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成了爆款,讓人們體驗到考古...

2020-12-23 大河網

把土塊層層挖開,你才會知道「考古盲盒」裡會出現什麼「寶物」開盲盒過了把考古的癮盲盒開出的「兔首印章」網友供圖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受訪者供圖

手握洛陽鏟,小心翼翼地「挖土」,隨機挖掘出寶物的瞬間,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體驗,可不是考古學家的專屬,擁有一個「考古盲盒」,你也能過一把考古的癮。

12月以來,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火了,線上線下多次脫銷。驚喜之餘,讓人忍不住思考,怎麼讓這「火爆」延續,甚至成為常態?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又會是什麼?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元,「考古盲盒」被人民日報官微「點讚」

近期,「考古盲盒」火了,成了一款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點名誇獎的「網紅」產品。

這款出自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微型版」的文物藏進土中,隨著一點一點地被挖掘,神秘的「寶物」慢慢呈現全貌,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12月初,豆瓣網友發圖文帖,直播自己開「考古盲盒」的過程,立馬引發豆瓣網友的關注。「考古盲盒」價格也比較親民,按照不同等級分為70元、80元、90元三個價位,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好心動」「被種草」。

網友的行動力不可小覷,這股從網上掀起的熱潮,迅速蔓延到河南博物院的文創店,線上線下頻頻斷貨。在河南博物院線上商店,「考古盲盒」的銷量已經突破5000個。據河南博物院統計,「考古盲盒」5天的線上銷售額超過50萬元。

和傳統盲盒單一的材質不同,「考古盲盒」採用銅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材質,可以說是「真材實料」。另外,河南商報記者還了解到,包裹「寶物」的土全都來自邙山,連土都自帶古代陵墓的「神秘」,更讓人感受到產品的用心。

「考古盲盒」迭代升級,將聯合河南21家文博單位推出「定製款」

不難看出,河南博物院正在努力卸下文物的神秘感,幫助公眾建立對考古的好奇心。

「考古盲盒」的爆火,是偶然,也是必然。從2016年到現在,河南博物院探索文創產品已有快5年的時間。去年2月份,河南博物院正式成立了文創辦,和近百家省內外企業合作,梳理出適合開發的文物元素100餘件(套),並不斷改良產品。

以「考古盲盒」為例,前後經歷了十來稿的修改,目前也仍在提升中。

下一步,「考古盲盒」有沒有迭代升級的計劃?

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介紹,今年11月,河南博物院牽頭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文創專業委員會,共有22家會員單位,乘著「考古盲盒」的東風,將聯合這些博物館推出「定製款」,比如在盲盒裡設置各館鎮館之寶的隱藏款,並設置後續活動,例如集齊河南各館寶物可享受特殊優惠等。

「考古盲盒」之後,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會是什麼?

一個爆火的「考古盲盒」,讓河南博物館文創揚眉吐氣,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會是什麼?或者說,想要成為「網紅」,需要有哪些基因?

「河南的文創大多比較粗糙,河南博物院最新推出的產品,才展現了一些水準。」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直言,打造「網紅產品」,做工要更加精緻,不能只是仿製,要大膽創新改造,使其符合現代審美,還要有實用性。

「好的文創產品,在公眾拿到手的時候,一定要能講得出故事,有說頭,有辨識度,有記憶點。」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化產業部開發科科長杜華說,賣出去的產品要和公眾產生情感連接,讓人願意向外「安利」,自覺或不自覺地起到對文物的宣傳和推廣作用。

同時,時尚性也是打造爆款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研究受眾,尤其是年輕人,我們就要突破局限性,試圖走進更多群體,不斷打破邊界,像『盲盒』的形式,就是當下年輕人很流行的玩法。」「考古盲盒」已經出海,宋華期待著有更多河南文創產品繼續乘風破浪。

此外,在採訪過程中,河南商報記者發現,對於地方博物館來說,發展文創,還需要人才、資金的支持。有業內人士表示,地方博物館沒有地方相關政策的支持,銷售資金無法合理分配,這一窘境也希望能夠逐步得到改善。

