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點商業
編輯/刀疤姐
我們吃著的「瓜」,有多少是別人故意種的「黑瓜」?又有多少真假難辨的「黑瓜」,實則裡面遞了刀子?
6月19日,自媒體「小白天下」持有人陳偉通過各大平臺刊登了一則《致歉說明》,承認其在「阿里蔣凡事件」中虛構編造了70餘篇黑稿進行全網推送,閱讀量過億。6月22日,「阿里員工招小三」的傳聞同樣也迎來狗血反轉,作者李福國在知乎上發布道歉聲明,表示該貼內容系虛構編造。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引人細思極恐的是,兩則聲明背後都提及了同個異常情況:這些內容發布後,被有組織地大規模擴散、密集轉發,就連造謠者本身也被裹挾其中,始料未及自己一手炮製的「假瓜」竟成為爆款。
兩份道歉聲明,不由令人重新審視起阿里近日遭遇的攻擊:全網吃瓜背後,黑公關暗流洶湧。
01
造謠者如何被黑公關當槍
陳偉和李福國寫了什麼?他們是怎樣被利用、被當槍的?
從全網檢索陳偉旗下的「小白說事」、「小小白說事」、「小白說大勢」等多個帳號,根據4月至6月期間具體寫的內容來看,正如陳偉所言「緊急刪除了所有發布過的相關文章」,大部分「小白天下」帳號下關於張大奕和蔣凡的文章,目前已處於404不可見狀態,不過依然有不少內容尚存於網絡快照和轉載連結中。
▲部分可檢索的「小白說事」、「小白說大勢」關於蔣凡事件的文章
從結果可以判斷,「小白天下」系列帳號為了引流,在此期間更新十分頻繁。4月18日至4月30日,每天都以至少1-2篇的速度在發文。標題和內文中,不乏「消息人士」、「內部人士」、「最新內幕」等吸引人眼球的表述。
對此,陳偉在19日晚發布的說明中解釋道,「為刻意吸引眼球,每篇文章,我基本都會用『內部人士』、『最新內幕』、『劇情大曝光』等扎眼詞彙來虛構情節,刻意渲染,尺度也越來越大。」
讓陳偉越來越不安的是,這些文章火了,但他沒想到會那麼火。蹭熱度喜提流量的小聰明沒耍多久,情況逐步走向了失控,待陳偉想掙脫被捲入的洪流,除了一紙聲明已別無它法。
以「小白說事」帳號在同個平臺的閱讀情況為例,其平時發布的軍事類文章閱讀一般在幾十到幾百不等,但和蔣凡事件有關的文章被大量轉載、轉發,多篇都突破了10w+。
自己炮製的「瓜」,很快被人當了槍。一些來路不明的網絡水軍和營銷號迅速將「小白天下」的稿子大量轉發,鋪到了網際網路各角落。
▲「小白說事」日常內容與蔣凡緋聞內容閱讀對比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李福國身上。知乎上突然曝出的「阿里員工招小三」的匿名貼寫得有鼻子有眼,稱阿里雲員工「嘯成」招聘自己在前單位工作的小三,並一路幫該小三在每個面試環節和HR打通關係,成功通過每輪面試。
上周,這個匿名貼圖片在網際網路上迅速發酵。直到作者本人李福國6月22日發出聲明,公眾才了解作者發貼真相:內容純屬虛構,只是為了幫女友出口氣。
▲網絡上至今能搜索到該匿名貼
李福國在聲明中坦言,因為女朋友情緒欠佳加上阿里正處輿論風口,一時憤怒之下,便虛構了當事人與領導不正當關係、面試流程舞弊、存在學歷欺詐等內容。
「由於當事人跟我的女友無意中提過其前任領導在阿里的花名為『嘯成』,因此,帖子中明確註明了這一點,對完全陌生的其阿里雲領導『嘯成』,在其團隊內部造成非常大影響。」如聲明所言,當事人「嘯成」完全是莫名躺槍。
筆耕不輟地種瓜、煞有其事的標題和內容,這讓陳偉和李福國的文章,成為黑公關推手的理想獵槍。當「種瓜人」在享受莫名流量加持,他們也遭來了深淵的凝望。
