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以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為例,解讀「創傷敘事」的應用

2020-08-28 八月星辰

文/八月星辰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由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執導、卡西·阿弗萊克主演的小成本劇情片。在2017年第89界奧斯卡金像獎中斬獲兩項大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及最佳男主角獎 。豆瓣評分高達8.6分。

影片講述了波士頓沉默寡言的勤雜工李得知哥哥去世後,不得不回到家鄉小鎮曼徹斯特,料理哥哥後事和處理侄子的監護權問題。而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次特別的返鄉歷程,原來,曼徹斯特埋藏著李的一段絕望的回憶。

影片探討了創傷產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面對創傷記憶這一人類普遍需要面臨的問題。導演通過克制隱忍的「創傷敘事」手法,在娓娓道來中,自然而然地表達著人類關於創傷記憶的時空思考與救贖可能。

那麼,導演是如何將這一敘事手法運用在電影中,並通過藝術加工來展現電影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們將跟隨電影情節,從展現創傷、解讀創傷、治癒創傷3個方面來深度解讀「創傷敘事」在影片中的應用。

01

創傷敘事——用一種敘事語言將創傷經歷敘述出來,從而找出創傷的根源,幫助人們走出傷痛

在闡述什麼是創傷敘事之前,先來明確一下什麼是精神創傷?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裡認為:「一種經驗如果在一個很短暫的時期內,使心靈受到一種最高度的刺激,以至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謀求適應,從而使心靈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擾亂,我們便稱這種經驗為創傷。」

精神創傷是指由災難性事件導致的、在心理過程中造成的持續和深遠影響甚至導致精神失常的心理傷害,它使受害者「永遠沉迷於記憶之中」,無法走出創傷的影響。

創傷經歷孕育了創傷文學。創傷敘事便是創傷文學的表現形式之一,它通過描述創傷事件或經歷,找出創傷的根源,從而認識理解過去,見證個體和群體的脆弱和傷痛,以達到情感宣洩和修復創傷的作用,最終幫助人們走出傷痛。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劇本就是這樣的創傷文學。那麼,在這部影片中,創傷敘事是如何體現的,又如何一步一步引導劇情的發展呢?讓我們跟隨電影的情節來一一解讀。

02

展現創傷——通過畫面閃回方式將時間和空間糅合,體現創傷的不可逆性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主體時間採用線性敘事模式。李是一個生活極度頹廢而接近社會邊緣的底層人,隨著劇情的發展,影片通過七次閃回,將時間和空間糅合,展現了李不一樣的過去。

1、通過閃回方式,使主人公陷入時間陷阱,無法擺脫過去的創傷記憶

從敘事學角度看,閃回指的是相對於第一敘事時間而言,在敘事鏈上的一次時間打斷和畸變。現實生活中的物理時間是線性不可逆的,但人類的心理時間卻是「延綿」的,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彼此纏繞、互相滲透與交替。

影片閃回手法的運用,在主人公的過去與現在之間構成一種對照關係。影片通過對主人公李的衣著色彩、語言笑容的多少,以及妻子頭髮的長短造型等前後變化,呈現了兩個迥然不同的人生世界,突顯出人物的悲劇命運。

影片中的閃回,是經由主人公李的思緒引起,鑲嵌在他開車或呆坐中。尤其是叔侄兩人見律師聽遺囑一節,敘事的時間在過去與現在不斷切換。當李得知哥哥指定自己作為侄子的監護人,並且自己不得不搬回曼徹斯特時,他的情緒無法平復,思緒不斷被拉扯到過去的創傷場景中。

在那場奪走自己3個孩子生命的大火中,相比妻子的歇斯底裡,李的反應相對遲鈍。但後期卻以噩夢和閃回的方式重複出現,過去的創傷場景成了他的時間黑洞,造成他的創傷心理,以至於他的生活被分割成之前和之後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創傷心理:指「在突然的,或災難性的事件面前,一種壓倒性的經驗,對這些事件的反應通常是延遲的,以幻覺和其他侵入的現象而重複出現的無法控制的表面。」——凱如斯

此外,影片關於時間的處理也是相對模糊的。關於往事幾乎沒有在時間刻度上有清晰的標註。在這個故事裡,所有人的生活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但只有李的生活是停滯不前的,他陷入了過去的時間陷阱裡,無法擺脫過去的創傷記憶。

2、通過閃回,使主人公產生空間焦慮,承載著創傷記憶的空間,再次印證創傷不可逆

人類的記憶具有空間性。被追憶的過去始終是包裹全部愛恨體驗和生活細節的空間記憶。

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拉什在《空間的詩學》中闡釋:「在我們的記憶這個過去的劇場裡,背景保存了人物的主要角色。人們有時以為能在時間中認識自己,然而人們認識的只是在安穩的存在所處的空間中的一系列定格,空間在千萬個小洞裡保存著壓縮的時間。這就是空間的作用。」