相關焦點

  • 「考古盲盒」誕生:考古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麼
    微博截圖這是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將文物模型包裹在特製的泥土中,用縮小版的考古專用工具洛陽鏟等挖掘,讓大眾體驗考古過程。12月初,經由一個社交媒體的開箱體驗帖,「考古盲盒」在網上大火。「考古和開盲盒很像,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麼。」
  • 【文化創意】「盲盒+考古」:看看這個寶盒能開出什麼?
    據了解,有的限量版盲盒開出彩蛋就身價暴漲,有的甚至可以賣到原價的幾十倍,盲盒的吸引力由此可見一斑。既然盲盒如此風靡,不去蹭個熱度實屬可惜。最近,河南博物院在淘寶店鋪推出「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一經上線就被搶購一空,後來補貨依然供不應求。記者在河南博物院淘寶店看到,截至目前,這款考古盲盒已被8萬多名買家收藏,線上買家評價近萬條。
  • 考古盲盒一月賣出超200萬:拎「洛陽鏟」發掘「文物」給文創什麼啟示?
    晚上8:03,河南博物院網店的「考古盲盒」顯示售空日前到上海參加參加上海廣播電視臺《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透露,這款商品從去年12月2日發布到月底,已售出超2萬餘件,收入逾200萬元,每天晚上8點的線上發布基本「兩三分鐘就售光了」。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手握袖珍版「考古神器」洛陽鏟,小心翼翼地「勘探挖掘」,再用小毛刷拂去泥土,讓「失傳的寶物」面世……近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讓網友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體驗了考古工作的艱辛與驚喜。受訪者莉莉供圖「拆盲盒時特別有『考古人』的代入感。」莉莉分享道,「挖掘10分鐘左右就探到東西了,之後就會很小心,想像自己是考古隊的一員,用小刷子慢慢刷,生怕破壞到『寶物』。」除了收穫的喜悅,這段「考古」經歷更讓她切身體會到考古工作的艱難:「挖盲盒已經很累了,而考古工作人員面對的是大範圍的探測和實地挖掘,對待真正的文物還要更耐心、細心。」
  • 旅遊文創產品難出圈 問題究竟出在哪?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線上銷售五天突破50萬;  陝西歷史博物館「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上線首日即突破預定銷售額的200%;  《國家寶藏》文創產品店大唐仕女瑜伽系列盲盒銷量可觀;  三星堆博物館盲盒創收
  • 這款考古盲盒火了!看記者秒變考古學家挖出了啥
    近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火了,網友們紛紛「種草」又「拔草」,閃電新聞記者也禁不住「考古盲盒」的誘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體驗了考古工作的驚喜與奇妙。「考古盲盒」銷量超2萬 火爆秒殺評論區「催貨警告」開盒一把鏟,「寶物」自己挖。提到盲盒,必然會聯想到一個詞——驚喜。對於盲盒愛好者來說,享受的就是打開盲盒過程中的期待感和驚喜感,如果打開盲盒抽中的是「隱藏款」或者「限量款」,那喜悅感也會加倍。而「考古盲盒」帶給大家的,除了普通盲盒的體驗,還有更多妙不可言的感受。
  • 盲盒玩出考古的快樂
    小梨上周被這樣的一個熱搜引起了注意……#盲盒玩出考古的快樂#網友紛紛表示:我的考古夢要實現了~原來是這麼回事:由河南博物院出品的「考古盲盒該款產品用附帶的「洛陽鏟」和小刷子在土堆裡挖掘,「出土」的瞬間如開獎般驚喜,成就感油然而生。「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緊急補貨的600個盲盒在35秒內被一搶而空。」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沒想到這麼火!」
  • 河南博物院全面開放看點多
    ……12月26日,河南博物院正式宣告對外全面開放的消息後,全國各地的文博鐵桿粉絲喜出望外,毫不遲疑地預約前來打卡。    河南博物院這次全面開放自然也是誠意滿滿,從陳列展覽到公共服務,從社教活動到文創產品,每一處細節都下足了功夫。
  • 河南博物院今起全面開放
    據了解,自1998年主展館建成以來,這是河南博物院第三次對展陳進行全面提升,與之前的系列展相比,新推出的「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基本陳列在策展視角、展示內容和方式均有顯著提升,力圖更好展示中原文化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母體地位和在黃河文化發展中的核心主幹作用。
  • 河南博物院陳列展覽12月26日起全面開放
    從史前骨笛到先秦遺音,從漢唐樂舞到宋代詞樂……全新的陣容、全新設備、豐富的內容和升級後的古樂廳對華夏古代音樂文物復原呈現出最真實,最震撼的動態演繹解讀。「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片引起過很多人對文物修復的興趣,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修復也屢有神奇之作。在新完成改造的文保樓中,專門開設了「歷史教室——文物保護觀摩實驗室」。
