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誰不是一邊抑鬱一邊活著,這是生命「喪」卻踏實的答案

2021-02-21 贊那度旅行人生

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原創劇本兩枚小金人後,《海邊的曼徹斯特》終於在國內上映了。

卡西·阿弗萊克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

相信你去電影院看完,都會覺得這絕對是你看過的最喪的電影top 3.

「喪」這個詞兒流行了好一陣子了。

比如動畫片《馬男波傑克》,一匹年過50的過氣明星馬,每天從500平方米的位於比弗利山莊的別墅中醒來,參加各式盛趴體,喝酒嗑藥泡妞,卻一次又一次說出傷人的話,做出傷人的事。看似光鮮的他卻飽受心中的孤獨和抑鬱。

其中馬男喪喪的語錄更成為經典:

再比如堪稱喪片之神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小飽受原生家庭成長陰影的松子一生掙扎向上,不斷付出愛甚至到取悅的程度,卻是一次次被打倒、被命運狠狠凌虐,結局在最後一次準備掙扎重新做人之時卻諷刺的被一個砸過來的球結束生命。

「小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將來閃閃發光,但是長大以後,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變為現實,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而且還反過來埋怨...」

「生而為人,對不起。」

還有那部《百元之戀》。外人看來一事無成的大齡女loser人生down到谷底,當然最後算是小小的逆襲了,但是仍然全片籠罩著喪得不行的氣息。

《海邊的曼徹斯特》某種程度上比這些電影都喪。

沒有那些大喪片的誇張的人設,也沒有多麼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什麼經典金句、不會讓人看得又喪又drama又哭又笑好過癮,這部電影就是真實入骨髓的喪,喪得渾圓喪得密不透風,把你整個包裹在那種壓抑的情緒中,難怪有人說看完「致鬱」。然而,如果你將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和人物共情,反而能喚出內心許多隱藏的情緒,看完有一種被治癒的感覺。

電影的情節很簡單。Lee是一個生活在波士頓,做著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還要飽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藍領。他的工作內容就是給人通下水道、通馬桶。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冬天要給積雪很厚的路面鏟雪。

他看起來很憂鬱很麻木很遲緩還有點窩囊,有時候讓我想起了身邊這樣做著類似工作的人們,他們看起來沒有什麼存在感,有點憂傷,但也沒有人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仿佛他們生來如此。

下了班Lee有時候會去酒吧借酒消愁,被女人搭訕了也是冷冷淡淡,被陌生人稍微的眼神言語挑釁就會大打出手。寥寥幾個鏡頭,一個孤獨古怪、自卑卻易怒的loser形象已經被刻畫出來了。

突然有一天他接到電話,親生哥哥因病去世了,他於是趕回自己的家鄉,也就是本片的片名——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這是一個美國真實存在的海邊小鎮,人口一共就五千多。

哥哥病了很久,去世也是意料之中,只是遲早的事情。Lee進天平間短暫地抱了抱哥哥的屍體,輕輕一吻向他道別。而麻煩的事情是哥哥遺囑裡交代Lee作為自己兒子的監護人。而這一職責是Lee非常抗拒的。

為何抗拒這一職責?影片的雙線敘事在人物腦海不斷閃回的鏡頭中交代了原因。

原來以前的Lee不是這樣。他曾經住在這裡,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如膠似漆的妻子,三個可愛的孩子。有時候出海,有時候呼朋引伴到家裡打撞球,日子平凡卻也快樂。

但一次他失誤引起的大火使得自己的孩子喪命火海,這場事故後,生存下來的妻子和他離婚,他一人遠走他鄉生活。

這就是他無法重新回到這座小城的原因。他無法走出悲傷,無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或者說,他根本就不想和解。警察局叫他去審問,後來安慰他說,忘記加防火板也不算多大的過錯,那天晚上很多人都可能犯了同樣的錯誤。

表現災難悲劇的方式很多,導演卻用了克制平靜的手法,在看似無聲無息間將虐心過往一點點抖落。

即使所有人都原諒了他,他卻無法原諒自己。然而活著是一項必須又殘酷的事業,Lee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萊克用出色的表演詮釋了什麼叫活得如行屍走肉。

當全片的人都在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向前看——侄子在失去了父親後仍然過著精彩放浪的美式青少年生活,曾有酗酒情緒問題的嫂子和一位基督徒結婚,開始信教變得平和;甚至前妻也從喪子之痛中走出,和另一個男人組建家庭生了孩子...只有他,選擇活在過去。

最後和前妻的相遇是壓垮Lee的最後一根稻草。前妻聊著聊著崩潰泣不成聲,她還愛Lee,她希望Lee能原諒她曾說過的惡毒的話,她希望Lee走出陰影。

然而,Lee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他只指著自己的心說了:「You don't understand. There's nothing there.」

他安排了侄子生活在另一個人有愛的大家庭裡,而自己將回到自己一個人的孤寂生活。他說了那句:

" 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t. I'm sorry." 


