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2021-01-08 新華社客戶端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半月談記者 朱涵 林光耀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生就是起落落落落」「人家15歲時在打碟,而我15歲時還在被媽媽打」……這些「喪喪的」評論在一家知名網際網路音樂平臺上引人注目,大都出於年輕用戶之手。

近來,人們瀏覽網絡時難免有這樣的印象:帶一點「喪」,有一點「頹」的言論,似乎更多了。細看這些人訴說的情境,大抵是年輕一代的遭際。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

1

年輕人更「喪」了嗎

「面對這個世界的壓力,我感覺一直在被『吊打』。」「85後」青年黃旭打開他的微博,最新一條是:「我用盡全力,只是過著平凡的一生。」

如是「垂頭喪氣」的詞句,勾勒出一種新興亞文化——「喪文化」的神情。

2016年,出自上世紀90年代經典情景劇的「葛優癱」以其「頹廢不羈」的肢體形象重新引發關注,成為許多網友尤其是青年網友戲仿的對象。隨著「葛優癱」成為熱搜詞、走入表情包,一場帶著憂傷與自嘲的狂歡漸漸獲得了網絡亞文化的鮮活形貌,「喪文化」開始進入更多年齡段人群的視野。

「我有時會在豆瓣上發一些比較『喪』的言論。因為這個社交平臺於我而言,少有熟人關注,友鄰也比較包容,更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感覺。」研一學生盧開春說,包括他自己在內,不少年輕人在網際網路上展現「喪」的一面,只是為了宣洩一下自己的消極情緒,讓壓力找到另一種釋放方式。來自陌生人的共鳴,也讓他們覺得心情可以緩和一點。

注意到平臺留言中日益醒目的消極灰暗評論,網易雲音樂社區曾發起公益性的「雲村治癒所」,為積鬱難遣的網友提供幫助,後來,在更多專業志願者支持下,這一項目升級為「雲村評論治癒計劃」。查閱這一計劃提供的諮詢資料,半月談記者注意到,近15萬求助網友中約20%的人有輕生念頭、抑鬱傾向,經過專業心理幹預,情況才有所好轉。

網際網路心理諮詢平臺壹心理髮布的基於400萬份問卷調查的《疫情心理健康報告》顯示,今年疫情期間,「喪文化」成為不得已「宅家」的青年人生活世界更為濃重的色彩。「90後」的心理狀態尤其受到報告關注。輕信、恐懼、易怒乃至抑鬱,也許這些報告中的關鍵詞不能視為「90後」撕不下來的標籤,但藉由非常時期的透鏡,卻凸顯了「喪文化」讓人擔憂的陰暗邊界。

「喪文化」,到底是務必根除的心魔,還是無傷大雅的玩鬧?

2

「喪」是一面鏡子

在關注青年的學者看來,「喪」和「佛系」「二次元」等一樣,無非是用以概括某種網際網路亞文化的一個名詞,但不可小覷的是,它也是折射當代青年境遇與心態的一面鏡子。看上去無望而無力,實則也是青年人表達「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別樣方式。正因此,「喪」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值得關切的症候。

其實,經由「喪文化」的天線,我們可以聽到青年一代內心世界多波段的聲音。

——弱勢心態。「網際網路上的『喪』,乍看起來是為稀鬆小事『長籲短嘆』『強說愁』,但這些『矯情』的傾訴,包含著我們這代人的敏感和迷茫。」剛剛大學畢業的浙江青年小戴說。

「初入一個急速轉型、分化加劇的社會,青年人感到無力掌控生活、與夢想漸行漸遠,出現『喪』的情緒也是自然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董晨宇說,轉型年代帶給青年一代的考驗更為複雜多樣,不確定性成為他們必須習慣的日常,而這種習慣的過程,不可能沒有痛苦,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青年人都對世事的「吊打」心有戚戚。

——焦慮情緒。「我希望自己和家人能住大一些的房子、開好一點的車,但是實現起來真挺難。看著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越拉越大,說不焦慮是假的。」黃旭說。

「『喪』濃縮了青年看到生活真相之後的焦慮和慌張。」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說,「成長的煩惱」對於今天的「後浪」來說分外難纏。在一個個體化趨勢明顯,「成功學」大行其道的時代,聚光燈下榜樣的力量,可以熬開一鍋鍋雞湯,也可以給後來的青年人的心靈蒙上一道道陰影。

——自嘲表達。「網絡語言勾勒的,不一定是青年在生活中的真實樣貌。」 心理學科普平臺Know Yourself資深作者夏超表示,很多年輕人只是想享受「跟風」的樂趣,不動腦子消費一把潮流符號。如是減壓的動機,使得傳播「喪文化」有時像在社交網絡中打一盤不必較真的遊戲,自怨自艾之下,是一張張自嘲的鬼臉。

事實上,今天認同「喪文化」的青年人,一定程度上與他們的「前浪」一樣,都有既想擁有張揚個性的獨特話語,又渴望社會傾聽他們作為群體的心聲的雙重期冀。獨白與對話之間遊移的惆悵言辭,是「喪文化」表徵的青年的獨特「方言」,也是昔年感慨於「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的嘆息的歷史回音。

