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於2016年在北美上映,該影片是由肯尼斯.羅納根(Kenneth Lonergan)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該影片講述了李.錢德勒因為哥哥死去後而要照料哥哥的後事,同時也不得不回到曾經讓自己傷心的曼徹斯特的故事。影片以平靜的水平面開篇,以一首悲傷悽涼的《Plymouth Chorale》渲染氣氛,以藍白偏冷色調奠定影片風格——影片開篇到結束共2小時17分無處不充滿著「喪」的氛圍(除了中間夾著著些許美好的家庭回憶片段之外)。
開頭,影片展示出李和哥哥還有小帕以前在艇上的生活畫面,那時候的李還是挺健談的。接著,畫面轉到下雪的大街,雖然有大樓與交通指示燈的暖黃色提升畫面的暖色調,但還是能感受到一絲絲「冷」。
緊接著,導演給出了一系列李工作的畫面:與一位大爺討論他們家的水龍頭該怎麼辦、一位奶奶在打電話而李在後面修燈、給一位婦女修馬桶無意中聽到她喜歡自己的事還有和一位難纏的女主人討論自己家裡的積水問題......
李就一直這樣過著半頹廢的生活:要麼逆來順受,要麼直接反抗,甚至有女生想要跟他搭訕都被他的冷漠嚇到了。他這樣的狀態一直到後面自己接到一個電話——哥哥去世了。為此,李不得不重新回到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這期間也讓他想到自己以前在曼徹斯特的幸福與難受。
影片開篇講述李的日常想告訴人們李的社會地位:在給老奶奶修燈泡的那一幕,老奶奶位於鏡頭前,較後的則是主人公李。在這一幕中導演全程給李進行了虛化處理,用此方式處理主人公是因為導演想告訴觀眾們李是處於社會的邊緣地位的。
後來李在教堂上見到了前妻和她現在的老公。導演把這一幕的對話全部消音,對畫面進行慢動作處理,以悲愴的音樂作底聲表現了李的茫然。
看過電影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整個故事幾乎都處於冬季:人們總是穿著厚厚的衣服、路上隨處可見的積雪等等,畫面也總是充滿著以藍黑色為主的冷色調。(冷色調是以青、藍、紫為主的色調,根據顏色深淺的不同我們也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感受:如果整個畫面是淡藍或者淡綠或者其他,那麼我們會感受到一種輕鬆與舒適,若畫面顏色逐漸增加則會有一種壓抑的感受。)恰好,導演用了近飽和的藍與黑構建本片的色調體系,大量冷色調對影片的處理,無處不渲染著一種悲傷的氛圍。
雖然本片的感情基調是「喪」,但其中也夾雜著一種溫馨與幸福。在李回到曼徹斯特後,他不禁回想到以前的幸福生活:李回到家中,整個房子看上去都是舒適布藝家具,妻子坐在軟綿綿的床上看書,周圍都是蓬鬆的被子,這一幕的處理頓時讓人覺得十分溫馨,再加上以紅色為主的暖色調烘託畫面,更讓人有一種舒適感,給看多了冷色調的人們洗洗眼睛,舒緩觀眾們的精神疲勞。然而,影片的基調還是「喪」的——這一幕不久後又轉回了現實的冷色調。
2017年,導演肯尼斯.羅納根憑藉《海邊的曼徹斯特》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肯尼斯.羅納根不僅是一位編劇,還是一位導演,他的作品數量其實並不是很多,但大多質量都挺好:以《紐約黑幫》、《你辦事我放心》、《海邊的曼徹斯特》提名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其中《海邊的曼徹斯特》還拿到了最佳劇本獎,同時肯尼斯也被提名為最佳導演。
在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組可謂大放異彩:不僅導演獲得了最佳編劇獎,男主凱西.阿弗萊克(Casey Affileck)也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縱觀整部影片,無論是從劇作、色調還是構圖來說都可以說是拿捏度非常得好,也不僅是導演的功勞,也是整個劇組的功勞。
阿弗萊克很好地把握住了男主的情緒,那種淡淡地喪與對生活的無奈全然寫在臉上,但又不讓人有違和的感受。在有女生主動靠近他時他的無動於衷似乎讓人覺得已是常事。
其實整個曼徹斯特劇組的演技都很不錯,像李來到醫院時見到醫生與友人時的那一段對話:李先由絲絲悲愴後瞬間轉到妥協的無奈,同時周圍人的想關心可力不從心的動作與神情恰到其處地完美配合了男主,這些都是團隊協作慢慢磨鍊的結果。
當李看到前妻和她的丈夫一起出現在教堂上是李似乎已經不知道周圍發生了什麼,臉上都是茫然,自己形同一個軀殼。
還有另外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場景——前妻與李的對話。前妻顯然還愛著李但因不能回到以前而悲傷:她一開始是小心翼翼地拘謹到後面忍不住道歉而流淚,李雖一味地迴避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也愛著前妻。
影片接近末尾還有一幕——李在艇上笑了。這種笑微微而不張揚,這個淡淡的微笑無不讓觀眾們有種舒心感。
很多人覺得李沒有走出來,其實祖榮不這麼認為:影片接近結尾時李在艇上淡淡的一抹微笑、葬禮後李和小帕在互扔網球、在艇上導演對小帕的衣服和艇上鮮豔物品的特寫、李和小帕一同釣魚時深色的衣服裡面藏著的黃色衣服等等,導演通過對演員更積極的舉動與打破冷色調的物品的描寫,這無不像是在暗示李會更好的接受了現在的生活,而不是一味是沉溺於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