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2020-12-21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在他看來,一件文物就是一大串故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不在於文物的堆砌,而是要發掘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文物本身不會說話,需要有人講出故事

「眼前的這個車馬坑,來自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馬的擺放姿勢特殊,又有牛角,很可能與祭祀有關。」在山東博物館三樓的考古山東展廳,鄭同修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文物的來歷。

當初為了將車馬坑整體起取至濟南,考古隊採取木板整體套箱、槽鋼加固等各種措施,動用了300噸吊車進行吊裝,僱用了5輛大平板車運輸才順利完成。當年主持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考古發掘項目的,就是鄭同修。

1984年,從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鄭同修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和山東各地的考古工地打了30多年交道。山東博物館考古山東展廳裡的文物,有許多是他親手發掘出來的。

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考古和博物館雖然都是跟文物打交道,但是工作上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

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是「文物陳列室」的初級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5354個博物館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11.3億。

山東博物館作為省內文博的領頭羊,2019年的參觀人次達到200多萬,國慶假期時單日參觀人次有2萬多。鄭同修不曾想到,自己研究的冷門學問有朝一日如此火爆。

現實在倒逼著博物館人與時俱進。鄭同修認為,如果考古的任務是調查、發掘與研究,那麼博物館的職能就是宣傳、教育,「此外還要加上保護和研究」。

鄭同修表示,博物館辦展覽只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是要講好文物故事,讓普通人能看得懂文物。「博物館宣傳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要通過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通過研究和展覽讓社會看到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並通過這些文物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達到公共教育的目的。」

然而,講好故事並不容易。絕大多數博物館,玻璃櫃的文物面前,只有一枚簡單的銘牌,上面寥寥幾筆,寫著文物的名稱、年代、出土地。對觀眾來說,如此參觀博物館,只是走馬觀花,一頭霧水。

這一點,鄭同修格外有感觸。幾十年的考古經歷,讓他對文物有著別樣的感情,作為館長,他經常會親自為前來參觀的嘉賓講解。「許多發掘和保護工作我都曾參與其中,相比館內的講解員,更了解文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像高青陳莊的車馬坑,如果沒有人去講解,那麼觀眾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堆骨頭架子,一晃而過。」鄭同修說,實際上,每件文物背後,都藏著無數考古人的汗水和先民的智慧,博物館缺少的並不是故事,而是缺少講故事的人。

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提出山東博物館要加強保護和研究的職能,培養科研梯隊。在他看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需要通過文物的收藏和展覽來實現,而學術研究則是辦好展覽的前提。

「展覽不是擺上文物就行,要研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本身不會說話,得有專家通過深入的研究來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鄭同修說。

科技打開新的天地,文創不是賺錢工具

2019年11月,山東博物館聯合湖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5G重構想像 跨時空協奏」活動,這是在全國博物館中首次探索利用5G技術。

當時,山東博物館所藏「天風海濤琴」,與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曾侯乙編鐘」相結合,在千裡之遙,兩地不同的樂器一同演奏同一首音樂,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時空的音樂盛典。這次嘗試,是山東博物館教育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的新突破。

「藉助科技的力量打開博物館的邊界和場景,是博物館必然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山東博物館的一些新變化,讓鄭同修更堅定了這點。

3月31日,山東博物館恢復開放。為防控疫情,博物館採取網上實名預約、總量控制、分時分流等措施,同時安排智能語音講解、數字導覽等方式,避免人員瞬間聚集。

鄭同修介紹,現在山東博物館每天觀眾限流3000人,遇到節假日高峰期,接待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為此,該館在線上服務方面採取了許多新措施,儘量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

如今,山東博物館官方網站的「數字展廳」專欄,利用展廳360°全景掃描、VR虛擬實境、文物3D掃描等技術,結合數字文物展品庫,再現了包括常設展覽、專題臨展在內的13個實體展覽,讓全國觀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展覽。

同時,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十多期「海岱微講堂」,通過線上圖文展示的方式,重點介紹了熹平石經、紅陶獸形壺、琺瑯金亭式六角燻爐等文物,為觀眾講述「齊魯瑰寶的那些事兒」。

說起2020年「文博圈」最火的技術,當然要數視頻直播。疫情期間,為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山東博物館講解員化身網絡主播,帶領觀眾領略文物的風採。為做好直播,講解員和工作人員多次演練,並在直播流程中設置了很多互動環節,用以提高觀眾參與度。

3月25日到29日,山東博物館連續舉辦5場「雲博物館」直播,涉及非洲動物大遷徙、古代「黑科技」、明代王爺的日常生活等主題,引發廣泛關注。僅在一個直播平臺上,觀眾就達到48萬到50萬人次,單場全平臺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山東博物館交出的直播答卷,讓「掌門人」鄭同修直呼「沒想到」。

