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開炸走!
這部劇我吹爆!
好久沒見過如此高質量的國產劇了。
以上內容都來自觀眾對電視劇《沉默的真相》的評論,在豆瓣有 26 萬人為它打分,最終評分為 9.1,期間分數多次上下浮動,但都在 9 分附近。
此前和它同屬迷霧劇場的《隱秘的角落》同樣引起了全網討論,劇中的臺詞也變延伸為一個又一個梗 ——「一起爬山嗎」。
接連多部口碑好劇的出現,幫助迷霧劇場立住了口碑,而優酷也有類似的懸疑劇場模式。大平臺的投入,國產優質好劇的曙光時刻似乎來了,真的是這樣嗎?
和《沉默的真相》等口碑好劇相對應的是更多的注水劇、爛劇,今年的幾部新劇《安家》、《三十而已》等開播前都被認為題材新穎,但到播完因為劇集後續脫離現實或者太狗血等,評分紛紛下跌,《安家》豆瓣 6.3 分、《三十而已》豆瓣 6.8 分。
真正能進入豆瓣 9 分一級的電視劇越來越少,之前我們可是擁有 9.7 分的《大名王朝 1566》、9.3 分《大宅門》等優質劇集,而它們都是 2000 年附近的作品。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來說說注水劇,根據據網易數讀統計數據,從 2000 年到 2019 年年初,41 集至 60 集以上的電視劇,幾乎每五年就翻一番。集數暴漲、劇情注水和行業模式脫不開干係。
自從國內實行拍播分離制度以來,影視機構大多拍攝劇集然後轉手賣給電視臺或者視頻網站,而價格結算是按照劇集的數量,影視製作公司自然會想辦法拉長電視劇集數,就這樣 3 分鐘的內容,通過回憶、回顧上集劇情等方式,拍出了 10 分鐘,也就是「注水劇」。
據媒體貴圈的報導,2018 年初,多剪輯一集就能多拿 1200 萬,在利益的驅使下,注水劇井噴也就成了必然。
此外,網際網路的崛起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粉絲和明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直接交流,在視頻平臺上追星,為愛豆作品打榜甚至是付出真金白銀。
在視頻平臺佔據大眾注意力的今天,國產電視劇的主場也從電視臺轉移到了視頻平臺,而影視行業是個大投入、回報周期長的行業,不確定性較大、風險也高。
為了降低風險、提高盈利,深諳網際網路流量思維的視頻平臺們選擇了自帶流量的流量明星或者與 IP 合作,批量推出劇集作品,而龐大的粉絲群體也樂得為偶像付費。
大平臺 + 大 IP + 流量明星,共同組成了國產劇的「渠道為王」模式。雖然能吸引粉絲群體,但流量明星和傳統的電視劇演員、電影演員等明星不同,由於沒有受過相關訓練和表演積累,表演能力相對比較弱,劇集質量無法保證。
曾任經典劇集《鐵齒銅牙紀曉嵐 3》《楚漢傳奇》編劇的汪海林就曾吐槽:
我們已經很多年沒寫過超過兩行的臺詞了。他背不下來的,我們現在已經很自覺了,就是男的一句,女的一句。
電視劇作為內容行業的分支之一,不關注劇集內容質量,反而關注參演的明星能帶動多少粉絲,改編 IP 有多少受眾,光聽起來就有違常識,「渠道為王」模式讓行業陷入了畸形發展的困局。
觀眾不可能長久接受爛劇、注水劇,它們的泛濫促成了觀眾加速觀看劇集甚至是棄劇,愛奇藝就曾分享的劇集長度棄劇率之間的關係:
對於 45 集以上的劇集,2016 年、2017 年、2018 年觀眾棄劇率逐年增長,分別為 47%、50%、56%。
之前觀眾抵制付費提前觀看,除了對視頻網站 VIP 會員再付費提前觀看策略的不滿,也有對劇集質量的不認可,「質量夠好,當然願意付費了,可都是些什麼劇啊」,在微博等社交平臺這樣的評論隨處可見。
畸形的行業環境不可能一直持續,它不但損害了觀眾的體驗,也不利於行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觀眾的抵制,再加上監管機構對注水劇的打擊等,影視行業必將走向變革,《沉默的真相》等口碑佳作就是行業變革,走向健康發展的表現之一。
《沉默的真相》是愛奇藝迷霧劇場的收尾作,此前火爆全網的《隱秘的角落》同樣屬於該劇場系列,近 80 萬人在豆瓣為它打出了 8.9 分,劇中的臺詞「我還有機會嗎」「一起去爬山嗎」,成為了流行梗,火爆全網。
更值得注意的是迷霧劇場中的劇集操作模式,和之前靠流量明星、靠渠道的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
對於影視劇集而言,普通觀眾最容易感知的就是演員,《沉默的真相》、《隱秘的角落》都沒有採用流量明星擔綱主演,吸引粉絲觀看、付費,劇中的主演大多都是已經在演藝生涯中獲得過觀眾或行業認可的演員。
像《隱秘的角落》中的主演秦昊,此前是藝術電影的常客,而演員王景春曾憑藉《地久天長》拿下第 69 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演員們出色的演繹正是劇集質量的保證。
▲《地久天長》,王景春扮演失去兒子的父親
迷霧劇場 12 集的劇集長度,也促使製作團隊精心安排內容排布,減少拖沓、與主要劇情發展無關的內容,避免注水,讓觀眾能沉浸其中,不加速播放把劇看完。
而且,業內並不止愛奇藝一家摒棄流量化製作劇集模式、嘗試高質量電視劇集,優酷也推出了和迷霧劇場形式一樣的短劇懸疑劇場,其之前推出的劇集《長安十二時辰》也獲得了用戶和市場的認可。
