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瑞幸、泡泡瑪特和旺仔等品牌在盲盒領域裡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盲盒。這不,最近連一家博物館都加入這個行列,變著花樣搞營銷。
我在家中挖文物
此前《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讓不少人心裡都有了一個考古夢。
如今,我們可以通過河南博物院實現它了。原來,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考古盲盒「失傳的寶物」,該系列盲盒是由河南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土質包裹起來的文物仿品。
用盲盒配套的洛陽鏟敲開土堆,掃去浮塵,你就有可能看到玉器、青銅器、銅鑑、陶雜件、元寶、銅佛、銀牌、銀元和刀幣等古色古香的文物仿品。
開局一把鏟,文物隨你挖。戴上手套,拿上洛陽鏟,你可能會收穫東周的碎陶片,也能會得到上周的青銅件,一瞬間就能和考古學家共情,真·摸金校尉體驗器、考古之夢實現盒!
產品一出,不少網友都為之瘋狂,目前該系列產品已經被搶購一空,看來大家都想體驗一把「我在家中挖文物」的感覺。
博物館盲盒小分隊
其實,第一個「吃螃蟹」的博物館不是河南博物館。因為盲盒營銷太過火爆,早早就有博物館邁進了「打不過就加入」的行列。
在此之前,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了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該系列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和紋樣為基礎,是參考觥大、犧尊、鴞、鴞尊、觥二、饕餮和鳳鳥等神獸形象創作出的Q版手辦,以盲盒的形式進行抽獎。
另外,《國家寶藏》的網店「你好歷史旗艦店」則推出了大唐仕女瑜伽系列盲盒。該系列手辦是一群練瑜伽的仕女,有三角式、樹式、蓮花式、幻椅式和弓式等瑜伽造型,看起來專業又可愛,靈感來自於河北博物院彩繪散樂浮雕與印度瑜伽。
博物館營銷不能落伍
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機構,每年都有相關部門來下達任務、撥付經費,本來是不太考慮經濟效益的。但這種模式也讓博物館們高高在上,遠離人群,不太利於展品文化的宣傳。
隨著故宮靠社會化運營一炮而紅,捧出了無數寶藏IP,一躍成為國人心中最紅博物館。各地的博物館見勢也坐不住了,紛紛走上了社會化營銷道路,爭相與大眾互動。
除了上述的盲盒營銷,如今國內博物館營銷對比商業品牌們可謂是完全不落伍,在「吃」「用」「賞」「玩」的道上一路狂奔。
吃: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今年9月讓文物走上人們的舌尖,推出文物雪糕。該系列雪糕以「擊鼓說唱俑」「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為原型,遊客們可以一邊吃一邊在「古代中國」陳列館中欣賞這兩款文物的本尊。
用:比如2018年國家博物館攜手巴黎歐萊雅推出限量款「五大美人」口紅禮盒,該禮盒設計靈感來源於清代仿仇英《千秋絕豔圖》,內有「王昭君·落雁傾城」「趙飛燕·燕飛鳳舞」「西施·浣紗沉魚」「楊玉環·國色牡丹」「李清照·水墨寒梅」五隻不同色號的口紅,引來不少消費者搶購。
賞:2017年底央視推出了《國家寶藏》綜藝節目,以文物為主角,通過「前世今生」舞臺劇的形式,演繹了文物背後的歷史趣聞,極具觀賞性,豆瓣評分高達9.2。
玩:是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以H5的方式,讓文物們變身「戲精」說話動作了起來,人面紋方鼎踩點玩起了98k電眼,唐三彩胡人跳起了拍灰舞,秦朝兵馬俑唱rap為秦始皇打call……創意新奇又有趣,逗得不少觀眾樂個不停。
可以說,隨著大眾生活節奏的加快,娛樂方式增多,那些依然沉默的博物館已經很難吸引到大眾關注。只有通過各種娛樂化、社會化的營銷宣傳,讓文物魅力被大眾知悉,這些博物館才不會被大眾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