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療愈悲傷的冬季奏鳴曲

2020-12-27 芝訴說

歷經悲慟後,李錢德勒背井離鄉當水電工謀生,其兄長突然病逝,遺書竟指定要他成為獨生子的監護人。未走出過往的李,被往事折磨、承受著前妻另組家庭造成的糾結的同時,還要安撫侄子派屈克喪父之痛。

青少年跟成人對悲傷的處理態度很不一樣,閱歷尚淺,也因年輕還保有調節力和彈性,派屈克對悲傷仿佛鈍感,一方面像個沒事人似地享受家長不管事的放縱,另一方面在夜深人靜時以生理上的不適(恐慌症)表現出來。李則把心傷深埋起來,然而卻被絕望侵蝕整個生活。

導演透過鏡頭不斷切換的插敘慢慢揭露李不願回顧的過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畫面多麼撕心裂肺,環繞耳畔的配樂一律是悠揚的小提琴樂曲,與曼徹斯特明亮的美景相呼應,和男主角死去的內心世界形成對比,也彷若暗示著,無論角色們經歷多大痛苦,世界依舊如故運轉。就在叔侄從最初彆扭逐漸轉至稍有溫度的互動間,雖然緩慢,確見療傷有了進展。

《海邊的曼徹斯特》海報

凱西艾佛列克飾演的李表情不多、話也不多,表演著實令人心碎;米歇爾威廉絲飾演李的前妻,戲份雖少,她與凱西在街頭站著談話的對手戲,短短兩分鐘即已對觀眾強力催淚。

《海邊的曼徹斯特》乍看平淡到沒有事情發生,靜默中卻有千百種情緒在醞釀、交織和擴散。平實而沉重,瑣碎的日常融匯為一種期盼的表達:冬天再漫長也總會過去。

這部電影註定不會是看完到處推薦、提到就稱讚得口沫橫飛的那種,它快幾乎沒有一絲娛樂性,觀眾回饋的最多情緒或許是憐憫;它肯定是最能打動人的那種,觀後內心滿是激動,想要與所愛的人擁抱。

