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的講述者——一位鄉村教師回憶起一戰前夕,德國北部某村莊裡的一系列離奇往事。醫生騎馬回家的時候被繩索絆倒受傷,人們馬上展開調查的同時,牧師對兩名晚歸的孩子施以體罰,並為孩子們繫上了象徵純潔的白絲帶。第二天,一名佃農的妻子因事故身亡,鄉村教師在河邊發現男孩馬丁在高處行走,馬丁聲稱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懲罰他。教師與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識,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豐收典禮,身亡農婦的兒子認為男爵對母親的死有責任遂破壞了男爵的菜園洩憤。所有這些惡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遲遲沒有調查出來,縱火和針對兒童的毒打仍然發生。第二年費迪南大公遇刺之後,教師似乎發現了一些線索,但卻被牧師強硬的制止。
本片獲2009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白絲帶》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獲得該電影資源。
影評一:
電影講述了一個平靜的德國小鎮上發生的暴力事件,從醫生跌落馬下開始,直到低能兒Karli被毒打,影片冷靜的描述了8件暴力事件
1. 醫生騎馬回家的時候,馬被拴在樹上的細繩絆倒,醫生骨折。這可以看作是少年團體對於醫生的卑劣行為的一種報復,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暴力事件。
2. 農夫妻子的意外死亡,或許是整部影片唯一一次死亡,卻是最為自然的一件事故,並非有人刻意為之,但這卻是一個導火索。
3. 農夫大兒子毀壞男爵家的菜地,是一次個人宣洩,並非一次有計劃的行為。後果是導致父親事業,但德國下層與上層的矛盾昭然若揭。
4. 男爵的兒子Sigi被虐打,可以肯定是少年團為了男爵對於農夫妻子的死漠不關心的一次報復。
5. 農夫失業的情況下無法承擔家裡的支出,上吊自殺,因此男爵家穀倉的起火肯定是農夫兒子所為。
6. 男爵管家新增男孩,但另外兩個兒子對此異常不滿嫉妒,因此在冬天將嬰兒間的窗戶打開,嬰兒差點因此而死亡。管家的女兒向教師提到自己的夢,並非是夢,只是她良心發現但又無法直言而已。
7. 男爵管家的兩個男孩嫉妒男爵兒子Sigi的笛子,將其推入池塘,搶走笛子
8. Karli的被虐打失明,並留下字條「為其父母償還罪惡」,肯定是Klara的少年團體所為,報復他父母,也就是醫生和接生婆的通姦行為。
影片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孩子們對父權的反抗,影片所有家庭幾乎都有一個極端暴力的父親,極端的父權導致了少年團體的誕生,以反抗父權甚至發展成為對整個社會層面的反抗。當Klara用剪刀將父親的小鳥殺死並擺成十字架的形狀之後,牧師還要在教會上給女兒吃聖餐寬恕她的罪惡,象徵了父權在這些孩子面前的動搖。緊跟著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些團結殘忍而且計劃周密的少年團體象徵了社會上一個新生團體的即將走入德國社會,那就是納粹。納粹的上臺可以看作是原有的國家政治權力瓦解的產物。而當教師向牧師報告他的發現之後,牧師由於恐懼而將其逐出房間,這便是父權的徹底妥協。《白絲帶》中的故事發生在191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20年以後,當這些孩子成為成熟的公民的時候,正是納粹上臺將世界帶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權威主義社會是藉助權威主義家庭在群眾的個體結構中再生產出來的」這句話恰恰印證了影片中少年團的誕生,也是印證了納粹黨的誕生。
影評二:
《白絲帶》中哈內克一如既往的引導觀眾一起反思,這一次他指向了鄉村的隱秘罪惡,他暗示了牧師的白絲帶與納粹的紅袖章都綁在同一個位置。
故事發生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德國鄉村,按照德國人的思辯傳統來理解,選擇這樣的故事發生地意味著:鄉村,土地,一切東西生根發芽的地方。這個村莊有著穩固的權力結構:政權、神權、父權、夫權四位一體,牢牢的掌控著其治下的每一個人,不過每一種權力都遭受到了挑戰,並潰不成軍。握有政權的是男爵,他是容克地主,半個村子的人都是他的僱員。他所從屬的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敵視共和政體,是希特勒政權的強力支持者。這位老爺由於用工不當,致使一個農民的妻子發生事故死亡,他漠不關心、毫無表示,以牧師女兒克拉拉為首的兒童團把他的兒子拉去虐打一頓,他極力緝兇,毫無線索,還不得不遠走義大利避禍;牧師是神權的代理人,對兒女們實行斯巴達式管理,他發明了用綁上和解開白絲帶的方式來約束警策一眾子女,牧師的變態嚴厲並不能令孩子們心悅誠服,表面的臣服下是加倍的反抗。
片中,其實白絲帶和純潔沒有任何關係,它是紀律的象徵,是權力壓迫的物化表現。但貌似威力無儔的神權也遭遇了滑鐵盧,克拉拉把父親的小鳥兒用剪刀刺死,成十字架狀擺在父親書桌上,面對這種挑釁味十足的示威,牧師還是要在洗禮儀式上給女兒喝聖水,甚至牧師在得知所有兇案的策劃者是女兒和兒子後,卻不敢聲張,還要極力掩飾,嚴禁教師洩露口風,色厲內荏,一敗塗地。
在西方,對神權的反抗由來已久,第一次喊出「上帝死了」的哲學家尼採,是一個德國人,希特勒借鑑了他的超人哲學,公然實施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當最高的監督者審判者缺席後,就無不可為,一種呵佛罵祖的哲學為盛大的罪惡開道,哈內克隱曲的表示了神權的衰微為現代性的罪惡打開了大門。男爵對妻子的咆哮和醫生對情人的棄之如敝履,則展現了夫權的冷酷,女人們也是被統治者,和以克拉拉為首的兒童團一樣,她們也選擇了反抗。
至於父權,多以暴力的方式呈現,牧師、管家、老農都對子女責打、責罵,而醫生以父權的名義對女兒行使夫權,更是一種邪惡的性暴力,片頭醫生的墜馬,就是兒童團對他的懲戒,他心知肚明卻也只能吃啞巴虧,片末醫生為了保命,最後還帶著兒女和情人秘密逃竄到外地去了。――孩子是學習能力超強的,鄉村的大人們教給了他們紀律、規矩以及對破壞規矩的人施以暴力,孩子們用父輩教給他們的東西來反對父輩,他們深諳所謂人心齊、泰山移的古訓和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今訓,兒童團的神出鬼沒、滴水不漏讓人見證了高度紀律性的可怕,他們運用所學打敗了男爵、牧師、醫生、教師,燒缺了權威陰影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