02
致歉說明與專業分析吻合:黑公關大規模動作
陳偉在聲明中表示,除被平臺推送外,這70餘篇文章得到了網絡水軍和不明營銷號的密集轉發,表現在不少評論和轉發語都比較相近、同時量也很大。而這些營銷號、網絡水軍和自己並沒有任何瓜葛和授意,自己已莫名被捲入其中。
「最初我並不覺得有什麼,覺得是好事。但近期我越來越發現,文章被推廣的力度嚴重超出了我的想像,原本不太起眼的編造內容,在不明力量的推動下,幾乎遍布到網際網路各個角落。」陳偉如是寫道。
同樣,李福國也透露出他的匿名貼「熱」得很蹊蹺,帖子只發了8小時、內容並沒有截圖或發給他人,至他刪除時瀏覽量大約30幾個、點讚也只有3個,然而刪除後該貼卻在微信群被大規模、有組織地擴散和轉發。
對此,李福國本人表示並未參與,也毫不知情。他未料帖子存在的短短8小時,內容就被人利用了。
阿里這些「瓜」背後所展現的一系列輿情異常,特別是內容之具攻擊性、發布頻率之密集、炒作時間之持久,此前有諸多專業機構前瞻性地指出,這兩份致歉說明,可謂將推測落錘定音——背後有黑公關大規模運作。
4月26日,自媒體平臺「AI藍媒匯」藉由大數據復盤分析發現:「疑天貓總裁夫人喊話張大奕」隨著事態的逐步發酵,呈現出從單純的網友吃瓜逐步上升至阿里話題,並將話題延伸至阿里危機。
AI藍媒匯指出,4月20日到23日期間,各平臺突然出現上百篇稿件,從標題到內容都完全相同,「有沒有人在其中抹黑帶節奏,不言自明」。
▲AI藍媒匯指出這波輿情中抹黑帶節奏明顯
4月30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同樣針對「阿里蔣凡事件」輿情分析指出:4月20日起網民自發性的討論熱度呈下降狀態,然而之後幾天的熱點話題被「資本刪帖論」、「利益輸送」、「蔣凡調任大文娛」、「馬雲揮淚斬蔣凡」等主觀的衍生猜測性言論佔據。
輿論出現異常,高度地集中在商業範疇。這與「小白天下」這些文章被瘋狂轉載的節奏高度一致:將個人私事上升至公司戰略、創始人和一號位——這就是背後推手的核心策略。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直接點明稱,這次事件之所以打破了「七天傳播規律」,除了高管緋聞本身的輿情熱度之外,與營銷號、水軍介入引發的「次生輿情」密不可分,這讓事件輿情熱度持續發酵。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指出蔣凡事件輿情中營銷號存在顯著異常
現在,我們終於看到吃瓜事件背後令人齒冷的真相:阿里遭遇了有組織、有分工、大規模的專業「黑公關」攻擊。從尋找假瓜當獵槍,到快速下場推波助瀾……這一系列行雲流水的操作,可謂是黑公關界的教科書。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大面積的專業網絡「黑公關」,阿里並非第一次遭遇。
2017年,有媒體曝出一個代號「701項目」:某電商平臺指揮並提供資金,指令北京沃來公關公司及其控制人陳戰鋒購買公民身份信息、註冊大量網絡帳號用於發布網帖和擴散,同時短時間內生產出近萬篇關於阿里巴巴「壟斷市場」、「逼迫商家二選一」等主題的稿件。
無論如何,必須明確一點的是,商業競爭雖然殘酷,但唯獨「黑公關」,是最惡性和最反感的一種競爭方式。而這次黑瓜背後的幕後推手是誰,相信監管部門很快會水落石出。只是最近吃瓜吃得撐著背後,也可以看出瓜田裡的險惡:很多無心吃上的「黑瓜」,正是有人處心積慮地餵到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