  • 【文化】試運行3個月後,河南博物院陳列展覽今起全面開放
    04輔助項目精準定位為配合主展館的試開放及全面開放,河南博物院專門在東配樓開設了社會教育體驗廳和數字文物互動展示牆,加大社會教育的體驗功能和信息化數位化分享功能。在東配樓一樓開放了含研學活動教室、文物保護觀摩體驗、田野考古體驗、古代天文科技展示及自主學習五大功能區為一體的1400平方米全新綜合實踐體驗場館,可同時容納500人參與各項活動,採取「分眾化、菜單式」的服務模式,精準定位服務人群。
  • 沒想到,盲盒也成了頂流
    出圈的盲盒時至今日,盲盒已不再是僅限於泡泡瑪特或者潮玩領域的商品。無論在線上電商,還是線下的零售店面與商超,提升銷量的方式中,隨處皆可見盲盒的身影。加速裂變的「盲盒」,已經成為一種「網紅」營銷方式,滲透進了包括服裝、餐飲、旅遊、文創等各行各業之中。今年12月,河南博物館推出了一款「失傳的寶物」文創盲盒產品,將一些文物元素置於土壤內,等待玩家進行挖掘。
  • 河南博物院,你終於火了!
    莊嚴肅穆的唐宮下,藏著「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諸多「寶物」,其中一些,也恰恰就是我們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唐宮夜宴》之後,河南博物院的參觀人數驟增4成。河南人身邊的寶藏之地,終於藏不住了!
  • 藏在「盲盒」裡的千億市場,值得每一個文旅從業者深思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賣斷貨,「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盲盒可謂承包了2020年品牌營銷新玩法。盲此外,不少行業也瞄準了人性的獵奇心理和年輕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紛紛加入盲盒營銷的陣列,一時間,萬物皆可盲盒,「盲盒+」風起雲湧。/ 盲盒+文物近幾年,故宮始終佔據博物館文創的C位,在文創領域數次掀起熱潮,在盲盒的開發中,先後推出「貓祥瑞」與明清人物「宮廷寶貝」兩個系列盲盒,引領博物館文創盲盒熱潮。
  • 萬物皆可盲盒,你想要的也許是下一個!
    ●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 ● 「失傳的寶物」系列考古盲盒通過當下喜聞樂見的盲盒形式,把仿製的文物埋藏其中,讓體驗者利用內贈的迷你版「考古工具」來體驗考古過程。
  • 風景文創|旅遊文創,什麼時候才能出一個「泡泡瑪特」?
    2013年7月,臺北故宮面向社會徵集創意,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火遍海峽兩岸,一度賣到斷貨。這讓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意識到了旅遊文創產品的巨大潛力,在實地學習借鑑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經驗後,故宮就舉辦了一場「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文創設計大賽,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創意,並接連推出「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多款產品,反響極佳。
  • 旅遊文創,出不了一個泡泡瑪特?
    盲盒的玩法,旅遊文創也曾有所嘗試,譬如故宮淘寶盲盒系列、中聯航推出的「盲盒飛行家」等等,但玩法只是表面形式,同樣在IP的託舉之下,旅遊文創中要走出一個「泡泡瑪特」,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中國旅遊文創之路,15年三個階段國外的文創產業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而到了21世紀初,才開始在國內得到關注與發展,因此,若按時間來劃分截至目前的國內旅遊文創之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而在這三個階段中
  • 有聲中日雙語 丨「盲盒」用日語怎麼說?
    大家知道什麼是盲盒嗎?盲盒就是將造型各異的小玩具裝進一個盒子裡進行售賣,一組系列一般12個基礎款,外加一個隱藏款。隱藏款價格和基礎款一樣,但數量稀少,抽到的概率只有1\144。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這種不確定性和好奇感的刺激讓盲盒的愛好者們欲罷不能。
  • 博物館也出盲盒,這屆文物「搶錢」姿勢好猛
    09:18:26 來源: 品牌新觀察 舉報   近年,隨著瑞幸、泡泡瑪特和旺仔等品牌在盲盒領域裡嘗到了甜頭
  • 90後玩家親述:我對泡泡瑪特盲盒的狂熱上癮,勝於故宮文創
    盲盒最初起源於日本,以「福袋」為名幫助商場促銷清庫存。隨後,這一概念在動漫周邊產品中衍生出扭蛋玩具,但囿於合作IP的局限性和更新速度,扭蛋在中國市場始終是小規模發展。直到盲盒的出現,直擊Z世代消費者對於新奇體驗和文創產品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