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有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

2021-01-09 李夢說娛樂

影片講述了在<波士頓>當修理工、常年面無表情獨來獨往的主角Lee,接到了來自<海邊的曼徹斯特>關於哥哥的死訊的電話。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與侄子帕特的監護權的過程裡,回憶起了多年前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往事。

他曾經因為喝酒失手導致壁爐失火,讓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帶著恨意與他離婚。他在警局拔槍自殺未果。

他與侄子關於監護權、是住在<波士頓>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裡不斷拉鋸和磨合。

最終他依舊選擇逃離<海邊的曼徹斯特>,回到<波士頓>一個人生活。

電影較少的配樂,較多的聲音留白;低飽和度的偏冷色調和大篇幅的空鏡;情節連接的處理方法與演員細膩的、沉醉式的演技。都極大地形成了最終電影的質感。

讓你根本不會聯想到狗血或者誇張,全程沉浸在裡面,你能相信與感受到它所呈現的是太真實、太真實的生活。

光是這就已經足夠與多數電影拉開距離了。

這部電影最特別在於它不疾不徐地呈現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故事,所有的情節都延著情理往前鋪陳,就連主角Lee回憶穿插的時間與情節都發生得那麼自然。

你等不到傳統電影裡會設置的『情緒爆發』點、沒有反轉、甚至也沒有以一個『看得見希望的結局』收尾。

所有情緒與情節都非常克制與收斂,又反而如此淋漓地刻畫了生活的真實與沉鬱。

這正是這部電影最抓人和辛辣之處。

電影裡有非常多讓我回味的地方。

其中一個擊中我的細節,是帕特在父親去世以後從未表現出過外放的悲傷,他照常生活、甚至照常早戀與打情罵俏,但他卻在某次不經意間打開冰箱看到冷凍雞肉時出現驚恐,顫抖。

原因也許是他的父親由於墓地未定至今還在醫院裡冷凍。

Lee對於帕特的失常感到驚訝,他不懂侄子帕特在怕什麼,他看不懂帕特壓抑著的、偶然間透露給外界的恐慌和悲傷。

就好像同時,帕特也無法理解Lee對曼徹斯特的抗拒與悲痛。

面對生活的這些時刻,人類往往是孤獨的,獨自承受,能夠被理解其實是多麼奢侈與稀少。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Lee與已再婚生子的前妻相遇,前妻聲淚俱下地表達曾經帶著怨恨攻擊他的話語的歉意,前妻說著她的理解,說著我愛你。

Lee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匆忙逃離。

還有在影片後期,Lee和帕特攤牌的那短短幾秒鐘。

「I'm sorry」

"I can't beat it"

這些「情動」場景的演繹都細膩而恰到好處,有種無聲卻直擊人心的力量。

看完電影,我心裡久久會縈繞著一絲餘味,就好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無力改變生命的逝去、無力挽留摯愛親友的離開。生命裡會有很多的失去,生活也許還會不斷支離破碎,我們只能學會承受。

在真實的生活裡,很多事情,很多痛苦都是沒有答案的。

最後,還有電影裡通篇雪景、海景、街景的空鏡色調,莫名讓我聯想到畢卡索藍色時期畫作裡連續出現藍。不像畢卡索那種撲面而來扯著人沉迷進去的憂鬱,它的色調是溫和的、美的,挾帶著細密的冷意,不動聲色調動著你沉鬱的神經。

這種由於景與色調帶來美感和畫感,我在《燃燒女子的肖像》裡偏褐調的油畫質感的景色裡也感受到過。(大概是我的一種個人偏好吧)

會讓我感嘆攝影藝術性的毋庸置疑。

《海邊的曼徹斯特》相比《燃燒女子肖像》文藝感(在這裡此詞非偏褒義)沒有那麼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對生活真實感的落腳與表達。

