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最怕這種生活流電影,細想是個非常虐心的故事

2020-09-10 膠捲時光

生活流,如何繞過苦難,喪到骨子裡的卡西,繞不過去的苦難。

「電影不堅持現實主義,就一定會脫離群眾。」《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其實生活與痛苦從來都不衝突,所以導演才將此拍攝出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觀眾會隨著他的心理活動融入自己的感情並進行共情,在大多數時候,觀眾看到電影中的角色掙扎在痛苦中,會展現出不同的情緒,有人深陷、有人逃離、但最終大家都是一身泥濘的繼續前進……



這部電影是肯尼斯·羅納根的第三部自編自導作品,他的處女作《你可以信賴我》獲得2000年聖丹斯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第二部作品《瑪格麗特》聚焦內心創傷的人物,《海邊的曼徹斯特》依舊如此,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每個人都帶著破碎的心,堅強的活著

曼徹斯特小鎮冬天的大雪,凜冽徹骨,這是一個冷冰冰的故事。



(影片取景自美國東北部的海濱小鎮曼徹斯特,雖然那裡風景不錯,但為了配合影片頹廢的感覺,導演將大部分的情節都放在了冬天拍攝,也為電影增加了一絲蕭瑟清冷的氣息。)

如果被生活判了死刑,還有什麼值得留戀?一場死亡揭開了舊傷,也把最暖的親情帶到面前。



電影講述的是由於哥哥喬·錢德勒過世,水管工李·錢德勒成為他16歲的侄子派屈克的法定監護人,李的生活從此發生徹底的改變,他不得不回到家鄉的小城市曼徹斯特,被迫面對一段不幸的往事。這段往事令他與妻子蘭迪分離,也令他背井離鄉。

隨著再次與曼徹斯特發生聯繫,影片開始以閃回的形式展開第二條故事線,主要講述李過往在曼徹斯特的生活,由於李的失誤導致房屋失火,三個孩子全部喪生火海,再現創傷原因和創傷發生場景。



之後,電影以兩條時間線相互穿插的手法講述故事,現實中,李要應付告知親友、領取遺物、選擇殯儀館、選擇墓地等一系列的繁瑣時間,在回憶中,李又重溫了他哥哥從發現心臟患病開始所發生的一些家庭變化。此片閃回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主人公的過去與現在之間構成一種並置的對照關係,在強烈的反差與對比中突顯出人物的悲劇命運。



電影中出現了七次閃回,都是由主人公李的思緒引起,都藏在他開車、或者呆坐的時候,尤其是叔侄兩人在見到律師,聽取遺囑的時候,敘事的時間在過去與現在不斷切換。當李指導哥哥指定自己作為侄子的監護人要搬回曼徹斯特這個傷心地的時候,他的情緒無法平息,思緒也不斷被拉扯到過去的創傷回憶中。

這種創傷不斷地以夢魘的形式回到現實中來。李夢見自己兩個女兒依然坐在自己身邊說著:「爸爸,難道你看不到我們已經燒著了嗎?」這種夢魘糅合了時間,不分地域在現實中不斷上演。

.


弗洛伊德認為:「一種經驗如果在一個很短暫的時期內,使心靈受到一種高強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式謀求適應,從而使心靈的有效能力分配受到了永久的擾亂,我們便稱這種經驗為創傷的。」

美國創傷理論家卡西·盧卡斯認為,創傷是一種突然的或災難性的事件中無法承受的經歷,在這種經歷中,倖存者對事件的反應往往是以滯後的、無法控制的、重複出現的幻想或其他侵入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創傷指的是身體、心理、情感上遭受的突發事件,給倖存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的傷害。



李是一個平凡至極的普通工人,擁有一切普通人的缺點,他暴躁易怒、心理敏感、眼神無光,外表上不夠光鮮亮麗甚至是乏善可陳,看上去與我們在大街上行走的任何一個男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對於災難給一個人留下的很多種創傷,《海邊的曼徹斯特》則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它是把最煽情的部分小心翼翼的藏起來,不得已時才露出一部分。

在交代了前因後果之後,中途也加入了那些痛苦的過程,所以整部電影中被故意省略了很多,往往就是這樣故意的留白才能夠引發觀眾的想像,因為主角本人就是想故意忘卻這一段痛苦的過往,越是這樣避而不談,人們就越能自己腦補出那些難以描繪的痛苦情緒。



這種慢慢滲透入生活中的痛苦,應該有很多人感同身受,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原來藝術來源於生活,原來有些傷痛是註定無法被治癒的,電影中的李雖然回到故鄉,與侄子相處了一段時間,體會到了久違的親情,還同前妻相遇,但這些卻不能讓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開心,他始終無法真正的走出自責的泥潭,也無法重新在那片土地上展開新的生活……