最近,在「文博圈」另一個熱門詞「文創」領域,山東博物館也在大膽開疆拓土。

2019年11月,在2019山東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現場,近千人共同見證山東博物館文創智造雲平臺「魯博手禮」正式上線。稀世珍品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青銅器頌簋、殷商青銅亞醜鉞、失傳1700年的《孫子兵法》……這些魯博文化元素,通過手機一掃便可定製上百款產品,冰箱貼、國潮鞋、餐桌布、抱枕都被賦予了文化內涵。

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山東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活動」正式啟動,旨在以數字創意為切入,塑造「山東文博」「齊魯文創」品牌形象,整合山東省內各博物館豐厚館藏資源,助力山東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不過,面對博物館文創熱潮,鄭同修保持著理性和克制。「文創產品的社會效益要高於經濟效益,文創是宣傳的工具,是文物走出博物館、走進群眾生活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賺錢的工具。」

在他看來,文創產品不必過於高大上,而是應該貼近人們的生活,突出性價比和實用性。「之前在一次文創大賽中,一件以大汶口陶壺為元素設計的加溼器就吸引了我。文創產品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持久。」

千館一面現象突出,博物館要抱團圖強

2019年11月,「香光馨遠——董其昌書風展」於山東博物館開展,在書畫藝術界引起了熱議。

董其昌是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家,工詩文,善書畫,精鑑藏,藝術成就極高。然而,由於董其昌書畫作品流傳分散,專題展覽並不容易辦起來。這次展覽共展出展品76件(套),除了山東博物館的館藏以外,天津博物館和濟南市博物館也給予了展品支持。

加強博物館合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7月3日,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籌備會召開,山東博物館聯合濟南市博物館等省內16市博物館以及孔子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博物館作為發起單位,共同倡議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聯盟」。

目前,各地博物館的陳列以「通史展+專題展」的格局為主,由於文物藏品有限、展陳策劃缺少新意,許多博物館展覽單調,缺少吸引力,「千館一面」現象突出。

山東是博物館資源大省。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國博物館名錄,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5535家博物館,其中山東省各級、各類、各所有制博物館567家,總量居全國第一,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0.24%。

山東各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然而,受場館和安保條件等限制,許多珍貴文物常年被存放於庫房之中,無緣與觀眾見面,造成資源浪費。與此同時,策展力量參差不齊,也制約了精品展覽的發展。在國外,策展人制度已成為主導博物館發展的動力之一。策展人負責對展覽的主題策劃、環境設計、展品籌措、時間規劃及宣傳策劃等進行全面統籌,有的大型展覽,策展周期甚至長達3到5年。

如今,包括山東博物館在內的國內一些大型博物館,已經有自己專業的策展人隊伍,而絕大多數中小博物館,尚不具備這方面的實力,加強館際交流勢在必行。

鄭同修認為,好的博物館需要有好的展覽,而好的展覽需要有好的文物和好的策展創意。目前,山東的文物資源和策展資源分散,而「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可以抱團取暖、形成合力,盤活全省的文物、人力以及財力等相關資源。

根據計劃,「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將遴選各地珍貴文物,共同打造精品展覽,同時在人員培訓、展覽交流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做大、做強山東的文博事業。「講好文物故事,要讓文物資源轉起來、動起來。」

鄭同修還希望通過舉辦全省博物館館長座談會、聯合考古機構等方式,匯聚更多力量,共同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促進文博事業發展。

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出遊人群把博物館列入遊覽計劃。伴隨著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熱播,「跟著博物館去旅行」「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正成為受更多遊客青睞的旅遊方式,他希望山東博物館在這方面能更有作為。

