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這是美國電影《天氣預報員》中的臺詞,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準確寫照。
不過在國產電視劇中,人們對於「殘酷生活」往往處於規避的態度,反而用過於偶像化的方式美化現實的生活,尤其以臺灣偶像劇為代表,「灰姑娘與王子相愛」、「屌絲成功逆襲走上人生巔峰」的童話故事比比皆是,但現實的生活卻是,階層的鴻溝永遠無法跨越,生活永遠沒有捷徑,每個人都要為柴米油鹽的事情煩心,稍有不慎便會跌落生活的谷底,而身邊多的是落井下石的人。
但是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中,追求真實、偏向於生活化的劇情成為了優質國產劇的標準,《加油,你是最棒的》、《都挺好》、《逆流而上的你》、《遇見幸福》等都直視生活的苦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主人公們都在生活的蹂躪中摸爬滾打、積極生活。雖然很「喪」,但由於過分真實而被觀眾們推崇和喜愛,這也是「喪文化」崛起的原因。
所謂「喪文化」,是指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學習、生活、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在網絡上或生活上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作為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喪文化以傳播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片,以表現「反雞湯」情緒而流行於青年群體之中,其中「葛優躺」、「廢柴」就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這種文化趨勢也能變相反映出當代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
在社會壓力愈發加劇的今日,「喪文化」的形成與青年心理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巨大差距,使青年群體本能地形成了「防禦性悲觀」態度。美國動畫《馬男波傑克》風靡全球,使「喪文化」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馬男是一位不太成功的男子,曾經風光一時,到了現在無人認識,甚至由於他的低情商與口無遮攔,而在新媒體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催生下,使他變得臭名遠揚。
類比之下,似乎《加油,你是最棒的》中的郝澤宇與馬男有共同之處,這樣「喪」的背後實際上是青年群體對世界的溫柔對抗,看似頹廢、糜爛的生活,背後卻是他們默默無聞的努力、按部就班的生活。
「喪文化」最主要的還是文字傳播,藉助於微博、知乎、豆瓣、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網際網路的傳播,青年群體有了更多渠道散播自己的負能量以及宣洩情緒。《馬男波傑克》之所以被更多人認識,也是由於微博的傳播力量,馬男的金句直戳青年群體的內心痛處。
也有不少人用喜劇的方式傳播「喪文化」,比如脫口秀。這種表演形式來源於歐美,最開始玩脫口秀的都是底層人民,他們通過將自己生活的困境和囧事通過戲謔的方式宣洩出來,越喪越慘的故事似乎能夠搏得觀眾們更多的笑聲和掌聲。
李誕也是「喪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因在微博寫下「人間不值得」而大火,他的文字也往往能夠通過簡單的表達方式引起網友們的共鳴。前段時間,他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昨天在街上跟一幫陌生年輕人喝酒,聽到一個小夥兒說了句那種讓人能聯想到色情的話,其他年輕人一起發出了那種長長的起鬨音,我翻開本兒,寫下了四十歲的第一篇日記:天氣,晴,今天,我挺體面。」似乎在李誕看來,對於現在的青年人來說,「活得體面」都是一件不容易且值得記錄下來的事,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兒。
商業營銷因素的介入使「喪文化」更加普及,表情包、「喪茶」等都是「喪文化」的衍生品,而青年人也越來越喜歡用「喪文化」的產品,這好像是對自己真實生活的一種自嘲。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崛起也培養出了一批網紅,他們也經常追求熱潮而推出「喪文化」的內容創作,那麼作為大眾藝術的電視劇自然也不甘示弱,「喪文化」因此席捲了生活、媒體的各個領域。
廣電總局要求文藝作品始終堅持「傳播正能量」的指導方針,因此在電視劇作品中,「喪文化」與「正能量」一直在尋找著一種平衡。
日劇往往以「喪」聞名,這也是由於日本生活壓力大的環境背景造就的,但在中國,「一喪到底」的劇並不能讓觀眾們買帳,所有的「喪」在最後都要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從劇作的角度來說,主人公最開始的「喪」很能吸引觀眾,其一在於這符合普通人的生活常態,更有代入感;其二則是人物的上升空間大,讓觀眾更有盼頭,也更有戲劇可能性。