流量模式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也不總是奏效了,根據貓眼發布的數據報告,去年最火、出圈的劇集是由肖戰、王一博兩位流量明星擔綱主角的《陳情令》,而今年就變成了《隱秘的角落》、《長安十二時辰》等劇集。
注水劇方面,貓眼報告中同樣提到了,在政策調控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下,2019 年 1 月 - 10 月電視劇備案數同比下降了 24%,電視劇總集數降低 27%,平均集數從去年的 40 集下降到了 38 集。
口碑和市場熱度的表現也逐漸趨同,與 2018 年相比,2019 年熱度前十的劇集口碑明顯提升,十部中僅有一部豆瓣評分低於 6.0 分。
去年到今年,追求精品劇集成為了影視行業的共同追求,據環球網報導,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王曉暉在財報會議後就表示:
無論是播出效果還是投入產出比,短劇集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未來愛奇藝還會對適合於強情節、強劇情、強表演的項目進行綜合考量,加強短劇集的投入和創作。
無獨有偶,湖南電視臺在其舉辦的 2021 大屏生態超值共享會中同樣表示將推出「季風計劃」,即和迷霧劇場一樣的短劇模式,還推出了口號:顛覆長劇注水,顛覆懸浮表達,顛覆流量依賴,帶來全新氣象。
▲ 圖片來自:@新浪電視
國產電視劇進入了內容為王的時代。
僅靠一部《沉默的真相》,當然不足以稱之為國產劇的未來,但從它背後的短劇模式,我們還是能看到它持續發展的可能以及國產劇未來的趨勢。
迷霧劇場其實對標美劇的一種劇集模式,除了 12 集的固定模式,其單集時長也和傳統電視不一樣,每一集時長並不是固定的,我們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提到了:
每集不同時長更便於劇情安排,和美劇類似,每一集都根據劇情關鍵點設置,留足懸念的同時也承接了上集,不斷促使觀眾好奇,看完一集又一集,棄劇率大大降低,也不被因劇情注水而加速,《隱秘的角落》導演辛爽在接受採訪時同樣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在視頻平臺放送,也可以不必遷就電視臺固定的時間排期,從容調整劇集單集的內容時長。
至於短劇能否持續,還得看平臺和觀眾的表態,據新浪電視,此前愛奇藝副總裁戴瑩就曾在活動中回應《沉默的真相》廣告植入爭議,表示已經優化廣告位置,迷霧劇場整體算下來不賺錢,直到《沉默的真相》才真正把廣告賣出去。
不過,戴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短劇模式盈利不是問題,再加上上文所述的湖南電視臺入局短劇模式,這種創新的劇集模式還是有望繼續在國內持續發展的。
市場化運行制度下,想看到更多的《沉默的真相》、《隱秘的角落》,作為觀眾的你我還是要為精品投出更多的票、甚至是為其付費,才能讓平臺持續創新。
短劇劇場另一個特性是多部劇集接連發送,風格類型相似,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和優酷的懸疑劇場,都是以懸疑、犯罪類型為主的劇集。這種模式中爆款劇會吸引觀眾關注劇場,而劇場也能為之後的播出的劇集帶動流量關注,達到以劇養劇的效果。
而垂直化、類型化正是電視劇工業化運行的主要特點之一,它也被認為是中國影視市場的未來。
和電視劇同為影視市場、更強調用戶付費的電影市場中,好萊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全球電影市場的頭部,其關鍵就是好萊塢做到了將電影類型化、工業化批量製作。
懸疑、警匪、愛情、合家歡喜劇等都是一種劇作類型,好萊塢的強大製作能力體現在儘管是同一類型,它們仍然能通過內容變奏吸引觀眾,而觀眾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相關類型的影視作品。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老師曾在公開課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電影《獨立日》是典型的美國科幻類型片,講述了一個地球人對抗外星人的故事,其轉折是人類使用電腦病毒感染外星人的艦船等設備,從而取得勝利。
而在《獨立日》之前就有同類型的科幻電影,其轉折是外星人不能抵抗流感病毒,地球人依靠流感取得了勝利,從流感病毒到電腦病毒,電影在同一類型中完成了故事敘述的變奏,吸引觀眾持續觀看同一類型。
迷霧劇場也是一樣,觀劇經驗能讓觀眾在看完預告片或介紹後,了解到結局是正義的一方打敗了邪惡的一方,但如何打敗仍然是整個劇集故事有趣的地方。
在觀眾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影視行業市場化運行不可逆的前提下,影視市場要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必將走向高質量的工業化之路,多類型、多題材百花齊放是國產劇的未來,短劇模式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