是啊,I can't beat it.  我們說著「忍住淚,前路漫漫,不要向後看」「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但誰不是帶著傷痛活著,總有一些痛無法釋懷,總有一些恨想起來咬牙切齒。

錯過了一個人,就是永遠的錯過了,在渾然不知中你們已經見了最後一面;永失所愛,生老病死,失去了就是永遠的失去;命運有時候充滿深深惡意,也許你什麼也沒得到,但是不失去,已經算是足夠幸運。


人生苦短,悲欣交集,那些摧毀過我們的事情細小卻強烈,時光究竟是怎樣爬過你的皮膚,你又為何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過去開心的Lee和後來憂傷的他,一切都變了,海還是那片海,終不似,少年遊。

為什麼現在抑鬱的人這樣多,為何大家都喜歡關起門來看大喪片?大概是時代催促我們的步履加快加快再加快,社交媒體等等不斷給你吹著泡泡,我們的思維生活在虛幻的世界中,你在社交媒體上說喪氣的話是「垃圾人」,你暴露自己的脆弱會被說「負能量」,慢慢的,你連自己內心的聲音是什麼都聽不清楚了。

如果滿世界都在負責贏,到底還有誰在輸?

《海邊的曼徹斯特》裡面卡西·阿弗萊克扮演的Lee的痛感如此真實,沒有哀嚎大哭,他看似生活在現實中,卻放逐自己,把全世界關在門外。從他虛無迷離的眼神、從他虛弱麻木的走姿、從他遲緩無力的動作,我們仿佛能摸到自己曾經痛感的質地,那些心碎的時刻,你的身體也會蜷縮在一起,世界仿佛都不能再接納黑白灰以外的色彩。

可以看出來Lee還是在慢慢好起來的,在和侄子相愛相殺相處的這段時間裡,他已經感受了親人帶來的溫暖。從徹骨的冬天到了萬物復甦的春天,冰冷的心在慢慢癒合。影片最後一幕,他說自己會搬到一個大一點的住所,侄子可以隨時來玩兒,他也會時不時回來陪伴侄子。

必須說演侄子Patrick的演員盧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演的也非常好,仿佛看到一枚新星在冉冉升起

人生充滿了「喪」,就像伍迪·艾倫在《安妮霍爾》開頭講的那個笑話:「生活充滿了悲慘、孤獨和苦難,而且這一切都結束得太快了。」


活著是一種本能,生活就是充滿了遺憾和悔恨的歷程,正面面對殘缺的過往,還會痛,但,還會向前走——這就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給我們的雖然喪但卻踏實的答案。


和解不了的痛,就不和解了吧,我們都有權利不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人活著不是都是為了趕路,感受自己的痛和絕望,它也是組成我們「人」的一部分。那一點點溫暖和希望因為從痛中破土而出,才顯出生命的質地和厚重,我們的生命,或許就是開在苦痛頂上的一朵花。



讓這部電影如此耐看,你願意放在電腦裡面回味的,除了渾然一體的敘事,動人的配樂,最主要的是幾個演員出色的表演。主角卡西·阿弗萊克(Caleb Casey Affileck)的演繹,他給悲傷賦予了具體的形態的氣場,讓整個觀影歷程像一場交互式體驗,我們和他一起觸摸悲傷,經歷它。

過去讓這個男人眼中有了無法抹去的傷痛、猶疑

偶遇前妻那一場戲,面對前妻的情緒崩潰、不斷的懺悔,他說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

或許這樣的表情就叫悲從中來。這樣讓人心疼,你想俯下身去抱抱他

這一段精彩演出的視頻,看了就明白,真實才是力量,所謂的演技,就是完完全全進入那個人:

紐約《Time Out》看後這樣評價卡西在片中的表演,「加入了巨人的行列」

本片的導演肯尼思·洛納根也是該片的編劇,導演要求演員一遍遍排練,卡西從這位戲劇掛的導演身上獲益良多。「有些並不演戲劇的演員也會樂意去排練,但畢竟不多。按照他要求的,不斷地去討論這個角色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那麼做,我覺得還挺有趣的,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探討久了會發現這是種讓自己相信劇本的方式。」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同於很多大片,它關注的就是一個最普通的人的心路歷程。卡西也談到演員的社會職責問題:「作為社會的一員,一個演員需要促進人們彼此的溝通,更加公平地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發聲,避免娛樂界只為一小撥人發聲。」「要實現這一變化很難。」

