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7月11日上午,也就是昨天的上午,我經歷三個小時的睡眠,在五點半自然醒來,上癮一般在床上打了三把王者榮耀,隊友是睡了兩個小時自然醒的同學還有其他兩個早鳥同學。缺乏睡眠加上發悶的天氣,我感到極端的不適,出門跑了四公裡的步回家洗澡。大約在八點偏右,更衣後的我坐在桌子前面,和我爹一起看了這部兩個小時多的壓抑,悲傷,克制,緩慢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伴隨著黑幕上升,電影結束。我去新中關找兩個同學,我們一起上了兩年的晚自習,一起吃過無數頓午餐晚餐、有數頓的早餐,一個住在懷柔,一個家在豐臺,我們決定例行公事,但是時間成本路程成本增加了。吃完飯後的我們如約到達學校門口,和班裡的同學合照,轉瞬間又分離。我們去喝了酒,打了幾把捉黑槍,衝動地在住在清華以北的同學家住了一宿,沙發不是很適合睡覺。
四點半我脫離了睡眠的狀態,不到七點我們去kfc吃了早餐,看到了一個和我們年紀相仿的男孩兒質問他母親為什麼不買粥。自此我們分開行動,我和一個同學決定去洗膠捲,我回家換了衣服,他回家拿了膠捲,騎車經過牛街,坐上菜市口的火車,步行二十分鐘來到一家膠捲店,把膠捲和錢和郵箱交給店主,我們便離開。坐著地鐵到達海澱黃莊再坐熟悉的線路回家,到家是上午的十一點鐘,距離我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已經過去了26小時,僅僅26小時。
這樣平淡的敘事,這樣複雜的內容,或者是看似複雜實際上很簡單的內容.
由於沒怎麼看過新浪潮電影,所以對我來說,這部電影算是極其強調情感和氛圍,而忽略故事性的了。用兩個小時把這部壓抑的電影看完或許有一些些艱難,我並沒有太多淚目,也沒有太被情節所吸引,但是我卻很看重這部電影(喜歡仿佛不是一個恰當的描述)。
《海邊的曼徹斯特》故事的展開有兩條線路:一條是男主角在得知哥哥去世後,處理後事,與侄兒相處的故事;另一條則是男主角對於自己過去的不斷閃回。在兩條線路的收尾都可以看見男主角明顯的人格變化。
從時間順序排開,閃回中的男主角一開始是一個缺乏責任心,神經大條,整日嬉皮笑臉尋歡作樂的人渣。
從很多事情上可以體現:他在船上釣魚回家後在各種小事情上不尊重妻子的建議,他在半夜把一幫狐朋狗友帶回家吵翻天,他出門買啤酒明明想起了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沒有回家及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
火爐裡的火點燃了房子,三個孩子都成為了屍體,妻子歇斯底裡近乎發瘋,他在警察局裡抽走了警員的槍想要自殺,最終被制止。至此他變了一個人,沉默,哀傷,易怒.但這一段段閃回中也充斥著些許溫馨的畫面,他們的主人公分別是侄子,妻子,哥哥。
在哥哥的船上,他和侄子打鬧著,給他講鯊魚的故事,在不小心說了句Fword後,被年幼的侄子教訓,浪花拍在船的兩壁,這是他和侄子美好的記憶,也是最初的記憶。
他和妻子在午後的臥室裡呢喃,舉起每一個孩子親親抱抱,他或許不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但他無比的愛著妻子兒女,他擁有的家庭幾乎算得上美滿,甚至相比他事業成功無不良嗜好的哥哥還要幸福得多。
還有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情節,在大火發生之後。哥哥和侄子一起為他收拾行李搬家,哥哥暖心的安慰他,侄子即使嬌小也努力地給他搬運著家具。
其實這些暖心的情節很明顯,但在整條悲傷的敘事線路上,在顏色偏冷的畫面下,在英國平曠陰冷的景致下,一切令人難以察覺。就算內容是積極的,你看著男主人公那副表情,仍然會相信,這是悲傷的濃縮,在無時無刻向外輻射著悲傷。
在另一條敘事線上,男主經過了時間的沉澱成為了一個情緒不穩定又極其壓抑的人,作為一個公寓維修工他能夠忍受房客們無休止無底線的惡語相加無理要求,但在夜晚的酒吧裡能夠因為兩個男人在遠處多看了他一眼他就衝上去重拳出擊。生活對他來說沒有任何一點意義,但他又沒有死去,他存在於真實的煉獄。
他變得更遲鈍,對於任何事情都無法集中,情感,思考,一切都在遲鈍。他接到了醫院的電話,他的哥哥經過多年的疾病煎熬離開了人世,他用一個面頰上的親吻告別了躺在太平間裡的哥哥,並沒有掉下眼淚,也沒有太多悲傷的表現,配合著醫院中壓抑的冷光,被哥哥摯友悲傷的表現襯託著,整個環境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就算他是個合格的維修工,但他也仍舊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他拒絕直接成為侄子的監護人,拒絕留下滿載著回憶卻在不斷燒錢的船,拒絕花錢花時間找新墓地讓哥哥在冬天及時下葬,並稱之為尊重「哥哥的意志」。