片中李的侄兒在父親逝世後,無論他多麼假裝若無其事,一隻冰箱裡的凍雞就能讓他重返創傷而歇斯底裡。

不同於故事時間上的模糊處理,影片中對故事空間的標註卻相當清晰。當創傷發生之後,時間慢慢流逝,空間卻不會自動消失。

影片中,李想把未成年的侄子帶到自己的工作地點波士頓,或者送去爺爺住的明尼蘇達州。但對侄子而言,哪裡都是沒有區別的「他處」,他想要待在出生地曼徹斯特,因為那裡有熟悉的房子、熟悉的朋友、熟悉的生活。

而李卻恰恰相反,他沒有辦法在曼徹斯特生活下去,他忘不了過去,他對曼徹斯特的生活感到緊張而焦慮。

因此,空間上的「曼徹斯特」絕不單單是一個海邊的小鎮,一個故事發生的場所,而是所有創傷記憶的承載體。影片中叔侄兩人對曼徹斯特雖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態度,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對創傷記憶原生地的某種程度的空間焦慮。這種焦慮再次印證了創傷的不可逆性。

03

解讀創傷——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意象表達,暴露創傷產生的根源:命運的無常和不可抗拒

創傷敘事是通過講述創傷、製造關聯和意義,最後暴露出創傷根源。影片持續對自然景物進行關注,通過暴雪、孤船、冷雨、海浪等意象向觀眾展示命運的冷酷。從而暴露了創傷的根源:命運的無常與不可抗拒性。

影片開始,碧水藍天中,李在遊船上和侄子嬉笑打趣的畫面迅速被漫天大雪的畫面所替代,電話鈴突響告知了李哥哥猝死。影片很快閃回到李的哥哥生病的鏡頭上,醫生告知家屬及病人,這種心臟肌肉衰竭症會無規律地突發,且無法有效醫治。

人在面對死亡時,除了震驚與不解外,更表現出一種深深的無奈與哀怨。影片將死亡歸於大自然的範疇內,向觀眾暗示死亡與四季的變換、雨雪的降臨、白晝與黑夜的更迭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該平和坦然地面對並接受死亡,接受命運。

暴雪的意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現,雪暗示著大自然的無情與冷酷。李獨自鏟雪的鏡頭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三次,雪將一切的罪惡、錯誤、傷痛與折磨覆蓋,但李拒絕掩埋過去與創傷,他拒絕新記憶的覆蓋與救贖。這是他創傷的人生,也是他泣血的人生。

此外,李開車獨行的場景也體現了這種無情與冷酷。車輛拓展了人的能力,使人在廣闊的自然中自由馳騁,但這種自由也敵不過自然與命運的強大力量。行車場面不停地被惡劣的自然環境多次打斷,暗示出自然與命運的巨大的不可抗之力。

人在浩瀚的自然裡如同一粒微塵,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通過對環境的意象表達,將人的無力感與頹廢感凸顯出來。但影片並不倡導人們對抗自然、抗爭命運,而是透露出一種中庸的和解觀——接受命運,並活下去。

04

治癒創傷——通過雙線並置的敘事結構,探尋治癒創傷的可能性,思考負重前行的意義

「受創的悲悼主體經過一段悲傷,將愛從失去的客體轉移到新的客體,順利實現移情。受創的抑鬱主體卻拒絕承認愛的客體之喪失,拒絕恢復與外在現實正常的認同關係,長時間陷入自責、沮喪、冷漠等心理情感,排斥甚至拒絕移情。」——《悲悼與抑鬱症》

弗洛伊德認為,創傷過後主體會發生悲悼抑鬱兩種的心理反應。當親人去世,我們需要悼念逝者,宣洩悲傷,從而期望達到救贖的目的。

在探尋治癒創傷的可能性上,影片在敘事結構上進行了雙線並置的構建

作為一個典型的抑鬱的主體,李經歷喪子後,逃離了故鄉,拒絕新的生活。雖然李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癒,但對於正在經歷父親死亡創傷的侄子,卻選擇了另一種方式。

作為悲悼的主體,侄子拒絕離開創傷地,與朋友一起悼念父親的生前往事,與叔叔一起料理父親後事,頻繁參加朋友派對,戀愛。在影片快結束時,侄子與女友約會時穿上了顏色鮮亮的紅衣服,這就達成了影像意義上的救贖。

