商品,成為了一種社交貨幣。
現場拆盲盒的視頻也很受玩家青睞。
「我開到的第一個Molly小火車隱藏,給大家分享手感。首先它的配重幣很薄,上下用力晃時幣的聲音很清脆,最好抽一盒新的,概率大。」網友會炫耀拆盲盒的戰果,主動分享隱藏款攻略。
很多拆盲盒視頻播放量多達幾十萬,可以收穫十幾萬的贊。
▲B站上的拆盲盒視頻
盲盒玩家們還創建了很多線上線下社群。
閒魚上隨便一搜,各種盲盒魚塘。
發帖互動、參加社群、線下面基,玩家們不斷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份社交認同。這也更加讓玩家們對盲盒念念不忘。
稍不注意,玩家就會變成前面實驗中斯金納箱裡的小白鼠。
上癮模型的第三關打通了。
04
三分天註定,七分人操作
剩下90分靠氪金
「買夠 100 個盲盒就收手」。
繼「現在出門,馬上到」和「今天一定不熬夜」之後,這個盲盒flag成功入選當代社會第三大經典謊言。
能讓盲盒買買買停不住手的,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策略,盲盒商家還有一手:稀缺效應。
1979年,美國幾個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將兩個相同的玻璃罐放在人們面前,A裝了十塊餅乾,B裝了兩塊一模一樣的餅乾。
罐子一樣,餅乾也一樣。但參加實驗的人,顯然覺得幾乎空了的B罐裡的餅乾更珍貴。
物以稀為貴,數量的稀少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判斷。這就是稀缺效應。
盲盒隱藏款抽中的概率,只有1/144。有的特別款概率更低,比如Molly系列的西遊金色特別款,抽中概率是1/720。
在盲盒圈內,狂熱的「端箱」玩家會一次性花費幾千元,成箱往家搬盲盒。
以泡泡瑪特為首的盲盒賣家,把稀缺效應發揮到了極致,讓玩家投入地買買買停不下來。
當你為某個產品不斷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時,你就已經「投入」這個產品了。
此時,就是完成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投入增加」。一個人對事物的投入多少,跟他熱愛這個事情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有個著名的「宜家效應」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很多人特別喜歡宜家的家具,不僅僅是因為便宜,還有「投入增加」的心理因素。
宜家的很多家具,都需要客戶自行組裝。你投入體力和腦力勞動自己組裝家具,就會產生一種非理性的喜愛,繼而給它賦予更高的價值。
一個人對事物的投入越多,就越有可能認為它更有價值,就越可能與過去的行為保持一致,容易為自己過去的行為尋找理由。
因此,當你買了第一個盲盒,大概率不會就此收手。當你買了一套,可能還會湊第二套。當你享受了一次端箱的快感,就還想再一次嘗試這種快感。
玩家會不斷重複上癮模型的過程:觸發—行動—獎勵—投入—觸發,不斷進入上癮循環。
怪不得業內有一句話:買盲盒和XX一樣,永遠只有0次和無數次。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花了720個娃娃的錢,到底能不能買到那個1/720概率的隱藏款呢?
不管有沒有,對於商家來說,目的早已經達到了。
05
任何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
玩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從2019年開始,「炒盲盒」成為了如火如荼的潮流。
根據閒魚官方數據,盲盒二手交易魚已經成了千萬級產業。玩家們對各種限量版盲盒趨之若鶩,最受追捧的一款隱藏款盲盒,從59元漲到了2350元,價格狂漲39倍。
一個30歲的上海閒魚用戶,去年通過轉讓盲盒,賺了10萬元。這樣的新聞又給玩家們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月入過萬」、「年薪30萬」,投機客的營銷也吸引了太多眼球。
也許這正是盲盒商家樂於見到的。一旦盲盒出了圈,故事才有得講,大餅才能畫得有模有樣,資本才會湧進來。
商家要的從來不只買家那點小錢,還有資本的大錢。
畢竟,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憑藉盲盒這種產品,僅僅用了7年時間,就已經開了30家公司了。
但跟盲盒玩家有關的新聞裡,更多的還是下面這種。
「北京夫妻買盲盒4個月花掉20萬」
「60歲的玩家一年花70多萬購買盲盒」
「9歲女孩2年間購買盲盒超四千元」
……
▲來自知乎熱評@餘美醬
▲來自知乎熱評@天天
當盲盒變成了盲目,不確定的驚喜就變成了傾家蕩產的驚嚇。
任何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玩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即時滿足感、多巴胺遊戲、投機心理,等等等等……
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的那樣: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它們看起來人畜無害,毫無攻擊性,卻用一種面帶笑容的方式毀掉我們的精神、思考和行動。
理解了盲盒經濟背後的上癮模型,就更能清楚它所利用的人性套路。
當我們理解了它,就可以嘗試不被困在人性的弱點裡,培養不被剝奪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不被商家輕易帶動情緒的定力。
套路從來都有,破解套路,放平心態,學會自律,才不會輕易被套牢。
畢竟我們要做的,是快樂的主人,而不是快感的奴隸。
參考素材:
1-《上癮》, [美] 尼爾·埃亞爾 / [美] 瑞安·胡佛 ,中信出版集團
2-《比炒鞋還燒錢的盲盒,如何讓人「中毒」1年花70萬?》,@運營研究社
3-《盲盒「賭徒」:能花錢買到的快樂其實很少了》,譚暢,南方周末
本文來源:公眾號@粥左羅。粥左羅,90後,畢業5年持續進化,從服務員到創業者,《學會寫作》作者,學員超過10萬人的寫作課講師,8000人成長社群發起人,堅信成長即財富,堅信優質內容能給你向上生長的力量。關注公眾號@粥左羅,菜單欄查看50篇必讀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