相關焦點

  •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裡有一點點悲意
    捧讀之間,你會有很多很多的感受,而且不經意的剎那,你的心就被深深觸動到了…… 不過對很多人而言,如果你厭倦了當下許許多多的有關打打殺殺、情情愛愛、鬧騰搞笑的影片的話,那麼《海邊的曼徹斯特》也許會是一部令你心有所動的電影。
  •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年度最喪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要被他的標題所迷惑,這裡的曼徹斯特不是我們熟知的英國的大城市,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而是在美國,波士頓旁邊的一個不大的鄉村靠海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一半以上的鏡頭可以堪稱絕美,張張保存做壁紙毫不誇張。下面會和大家分享。
  • 又冷又喪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就是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 如何優雅地欣賞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 《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截圖比如Lee愛著自己的家鄉,愛著這座海邊的小城,因為這兒有他的生活,有他的朋友,還有它熱愛著大海。_________在整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風景的空鏡鏡頭。有港口的飄雪、安靜的水面、夕陽的流雲,以及許許多多開車時沿途的風景。一些風景是我們直接看到的,一些風景是透過窗戶看的。
  • 【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放過自己,方能看到海邊的風景
    ——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這一名字,乍看宛若一樸實無華的深山撞鐘老僧,解構下來,不過只是血肉和骨骼,與常人無異,正如海邊的曼徹斯特不過一普通海濱小城,平淡無奇。對他而言,海邊的曼徹斯特成了不宜居住的禁地,他想帶著悲傷度過一生,最終活成人們眼中的悲劇。可命運卻總是那麼妙不可言,哥哥Joe的死訊將他拉回到傷心地,由於Joe與妻子早已離異,Joe兒子派屈克的歸屬便成了大問題,在Joe的遺囑中,派屈克被託付給了弟弟Lee,在Joe看來,Lee與派屈克相處融洽,且沒有孩子,是不二人選。
  • 《海邊的曼徹斯特》如何和過去和解?
    在以往很多的電影中,更多的可能都是講述「自我救贖」、「自我和解」,比如《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歐維面對妻子離世、失去工作的種種挫敗決定自殺,自殺失敗的每一次都是因為向別人伸出援手,他永遠抱有善念,最終他選擇了留在世界上,他完成了同這個世界的和解。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年人頹廢日記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英國的那個曼徹斯特,也不是美國的那個曼徹斯特,它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海濱,是個常住人口僅五千餘人的小鎮,名字就叫『Manchester-by-the-sea』。」我最初想看海曼,其實就是對上面那個冷知識的好奇心使然。
  • 你還記得海邊的曼徹斯特嗎?
    115個獎項和239項提名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就是這部在2016年的冬天令大家心碎卻又給大家帶來平靜與深思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在2016年讓萬千觀眾「心碎」,因此它一舉斬獲第89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等等。這離不開它的導演肯尼思·洛納根和演員卡西·阿弗萊克。
  • 《海邊的曼徹斯特》東北版:《海邊的大連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海報
  •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坐著地鐵到達海澱黃莊再坐熟悉的線路回家,到家是上午的十一點鐘,距離我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已經過去了26小時,僅僅26小時。這樣平淡的敘事,這樣複雜的內容,或者是看似複雜實際上很簡單的內容.用兩個小時把這部壓抑的電影看完或許有一些些艱難,我並沒有太多淚目,也沒有太被情節所吸引,但是我卻很看重這部電影(喜歡仿佛不是一個恰當的描述)。 《海邊的曼徹斯特》故事的展開有兩條線路:一條是男主角在得知哥哥去世後,處理後事,與侄兒相處的故事;另一條則是男主角對於自己過去的不斷閃回。在兩條線路的收尾都可以看見男主角明顯的人格變化。
  • 推薦‖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每一次看歐美電影時,至少有前二十分鐘我都是懵逼狀態,因為很多都是使用插敘加倒敘的手法來展現劇情,再加上我五分之一的臉盲需要辨認和對比人物。
  • 《海邊的曼徹斯特》|誰不是一邊抑鬱一邊活著,這是生命「喪」卻踏實的答案
    《海邊的曼徹斯特》某種程度上比這些電影都喪。沒有那些大喪片的誇張的人設,也沒有多麼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什麼經典金句、不會讓人看得又喪又drama又哭又笑好過癮,這部電影就是真實入骨髓的喪,喪得渾圓喪得密不透風,把你整個包裹在那種壓抑的情緒中,難怪有人說看完「致鬱」。然而,如果你將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和人物共情,反而能喚出內心許多隱藏的情緒,看完有一種被治癒的感覺。
  • 電影周丨《海邊的曼徹斯特》
    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後返回摒棄多年的家鄉曼徹斯特,並且面臨著擔當侄子的監護人。影片的主線也在這兩個角色中展開,李不願搬回這個有著太多回憶的家鄉,而侄子派屈克則不願拋棄他的生活與朋友,跟李遠走他鄉。而他的過去也在慢慢揭開... ...
  •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如果痛苦是不變的宿命 就讓我背負著痛苦前行一,李的悲劇 《海邊的曼徹斯特
  • 《海邊的曼徹斯特》—— 我們都曾深陷泥潭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出人意料的是,並沒有生離死別的悲傷,也沒有失去親人的落淚。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態,即使走進停屍間,看到已經冰涼的哥哥的遺體。好在,肯尼斯·羅納根有這個能力。肯尼斯·羅納根將故事中最悲痛的情節,和最戲謔的笑點緊緊的編排到在一起,觀眾還沒有從上一秒的沉重中走過來,便被下一個鏡頭猝不及防的逗得大笑。在觀眾的情緒控制上,K肯尼斯·羅納根已經趨於完美。這也說明,導演所想講的並不是一個失敗、悲痛的男人的故事。喪女離異、背井離鄉已是往事,如何找回希望才是當下。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個操蛋的人生.
    今天來說說他拿奧斯卡的這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支著名的球隊曼聯,它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擁有5000多的人口。這是一部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電影,全程沒有高潮,需要你用極大的耐心去慢慢感受。
  • 是怎樣的情感故事,讓《海邊的曼徹斯特》獲獎無數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真是票房和口碑兩不誤作為一部小成本文藝片還沒在中國上映的時候
  • 《海邊的曼徹斯特》:死亡、平庸、愛與美
    其中有哥哥的死亡,火災中三個孩子的死亡,以及人們在這些死亡發生之後的種種感受。插圖來源於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插圖來源於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戲劇性可言。插圖來源於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 《海邊的曼徹斯特》療愈悲傷的冬季奏鳴曲
    青少年跟成人對悲傷的處理態度很不一樣,閱歷尚淺,也因年輕還保有調節力和彈性,派屈克對悲傷仿佛鈍感,一方面像個沒事人似地享受家長不管事的放縱,另一方面在夜深人靜時以生理上的不適(恐慌症)表現出來。李則把心傷深埋起來,然而卻被絕望侵蝕整個生活。導演透過鏡頭不斷切換的插敘慢慢揭露李不願回顧的過往。
  • 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就不要錯過這樣的李秉憲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寫給所有心碎的人的一首輕曲,讓人徜徉期間,含著淚感受著自己與李一樣的心情,讓悲傷灌注於心,慢慢地釋放,一曲終了,有種痛快地大哭一場的感覺,然後心中有點兒釋然。 當人心情不好時,究竟是看一部喜劇來拯救不開心,還是看一部悲劇來沉浸其中,這個話題各說各有理。在我看來,看喜劇時可以讓人放肆地大笑一把,但片刻歡笑過之後往往發現依然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