然而,由於時間的不可逆轉性,人類經歷的創傷不可能被完全修復。所以,影片中即便重組家庭的前妻與嫂子看似有著幸福的生活,但只要看到故人,情緒一樣會失控。

這似乎也是導演在向觀眾暗示著,即便我們用各種方式來治癒傷痛,曾經背負的過去還是難以忘卻的。

影片中,許多人都背負著過去的創傷,比如侄子的棒球老師不經意的一句「我也是在你這個年齡遭遇了父親的早逝」,以及片末僱傭李修理機器的僱主,說出的關於自己父親出海後失蹤的創傷經歷。

雖然大多數人會選擇遺忘和不背負,但總有一些人像李那樣的人願意背負沉重的過去,以證明他真實存在的過去。

不同於治癒系電影中的簡單救贖,創傷敘事不講大團圓式的結局,它旨在讓觀眾於痛徹心扉的同時,思考在人生之路上如何負重前行的可能和意義

結語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真實地刻畫出主人公李在生活重壓下的痛苦和無力,他無法與過去告別,也不能同自己和解,只能帶著內疚艱難生活下去的狀態,揭示了命運無常的主題,探尋負重前行的意義。

影片沒有華麗的鏡頭,也沒有治癒系電影的療愈作用,甚至很多畫面都比較沉悶灰暗,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面對命運的無常,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陽光勇敢得起來的,有人選擇堅強,有人選擇懦弱,畢竟我們只是脆弱渺小的人類。

影片沒有採用大團圓的敘事慣例,卻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並引發深沉的思考。這得益於導演對創傷敘事手法的應用,具體而言有如下3個方面:

1、展現創傷——通過畫面閃回方式將時間和空間糅合,體現創傷的不可逆性;

2、解讀創傷——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意象表達,暴露創傷產生的根源:命運的無常和不可抗拒;

3、治癒創傷——通過雙線並置的敘事結構,探尋治癒創傷的可能性,思考負重前行的意義。

一部好電影,就是把觀眾知曉但卻難以名狀的情感,通過出色的敘事手法表達出來。那些深埋在繁蕪細節中的共鳴,也許會在某一個午後的場景中,突然被觸碰,然後喃喃自語道:「是啊,生活就是這樣。」