這位獅子座的男演員相當帥氣,周身滿滿的荷爾蒙氣息。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因為愛表演的哥哥本·阿弗萊克開始演電影。

曾出演哥哥和馬特·達蒙的《心靈捕手》:

都是獅子座的哥兩好:

起點很高的哥哥現在倒是被吐糟演戲「面癱」:

人們談起他,總冠之以「本·阿弗萊克的弟弟」,但其實卡西的表演經歷其實和哥哥沒什麼相似之處。他不在乎成為一個偶像演員,目睹過太多成名的不堪,他已經完全摒棄了成名的渴望,他說:「我們痴迷名人,在他們身邊構建神話,然後獵殺並摧毀他們。」

非常非常的....帥!


卡西演出並導演了一系列小眾電影,比如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裡走個不停的《蓋瑞》、講述孤獨作家的《孤獨的吉姆》、表現內心陰鬱小警察的《心中的殺手》.這些電影中他都扮演處於社會邊緣的小人物,但這些社會邊緣的小人物時常才是我們本我的一些折射,畢竟生活不都是《肖申克的救贖》《當幸福來敲門》《託斯卡納豔陽下》這種偉光正吧。

和馬特·達蒙主演的《蓋瑞》


這位獅子座的男演員,也讓我想起了《計程車司機》裡同為獅子座的扮演者羅伯特·德羅尼,或者是《搏擊俱樂部》的獅子座演員愛德華·諾頓,雖然他們扮演的是看似社會邊緣的小人物,卻有著主流角色沒有的勇氣、真實的反叛和銳利。

《計程車司機》:

《搏擊俱樂部》:

就在這些看似鮮有人關注的小眾電影中,卡西磨鍊著自己的觀察力和演技,《紐約時報》評論說:

「不知道什麼時候卡西·阿弗萊克成了這樣一個好演員.大多數人希望你愛他們,但卡西·阿弗萊克似乎並不這樣,或者他真的不在乎。」


卡西拿下了今年的奧斯卡小金人。我現在期待的是,卡西還將為我們帶來什麼其他好電影,在電影界充斥著面癱腦殘、浮於表面的垃圾演技的如今,這樣滿足的觀影體驗已經是很久沒有的了。

提前恭喜卡西,雖然大器晚成,但他的時代終究是到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贊那度旅行人生】

授權轉載,合作,投稿 wechat@zanadu.cn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精彩旅程!

.