就拿近日的熱播劇《遇見幸福》舉例,劇中聚焦了三組家庭,每個家庭都很喪。作為電視臺編導的甄開心,每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但卻遭遇了老公出軌,意外成為了單身媽媽,生活已經壓力重重,她又面臨了失業的打擊,似乎編劇要把這個人物逼上絕路。
郭京飛飾演的歐陽嚴嚴本是一位殺伐決斷的職場精英,但也被公司排擠辭職,成為了無所事事的家庭煮夫,承受著父親、妻子的雙重埋怨。
蕭晴看上去活得體面,這麼年輕卻有個上了大學的女兒,但她卻有一個整日不著家的老公,又面臨股票大跌、經濟受到重創,女兒還因不喜歡金融專業而瞞著她退學。
三個主人公都這麼喪,但卻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普通人生活的影子,這就是生活,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不過所謂「天無絕人之路」,編劇沒有讓這三個人物自怨自艾,他們仍然積極面對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困難。甄開心成為了一名專車司機,在事業上做出了妥協和讓步,收入雖然不多,卻可以有更多時間照顧女兒,而她也沒有向生活低頭,仍然以激昂的狀態不忘初心,保持著人本性的善與真,樂觀地生活。
歐陽嚴嚴雖然看起來吊兒郎當,似乎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明成,但他卻有一筆小投資,憑藉精英的商業頭腦給自己留了後路。
蕭晴生活受到重創,但卻一直追逐著利益,甚至不放棄賣保險的機會,雖然被人不恥,但為了生活她必須忍受。
國產電視劇中的「喪文化」需要經歷「洗白」的過程,而並不如日劇、美劇、英劇那樣的赤裸裸,所有的困難都有解決辦法,成年人的生活要懂得妥協和取捨。
從偶像化到生活化的轉型,如今的國產劇為何喜歡展現生活的殘酷了?除了「喪文化」開始流行以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題材能夠帶出許多熱點話題。比如「恐婚族」、「中年危機」、「成年巨嬰」,這些現代流行性傳染病被應用於電視劇的劇情中,增強了電視劇的共情作用。
「喪文化」是在「反雞湯營銷」之下風靡的,這也來源於網絡正能量的匱乏。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喪法,人的快樂未必能夠找到共鳴,但悲傷一定會,所以「喪文化」火了,年輕人變得以「喪」為榮,社會風氣似乎變得非常低糜。
雖然「喪」著挺好,但大部分的青年群體還是希望積極向上的生活,因為「喪」也是過著一天,開心也是過著一天,即便生活再無趣,也還是要活著,因此觀眾們渴望從網絡上汲取快樂的營養。微博上的一些搞笑博主就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網友們習慣性地看別人生活的笑話滿足自己的開心,因為成年人的世界裡,快樂真的好難。
在影視劇中,「喪」是為了共鳴,那麼「治癒」則是發揮了大眾藝術的審美作用。日版的《深夜食堂》受人追捧,豆瓣評分9.2,是因為劇中雖然講述了每個人生活的艱難小故事,但最終卻通過暖心的安慰達到一種治癒的作用。日本治癒系的作品都離不開「喪」元素,但喪從來都不是主要目的,治癒才是。
《流淌的美好時光》、《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沒有獲得太多觀眾們的追劇,也是因為劇情太虐、太喪,而最近甜寵劇流行,是因為甜寵的部分讓觀眾們從劇中看到了愛情的希望。現在的青年群體,還是希望通過糖衣炮彈來麻醉自己的。
前兩天收官的《加油,你是最棒的》就非常真實,劇中的每個人都很喪,郝澤宇十年前選秀出道,如今走在街上都無人認識,他北漂十年還住在半地下室裡,每天吃著泡麵生活,他的出場方式夠底層、夠接地氣。不過憑藉著對夢想的執著和他不要命的努力,他終於成名了,但這些都不是治癒的點,真正治癒的劇情是在機場,他被十年前的粉絲認出,粉絲告訴他,因為郝澤宇她才選擇來北京上學。郝澤宇在那個時候認識到,原來自己作為偶像有這樣的力量,他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帶給別人影響和改變。
《馬男波傑克》中的臺詞雖然喪,但卻在喪中蘊含著人生哲理,這些道理是帶有治癒作用的。「你自己都這麼討厭自己,怎麼還能期待別人去愛你呢?」這部美劇時刻在告訴著我們,世俗本來就是眾口難調的,為什麼不愛自己、做自己,如果一直為別人活著,那麼人生得多麼痛苦啊。
存在即合理,「喪文化」的存在不應該完全杜絕,而應該在喪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引導。現在越來越多的劇集在關注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在如今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病,這些可能都與「喪文化」的風靡有關。至於這股文化風能夠吹多久,目前無法預測,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內容上對青少年做好積極的引導,傳播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國產電視劇無論是從審查方面還是傳播方面都要進行嚴格的把關,避免青少年因內容引導上的過失而造成不可預估的嚴重後果。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zsh76207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