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12點,廣大網友們就準時抑鬱起來。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麼晚都沒睡的人,一定都藏著故事吧"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這歌真正聽懂的時候一定很悲傷吧」
他們聽著歌,腦海裡閃過無數很喪的句子,似乎他與這個世界已經格格不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易雲從一個很普通的聽歌軟體竟變成了大型年輕網友發洩感情的聚集地。
無論是什麼樣的歌曲,總能被網友強行「抑鬱起來」,任何曲調的歌,都能在評論區創作出一些深夜傷痛抑鬱的文字。
隨便一首民謠都成了「網抑雲用戶們」的聚集地,還有人評論:
「不抑鬱就互刪吧,別人都抑鬱了,就你一個人開心,你不覺得不好意思嗎?」
01
我有個朋友,自從戀愛分手後就成了」網抑雲「患者。他和我說,晚上都不需要網易雲,眼淚就不自覺的掉下來了。
我問他:」為什麼你當時在學校的時候和女朋友分手鬧彆扭,都感覺你跟個沒事人似的。」
他說」因為有你們,你們每天跟我嘮嘮嗑,玩玩遊戲,阻止我去想這些事情,我的心情自然也不會差。」
可是現在每天晚上就我自己,沒人找我嘮嗑,再看到那些很喪的評論,自己就不自覺的去想那些事情,感情也就被放大了。
可能引起現在大部分網友「抑鬱」的原因大概就是孤獨吧。當然,也不排除有人無病呻吟,做作,故意賣慘。
除此之外,到底是什麼,讓這股充斥著消極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顯相悖的「不正之風」的喪文化之風吹遍了五十個六個民族呢?
有哲學家指出:世界上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因而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所以,任何一種流行文化的出現,都不是偶然事件,而一定是社會思潮、現實背景、心理動因、媒介傳播潛規則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相比於剛從溫飽階段過來的70後,償到改革開放甜頭的80後,90、00後這一代人所處的位置非常尷尬。
多數長輩認為,90後是被「泡在糖水」裡長大的一代人,因為我們不必經歷貧窮和戰爭。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點,這一代人幸福的代價是: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社會階層進一步固化和市場進一步飽和。
換言之,我們想要在目前的階級狀況中憑靠自身的努力跨越原屬階級、改變命運,實在是太難了,太難了。
02
居高不下的房價、剛進入社會就面臨延遲退休、城市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大學擴招帶來的學歷貶值、獨生子女在贍養父母的同時,又迎來了二胎時代……
這些壓力不一定會被每個年輕人關注到,但它通過各種媒介形式,潛移默化地灌輸給我們,最終以無力感的形式表現在以我們為主體的社交網絡上。
此外,這幾代人正處於網際網路爆發的風浪口,並且身處大數據時代,特別是95後、00後,他們很早就開始通過網絡了解到了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
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我們很早就知道這是一個風險社會。
與一心想要尋求外部擴張、抓住機遇的前輩們不同,我們在還未擴張之時,就了解到投資有風險,創業需謹慎;
了解到愛拼不一定會贏,而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可能會過得更舒服;
了解到生活很快,一生不必只愛一個人,寫情書效率太低,不如群發無主情話效率更高。
由於種種原因,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往往差距巨大,當自身能力無法滿足自我期待時,作為社會個體的人類必然會產生焦慮。
而自嘲,就是對抗焦慮的有效自我防禦手段之一。
為了避免他人的嘲笑,我們率先對自己展開「攻擊」,通過這樣的表達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住他人之口」的效果。
以此來減輕或者免受他人攻擊,以達到避免可能帶來的更大傷害和痛苦。
「我都承認我是個廢物了,那你還能怎樣對我的人生指手畫腳呢?
曾幾何時,努力、奮鬥,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拼搏的年輕人,成了「葛優躺」,認為或者偽裝出:世界就那樣了,生活就那樣了。
在壓力日益變大的生活中感到無力,並以「認真就輸了」的態度消極應對,於是喪情緒的輸出以及對應的娛樂化便流行起來。
說到喪文化,日本是喪文化的發源國,在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進入了低欲望社會,宅文化盛行,而喪文化,就是宅文化的派生。
年輕人安於舒適圈,提不起幹勁,或蘊藏起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甚至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子,這就是當下日本年輕人的狀態,而中國,也正在進入低欲望社會。
當然這種文化流行的背後,也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閒得慌,沒事幹,湊熱鬧。
03
莎士比亞說過:事物的本身沒有好壞,只在於你如何看待
一切事物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正反之分。所謂的好與壞是根據人在當時生活中的需求,以及使用情況來分辨的。
生活都如此糟糕了,偶爾喪一下,發洩一下情緒,過後依舊還是那個打不死的小強。
畢竟生活總得繼續,從這個角度看,喪文化也不是不能被接受。
如果用長遠的眼光看,喪文化傳達的頹廢,不上進等負面情緒,使得人們渾渾噩噩虛度光陰,是不利於年輕人自身發展的,這是一種不好的文化。
我們可以進入這個文化之中,但是我們不能深陷其中,要適時的走出來,不要人云亦云。
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在網易雲跟你一起抑鬱那個人,或許他已經開上了豪車,住上了豪宅。他的抑鬱只是為了調侃,而你或許是真的抑鬱。
所以,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去應對這種喪文化,可以嘗試一下積極心理學。
什麼是積極心理學?和傳統心理學不同,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消極的方面,比如焦慮啊抑鬱啊恐懼等負面情緒,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是積極的心態對人類的影響。
簡單來說,積極心理學就是教你學會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尋找自己熱愛的事業。
聽起來有點雞湯,但事實上,積極的環境確實能夠改變人。
從網抑雲現象來說,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允許自己的不完美,這其中就有很積極的一面。
04
這裡主要介紹一下3W2H五步導向法。面對任何問題都可以用五步導向法分析,從而擺脫出消極情緒。
價值問題:為什麼改變(Why to change ?);
方向問題:改變什麼(What to change ?);
靶心問題:改變成什麼樣子(What to change to ?);
方法問題:怎樣改變(How to change ?);
機制問題:怎樣持續改變(How to continually change ?);
當然了,知識需要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這裡不單單適用改變,也適用各種問題,比如,你學習很努力,但考試總是不見成效,你也可以用五步導向法分析。
1)價值問題:為什麼會失敗?
2) 方向問題:怎麼才能避免再次失敗?
3)靶心問題:你心目中理想的分數是多少?
4)方法問題:為了達到你的理想分數,你會做出什麼行動?
5)機制問題:如果你成功了,總結經驗,從而達到持續效果。
從這裡其實可以看出,問對自己問題很重要,不要總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會失敗,而是要問為了避免失敗我該如何行動。
態度決定行為,行為反應態度。
生活是美好的,我理解網抑雲的現象,我有時也會感傷,但是感傷過後,生活還要繼續,那為什麼不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
正如魯迅說的:「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作者:秋夜行
編輯:小天
圖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