相關焦點

  • 又冷又喪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就是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 豆瓣8.6 海邊的曼徹斯特: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影片中的男主始終無法戰勝生活,戰勝過去,但當他坐在船側,露出一絲似有若無的微笑時,令人不禁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一句話:「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這個片段,就是「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吧。
  • 《海邊的曼徹斯特》| 看導演肯尼思·洛納根的表情,你就到它有多喪
    這部電影並不是易於接受的那種影片,而現如今已經沒有人再想去創作這樣的電影。如果它只是個普通的世俗的故事,這部電影就只會變成一個無趣的被過濾掉的工業化產品,但是肯尼出現了,他寫下了這樣的故事,這本身就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
  • 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拼命活著
    誰不是一邊痛哭流涕一邊拼命努力他當然明白這颶風下的危險,但生活是真難啊,日子也是真窮啊,一大家子都指望它掙錢吃飯,哪捨得讓它翻,只能拼命保護。在我們眼裡,那只是一輛車,但在他眼裡,是整個生活。他對抗的不是颱風,他對抗的是養家餬口的重壓。他保護的也不是車,而是自己和家人的全部生活。
  •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年度最喪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要被他的標題所迷惑,這裡的曼徹斯特不是我們熟知的英國的大城市,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而是在美國,波士頓旁邊的一個不大的鄉村靠海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一半以上的鏡頭可以堪稱絕美,張張保存做壁紙毫不誇張。下面會和大家分享。
  • 美國西雅圖機場偷飛機的人: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又努力活著……
    《在西雅圖偷飛機的人: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
  • 喪到極的韓劇《我的大叔》:誰不是一邊頂著千百種喪,一邊躲在角落裡默默自愈
    《我的大叔》並不是一部愛情劇,你不要被名字所「蒙蔽」, 其實剛看到片名的時候,我也曾以為會是少女與落魄大叔的愛情故事。但在這部劇裡不是滿屏大長腿,而是一屋子的大叔,講述的是關於人與現實的劇。但如果非要要用一個字形容這部片子就是喪,什麼都喪。
  • 是怎樣的情感故事,讓《海邊的曼徹斯特》獲獎無數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真是票房和口碑兩不誤作為一部小成本文藝片還沒在中國上映的時候
  • 電影周丨《海邊的曼徹斯特》
    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後返回摒棄多年的家鄉曼徹斯特,並且面臨著擔當侄子的監護人。影片的主線也在這兩個角色中展開,李不願搬回這個有著太多回憶的家鄉,而侄子派屈克則不願拋棄他的生活與朋友,跟李遠走他鄉。而他的過去也在慢慢揭開... ...
  • 曾國藩:誰的人生不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
    為了活下來這名倖存者開始用樹枝搭建「房屋」,終於搭建好了,然而不幸再次降臨,在他外出尋找食物的空檔裡,一場大火燒毀了他的房屋,他感到深切的絕望。當他還沉靜在絕望中不可自拔時,一艘大船向他駛來,他獲救了。「你們怎麼知道我在這裡的?」他問。「我們看見有濃煙從這裡升起,想或許有人在這裡。」船員答。
  • 大寫的「喪」——《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空氣裡,漂浮著美國中產階級的蕭瑟與頹靡
    《海邊的曼徹斯特》男主因為一次重大家庭變故而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雖然這在表象故事層面已經成立
  •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
    影片講述了在<波士頓>當修理工、常年面無表情獨來獨往的主角Lee,接到了來自<海邊的曼徹斯特>關於哥哥的死訊的電話。在<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與侄子帕特的監護權的過程裡,回憶起了多年前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往事。他曾經因為喝酒失手導致壁爐失火,讓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帶著恨意與他離婚。
  • 張愛玲:歲月靜好的背後,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活著
    誰能想像帶著名作家光環的她,活得如此狼狽不堪?如果你是她,是不是也能如她這般堅強又努力地活下去?這一段時間,有位31歲男子不堪生活壓力,跳橋結束自己生命,有網友說,他有房有車還有老婆孩子,為何還要自殺?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個操蛋的人生.
    今天來說說他拿奧斯卡的這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支著名的球隊曼聯,它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擁有5000多的人口。這是一部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電影,全程沒有高潮,需要你用極大的耐心去慢慢感受。
  • 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就不要錯過這樣的李秉憲
    而悲劇讓人直面悲傷的情緒,而不是躲避,借別人的故事將自己悲傷的情緒釋放出來,邊看邊對照劇中人的話,往往還會感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加不幸的人,此時儘管心中依舊澀澀,卻已經有了些力量。尤其對比那種強撓痒痒肉的屎尿屁喜劇片,好的悲劇故事更具藝術價值,看完久久不能忘。所以,當心情不好時,還是來看一看那些悲傷的故事吧。 《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這樣一部經典悲劇藝術片。
  • 《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一切都比想像的還要糟
    同樣的,最近在藝術院線上映的《海邊的曼徹斯特》裡,那個有著噩夢般過去的Lee,也有著絕對足夠的自殺條件,而他也沒有對自己下手(連一開始的衝動開槍,導演也讓他殺不死自己)。但不同的是,前者活著,為的是心裡還有光,靠著那星星點點的念想抓住著自己,步步難行也步步前行;而後者活著,是眼前心底已是深淵,但他連深淵也不凝視,鐵了心帶著一具虛空之殼,只是苟活,以懲餘生。
  • 美國喪文化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美國劇情片《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李的哥哥因為生病去世後他作為唯一的監護人照顧侄子的故事,這部電影還在2016年的時候獲得了美國電影協會十佳電影的榮譽,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欣賞一下這部電影吧。
  • 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拼命活著!(深度)
    他當然明白這颶風下的危險,但生活是真難啊,日子也是真窮啊,一大家子都指望它掙錢吃飯,哪捨得讓它翻,只能拼命保護。在我們眼裡,那只是一輛車,但在他眼裡,是整個生活。他對抗的不是颱風,他對抗的是養家餬口的重壓。他保護的也不是車,而是自己和家人的全部生活。
  • 《海邊的曼徹斯特》東北版:《海邊的大連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海報
  •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些錯是需要一輩子去懺悔的
    現在非常流行「喪」,很多人都會嚷嚷著自己堅持不下去了,幹啥都不行,因為社會上給到年輕人的壓力實在太大,所以好像每一個人都很累。有一部文藝片更是將這種「喪」描繪到了極致,《海邊的曼徹斯特》自上映以來就讓人有很多感慨,因為實在是太讓人感同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