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心理學效應,個個顛覆你的思維!

2021-02-12 社會學了沒



推薦

作者:知庫君

來源:網易數獨(ID:zkopen163)

編輯:留木


轉眼間已經到6月份了,2019年只剩下二分之一。

有人調侃說,「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flag。2019年初制定好的新年計劃,時隔6個月又重新抄寫了一遍。」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一拖再拖,陷入自己的慣性思維了。

想要結束「持續性混吃等死,間歇性躊躇滿志」的狀態,必須做到知己,首先猜透自己的心思。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想到馬上要做作業,或者是工作需要返廠報廢式修改,就不想動,拒絕進行下一個動作。

作家開始寫書,藝術家開始雕刻……都是第一步最難。

這種懈怠既是拖延症的根源,也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

背後暗藏著「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


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

Photo by Christopher Burns on Unsplash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

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歌德所說,「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開始。」

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前,先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就會更加容易上手。

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曾有一個朋友向我傾訴,剛剛開始工作時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派下來的活任勞任怨加班加點的完成,明明比別人更認真,反而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功勞被無視,得不到領導讚賞。

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

但「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灰暗的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要度過一段掙扎期。

別擔心,雖然「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在整個蘑菇時期,但等到長得夠高夠壯,就會被人重視。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曾上演一場觀眾看不出「破綻」的演出。名不見經傳的演員Rachele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時的準備時間。當晚,憑藉平日紮實的積澱,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刷新了高音記錄。

木偶之歌 / 歌劇《霍夫曼的故事》

從這以後,她獲得了更多的演出邀約。平日「蘑菇期」的持續積累,讓她最終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機會。

應該相信所有的奮鬥和努力,都可能是養育「蘑菇」的肥料。否則平日的碌碌無為,會讓你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拔出深深紮根於內心的自卑怯懦。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攝影:Rod Long on Unsplash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逛超市時,常常因為需要性不強的東西,不自覺地往購物車裡添加更多無用的產品。為了湊滿折扣下限,為了預想的附加價值,花費了更多的金錢

鳥籠效應對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比如想要養成堅持讀書的習慣,就每天翻開想要完成的書籍,放在書桌上暗示自己。

不要讓書籍沉重的封面打敗你,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正向利用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邊不停煩擾的蚊子,它們在吸飽血之後就馬上離開了,可是卻有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


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

這和我們生活中有些人極為相似,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

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局。

生氣常見,可若不加控制,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2017年11月,主演過《危情三日》、《護士長的故事》等電視劇的著名男星傑森·貝吉就是因為情緒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而遭到NBC電視臺的內部調查。

傑森·貝吉 / 視覺中國

長期以來,電視臺經常收到同劇演員和工作人員對貝吉的抱怨,投訴他在片場非常易怒,甚至會對同事有冒犯性的言語和行動攻擊。

正是因為常常情緒失控,貝吉收到了正式的投訴。他也發出了一份道歉聲明:「我和情緒問題作鬥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會盡我所能的去彌補這些傷害。」

人生失去控制,是從不會管理自我情緒開始的。

感到不如意時,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所帶來的困境。

冷靜一下,重拾理智,再來做決定。

美國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曾經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受消費者的歡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願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好的服務達到享受的效果。

在美容院做保養的女性 / 視覺中國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提高自己的價值,再去放在更合適的位置待價而沽。

但就像有些人喜歡買奢侈品、開豪車、收藏古董,做足了面子功夫。其中大部分是想通過凸顯審美的「小眾」來得到社會心理的滿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價值。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並不是外界的物質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

高曉松曾經和傳奇明星席琳·迪翁合作過。那次合作,席琳·迪翁和她的團隊表現出了極高的素質:在錄音前全部早早趕到現場、提前向合作方講解她的習慣、鼓勵合作方多提要求等等。

甚至,在工作結束後,高曉松還收到了她的感謝電話。電話裡,席琳·迪翁非常真誠:「特別感謝你的幫助,感謝你今天的工作,我特別快樂。」 

2018年7月27日,澳大利亞雪梨,席琳·迪翁(Celine Dion)舉辦演唱會 / 視覺中國

高曉松感嘆:給席琳·迪翁錄音非常幸福,越大牌的明星越不耍大牌。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風車 / 視覺中國

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效應」,也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其實,不僅是在人際關係間,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

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因為花太多精力在這些看似狂風與暗湧的鬥爭上,勢必導致工作不精和事業發展緩慢。

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像這樣,相處的方法一旦轉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

這就是溫暖的南風力量。

為什麼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毛毛蟲效應」解答了這個困惑。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這個事例向我們說明,工作數量絕對不代表工作質量。追求「量」而不顧「質」,只會鬱鬱寡歡,懷疑努力這件事的價值。

只顧「埋頭拉車」,完全不知道前方有一處攔路石頭,自己其實一直原地踏步。直到力氣用光,才猛然驚覺,之前做的都是無用功

作家八月長安說,「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麼,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為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

努力攀爬的男性 / 視覺中國

在面對重複的工作和生活時,每個人也需要著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上面的七個心理學效應,哪一條讓你恍然大悟?

