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作者:知庫君
來源:網易數獨(ID:zkopen163)
編輯:留木
轉眼間已經到6月份了,2019年只剩下二分之一。
有人調侃說,「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flag。2019年初制定好的新年計劃,時隔6個月又重新抄寫了一遍。」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一拖再拖,陷入自己的慣性思維了。
想要結束「持續性混吃等死,間歇性躊躇滿志」的狀態,必須做到知己,首先猜透自己的心思。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想到馬上要做作業,或者是工作需要返廠報廢式修改,就不想動,拒絕進行下一個動作。
作家開始寫書,藝術家開始雕刻……都是第一步最難。
這種懈怠既是拖延症的根源,也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
背後暗藏著「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
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
Photo by Christopher Burns on Unsplash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
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歌德所說,「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開始。」
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前,先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就會更加容易上手。
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曾有一個朋友向我傾訴,剛剛開始工作時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派下來的活任勞任怨加班加點的完成,明明比別人更認真,反而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功勞被無視,得不到領導讚賞。
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
但「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灰暗的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要度過一段掙扎期。
別擔心,雖然「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在整個蘑菇時期,但等到長得夠高夠壯,就會被人重視。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曾上演一場觀眾看不出「破綻」的演出。名不見經傳的演員Rachele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時的準備時間。當晚,憑藉平日紮實的積澱,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刷新了高音記錄。
木偶之歌 / 歌劇《霍夫曼的故事》
從這以後,她獲得了更多的演出邀約。平日「蘑菇期」的持續積累,讓她最終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機會。
應該相信所有的奮鬥和努力,都可能是養育「蘑菇」的肥料。否則平日的碌碌無為,會讓你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拔出深深紮根於內心的自卑怯懦。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攝影:Rod Long on Unsplash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逛超市時,常常因為需要性不強的東西,不自覺地往購物車裡添加更多無用的產品。為了湊滿折扣下限,為了預想的附加價值,花費了更多的金錢
鳥籠效應對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比如想要養成堅持讀書的習慣,就每天翻開想要完成的書籍,放在書桌上暗示自己。
不要讓書籍沉重的封面打敗你,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正向利用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邊不停煩擾的蚊子,它們在吸飽血之後就馬上離開了,可是卻有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
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
這和我們生活中有些人極為相似,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
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局。
生氣常見,可若不加控制,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2017年11月,主演過《危情三日》、《護士長的故事》等電視劇的著名男星傑森·貝吉就是因為情緒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而遭到NBC電視臺的內部調查。
傑森·貝吉 / 視覺中國
長期以來,電視臺經常收到同劇演員和工作人員對貝吉的抱怨,投訴他在片場非常易怒,甚至會對同事有冒犯性的言語和行動攻擊。
正是因為常常情緒失控,貝吉收到了正式的投訴。他也發出了一份道歉聲明:「我和情緒問題作鬥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會盡我所能的去彌補這些傷害。」
人生失去控制,是從不會管理自我情緒開始的。
感到不如意時,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所帶來的困境。
冷靜一下,重拾理智,再來做決定。
美國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曾經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受消費者的歡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願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好的服務達到享受的效果。
在美容院做保養的女性 / 視覺中國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提高自己的價值,再去放在更合適的位置待價而沽。
但就像有些人喜歡買奢侈品、開豪車、收藏古董,做足了面子功夫。其中大部分是想通過凸顯審美的「小眾」來得到社會心理的滿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價值。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並不是外界的物質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
高曉松曾經和傳奇明星席琳·迪翁合作過。那次合作,席琳·迪翁和她的團隊表現出了極高的素質:在錄音前全部早早趕到現場、提前向合作方講解她的習慣、鼓勵合作方多提要求等等。
甚至,在工作結束後,高曉松還收到了她的感謝電話。電話裡,席琳·迪翁非常真誠:「特別感謝你的幫助,感謝你今天的工作,我特別快樂。」
2018年7月27日,澳大利亞雪梨,席琳·迪翁(Celine Dion)舉辦演唱會 / 視覺中國
高曉松感嘆:給席琳·迪翁錄音非常幸福,越大牌的明星越不耍大牌。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風車 / 視覺中國
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效應」,也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其實,不僅是在人際關係間,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
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因為花太多精力在這些看似狂風與暗湧的鬥爭上,勢必導致工作不精和事業發展緩慢。
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像這樣,相處的方法一旦轉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
這就是溫暖的南風力量。
為什麼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毛毛蟲效應」解答了這個困惑。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這個事例向我們說明,工作數量絕對不代表工作質量。追求「量」而不顧「質」,只會鬱鬱寡歡,懷疑努力這件事的價值。
只顧「埋頭拉車」,完全不知道前方有一處攔路石頭,自己其實一直原地踏步。直到力氣用光,才猛然驚覺,之前做的都是無用功。
作家八月長安說,「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麼,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為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
努力攀爬的男性 / 視覺中國
在面對重複的工作和生活時,每個人也需要著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上面的七個心理學效應,哪一條讓你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