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了在<波士頓>當修理工、常年面無表情獨來獨往的主角Lee,接到了來自<海邊的曼徹斯特>關於哥哥的死訊的電話。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與侄子帕特的監護權的過程裡,回憶起了多年前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往事。
他曾經因為喝酒失手導致壁爐失火,讓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帶著恨意與他離婚。他在警局拔槍自殺未果。
他與侄子關於監護權、是住在<波士頓>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裡不斷拉鋸和磨合。
最終他依舊選擇逃離<海邊的曼徹斯特>,回到<波士頓>一個人生活。
電影較少的配樂,較多的聲音留白;低飽和度的偏冷色調和大篇幅的空鏡;情節連接的處理方法與演員細膩的、沉醉式的演技。都極大地形成了最終電影的質感。
讓你根本不會聯想到狗血或者誇張,全程沉浸在裡面,你能相信與感受到它所呈現的是太真實、太真實的生活。
光是這就已經足夠與多數電影拉開距離了。
這部電影最特別在於它不疾不徐地呈現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故事,所有的情節都延著情理往前鋪陳,就連主角Lee回憶穿插的時間與情節都發生得那麼自然。
你等不到傳統電影裡會設置的『情緒爆發』點、沒有反轉、甚至也沒有以一個『看得見希望的結局』收尾。
所有情緒與情節都非常克制與收斂,又反而如此淋漓地刻畫了生活的真實與沉鬱。
這正是這部電影最抓人和辛辣之處。
電影裡有非常多讓我回味的地方。
其中一個擊中我的細節,是帕特在父親去世以後從未表現出過外放的悲傷,他照常生活、甚至照常早戀與打情罵俏,但他卻在某次不經意間打開冰箱看到冷凍雞肉時出現驚恐,顫抖。
原因也許是他的父親由於墓地未定至今還在醫院裡冷凍。
Lee對於帕特的失常感到驚訝,他不懂侄子帕特在怕什麼,他看不懂帕特壓抑著的、偶然間透露給外界的恐慌和悲傷。
就好像同時,帕特也無法理解Lee對曼徹斯特的抗拒與悲痛。
面對生活的這些時刻,人類往往是孤獨的,獨自承受,能夠被理解其實是多麼奢侈與稀少。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Lee與已再婚生子的前妻相遇,前妻聲淚俱下地表達曾經帶著怨恨攻擊他的話語的歉意,前妻說著她的理解,說著我愛你。
Lee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匆忙逃離。
還有在影片後期,Lee和帕特攤牌的那短短幾秒鐘。
「I'm sorry」
"I can't beat it"
這些「情動」場景的演繹都細膩而恰到好處,有種無聲卻直擊人心的力量。
看完電影,我心裡久久會縈繞著一絲餘味,就好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無力改變生命的逝去、無力挽留摯愛親友的離開。生命裡會有很多的失去,生活也許還會不斷支離破碎,我們只能學會承受。
在真實的生活裡,很多事情,很多痛苦都是沒有答案的。
最後,還有電影裡通篇雪景、海景、街景的空鏡色調,莫名讓我聯想到畢卡索藍色時期畫作裡連續出現藍。不像畢卡索那種撲面而來扯著人沉迷進去的憂鬱,它的色調是溫和的、美的,挾帶著細密的冷意,不動聲色調動著你沉鬱的神經。
這種由於景與色調帶來美感和畫感,我在《燃燒女子的肖像》裡偏褐調的油畫質感的景色裡也感受到過。(大概是我的一種個人偏好吧)
會讓我感嘆攝影藝術性的毋庸置疑。
《海邊的曼徹斯特》相比《燃燒女子肖像》文藝感(在這裡此詞非偏褒義)沒有那麼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對生活真實感的落腳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