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考拉
最近,韓國KBS2TV播出的水木劇《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讓很多觀眾大開眼界。
跟以往韓劇裡男主人公動不動就霸道總裁、精英人士的人設不同,這部劇中的男主角是一枚徹頭徹尾的廢柴。金在中飾演的奉必,是一個大學重修三次,公務員考試考了三年的神級無業游民,工作、戀愛、自己擅長的跑步,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沒錢只會找爸媽,父母恨不得沒有生過這個兒子。
電視劇講述了男主角喜歡了28年的青梅竹馬姜秀珍一周後就要結婚,無意中,他掉入了一個奇怪的下水井中,開始了一次次的穿越之旅。在這一次次穿越中,他要讓心愛的女生了解自己的心意,從而阻止婚禮的舉辦。
主角廢,主角身邊的小夥伴們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有的人考了6年都沒能考上公務員,有的人在小區DVD租賃店當老闆,有的人買不起店鋪開流動的果汁販賣車……每一個人都毫無光彩,過著廢柴一般的生活。
就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卻引發了中國觀眾的集體共鳴,大家覺得在一眾勵志雞湯劇裡,這部劇簡直太真實太接地氣了。在豆瓣上有超過36.6%的觀眾為這部劇打了五星。
其實不止《Manhole奉必夢遊仙境》,最近,影視劇裡開始流行「喪文化」。前段時間熱播的韓劇《三流之路》也是如此。一群沒錢、沒背景的主角。有運動才能卻做了除蟎師的高東萬,有著主播夢想卻成為百貨公司前臺的崔愛拉,渴望做個賢妻良母卻成了只需要忍耐的客服人員白雪熙,有著驚人味覺天賦最終卻成為電視購物食品採購員的金周萬。四個一起長大的人,都有著不走運的人生。
這些人平庸到在公司沒有存在感,跟在領導身邊忙前忙後,卻連名字都沒被記住。為了討生活放棄喜愛的事業,再生氣也捨不得一擲千金大手筆消費……這樣現實又心酸的設定,擊中了無數人的內心。
日劇《請與廢柴的我談戀愛》中的女主角柴田美和子也是如此,三十歲,事業愛情一團糟。公司倒閉後,一直找不到工作,靠著微薄的存款養著一個在她這騙吃騙喝騙感情的大學生男友。
明明已經山窮水盡,卻還是分期貸款給小鮮肉男友買禮物,逼得自己吃不起飯差點在街上搶流浪貓的貓糧。寫簡歷時想不到自己有什麼優點,沒有談過一次正經戀愛,被人告白時第一時間是質疑。在新公司工作時一直充當老好人,份內份外的事統統都接手。腦子裡整天否定自己,我還能不能嫁出去,有誰會看上這樣沒用的我?能夠結婚的人都是超人吧?
高分日劇《四重奏》,也是一個設定全員都是「失敗者」的喪故事,四位弦樂樂器演奏者愛好音樂,卻都走不上靠這份專業吃飯的道路。沒有穩定的工作,家庭生活也是千瘡百孔,沒有天賦,也不夠努力。小提琴手卷真紀,普通的家庭主婦,因為丈夫的失蹤還被婆婆懷疑殺了自己的丈夫。大提琴手世吹雀,有一段當騙子的過往。小提琴手別府司,出身音樂世家卻並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提琴手家森諭高,35歲還是理髮店打工仔,個性奇怪導致婚姻失敗。他們的生活,還沒走上巔峰,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這些劇,無時無刻不傳遞著「喪」氣息。但卻非常真實的貼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心境。
「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今天不開心沒關係,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從「葛優癱」在網絡爆紅起,「喪文化」便開始流行於現在的年輕人群體中。傳統的雞湯語錄已經被遺忘,充斥在網絡上的全是帶有頹廢、悲觀等情緒色彩的文字或圖畫,馬男波傑克、懶蛋蛋、悲傷蛙等動畫表情包成為了聊天必備,那些字裡行間體現的沮喪情緒,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
那真實的生活真的就如此之喪嗎?據《參考消息》報導,2017年英國瓦爾基基金會發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資質調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中證實了中國青年對未來最樂觀。2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中國是安居樂業之所,因為在這裡「只要勤奮就能出人頭地」。約93%的中國受訪者還因為中國醫藥、可再生能源和計算機等技術的進步而對未來充滿希望。
所謂的「喪文化」,其實是現代年輕人的自嘲方式,當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化越發明顯。年輕人每天背負著高漲的物價,工作壓力,收入撐不起夢想,仿佛前途一片迷茫。喪文化的流行,更像是年輕人對現實的認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握機會一飛沖天,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逆轉人生,改寫前途,大多數人其實都會面臨碌碌無為,平平淡淡的一生。嘴上說著喪氣的話,嚷著「明天不想上班」的他們,真的就停止了自己前進的腳步嗎?如果是這樣,當下努力考證的是哪些人?當下拼命工作的又是哪些人?他們一面被現實驅使著往前走,一面藉由這些貼切的話語表情吐露心聲。
《三流之路》裡的小人物們,他們的生活幾乎接近社會底層,但親情、友情、愛情、夢想,該有的他們依舊沒放棄。愛拉做了幾天的商場主播,聽到自己的聲音,會激動高興到重新鼓起勇氣去嘗試報考電視臺主播。儘管沒錢結婚,做不了賢妻良母,但雪熙有一個會儘自己努力維護保護她的男朋友金周萬。
《請與廢柴的我談戀愛》中的柴田美和子,儘管一路平庸失敗,自怨自艾,但吃到自己喜歡的肉時,依舊會露出滿足的笑容。
《四重奏》中的四個失意男女,最終依舊沒有逆襲,但他們認清了現實,整理了情感,打開了心結。
「喪」之於現代年輕人的意義,更像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逃避方式,又像是將遠在天邊的大目標拆分成近在咫尺的小目標後,安慰自己的說辭。影視作品也是這樣,永遠打著雞血,整天朝氣蓬勃,元氣滿滿的人只存在於電視劇中,而這些假模假式的勵志方式已經不被認可。不管是迫於現實還是內心驅使,有些小喪氣,可每天仍在前進的普通人,才是最自然的生活寫照,也是現在觀眾更容易接受的激勵方式。
這些影視作品傳達出來的訊息是,將人生目標設為「我要先掙一個億」的人並不一定就比目標是「我明天要瘦一斤」的人更加有積極性。任何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人生目標自然也不一樣,它告訴年輕人實在太累的時候可以歇一歇,可以在努力的過程中失敗,但是一定不要懷疑自己的價值。真正「喪」的人,是在哪跌倒就乾脆在那躺著不起來了。而暫時「喪」的人,是會跌倒後,自嘲一下,然後拍拍身上的泥土再繼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