在影片的結尾,也是這條線路的結尾,他似乎沒有太多改變,他仍然情緒飄忽不定,在曼徹斯特的酒吧裡打了和他輕輕相撞的客人,在做飯的時候躺在沙發上睡著,多虧了煙霧報警器,否則他又要造成一場火災。看著煙霧飄散在整個廚房,上一次他搞砸了害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妻子改嫁,這一次要是失手難道是要害死樓上的侄子。他崩潰一般蹲在廚房大哭,原來一切沒有變,他還是那個爛人。他知道自己難以改變,他無比痛苦。
但是,他自己人格上的轉變仍然是有的,是巨大的。他不再那麼壓抑了,他的世界有意義了,那就是他的侄子,他開始有了笑容。
畢竟整個電影最重點的故事就是他和侄子之間的相處。他和侄子之間有著三個相處的層面,首先是有所隔閡,接下來是爭執,最後是相互需要彼此不可缺少。
他開車無數公裡去接侄子,通知他哥哥去世的消息。畫面切換到了侄子在冰球隊內賽對隊友惡意犯規並拳腳相加(在這一點上叔侄二人倒是存在共同點),而侄子的隊友都理解這個情況,並沒有因此而和侄子產生對立,因為男主角每次出現在侄子身邊都意味著哥哥的病情加重了。男主角聽從侄子任何選擇,他最多只是給出建議。他允許侄子選擇是否去看望父親最後一眼,他允許侄子把朋友叫到家裡吃pizza,它允許侄子在父親去世的當夜把女朋友叫到家裡過夜。但不得不提,就算他侄子沒有表現出莫大的悲傷,也無法說明什麼侄子人品上的問題,或許有些時候經歷太多次模擬的離別,等真正離別的時候就不會過度感傷。
他當時還並不知道自己是監護人,他只是把自己當作侄子的朋友或者只是親人。
緊接著,律師給他來上一道晴天霹靂,他成為了監護人,被迫肩負了巨大的責任,他開始在一些問題搞「獨裁」,侄子也和他有了爭執,可笑的一點就是兩個人對罵,其中不乏Fword的各種組合搭配與詞形變換。
但甚至開始對於侄子的一些生活進行幹預,剛剛相遇時他並不在乎侄子同時擁有兩個女朋友(是真的),更不在乎他和誰拍拖。但在一些事情過後,他開始拒絕侄子,他拒絕侄子在親友追悼會後的晚上把女友二號帶回家過夜,並表示「他不喜歡那個棕頭髮的」,他是真的不喜歡那個棕頭髮的,還是他並不願意侄子在追悼會後和女友亂搞呢?或許是後者吧,他希望侄子最終他的哥哥,愛他的哥哥,珍惜已經結束的卻永遠不會結束的父子關係。他已經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的家長了。
後來,他們成為了不可分開的夥伴,是生活上的,更是心靈上的。一個是受過巨大傷痛的他,一個是剛剛喪失父親的青年脆弱男孩。他們各自作出著妥協,侄子不再牴觸和他同去波士頓,他也不做出了各種讓步。他把波士頓的一些行李帶到了曼徹斯特,意味著他將要更多地陪伴侄子,侄子在見過改過自新的母親後,打消了跟隨母親生活的念頭,她變好了,但她絲毫不親切,再加之母親現任丈夫的拒絕甚至是母親本人的拒絕,侄子明白,真正容納得下他,或者真正愛他的人為數不多,其中沒有母親,但是有這個叔叔。
他尋得方法賣掉了哥哥的獵槍,給船更換了發動機,並答應侄子可以留下船,這如同一個禮物。
侄子看見冰箱裡的冬雞胸想到了還躺在冰庫裡的父親,崩潰而大哭,他陪在侄子的身邊直到侄子入睡。
他們聯繫到了一起,終於成為了互相無法割捨的人。靠的並不是說血緣的聯繫或者是興趣上的相投,是共同的經歷,是共同的苦痛,人世間歡愉不一定相痛,但壓抑與痛苦是的。正如侄子的冰球教練說的那樣:我也是你這個年齡失去了父親,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痛苦不都是一樣的麼,失去某種東西,於是就痛苦了。
電影中有些感人的細節,穿插並貫穿著。
大多人都是有溫度的,善良的人很多,只是我們忽略了他人的善意。所有的人都滿懷著善意,安慰著意外縱火的男主角,安慰著失去父親的侄子。人間自有真情在。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四季,或許有些人長得面相不善,或許有些人身份地位並不尊貴,接受的教育並不多,脾氣並不平和,但他們都會同情一個正遭受著創傷,或者是沒走出創傷的人。真情就在人間,哪怕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冬天。
親情不一定是表露在外在的,侄子能夠在裝作無事人一樣度過父親的死,卻逃不過冰箱裡的一個凍雞胸,他想念他的父親,他不希望父親躺在冰庫裡度過冬天。他用樹枝試探地面的軟硬,他思考著如何繼承下父親的東西,完整的保留回憶。
寫到這裡,我想給大家的是男主最愛說的一句話「it's up to you」
你來決定,一些很微妙的人生關係都是我們自己來決定的,面對人生的態度,處理事情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一場災難可能會改變太多太多,但一切的事後處理,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那我們是昏昏沉沉的度日,還是坐上漁船,在曼徹斯特的海邊,看看能不能釣上一條鯊魚。
今天唐山又地震了,讓我想起了那場大地震,或許對於太多人來說都是一個災難吧。壓抑不會隨著時間就消散,我們唯有承受或者面對,但是不要勉強,因為一切up to you。
祝大家今天開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