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悲慟後,李錢德勒背井離鄉當水電工謀生,其兄長突然病逝,遺書竟指定要他成為獨生子的監護人。未走出過往的李,被往事折磨、承受著前妻另組家庭造成的糾結的同時,還要安撫侄子派屈克喪父之痛。
青少年跟成人對悲傷的處理態度很不一樣,閱歷尚淺,也因年輕還保有調節力和彈性,派屈克對悲傷仿佛鈍感,一方面像個沒事人似地享受家長不管事的放縱,另一方面在夜深人靜時以生理上的不適(恐慌症)表現出來。李則把心傷深埋起來,然而卻被絕望侵蝕整個生活。
導演透過鏡頭不斷切換的插敘慢慢揭露李不願回顧的過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畫面多麼撕心裂肺,環繞耳畔的配樂一律是悠揚的小提琴樂曲,與曼徹斯特明亮的美景相呼應,和男主角死去的內心世界形成對比,也彷若暗示著,無論角色們經歷多大痛苦,世界依舊如故運轉。就在叔侄從最初彆扭逐漸轉至稍有溫度的互動間,雖然緩慢,確見療傷有了進展。
《海邊的曼徹斯特》海報
凱西艾佛列克飾演的李表情不多、話也不多,表演著實令人心碎;米歇爾威廉絲飾演李的前妻,戲份雖少,她與凱西在街頭站著談話的對手戲,短短兩分鐘即已對觀眾強力催淚。
《海邊的曼徹斯特》乍看平淡到沒有事情發生,靜默中卻有千百種情緒在醞釀、交織和擴散。平實而沉重,瑣碎的日常融匯為一種期盼的表達:冬天再漫長也總會過去。
這部電影註定不會是看完到處推薦、提到就稱讚得口沫橫飛的那種,它快幾乎沒有一絲娛樂性,觀眾回饋的最多情緒或許是憐憫;它肯定是最能打動人的那種,觀後內心滿是激動,想要與所愛的人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