「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鄭同修說。

相關焦點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金瑞國,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倪國勝,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榮瑞峰,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及全省71家文博機構負責人,支持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事業的特邀嘉賓及會員代表100餘人出席會議。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打造博物館行業「齊魯文化共同體」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打造博物館行業「齊魯文化共同體」 2020-09-11 16:03: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
  • 從考古大咖到山東省博物館掌舵人 鄭同修將對歷史的熱愛刻入生命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 「秦文化大展」山東啟幕 再現秦齊文化交融史
    來自全國20餘家文博單位的140餘件(組)精品文物亮相。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4月28日電 (趙曉)「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4月28日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幕。來自全國20餘家文博單位的140餘件(組)精品文物亮相,勾勒秦國發展之路,展現秦文化與齊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 把文博事業當成生意場,浙江一博物館館長被雙開
    日前,經中共東陽市委批准,東陽市紀委市監委對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原黨委委員,博物館(中國東陽木雕博物館、東陽市恐龍文化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陳榮軍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紀律審查、監察調查。經查,陳榮軍身為黨員領導幹部,理想信念喪失,毫無紀法意識,對黨不忠誠不老實,銷毀證據,對抗組織審查;違反組織紀律,為謀取職務升遷等,隱瞞個人嚴重錯誤;亦官亦商,把文博事業當成發家致富的生意場,利用職務便利侵吞文物徵集款、收受古玩商財物,違規承接古建修繕工程大肆斂財,嚴重損害所在單位政治生態;道德失守,生活腐化。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人物檔案】季永,安徽蚌埠人,1974年2月生。幼受庭訓,後師從楊士林先生。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涉及書法、繪畫、詩文、古器物鑑定等諸多領域。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文物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7月15日電 (孫婷婷)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啟動儀式15日在山東博物館內舉行。孫婷婷 攝當日,在山東博物館內,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項目工作人員宋偉菖正在使用結構光三維掃描儀,對一件仿製的陶器文物進行掃描,採集該文物的尺寸、空間、紋理等數據信息。他介紹說,服飾、瓷器、木雕等不同類型的文物數位化採集主要是通過拍照、掃描等方式,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與此前使用傳統測量工具對文物進行測量相比,掃描儀可將誤差控制在10微米以內。」
  • 「雲」作為賦彩新時代——2020 年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暨山東省...
    11 月 16 日,「2020 年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暨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研學教育培訓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班。 本次活動由山東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主辦,由山東省博物館學會、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協辦,山東省博物館學會研學專業委員會、蘇州和雲觀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 王館長說文物丨奉化一萬前年的文物長這樣!「圖」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是每位文博人的責任。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喚醒歷史記憶,奉化博物館特別奉獻「王館長說文物」欄目,帶著大家,一起對話奉化歷史,探尋文明足跡。《王館長說文物》第一期,帶您近距離欣賞舊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箭鏃形細石器。
  • 推動資源共享,山東將建博物館聯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近日,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籌備會在山東博物館一樓會議室召開,山東博物館聯合濟南市博物館等省內十六市博物館以及孔子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博物館作為發起單位,共同倡議:全省博物館聯合起來,成立「
  • 「2020年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暨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研學教育培訓...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 2020年11月16-17日,山東博物館新館開館十周年慶祝活動:「2020年中原五省博物館教育培訓暨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研學教育培訓」在山東博物館舉行,活動的主題為「『雲』作為賦彩新時代」。
  • 「文旅融合大講堂」講山東考古故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升能力素質,11月18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了「文旅融合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講述《山東考古的那點事》。
  •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調任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
    今日(11月6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已調往上海大學博物館任館長。紅星新聞記者發現,9月25日,上海大學確實在網絡上發布了擬聘人員公示,其中提到了李明斌。 隨後,李明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並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他確實已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走馬上任,擔任館長。
  • 圓桌|六大館長共話文物故事,故宮將展《韓熙載夜宴圖》
    澎湃新聞獲悉,這一文博盛典邀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等六大博物館館長、院長共話文博,通過現場互動問答方式,解答如何真正讓「文物活起來」。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現場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分享故宮考古人的故事在重現故宮文物發掘的歷史現場的同時,趙國英分享了故宮考古人的故事,致敬為中國考古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張忠培院長,展現新一代考古人在前人奉獻精神的感召下
  • 文物山東平臺接入國家文物局官網 邀民眾雲遊博物館
    「文物山東--山東省博物館網上展覽服務平臺」2月17日正式接入國家文物局官網。 平臺截圖中新網濟南2月17日電 (趙曉)作為中國目前數量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文博平臺,「文物山東--山東省博物館網上展覽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文物山東」平臺)2月17日正式接入國家文物局官網,邀全國民眾線上暢覽110家山東博物館。
  • 直播| 館長邀您一起「雲遊」荊州博物館
    直播 | 館長邀您一起「雲遊」荊州博物館 2020-05-18 1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水下考古第一人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的回憶
    半島記者 張文豔1979年3月,乍暖還寒,青島的海水尚顯冰涼,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卻內心火熱,因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當年漁民在海邊撈海凍菜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些鐵器,一摞一摞的鐵罐下面還有瓷器,他們就採集了幾樣交到了青島市博物館,老館長一看這些鐵器和瓷器都屬於明代的,價值比較大,立刻組織館內人員和當時的膠南縣文物組工作人員到現場去查看」,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邱玉勝先生告訴半島記者。1989年水下考古青島培訓班(右三為邱玉勝)。
  • 著名考古學家、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逝世,享年91歲
    據湖北省博物館消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考古學家、武漢大學考古專業的創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同志於2020年9月7日7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周歲。譚維四同志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50年至1952年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至1964年先後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化局工作,1954年參加北京大學第三期考古訓練班。1964年之後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歷任文物考古隊隊長、業務秘書、副館長、館長,1992年7月退休。