「一切都會好起來」很多時候並不適用於現實生活。如果本片來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那就會落入俗套,所以在本片最後,一切又回到了從前,侄子沒有跟著李離開曼徹斯特,而是在李的安排下到了爸爸朋友家借住,男主李也沒有走出創傷,依然選擇隻身一人返回波士頓,用逃離的方式來讓自己繼續活著,有些時候: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主角李打破了我們對於主角創造歷史改變生活的想像。

即使生活對於李來說已經糟糕到一定的地步,他也從未想過去自我救贖。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也了解了生命之流的不可逆轉使得過去的一切都無法修改,說白了就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影片中有很多人都背負著過去的創傷,比如侄子的棒球老師,他不經意的一句:「我也在你這個年紀遭遇了父親去世」,相信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經歷的人,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有人選擇背負傷痛,有人選擇遺忘傷痛,但總有一些人像李那樣願意背負過去,因為只有傷痛才能讓他覺得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人。

痛苦或許會永存,我們或許會背負著傷痛向前,但是生活依然要向前走,因為前方或許會有短暫的春天。



不過還是希望人們能夠走出創傷、期待未來。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可以讓你和你的女友更進一步
    而且,要給你們推薦最好、最深刻的R級片。就像今天這部——《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爛番茄新鮮度96%。《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生活流電影,氣質肅穆,床戲寥寥。想擼一把的童鞋,可以退下了。卡西·阿弗萊克飾演的男主李·錢德勒,在酒吧被姑娘搭訕。
  • 是怎樣的情感故事,讓《海邊的曼徹斯特》獲獎無數
    把抑鬱的事生活化講述,就像曼徹斯特陰冷的海。卡西表演挺不錯,配樂稍微有點過。——豆瓣網友貓叔Mack我最怕的就是這種電影,看完以後什麼都講不出,就想靜靜地待著,靜靜地沉溺在揮之不去的抑鬱中。結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麼都沒有。——豆瓣網友浮世心不想多說,太喪,喪的我看完電影後橫跨湘江。
  • 介紹一部「廢柴電影」給大家——《海邊的曼徹斯特》
    《月光男孩》清一色的讚美聲中,《海邊的曼徹斯特》以不動聲色的姿態收穫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的提名並最終由卡西·阿弗萊克拿下最佳男主。而在這部《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卡西更是以平實、深刻的演技對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觀眾在影片悲傷的基調沉浸的同時又對卡西的角色產生了深深的依賴感與同情感。
  • 《海邊的曼徹斯特》| 看導演肯尼思·洛納根的表情,你就到它有多喪
    阿弗萊克說:「作為一個電影製作的團體,距離彌補肯尼並償還他應得的那部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肯尼曾遭受過巨大的不幸與悲慟。這部電影並不是易於接受的那種影片,而現如今已經沒有人再想去創作這樣的電影。如果它只是個普通的世俗的故事,這部電影就只會變成一個無趣的被過濾掉的工業化產品,但是肯尼出現了,他寫下了這樣的故事,這本身就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
  • 如何優雅地欣賞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作為今年的一匹小成本電影黑馬,被提名各大獎項200多次,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男主角的扮演者卡西可以說是拿獎拿到手軟,不過「最佳原創劇本」撞上了《愛樂之城》,在金球獎上與獎盃失之交臂,好在又在英國學院獎上扳回一程。
  • 推薦‖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第一次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以為它會是一個浪漫的的愛情片。或者是一個輕鬆的文藝片也好,看完電影之後,我思考很久,確認它會是一個很值得觀摩的「喪」片。很認真的說除了國產電影之外,很多文藝片在我看第一遍時候我都不知道它要表達什麼,經過影評加上第二次觀看我才能理解,當然這部電影也不列外。
  • 電影周丨《海邊的曼徹斯特》
    義館電影周每周六晚上 19:00圖書館一樓投影廳 見 海邊的曼徹斯特  美國 / 137分鐘  類型: 劇情/家庭 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後返回摒棄多年的家鄉曼徹斯特,並且面臨著擔當侄子的監護人。影片的主線也在這兩個角色中展開,李不願搬回這個有著太多回憶的家鄉,而侄子派屈克則不願拋棄他的生活與朋友,跟李遠走他鄉。而他的過去也在慢慢揭開... ...
  •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故事在壓抑的氛圍和悠揚的弦樂中展開,修理工李不動聲色地做著修理清潔工作,面對房客的挑逗、示愛及非難無動於衷。影片由李的冷漠無感的外表切入,以敘事及閃回的手法,帶觀眾走入李的內心世界。  在波斯頓工作的李因哥哥病逝,回到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按遺囑,李成了侄子的監護人。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個操蛋的人生.
    今天來說說他拿奧斯卡的這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支著名的球隊曼聯,它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擁有5000多的人口。這是一部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電影,全程沒有高潮,需要你用極大的耐心去慢慢感受。