相關焦點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希望這些心理學理論能夠對大家走向「理解人性」的偉大產品經理有所幫助。產品經理必懂的28個心理學效應1. 暈輪效應定義: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即「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沒有頭緒,大腦一直重複之前想的。但是問題卻沒有解決掉。
  • 30個心理學效應,讓你換一種心態看世界!
    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面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忍不住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的驚嘆,這時,「醞釀效應」就綻開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了解這7個心理學效應,看透你的愛情
    網絡 | 來源彼岸 | 主播你知道嗎,心理學效應除了應用在生活中,也能應用在戀愛裡。今天的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就跟大家分享戀愛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聽完,或許你對「戀愛這件小事」會有點啟發~a.吊橋效應——心動不一定是真愛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一起走過吊橋,因為提心弔膽地在吊橋上走,而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讓人誤以為是遇見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產生的反應。這就是有名的「吊橋效應」。
  • 這九個心理學效應,你中了幾個?
    2、富蘭克林效應就是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也可以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富蘭克林效應,想讓別人幫你個大忙,要先讓他幫個小忙,所以想要成功的讓對方答應你的請求,要讓對方做 「選擇題」,不要讓他做 「判斷題」,不要讓他有拒絕的餘地。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8個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了,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稱聽到過,但是真實的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可能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帶來影響的8個心理學效應!
  • 知乎高贊:6個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今年的跨年演講,羅振宇講了個小故事。他有一次打了輛專車,遇到了一位讓他佩服不已的司機。以前都是下車的時候,司機要你給個好評,因為五星好評對司機很重要,能被優先派單。很多人都沒給,往往是因為下車的時候,忙忙叨叨給忘了。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門檻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得寸進尺的想法,可是別人不一定會答應我們的要求,你是否曾為此苦惱?這時,你可以試試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心理效應,別人有可能會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答應我們的要求。這個能讓我們得寸進尺的好方法就是利用「門檻效應」。
  • 【物理心理】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七大武林秘籍,顛覆你的寫作和思維模式!讀《寫作7堂課》有感
    本書以7堂課的形式,系統總結了寫作的七大心法——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把這七大心法研究透了,你會發現,寫作原來也是一件簡單的事。02不限於一技一器,更重視思維能力和職場工作能力的提升「如果寫作不能幫你賺錢,那你還會學習寫作嗎?」開篇第一句話,就擊中了我。我們學寫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心理學:達克效應
    問題是,達克效應的受害者們不光是發表觀點和意見就罷休,他們還會嘗試著強加觀點於他人,仿佛他們掌握了絕對真理,相形之下的其他人,自然都是無能或蒙昧之輩。顯然,和這種人打交道並不容易,因為他們的思維往往非常剛硬。       罪犯想用檸檬汁使自己隱形       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匹茲堡,發生了件堪稱驚奇的事兒。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月暈效應
    你是否有過這種情況,當你看到一個男子邋裡邋遢、叼著菸捲、說話毫無禮貌,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好吃懶做,肯定是一個無業游民或者是地皮流氓;而當你看到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的男子,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是一個成功的金融大佬或者是一個成功老闆。
  • 從這3個心理學效應開始!
    就比如你可以設想一下,某天你丟了一個大單子,老闆開會5小時,有3小時都在批評你,不過最讓你無法接受的是,那些平時看起來玩得很好的同事也在落井下石,你的心情從來沒這麼壓抑過。下班回家後,對方不僅沒體貼關懷你,第一句話說的還是"和誰鬼混到那麼晚?",你瞬間心情差到了極點,根本沒有多餘的力氣說話。結果她以為你在心虛,還在不依不饒地要你給個解釋,兩個人的戰爭一觸即發。
  • 心理學解析:為什麼你有著「脆弱的高自尊」?警惕「僵固型思維」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僵固型思維",而這才是導致"脆弱的高自尊"的根本原因。那麼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容易形成什麼思維模式呢?也就是與僵固型思維相反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它是不斷變化的,是可以隨著個人努力而不斷提高的,它不受外界評價的影響。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1、自我暴露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密友相處,因為我們與他們分享更多的秘密,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真正的友誼。交流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缺點或弱點時,他們會感到你是真實可靠的,沒有偽善,這會產生一種親密感。如果你「隱藏」自己,你會感到虛偽和壓力大。因此,適當地暴露自己會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密感,尤其是如果你將這個秘密告訴可以信任的人,你們會很快的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