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流,如何繞過苦難,喪到骨子裡的卡西,繞不過去的苦難。
「電影不堅持現實主義,就一定會脫離群眾。」《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其實生活與痛苦從來都不衝突,所以導演才將此拍攝出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觀眾會隨著他的心理活動融入自己的感情並進行共情,在大多數時候,觀眾看到電影中的角色掙扎在痛苦中,會展現出不同的情緒,有人深陷、有人逃離、但最終大家都是一身泥濘的繼續前進……
這部電影是肯尼斯·羅納根的第三部自編自導作品,他的處女作《你可以信賴我》獲得2000年聖丹斯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第二部作品《瑪格麗特》聚焦內心創傷的人物,《海邊的曼徹斯特》依舊如此,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曼徹斯特小鎮冬天的大雪,凜冽徹骨,這是一個冷冰冰的故事。
(影片取景自美國東北部的海濱小鎮曼徹斯特,雖然那裡風景不錯,但為了配合影片頹廢的感覺,導演將大部分的情節都放在了冬天拍攝,也為電影增加了一絲蕭瑟清冷的氣息。)
如果被生活判了死刑,還有什麼值得留戀?一場死亡揭開了舊傷,也把最暖的親情帶到面前。
電影講述的是由於哥哥喬·錢德勒過世,水管工李·錢德勒成為他16歲的侄子派屈克的法定監護人,李的生活從此發生徹底的改變,他不得不回到家鄉的小城市曼徹斯特,被迫面對一段不幸的往事。這段往事令他與妻子蘭迪分離,也令他背井離鄉。
隨著再次與曼徹斯特發生聯繫,影片開始以閃回的形式展開第二條故事線,主要講述李過往在曼徹斯特的生活,由於李的失誤導致房屋失火,三個孩子全部喪生火海,再現創傷原因和創傷發生場景。
之後,電影以兩條時間線相互穿插的手法講述故事,現實中,李要應付告知親友、領取遺物、選擇殯儀館、選擇墓地等一系列的繁瑣時間,在回憶中,李又重溫了他哥哥從發現心臟患病開始所發生的一些家庭變化。此片閃回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主人公的過去與現在之間構成一種並置的對照關係,在強烈的反差與對比中突顯出人物的悲劇命運。
電影中出現了七次閃回,都是由主人公李的思緒引起,都藏在他開車、或者呆坐的時候,尤其是叔侄兩人在見到律師,聽取遺囑的時候,敘事的時間在過去與現在不斷切換。當李指導哥哥指定自己作為侄子的監護人要搬回曼徹斯特這個傷心地的時候,他的情緒無法平息,思緒也不斷被拉扯到過去的創傷回憶中。
這種創傷不斷地以夢魘的形式回到現實中來。李夢見自己兩個女兒依然坐在自己身邊說著:「爸爸,難道你看不到我們已經燒著了嗎?」這種夢魘糅合了時間,不分地域在現實中不斷上演。
.
弗洛伊德認為:「一種經驗如果在一個很短暫的時期內,使心靈受到一種高強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式謀求適應,從而使心靈的有效能力分配受到了永久的擾亂,我們便稱這種經驗為創傷的。」
美國創傷理論家卡西·盧卡斯認為,創傷是一種突然的或災難性的事件中無法承受的經歷,在這種經歷中,倖存者對事件的反應往往是以滯後的、無法控制的、重複出現的幻想或其他侵入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創傷指的是身體、心理、情感上遭受的突發事件,給倖存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的傷害。
李是一個平凡至極的普通工人,擁有一切普通人的缺點,他暴躁易怒、心理敏感、眼神無光,外表上不夠光鮮亮麗甚至是乏善可陳,看上去與我們在大街上行走的任何一個男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對於災難給一個人留下的很多種創傷,《海邊的曼徹斯特》則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它是把最煽情的部分小心翼翼的藏起來,不得已時才露出一部分。
在交代了前因後果之後,中途也加入了那些痛苦的過程,所以整部電影中被故意省略了很多,往往就是這樣故意的留白才能夠引發觀眾的想像,因為主角本人就是想故意忘卻這一段痛苦的過往,越是這樣避而不談,人們就越能自己腦補出那些難以描繪的痛苦情緒。
這種慢慢滲透入生活中的痛苦,應該有很多人感同身受,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原來藝術來源於生活,原來有些傷痛是註定無法被治癒的,電影中的李雖然回到故鄉,與侄子相處了一段時間,體會到了久違的親情,還同前妻相遇,但這些卻不能讓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開心,他始終無法真正的走出自責的泥潭,也無法重新在那片土地上展開新的生活……
「一切都會好起來」很多時候並不適用於現實生活。如果本片來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那就會落入俗套,所以在本片最後,一切又回到了從前,侄子沒有跟著李離開曼徹斯特,而是在李的安排下到了爸爸朋友家借住,男主李也沒有走出創傷,依然選擇隻身一人返回波士頓,用逃離的方式來讓自己繼續活著,有些時候: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主角李打破了我們對於主角創造歷史改變生活的想像。
即使生活對於李來說已經糟糕到一定的地步,他也從未想過去自我救贖。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也了解了生命之流的不可逆轉使得過去的一切都無法修改,說白了就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影片中有很多人都背負著過去的創傷,比如侄子的棒球老師,他不經意的一句:「我也在你這個年紀遭遇了父親去世」,相信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經歷的人,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有人選擇背負傷痛,有人選擇遺忘傷痛,但總有一些人像李那樣願意背負過去,因為只有傷痛才能讓他覺得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人。
痛苦或許會永存,我們或許會背負著傷痛向前,但是生活依然要向前走,因為前方或許會有短暫的春天。
不過還是希望人們能夠走出創傷、期待未來。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