3

耐心傾聽「非主流」聲音

青年文化是時代風氣極其靈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價值取向關乎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走勢。網易雲評論、微信指數等網絡平臺的數據顯示,青年群體的「喪話語」雖則在量上並非絕對主流,但「在掙扎中繼續摸索、在沮喪中期待希望」的青年一代集體情緒,值得更多的關注與關懷。

「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青年人的消極情緒是不可能『禁止』的,我們要做的更應是理解和寬容,努力為這樣的情緒修建合理的疏導渠道;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聚焦效應也會讓負面情緒呈倍數放大乃至在特定人群中瀰漫開來,越是高人氣的網絡平臺,越該對此有所警惕。」董晨宇強調,「疏導」說起來容易,真正付諸實踐需要持續的投入,更需要對青年人不夠成熟的想法予以尊重。

「作為有影響力的網絡平臺,我們不會去封堵網友發洩情緒的渠道,但我們也希望做一些積極引導的事,特別是引入專業的心理諮詢力量,讓幫助真正有力,讓網友看到烏雲的金邊。」網易雲音樂社區業務高級總監翁家琪說。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遊永恆等專家認為,青年一代的情緒化表達,不能僅僅視為任性的囈語,政府也應當有耐心傾聽。畢竟激活「喪文化」的,有太多現實因素,就業壓力、職場不公、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代際關係波動加劇……這些聲音,也許更應聽成治理優化的衝鋒號、制度變革的發令槍。至少,我們的施政者可以以更包容的方式激勵青年,給青年發展以更大的空間。

(完)