相關焦點

  • 《海邊的曼徹斯特》:成年人的悲傷,是悄無聲息地奔潰
    《海邊的曼徹斯特》導演是肯尼斯·羅納根,由卡西·阿弗萊克、米歇爾·威廉士、凱爾·錢德勒等主演。李很快回到了家鄉曼徹斯特,這是一座在海邊的城市,他到了醫院,終於見到了哥哥喬的屍體,也只有在這一刻,李麻木的臉上才終於有了一絲悲愴的神色,他低頭抱住了哥哥,只是起身的時候,臉上已經恢復了平靜。
  • 海邊的曼徹斯特 人生悽涼的根源,是那些永逝的溫暖 奧斯卡系列
    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支著名的球隊曼聯,它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擁有5000多的人口。5000多的人口裡,曾經包含著錢德勒家族的兄弟兩個。只是哥哥喬英年早逝,弟弟李遠走他鄉,他們的妻子都嫁作他人婦。曼徹斯特,空留著家族的一塊墓地。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小心窺探著人類悲傷的底線,以及面對窮盡一生終究無法化解的悲傷,我們該如何自處。
  • 幕後 《海邊的曼徹斯特》你所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想要欣賞《海邊的曼徹斯特》,你必須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似乎都以悲傷為主題,甚至以其為核心設計影片的結構。《瑪格麗特》(Margaret,2011)而《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個故事的原始創意來自製片人馬特·達蒙。
  • 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就不要錯過這樣的李秉憲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寫給所有心碎的人的一首輕曲,讓人徜徉期間,含著淚感受著自己與李一樣的心情,讓悲傷灌注於心,慢慢地釋放,一曲終了,有種痛快地大哭一場的感覺,然後心中有點兒釋然。 當人心情不好時,究竟是看一部喜劇來拯救不開心,還是看一部悲劇來沉浸其中,這個話題各說各有理。在我看來,看喜劇時可以讓人放肆地大笑一把,但片刻歡笑過之後往往發現依然不開心。
  • 《奏鳴曲》奏鳴曲
    奏鳴曲(sonata)就是獨奏。所有黑幫回到自己的故事線,就像被看不見的線牽動著一樣去完成一段劇情,走向戰鬥,走向死亡。只剩下那個女孩孤獨的在海邊一個人放著煙花,沒人再陪她遊戲。這與之前他們玩遊戲時的無憂無慮、歡快形成鮮明對比。社會好似熱鬧,其實卻並不讓人真正的消除孤單。每個人為了生存或者別的原因都在構建自己的身份,這個身份推動著人的行動,給人套上面具,牽上線。
  • 《奏鳴曲》視角 View|雙面北野武的「奏鳴曲」
    》(1993) 藝術海報 by Gokaiju《奏鳴曲》⼀⽅⾯繼承了⽇本現實主義⿊幫⽚的傳統。》的後半部分,出現了傳統⿊幫⽚中絕⽆僅有的景象:在世外桃源般的海邊⼩屋,他們危險在沙灘上玩相撲、在⾬中洗澡、表演和跳舞、在海邊玩煙花⼤戰,甚⾄還遇到了⼀個⼥孩……北野武發揮了自己搞笑藝⼈的⽼本性。
  •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裡有一點點悲意
    最近,《海邊的曼徹斯特》被大家提起的緣由,應該就是獲得89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獎吧。提及89屆奧斯卡大熱的幾部片子而言,包括《月光男孩》和《愛樂之城》,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向這部《海邊的曼徹斯特》的。
  • 《海邊的曼徹斯特》東北版:《海邊的大連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海報
  • 《海邊的曼徹斯特》,封閉的內心,無盡的悲情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座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沿海小城,有著十分寒冷的冬季和漫天飛雪,居住在這裡的人不多,彼此間都十分熟悉。故事的源頭在這裡,一切悲傷的開始也在這裡。影片的開頭,主人公李在波士頓的一個地下室獨自居住,做著無聊的修理工作。
  •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7月11日上午,也就是昨天的上午,我經歷三個小時的睡眠,在五點半自然醒來,上癮一般在床上打了三把王者榮耀
  • 《海邊的曼徹斯特》:生活很糟糕,可我還是要過......
    《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於2016年在北美上映,該影片是由肯尼斯.羅納根(Kenneth Lonergan)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該影片講述了李.影片以平靜的水平面開篇,以一首悲傷悽涼的《Plymouth Chorale》渲染氣氛,以藍白偏冷色調奠定影片風格——影片開篇到結束共2小時17分無處不充滿著「喪」的氛圍(除了中間夾著著些許美好的家庭回憶片段之外)。
  • 「I can't beat it」|《海邊曼徹斯特》
    在曼徹斯特冬季導演肯尼思已經獻身於《海邊曼徹斯特》這齣戲兩年了。整個故事的結構似乎是鬆散的,分成了幾個片段,但總的來說,每個片段都是相互結合的。導演用拘謹細膩的敘述表達了現實中無法調和的悲痛。這種平淡無奇的利益也非常貼近公眾的現實生活。
  • 如何優雅地欣賞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 《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截圖因此,這裡也讓人無處可藏啊。整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其實非常簡單,Lee的哥哥Joe因為心臟驟停去世了,他從波士頓回到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並且照看他未成年的侄子Patrick。圍繞著這個故事主線,就在Lee一步步靠近他的家鄉——海邊的曼徹斯特時,這個男人的故事才漸漸浮現出來。
  • 【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放過自己,方能看到海邊的風景
    ——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這一名字,乍看宛若一樸實無華的深山撞鐘老僧,解構下來,不過只是血肉和骨骼,與常人無異,正如海邊的曼徹斯特不過一普通海濱小城,平淡無奇。對他而言,海邊的曼徹斯特成了不宜居住的禁地,他想帶著悲傷度過一生,最終活成人們眼中的悲劇。可命運卻總是那麼妙不可言,哥哥Joe的死訊將他拉回到傷心地,由於Joe與妻子早已離異,Joe兒子派屈克的歸屬便成了大問題,在Joe的遺囑中,派屈克被託付給了弟弟Lee,在Joe看來,Lee與派屈克相處融洽,且沒有孩子,是不二人選。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年人頹廢日記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英國的那個曼徹斯特,也不是美國的那個曼徹斯特,它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海濱,是個常住人口僅五千餘人的小鎮,名字就叫『Manchester-by-the-sea』。」我最初想看海曼,其實就是對上面那個冷知識的好奇心使然。
  • 介紹一部「廢柴電影」給大家——《海邊的曼徹斯特》
    [本文由Dreamers電影評論授權作者黃末子原創]年前的第74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上,在對歌舞片《愛樂之城》和十分迎合當下主題的《月光男孩》清一色的讚美聲中,《海邊的曼徹斯特
  • 《海邊的曼徹斯特》—— 我們都曾深陷泥潭
    然而事實上這是一部純正的美國片,片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一個完整的小鎮名稱,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人口總數只有5136,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邊小鎮。本片導演肯尼斯·羅納根編劇出身,曾憑藉《紐約黑幫》和《請在靠近我》兩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海邊的曼徹斯特》也是他自2000年的《請再靠近我》和2011年的《瑪格麗特》之後的第三部劇情長片。頗為低產的他選擇了2014年便上了好萊塢劇本黑名單的《海邊的曼徹斯特》。而這個大熱劇本曾經一度差點選擇馬特·達蒙作為導演。
  •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
    影片講述了在<波士頓>當修理工、常年面無表情獨來獨往的主角Lee,接到了來自<海邊的曼徹斯特>關於哥哥的死訊的電話。在<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與侄子帕特的監護權的過程裡,回憶起了多年前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往事。他曾經因為喝酒失手導致壁爐失火,讓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帶著恨意與他離婚。
  • 《奏鳴曲》北野武的菊與刀
    侯孝賢這麼評價北野武:「他的電影一直處於現實的冰冷,避免過度傾瀉像悲傷或渴望之類的情感。」獨特的電影語言風格使他的電影極具識別度,所謂大師,就是像這樣開先河的人,也許後來有導演在這種語言基礎上拍出更好的作品,但歷史記住的永遠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
  •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如果痛苦是不變的宿命 就讓我背負著痛苦前行一,李的悲劇 《海邊的曼徹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