作者簡介: 我是,愛好讀書、寫作、觀影,每年80本書、100部電影、30萬字。歡迎關注我,與有故事的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關於這部經典的解讀很多,但大多只是基於故事情節抒發情感。今天我就從電影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來解讀它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及談談電影主題對我的啟發。| 作者:林琳《海邊的曼徹斯特》曾獲得金球獎、金像獎等諸多獎項,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摘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桂冠,在豆瓣電影中得分8.6分。
  • 《海邊的曼徹斯特》最怕這種生活流電影,細想是個非常虐心的故事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其實生活與痛苦從來都不衝突,所以導演才將此拍攝出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觀眾會隨著他的心理活動融入自己的感情並進行共情,在大多數時候,觀眾看到電影中的角色掙扎在痛苦中,會展現出不同的情緒,有人深陷、有人逃離、但最終大家都是一身泥濘的繼續前進
  •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大約在八點偏右,更衣後的我坐在桌子前面,和我爹一起看了這部兩個小時多的壓抑,悲傷,克制,緩慢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伴隨著黑幕上升,電影結束。我去新中關找兩個同學,我們一起上了兩年的晚自習,一起吃過無數頓午餐晚餐、有數頓的早餐,一個住在懷柔,一個家在豐臺,我們決定例行公事,但是時間成本路程成本增加了。
  • 歲月平淡如水,撫平創傷,帶來希望---「海邊的​曼徹斯特」
    劇情:李(卡西·阿弗萊克 Casey Affleck 飾)是一名頹廢壓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喬伊(凱爾·錢德勒 Kyle Chandler 飾)去世的消息後,李回到了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喬伊的後事
  • 如何優雅地欣賞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 《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截圖△ 《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截圖它距離波士頓目前還不知道奧斯卡會把這個小金人交給誰,不過真的很想投《海邊的曼徹斯特》一票!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兼編劇肯尼思·洛納根,絕對是個極會講故事的人。
  • 三分鐘看懂奧斯卡熱門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奧斯卡頒獎儀式將近,許多人都在猜測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會火落誰家。而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有很多,最直觀的大概有兩個:拍攝技巧和敘事策略。如果說爆米花電影訴諸於視覺奇觀,炫技炫到讓你忽略邏輯漏洞,那麼《海邊的曼切斯特》顯然倚重於敘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講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用三分鐘來看看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吧。
  • 電影周丨《海邊的曼徹斯特》
    義館電影周每周六晚上 19:00圖書館一樓投影廳 見 海邊的曼徹斯特  美國 / 137分鐘  類型: 劇情/家庭 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後返回摒棄多年的家鄉曼徹斯特,並且面臨著擔當侄子的監護人。影片的主線也在這兩個角色中展開,李不願搬回這個有著太多回憶的家鄉,而侄子派屈克則不願拋棄他的生活與朋友,跟李遠走他鄉。而他的過去也在慢慢揭開... ...
  •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如果痛苦是不變的宿命 就讓我背負著痛苦前行一,李的悲劇 《海邊的曼徹斯特
  • 從《海邊的曼徹斯特》到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
    盤絲洞這一次《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放映覆蓋全國66個城市,185個影院, 270塊銀幕。不同於歐美有獨立的藝術院線,鑑於全國的銀幕數量趨向飽和,藝聯的放映渠道直接採用了與商業院線合作的方式,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影廳作為藝術院線的專線放映。
  •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年度最喪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要被他的標題所迷惑,這裡的曼徹斯特不是我們熟知的英國的大城市,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而是在美國,波士頓旁邊的一個不大的鄉村靠海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一半以上的鏡頭可以堪稱絕美,張張保存做壁紙毫不誇張。下面會和大家分享。
  •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可以讓你和你的女友更進一步
    豆瓣電影 Top 250 中的 No.188。卡西·阿弗萊克演技爆炸。拿了超超超多獎,包括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生活流電影,難得的是敘事手法又帶著變化。聽膩了「忘掉過去,才能往前」,而這一部是「忘不掉,走不出,也是一種生活本真」。
  • 《海邊的曼徹斯特》如何和過去和解?
    這是一部治癒也致鬱的電影,片名中的曼徹斯特並不是英國的繁華都市,而是美國南部的一個濱海小鎮,男主人公李·錢德勒是波士頓一個沉默寡言的水電維修工。哥哥喬的意外猝死,使他不得不回到故鄉曼徹斯特,成為了侄子派屈克的監護人。
  • 【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放過自己,方能看到海邊的風景
    ——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這一名字,乍看宛若一樸實無華的深山撞鐘老僧,解構下來,不過只是血肉和骨骼,與常人無異,正如海邊的曼徹斯特不過一普通海濱小城,平淡無奇。Joe還給了Lee一筆在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安家費,想讓Lee不再逃避,直面過往,藉機化解Lee的心靈創傷。一個是沒了父親的兒子,一個是沒了孩子的父親,他們似乎註定要走到一起,可Lee總是無法直面自己犯下的過錯,一心逃離海邊的曼徹斯特,可卻又無法說服派屈克隨他一起。
  • 你還記得海邊的曼徹斯特嗎?
    時間:2016年的冬天地點:美國事件:《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上映結果:榮獲包括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國際獎項在內
  • 《海邊的曼徹斯特》—— 我們都曾深陷泥潭
    而將近一年過去,《一個國家的誕生》因為導演的陳年爛事和不盡如人意的影片質量在明年初的頒獎季競賽中節節落後,而《海邊的曼徹斯特》卻在多倫多、倫敦等電影節持續發酵口碑,成為了明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最有力爭奪者之一。影片三位主創: 卡西·阿弗萊克、米歇爾·威廉士、肯尼斯·羅納根初聽這個片名,不免讓人想到英國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隊曼徹斯特聯。
  • 《海邊的曼徹斯特》:用清亮的色彩調和人生的沉重
    海邊曼徹斯特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座小城鎮,臨近波士頓,面向北大西洋海域。片頭和片尾兩個部分對漂泊漁船及海灣景色的描繪像是把這片北美地域重新著色,大面積的藍色清透而不濃重,有著遠離城市中心繁雜喧囂的冷感與寧靜。即使是紛飛在波士頓的漫雪,在這部電影的畫面中仍然潔白乾淨。
  • 幕後 《海邊的曼徹斯特》你所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想要欣賞《海邊的曼徹斯特》,你必須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似乎都以悲傷為主題,甚至以其為核心設計影片的結構。影片冷感的色調貫穿始終,從慘白的雪景,到霧蒙蒙的口中呼氣,都將海邊曼徹斯特的冷冽展露無遺,與影片故事的氣質不謀而合。而在這些片段中,《海邊的曼徹斯特》將我們包裹進一種生活支離破碎、一無所有之人會產生的情緒之中。
  • 又冷又喪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就是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 遠離一座城,也忘不掉那些人 |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如果只看電影的名字,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浪漫的電影。事實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憂傷故事,因為全片都延續著一種喪的情緒。《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聽到電影的配樂,你會不自覺地被帶入一種憂傷的氛圍。
  • 介紹一部「廢柴電影」給大家——《海邊的曼徹斯特》
    [本文由Dreamers電影評論授權作者黃末子原創]年前的第74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上,在對歌舞片《愛樂之城》和十分迎合當下主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