相關焦點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我很抱歉「的用戶說聲對不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網抑雲,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梗,是諷刺那些喜歡「喪文化」,並且跟風抑鬱的一個群體。」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也是在網抑雲群體當中用的比較多的一句話,很多跟風的人群,都以為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比藝術荒誕這裡是電影與詩創作~關於情感與理想,你想要的全都有我們應該向第一個在評論區打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用戶說聲對不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也有借用生而為人,對不起。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導演:中島哲也網抑雲,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梗,是諷刺那些喜歡「喪文化」,並且跟風抑鬱的一個群體。因為在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經常出現,所以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現在網際網路上十分流行喪文化,就是頹廢+佛系。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演員李誕是喪文化的鼻祖。要是論起喪文化,日本的太宰治才是真正的喪文化鼻祖,因為他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李誕不過是一個販賣喪文化的商人罷了。太宰治喪文化的代表作便是《人間失格》,意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這本書是太宰治的半自傳體小說,在日本文壇頗有地位,近幾年在國內社交媒體上也十分流行。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是《人間失格》裡面最經典的臺詞之一,《人間失格》是一本半自傳體的小說,在我們在第一次看這本小說的時,都會感覺到作者的喪和消極的態度,壓抑這一感覺會伴隨著我們的閱讀中。但這並不是這本書的所要展現給世人的觀點。
  • 網易雲回應「網抑雲」: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網易雲評論成了「青春傷痛文學合集」,喪到不行的矯情文字成片地出現在熱門歌曲的評論區,遭到了廣大網友的反感。例如:「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有的人八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人間真好,下輩子不來了」……這些「抑鬱向」的評論,把負能量帶給了每一位「村民。」成年人也就罷了,若是懵懂的孩子看了這些評論,尚未形成的三觀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與QQ音樂,酷我音樂等app不同,網易雲的初衷就是「社交+音樂」,評論區也一度成了網易雲的獨特文化。
  • 太宰治沒寫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溫柔嗎?拿命換的。」「希望你永遠都看不懂這層的意思。」「不 會 再 付 出 真 心 了。」「我有一個只能看資料不能添加的好友,你有嗎?」隨隨便便一首歌的評論區都會有類似的傷感句子的出現,民謠成為了喪句子的重災區,似乎每一條評論背後都是一個在深夜痛哭流涕的人。甚至有些人粘貼的評論都能夠評論錯,打錯字或者引用錯誤,令人無話可說。我不禁想問,這到底是真的有這麼喪,還是一種跟風呢?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人間失格》帶給我們了什麼?
    在書中太宰治利用主人公葉藏的一生巧妙的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融合與此,並在其中側面折射出日本在1948年的社會狀況和人心狀態,這本書在「喪」文化的背後讓我們不僅看到了人生的某個重要選擇如何做出決定,也讓我們開始反思自己和關注內心。《人間失格》以主人公葉藏的人生經歷作為發展的主線,主要講述他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貫穿他一生的每個階段,從童年到少年再到中年的過程。
  • 「網抑雲」靈魂拷問: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阿研精選了一些「網抑雲」深夜傷痛文學的作品,不得不說,堪稱當代喪文化迷惑大賞——謝邀,不太知道,不過看得出題主是未成年人,建議還是不要吸菸喝酒。「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是詩,也是遺言。自殺失敗後,寺內壽太郎帶著自己的遺言詩作回到東京。他的表兄弟山岸外史看到了這些詩,深受感動,後來又推薦給了好友太宰治。太宰治在寫短篇小說《二十世紀旗手》時突然想起這句詩,就把它作為小說的副標題。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麼喪,為何還這麼多人愛?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非常好奇。什麼樣的人會覺得「生而為人」是需要道歉的。有一個日本作家叫太宰治,他一生寫個不停,被稱為「文豪野犬」。他一生致力於揭露和抵制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荒謬,並將這種抵制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
  • 到點了,該網抑雲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麼晚都沒睡的人,一定都藏著故事吧"「好想愛這個世界啊」「這歌真正聽懂的時候一定很悲傷吧」他們聽著歌,腦海裡閃過無數很喪的句子,似乎他與這個世界已經格格不入。他說」因為有你們,你們每天跟我嘮嘮嗑,玩玩遊戲,阻止我去想這些事情,我的心情自然也不會差。」可是現在每天晚上就我自己,沒人找我嘮嗑,再看到那些很喪的評論,自己就不自覺的去想那些事情,感情也就被放大了。可能引起現在大部分網友「抑鬱」的原因大概就是孤獨吧。
  • 我受夠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網易雲2020年下半年伊始,一個名為「網抑雲」的梗突然火爆網絡。在各大平臺上這個話題的熱度都非常高。網抑雲下面是一些比較火熱的評論:1、生而為人,我很抱歉2、他不在對岸,我也不夠勇敢3、享受一個人的安穩,又期待兩個人的熱鬧4、不喜歡很多東西,所以——溫暖過我的,我記得很牢5、再熱情的心也經不起冷漠,再愛你的人也經不起冷落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的小說有一種少年的澄澈,即便是非常陰暗的題材,在他的筆下卻氣質乾淨。歲月似乎不曾在他的文字留下痕跡,從二十歲到去世那年,太宰治的文字都保持著難得的純淨度,暗含著向死而生的決絕。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為什麼我說「網抑雲」是爛梗?
    舉些例子:「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總是要分開的。叔本華說過: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而我,既孤獨又庸俗。」"當你回消息的速度越來越慢,和我說的話越來越少,我就知道你要走了。"……這些常見於某音樂軟體評論區的話語,結合正在聽的音樂,往往給人強烈的情感抒發,或是顧影自憐,或是愁怨憤懣,或是傷春悲秋。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真的只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嗎?其實想想,嫌棄她的是別人還是那個存在於她內心積極尋求愛而不得的自己呢?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像松子一樣的人,生而為人,多愛自己一些,無需太多抱歉!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你知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下一句是什麼嗎?這是川尻松子的墓志銘,來自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在最開始的時候,松子死了,她的侄子笙問過他的父親,「是孤獨死嗎」,孤獨死這個詞語在日本並不少見,它代表著一群依舊有親人朋友的人,但是生活卻已經與世界脫軌的人,所以在笙到了松子的房間的時候,只看見了滿地的垃圾。
  • 火影中的「網抑雲」語錄,和「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比起來如何?
    近期,「網抑雲」這個詞經常在網絡上出現,它指的是某音樂App評論區中存在的抑鬱情緒發言過多,甚至有人無病呻吟,故意賣慘來裝文藝,或博同情,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的夢想是沒有未來的 ,我的夢想只有在過去,只有在那才存在。我早已閉上了雙眼,我的目的,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實現。首先就是宇智波佐助的「網抑雲」語錄三連,在作品中,佐助的身世可以說非常慘,最愛的哥哥殺光了自己的族人,然後自己還要找哥哥報仇,報了仇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錯了。如此悲劇的人生自然也讓佐助和他說的話充滿了負能量,比如上面這三句。
  • 刷爆今天朋友圈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裡松子的一生我真的不知道該感到抱歉還是悲催也許吧「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會有一千個松子吧」今天被刷爆了朋友圈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文章是視覺志發的,講了動物們的「自殺」我一直都知道並不是僅僅人類會得抑鬱會傷心痛苦難過到
  • 「喪文化」大行其道,當代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厭世?
    01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前一段時間,在看太宰治的書《人間失格》。一句格外眼熟的話引入眼帘:「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以至於,因為自己作為一個人類誕生於世,而感到抱歉。圖片來源:網絡曾經,我有過一段低沉的日子。那時,我也曾和朋友說過,在朋友圈發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生而為人》——人總會變,抱歉
    詩壇已沉寂許久,近日因賈淺淺才引起人們一點關注;歌壇自從網絡歌曲興起之後,專業的詞人和歌手也是日漸沒落,每年能聽的歌曲沒有幾首,具有深刻意味的歌曲更是少之又少
  •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疫情下瘋狂燃燒的「喪文化」之火
    本圖來源於網絡從18年開始「喪文化」一直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一把火已經燒了2年了,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喪文化」火勢有著漸大的趨勢,特別是國外,近日有在國外看到一則視頻,視頻是TikTok意思是:(下起了大雪 吹起了大風),表示人生到達了低谷,環境逐漸惡化,卻無能為力,爆紅整個網絡,點擊量一下子達到了200萬之多,其爆紅網絡的原因除了費玉清老師無敵的轉音和顫音以外還有就是迎合現在疫情下的人們,一句歌曲可以給聽眾一種蕭條孤寂的感覺,也就是這年常說的「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