  • 《海邊的曼徹斯特》:有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
    影片講述了在<波士頓>當修理工、常年面無表情獨來獨往的主角Lee,接到了來自<海邊的曼徹斯特>關於哥哥的死訊的電話。在<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哥哥的後事與侄子帕特的監護權的過程裡,回憶起了多年前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往事。他曾經因為喝酒失手導致壁爐失火,讓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帶著恨意與他離婚。
  • 又冷又喪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從上映到現在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其實從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就想說一說它了,但是總覺得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說比較好。為了這篇胡謅的東西,我上周末又看了一遍《海邊的曼徹斯特》。但如果說我上周末又看了一遍《海邊的曼徹斯特》,所以我現在開始胡謅這些東西,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 幕後 《海邊的曼徹斯特》你所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想要欣賞《海邊的曼徹斯特》,你必須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瑪格麗特》(Margaret,2011)而《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個故事的原始創意來自製片人馬特·達蒙。影片冷感的色調貫穿始終,從慘白的雪景,到霧蒙蒙的口中呼氣,都將海邊曼徹斯特的冷冽展露無遺,與影片故事的氣質不謀而合。而在這些片段中,《海邊的曼徹斯特》將我們包裹進一種生活支離破碎、一無所有之人會產生的情緒之中。
  • 你還記得海邊的曼徹斯特嗎?
    115個獎項和239項提名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就是這部在2016年的冬天令大家心碎卻又給大家帶來平靜與深思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故事來源於新英格蘭地區工人們的世界,那兒的人甚少討論感情。《海邊的曼徹斯特》在2016年讓萬千觀眾「心碎」,因此它一舉斬獲第89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等等。這離不開它的導演肯尼思·洛納根和演員卡西·阿弗萊克。
  • 《海邊的曼徹斯特》—— 我們都曾深陷泥潭
    而將近一年過去,《一個國家的誕生》因為導演的陳年爛事和不盡如人意的影片質量在明年初的頒獎季競賽中節節落後,而《海邊的曼徹斯特》卻在多倫多、倫敦等電影節持續發酵口碑,成為了明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最有力爭奪者之一。影片三位主創: 卡西·阿弗萊克、米歇爾·威廉士、肯尼斯·羅納根初聽這個片名,不免讓人想到英國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隊曼徹斯特聯。
  • 《海邊的曼徹斯特》東北版:《海邊的大連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海報
  •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裡有一點點悲意
    《海邊的曼徹斯特》,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看到這部電影的片名,就有某種想去接近的心情,也許這部影片片名本身就包含著某種詩意吧。怎麼形容這部電影呢?有人形容這部電影是一部「致鬱片」,而不是「治癒片」。在2個多小時的電影時長裡,你的心情一直隨著一個叫lee的男人浮浮沉沉。
  • 從《海邊的曼徹斯特》到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
    盤絲洞這一次《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放映覆蓋全國66個城市,185個影院, 270塊銀幕。不同於歐美有獨立的藝術院線,鑑於全國的銀幕數量趨向飽和,藝聯的放映渠道直接採用了與商業院線合作的方式,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影廳作為藝術院線的專線放映。
  • 《海邊的曼徹斯特》:獻給世上所有心碎之人
    這部不折不扣的小成本獨立電影其實沒有彰顯什麼野心,它像個和其他人格格不入的獨角戲演員,講了個有點支離破碎的故事,卻觸及無數人的柔軟內心,繼而一下子被推到了耀眼的鎂光燈下。面對痛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從我們第一次餓得大聲哭嚎,到不小心從嬰兒車裡滾下來摔破了腦袋,再到學業或者工作上的失敗,失去朋友、戀人或親人,就這樣一點一點學會如何處理痛苦。
  • M事兒|《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很東方的美國電影
    不是講笑,這部電影足夠撐起一屆奧斯卡。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爛番茄96%的新鮮度,豆瓣十二萬人評價出來的8.6分,也說明了這一點。這部電影要講的很簡單,就是一個男人身處困境。
  •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7月11日上午,也就是昨天的上午,我經歷三個小時的睡眠,在五點半自然醒來,上癮一般在床上打了三把王者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